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语文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的策略
2024-09-12杨静兰
现今,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授语言文字的应用技能,还要承担培养学生思想品质和正确三观的重要任务,这一点在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愈发凸显。课程思政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前提,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效融合,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价值引领上的独特作用,以实现“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统一,构建“大思政”课程育人新格局。在这个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尤其高中语文课程中具有丰富思政素材的革命传统作品,其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学习这些作品可以深刻感受中国人民艰苦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强大的精神力量,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
一、高中语文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一)发挥语言文字载体作用
语言是人类思想的外化,文字则是语言的具象表达。高中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递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学生在阅读文本、学习知识、分析情感、探讨意义的过程中,就能树立正确的三观,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体现革命传统价值观
革命传统作品记录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展现了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革命传统作品还具有独特的学科价值和育人功能,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着重要地位。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可以从中感受不同的革命精神,感知其中蕴含的重要价值观。如讴歌革命烈士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为了忘却的记念》、颂扬时代楷模执着探索精神的《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以及反映中国军民百折不挠、意志坚定的《长征胜利万岁》等,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顽强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是激励学生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中的重要主题。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柔石、白莽等五烈士,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深刻感受他们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又如《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中的全党全国人民,学生从中可以感受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这些作品传递的正能量是在引导学生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先,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课程思政与高中语文课程相结合,是培养学生思想品质、正确三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革命传统作品,可以感知其中蕴含的伟大精神,学生不仅思想能够受到熏陶和影响,还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价值和道德,什么是成长的目标与方向,这将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二、高中语文革命传统作品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方法单一
在高中语文革命传统作品教学中,教师要想挖掘其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就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政治觉悟,如果教师能力不足,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就会欠缺,教学内容、方法的广度和深度也会受到影响。如果学生对思政教育兴趣不高,那么教师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内容和方法就会比较单一,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很容易产生倦怠情绪,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还会影响学生参与思政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培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单一性会限制这一目标的实现。
(二)学生参与度低
高中语文革命传统作品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涉及抽象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包括很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因此,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历史知识才能深入理解。但在设计学习中,大多数学生觉得作品中的思想和价值观距离自己的生活较远,没有实际应用的意义。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导致学生对思政教育兴趣不高,参与度低,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领会其中的思想内涵。
(三)评价方式不够科学
目前,高中语文课程思政评价方式主要依赖于考试和作品评定,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课程思政的成果。此外,评价标准较为抽象和主观,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和科学,加之部分教师受主观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很难规范量化学生的思政教育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同教师对同一学生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异。不科学的评价方式不仅难以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还无法有效指导学生的成长。
三、高中语文革命传统作品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一)丰富教学内容与方法
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使高中语文革命传统作品焕发新的荣光,但不同的方法适用情况各不相同。例如,在讲授《长征胜利万岁》一课时,教师可以将音视频与思政作品相结合,将参观吴起镇革命旧址实践活动与长征精神宣讲会相结合,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习作品中具体场面的描写,理解杨成武上将对长征胜利结束的喜悦、激动和自豪之情。还可以通过作品中的角色特点与情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人物的品质、行为,以及作品如何反映及反映了怎样的革命精神和价值观。
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除了采用激情朗读、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之外,还可以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和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互动体验,从而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虚拟实境技术,让学生感受历史场景,体会革命历史的震撼力量。互联网也可以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互动平台,学生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都能参与学习,这样不仅增加了学习的灵活性和便捷性,还大大提高了课程思政教育效果。
(二)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驱动力,也是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教师要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实地参观和亲身体验就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也是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学生学习和理解革命传统文学作品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革命历史博物馆、历史文化遗迹等,让学生了解作品革命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可以组织主题演讲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革命传统的理解和感悟;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公益活动,使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也可以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从中提升社会责任感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课程思政的实际价值,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兴趣、学习风格和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应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如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打造作品赏析、个性展示、创新思维等交流平台,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转化能力、创造思维能力、跨学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及文化修养。
(三)完善评价方式
高中语文课程思政成果评价要客观、专业和全面,评价标准要具体明确,不仅要包括学生思政品质的评价,还要包括学生的赏析、表达、实践应用等方面的评价。评价方式也应多样化,力求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例如,教师可以从学生撰写的思政感悟或小组讨论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和学习管理系统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答题情况、参与讨论的频率等信息,客观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合理评价学生的课程思政成果。此外,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打破单一评价的局限性,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科学、真实、有效。
总之,笔者深入讨论了新时代课程思政与高中语文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相融合的重要性及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策略,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这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教育者、学生和家庭等多方共同努力。同时,教师要认真研判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拓宽教育渠道,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合二为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要积极完善评价方式,确保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和公正。这样一来,学生也会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自己成长的动力,助推自己成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