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24-09-12张波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学习相反的学习方法,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受支配和干扰,通过独立分析、探索、质疑、解决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模式的目标就是将学生培养成能够独立思考,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化人才。本文将从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整合课程资源、建立阅读学习模式、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空间、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论述自主学习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认知策略不熟练
小学生自主能力往往还需加强,他们的认知还处于发展阶段,由于没有很强的理解能力,所以对教师的指导教学不能充分理解,学习时不能明确掌握认知策略。部分学生在教师指导阅读方法后,仍然无法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导致自主学习能力没有提升,反而下降。
(二)意志力、控制能力不强
小学生处在具体运算阶段,对事物发展规律没有准确的认知。其年龄特点也决定了他们的意志力不坚定,自控能力较差,导致课堂阅读教学的质量一直不达标。
(三)阅读教学缺乏目标性
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还表现在,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习缺乏目标性,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自主学习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才会实现高效课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寓言故事教导学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以创设情境的形式展开教学。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为例,教师鼓励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将课文内容呈现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编排课本剧,也可以适当增添内容和情节。在学生创作和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对其进行指导,使其明白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也许因为运气我们能够获取一时的利益,但不能因此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整日想着‘幸运降临’。应当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双手去用心地创造、努力地奋斗,才能够得到真正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收获,千万不能学习文中的农夫,最终一无所获,还将田地荒废掉了。”在教授本课时,教师使用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编排、创造并合理增添故事情节,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活动中,实现了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二)整合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应充分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解,全面了解教材之后,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还要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讲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是与文章作者有关的知识,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知识,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与作者在情感上达到共鸣。
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猫》为例,教师在讲解本课时提出问题“本篇文章的作者老舍,大家在课前对他有过了解吗?有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吗?”随后找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老舍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由于受到迫害,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教师在开篇就介绍作者,由作者引申到文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顺序。在阅读一篇新文章时,我们要先对其作者有一定了解,了解了作者之后,才能对文章有深刻的认识。
(三)建立阅读自主学习模式,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自主学习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传统教学是教师占课堂的主导地位,而自主学习是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是其学习的引导者,当学生疑惑时,或者思想出现偏颇时,教师要对其进行指引。教师应在备课时做好教学准备,学生也应在课前做好新课预习,只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将此习惯长期坚持下去。教师引导学生做好预习,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锻炼学习能力。在备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录制微课视频,将教学目标体现在其中,使学生明确在预习时要完成什么样的预习任务,不再盲目地学习。
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为例,教师录制微课时设定教学目标:1.认识三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设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依旧以《慈母情深》为例,教师在微课视频中将教学重难点指出来:1.掌握本课的生字。2.学习作者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等等。教师将问题一一列出,使学生在预习时更加有条理性,以此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和系统性的认知。有效的课前预习,学生可以吃透教材,掌握教材内容。除此之外,还可以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学习方法,进而拥有高效的学习能力。
(四)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空间,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
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并在其自主学习时实施激励机制,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感受到被认可、被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自主阅读。
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为例,教师设计问题:1.“他”是谁?“挺脱”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他像一棵树?结合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了解,随机梳理提问。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无论错与对,教师要对其进行鼓励,因为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目的是鼓励其勇于挑战,培养其口语表达能力。在教学时,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将阅读的步骤分为“初读课文,理解词语、默读课文,体会人物外在形象、熟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在形象、以读代写,课堂小结”等四个方面,尤其是人物描写的阅读教学,教师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步骤。重点文章不能只阅读一遍,要反复阅读,品味其中的语言,在反复咀嚼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的最后,教师要总结本课学到的习作方法“有顺序、抓特征、放大写”。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在阅读教学当中能掌握写作的方法,并为写作积累素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要教会学生自主阅读,更要鼓励其有勇气回答问题,培养其自信心,自信心的树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自信心是承受挫折、克服困难的保证,自信心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它能鼓舞学生克服困难、持续进步。
