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育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探索
2024-09-12郑焕珍
校本课程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它主要是指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和开展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现实需要,结合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办学传统和特色优势,紧紧围绕办学理念,以学校师资为依托,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在新课改背景下,建构并形成以校为本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并很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围绕课程、聚焦课程、依托课程,才能真正让办学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才能有效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不断积淀厚重的校园文化,使教师和学生得到有机统一、实现最佳发展。校本课程是国家学科课程的延伸与补充,是学科课程中部分内容的有效拓展,也是立足校情、立足学情的课程架构。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进一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实现五育并举育人目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载体。我校充分整合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基于语文课堂古诗文教学实践,“双管齐下”丰富内容与形式,旨在积极探索并开发诗文育人校本课程。
一、诗文育人校本课程的开发路径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按照不同学段设置科学合理的目标,更需要扎实做好“硬支撑”,那就是编好校本教材。
(一)目标设置
温儒敏先生说:“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一时说不清美在哪里,总之是积淀下来,就有所感觉了。”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以诵读为基础,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理解能力设置具体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以诵读和兴趣为重点,通过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通过插图、诗配画、积累闯关等形式,引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第二学段(3—4年级),能将古诗文读准确、读通顺,感受古诗文的节奏美、音韵美。在诵读过程中能够想象画面,尝试体验诗文情感,领悟诗文大意。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课外古诗文积累量,能读出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受优秀作品的感染力,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二)精编教材
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的主要框架和核心内容,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我校高效统筹教育教学资源,凝心聚力推进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
一是科学谋划巧布局。《跟着诗文去旅行》校本课程的内容选取,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为主要导向。从纵向看,与学校二十四节气课程相交汇、融合,如立春时歌咏“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立冬时诵读“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从横向看,更多地注重中段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接触大自然,体会美好情感,在选篇时主要以山水田园诗、送别诗、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文为主。如“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高段的学生逐步认识社会,能领悟出诗中的哲理,对待问题有自己的见解。高段的课程内容在选篇时,以哲理诗、爱国诗为主。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在编排时由浅入深,呈现出层层递进的趋势。此外,诗文育人校本课程的选篇还结合了课程标准中推荐学生诵读的优秀古诗文中段50篇(段),高段60篇(段)。
二是形式内容齐发力。为了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跟着诗文去旅行》教材的编排中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内容选择上兼顾文学性和趣味性,每个板块的建构都独具匠心。“源头活水”旨在亲近作者,了解创作背景;“心有灵犀”力求让小读者们成为“悦读者”,初步感受读诗的乐趣;“积金累玉”帮助小读者更深入地走进诗歌,体会其精华和内涵;“小荷才露”从诗歌中找出训练点,进入诗境,感悟诗意,体会诗情,品味语言;“庐山真貌”力求收获更多,拓展延伸。“春色满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加语言积累,提高了他们的文字运用能力。
二、诗文育人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一)校本课程实施的核心内容
诗文育人校本课程实施的核心内容,主要分为四个层级。
第一层级:诵读。学生利用校内诵读时间进行集体诵读、诗词接龙、配乐朗读等,学校每周一升旗仪式安排“跟着诗文去旅行”模块,教师以多种方式领读、认读古诗,并在校内设置“跟着诗文去旅行”活动,让学生能真正穿梭在“诗词”的大道上。每天早操前五分钟为古诗诵读时间,中午、下午放学为诵读时间。校外,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文进行诵读,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进行同类古诗文的拓展阅读。
第二层级:赏析。教师选择经典古诗文内容,和学生一起从诗词内涵、写作背景、作家生平、历史事件等多角度进行赏析。赏析安排在国学赏析课时间,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赏析内容和赏析形式,按照“带领学生赏析—辅导学生赏析—独立赏析”的路径梯度进行。
第三层级:竞赛。班内开展“诗词知识问答”“古诗诵读接龙赛”“飞花令”等趣味竞赛。校内每学年进行古诗文考级,以古诗诵读篇目定级,颁发“诗词小达人”荣誉徽章,引发古诗文诵读风潮。
第四层级:展示。聚力创设平台,利用艺术节、传统节日、班队会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引导学生以思乡怀人、感恩励志、爱国忧民等主题开展经典诵读。我校以“一花一舞一传承”为主线,将传统诗文与韵律操等形式结合创编,进一步丰富诗文表现形式。
(二)校本课程的科学评价
我校对校本课程推行综合评价办法,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诗词知识的获取,更重视学生多方面素养的发展。不仅关注学习结果,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和诗文诵读、赏析、交流能力的发展。在评价主体上,我们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进行结合。在评价方式上,我们要求学生能够在赏析课上发表自己对古诗的独到见解,并能针对教师的提问进行有理有据的回答;能独立完成对诗歌的赏析,并能在国学赏析课上进行展示;愿意用诵读、绘画、讲故事、改写古诗词、收集拓展诗文等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课程的实施不仅是为了完成诵读任务,更是为了给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诗文育人校本课程的卓著成效
诗文育人校本课程是学校对国家基础课程的整合与延伸,也是对新课改理念的生动实践。我校自2016年开始诗文育人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对诗文诵吟学习进行系统化、课程化的顶层设计,遴选中华优秀传统诗文,开展多元化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诵吟诗文、积累诗文、创作诗文的过程中,大力传承民族文化,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在校本课程研发、教材编写中,我校教师既丰富了自身学科专业知识,对课程体例有了基本认知,也更好地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形成了诗意与精神共生的校园文化。学生也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提升了古诗文诵读量,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均有了明显提升。具体表现为:中段学生能够关注古诗文中的文化常识,并重视文化常识的积累。高段学生能够关注诗文字眼的推敲,通过比较不同诗人作品的差异或同一个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之间的差异进行研究性学习。
总之,课程是学校价值理念的体现,也是学校的文化内核。我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诵读为始、以发展为要,基于基础课程开发的诗文育人校本课程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供了更优质、更高效的选择,让古诗文真正走进学生视野,走入学生内心。同时,学校依托校本课程引导学生热爱古诗文,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力量,培养了一批批具有文化自信的优秀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