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育人方式变革面临的问题
2024-09-12刘广宾
县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学生群体,他们的教育已经成为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的难点之一。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学校要积极探究育人方式,转变路径,从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三个”课堂、家庭教育三方面进行实践与探索,培养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一、育人方式转变面临的阻碍
(一)学校教育理念滞后
有些教师教学能力较差,备课、授课方法还停留在知识灌输和学生能力培养上,并没有对学生知识的完整性、思维的系统性进行深入地研究,过分强调学生知识和技巧的掌握情况,更多地关注考试成绩,无法真正落实立德树人基本任务。
(二)教育评价相对单一、片面
以分数排名评价教师,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以升学率评价学校,以升学率奖优罚劣,将升学率与各项资源配置相结合,就会造成地区、城乡之间入学机会不平等。要想彻底摆脱“教学评估指挥棒”的问题,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就必须从根源上解决。
(三)家庭教育能力低下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普遍家庭条件差,家长文化层次低,家庭教育策略和方法不当,家庭文化氛围淡薄,大部分家庭不具备现代教育观念与教育能力,普遍存在重物质轻精神,重成绩轻能力,重眼前轻发展等问题。
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推进育人方式变革的策略
(一)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为育人方式变革奠定基础
课程的研究、开发、实施、传承、创新都要依靠专业师资来完成。因此,学校要通过多种训练、学习方式,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让教师跟上最新的教育潮流,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1.建立分层成长机制,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可以通过校本培训、外出培训、专家进校园(邀请陕师大袁利平教授做“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专题讲座)、读书沙龙、阅读分享、学科专题讲座等形式,引导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能力。还可以通过“青蓝计划”,师徒结对,让县级以上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每人带1~2名徒弟,引导帮扶徒弟参加各种教学比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这样一来,就可以惠及更多的教师。
2.开展校本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研究力
学校坚持以教科研为先导,充分发挥教研的重要作用,以学科教研、教学主题教研等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通过申请校本课题、省级课题、国家级课题等方式(2023年9月申报市级课题已结题,课题:《“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立项号:2022ETSTO62),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了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二)夯实“三个课堂”建设,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在“五育并举”思想的指引下,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学校围绕学生核心素质发展,围绕“三个课堂”构建,实施了教育教学改革。
1.基础课程夯基础
在“双减”背景下,学校紧跟时代步伐,坚持关注生命的发展,构筑快乐生活的理念,主动探讨基于情境、基于问题的互动、启发、探究和体验式的课堂教育方法,实施项目研究、项目设计和研究性学习等多专业融合教育。
2.拓展课程拓展深
学校第二课堂遵循面向全体、多元需要和全面发展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审美、体育锻炼、劳动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强课程建设、文化建设、活动建设、实践建设、未来建设等方面的服务作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综合课程提综合
在家校社共育思想下,学校打破了“一堵墙”管理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发展空间,将教学范围扩大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周末、法定假期、寒暑假采用双师课堂的方式,由学校教师与社会专业人士一起带着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进行研学旅行,探寻红色基因,体验军事文化,感受科技创新,亲近自然,体验人生。
(三)以家校共育为抓手,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1.组织家长经验交流班
各年级各班充分挖掘家长资源,总结家长的教育经验,让会教的家长带动其他家长,增强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丰富读书活动
学校为了提高家长的认识,提升家长的理念,每年会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读书活动,并评选书香家庭,促进亲子阅读活动长期性、有效性开展,形成家校共育合力,推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3.网络培训班
学校组织优秀班主任、心理咨询师搜集整理相关家庭教育文章、学生成长案例、专家讲座视频,并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发送给家长随时学习。
总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是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学校要多措并举,积极提升办学质量,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