(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使课堂更加和谐,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传统的课堂评价是以教师为主的,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由教师做评判,教师的评价是绝对具有权威性的,是不容质疑的,这就造成课堂中教师垄断性的评价,以教师个人的评判标准为中心。新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要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教师和学生互相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以此来促进学生和教师及时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以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宇宙生命之谜》为例,教师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分为正反方两组展开辩论,以辩论赛的形式探究宇宙中到底存不存在生命,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烘托课堂氛围。正方观点为“宇宙中除地球外还有生命”,反方观点“宇宙中除地球外没有生命”。组内可以相互交流,将辩论稿列成提纲,准备好辩手的出场顺序。在辩论过程中,要让学生以课文和课前了解的资料为依据,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其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来的好奇心。教师不能站在任何一方的立场上对其进行评价,而是应当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或是在学生之间展开生生互评。教师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锻炼其自主阅读水平,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做铺垫。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完全放任,应及时对其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在师生互动交流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课堂建设。在课堂中实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方位、多角度把握。
(六)问题导读结合阅读讨论,提高自主阅读质量
自主学习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在于自主、自励、自醒、自为、自控,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克服学习障碍,完成学习目标,自励要求学生能够在面对困难时激励自己,帮助自己克服困难,提升自身的抗挫折能力,在克服困难后鼓励自己,让克服困难的成就感成为自学活动持续展开的内驱力。自醒要求学生能够清楚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价。自为是自主学习独立性展现的重要标志,在阅读中探索、选择、建构和创造知识,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自控即自主的学习,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形成一套完整的自我约束体系,保证学生的学习潜能运用到阅读活动中。
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尝试在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引入导读问题,借助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吸引学生自主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在问题的助力下让学生在阅读中保持自主和自为状态。借助导读活动结束后的交流展示环节,帮助学生实现自控。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在班内巡视的同时不定时考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借助教师的干预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自醒状态。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组织开展互评,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交流阅读心得,在相互分享讨论结果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成长,在自励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慈母情深》为例,在自主阅读活动开始前,教师设置导读问题,引导学生结合问题深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问题一:第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问题二:文中“母亲”正式出场前,为什么要对家庭环境和工厂环境进行细致描写?问题三:文中的母亲有着怎样的性格?从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出来?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在阅读的同时结合问题深入分析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手法,阅读活动结束后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的答案,各小组上台说明讨论结果,在分享中深化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最后教师组织开展评价活动,点评各组的讨论结果,在点评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长与不足,为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优势和基础。
(七)建设阅读交流平台,鼓励学生进行交流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键在于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课堂,为此教师可以尝试建设阅读交流平台,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自行选择想要阅读的故事和文章内容,在阅读结束后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内容,将获得的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分享给其他人,在相互交换见解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展示的舞台,在相互交换见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阅读交流平台类型的选择上,教师可尝试开展阅读鉴赏课,在课前指导学生在网络上、书籍上搜集与教材文本和主题相近的内容,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魅力,在自主阅读活动结束后学生自行站起传递故事中的思想价值内涵,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教师也可尝试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以特定的文章作为主要交流对象,组内成员相互分享自己在阅读中的体会和感受,如评选文章中的最佳段落,分析文章中人物的情感特征和情感变化过程,在交流中让思维相互碰撞生成火花,在兴趣的驱动下引导学生参与到自主阅读活动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自由阅读课,在阅读课上给予学生更多选择,学生可自行选择国内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作为主要阅读材料,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描写手法、叙述方式和文章框架等,在阅读的同时吸收文章的优秀内涵,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升。
以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草船借箭》为例,在阅读教学中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教师可组织开展自主阅读交流活动,组织学生自行阅读《三国演义》,在阅读的过程中记录其中的陌生文字、了解《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分析其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在自主阅读结束后设置展示交流环节,学生自愿上台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如学习到陌生字词和成语,了解到的历史典故等,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自选文章中最喜爱的一段故事,以自己的语言讲述《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内容,如水淹七军、火烧赤壁等,在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法,不再盲目学习,实现其自主发展。在此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还使其深刻认识到自我建构、自我探索、自我创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