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就业量质协调发展的研究
2024-09-11王北赵梦甜
摘要: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再创历史新高,高达1 179万人,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虽然国家采取了一些积极举措促进大学生就业,但大学生就业的总体形势仍严峻。高职生作为大学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群体的就业问题也是迫在眉睫。在新就业形态下,通过对影响高职生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因素的分析,找出提升高职生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方法,从而破解高职生就业数量低和质量差的双重困境,为高职生就业量质协调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量质;就业数量;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10-0054-05
收稿日期:2024-03-26
基金项目: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2022年度研究项目“新就业形态下高职生就业量质协调发展研究”(编号:CDGZ2022036);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下高职生职业延迟满足作用机制研究”(编号:C-c/2021/03/2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就业量质协调发展的动态监测与保障体系”(编号:20amp;128)。
作者简介:王" 北,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助教,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赵梦甜,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一、引言
自2019年来,高职生就业数量和质量面临新的困境。从就业数量来看,研究发现由于院校的扩招、就业市场的萎靡,致使部分高职生被动选择通过升学、考公、继续学习等方式延迟进入市场的时间,加剧了慢就业、懒就业和不就业的现象[1]。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毕业生人数为1 158万人,较2019年增加了324万人,使得就业市场求职人数增加,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再创历史新高,高达1 179万人;另一方面,就业岗位减少,2023年2月,商务部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介绍 2022 年商务工作及运行情况》中明确指出,外需走弱、订单下降已经成为中国外贸领域的主要矛盾,外贸企业及其下游企业订单减少,最终导致用工需求减少,企业不仅没有新用工需求,而且面临人员过剩的现状[2]。就业市场的供需不平衡导致高职生就业难,从数据角度来看,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落实率较2019年下降3.6%。
从就业质量来看,高职生就业质量整体下滑。就业质量下滑的根本原因仍然是就业市场的供需不平衡导致的。由于岗位供给小于就业需求,原来同一岗位的竞争主要来自同专业、同年级、同层次的毕业生,现在竞争来源更加多元,如不同行业、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及部分社会人员,竞争的加剧使得部分博士毕业生、硕士毕业生、本科毕业生、专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出现了“失位”现象,就业质量下降。虽然新就业形态为高职生群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就业方式,增加了就业数量,但是也导致就业质量下滑。其主要原因是:新就业形态主要从事第三方服务行业。例如滴滴快车司机、外卖员、快递小哥、带货主播,等等,这些服务行业的市场大,从业者需求大,给高职生群体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但是这些岗位一般都是隶属于第三方外包,属于劳务派遣性质,不直接与服务公司签订劳动合同,许多公司的员工福利、工作安全稳定得不到保障,降低了高职生的就业质量。
" 二、高职生就业量质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梳理文献和研究成果,对影响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找到破解高职生就业量质协调发展的方法。
(一)高职生就业数量影响因素分析
国内学界对就业数量的概念尚未统一,但大致认同张国胜和吴晶对于就业数量的界定,认为就业数量是着眼于劳动者的充分就业[3]。基于全社会就业现状,考虑充分就业问题,就需要聚焦到制造业,因为大部分制造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需求较大。而制造业又是高职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制造业员工群体中的高职生群体占比也是最高的,所以高职生的充分就业问题与制造业充分就业紧密联系,与国家的整体就业息息相关,高职生就业数量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关系到整个民生问题,是亟须解决的。
高职生就业数量主要与产业变化、政策因素、国际投资和技术应用有关。
1.产业变化
产业升级、产业转移等因素对就业数量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制造业既是推动中国产业升级的实现部门,也是促进就业数量增加的重要部门,特别是制造业高职生就业的主要去向。第一,产业升级会带来产业规模的扩大,会通过劳动就业弹性影响劳动力需求数量;第二,产业结构影响劳动力结构的改变,进而影响劳动力需求数量;第三,产业价值链提升要求劳动力在综合素质方面的提高,技术效率的改进在对劳动力就业产生替代效应的同时,也能促使新兴产业的出现,改变着劳动力就业的态势,对劳动力需求数量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产业产出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4]、产业结构变动方向[2]对就业数量有着正向影响。
2.政策因素
政府采购能够扩大企业岗位需求,提高就业数量。一方面,政府采购的扩展意味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展,必然带动生产,从而带动就业。事实上,这也是西方国家处理经济危机采取的政府行为。另一方面,政府采购可以发挥国内最大单一消费的诱导作用,增强消费信心,从而扩大消费,同时引领投资和企业生产,最终扩大就业。张国胜和吴晶研究发现,政府采购明显地促进了就业数量的增加[3]。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对就业数量的影响。延迟退休意味着岗位的空缺日期延迟,就业数量减少。周辉研究发现,在岗位数量有限的情况下,退休年龄延迟会导致青年就业压力提升[5]。
除此以外,国家和各地方还针对大学生制定了就业的相关利好政策,这些政策都是能够提升就业数量的积极措施。
3.国际投资
国际投资对就业数量也会产生影响。外国直接投资(FDI)对就业数量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外国直接投资增加主要表现形式为直接在国内建厂或者并购国内企业,增加用工量,增加就业数量;另一方面,外国直接投资会使国内其他相关配套的服务业或者上下游制造业的产品需求增加,促进相关部门和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进而增加就业数量。国际贸易对就业数量的影响表现在: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的国际贸易活动,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快发展,有助于增加发展中国家就业数量。2019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下滑,美国联合欧洲和日韩等国无端地加大对中国的贸易和经济限制,国外投资减少,甚至部分产业搬迁,就业岗位减少,而失业人员增加。
4.技术应用
大多数学者认为,技术应用对就业数量的影响是负向的。新技术的应用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即机器取代人,必然导致大量低端劳动力被取代,即减少就业数量。
(二)高职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学界对就业质量的研究渊源已久,在就业质量的内涵上,学者从不同层次出发有不同理解。从微观层面来看,就业质量主要衡量劳动者个体的就业状况,主要衡量指标包括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社会保障、工作满意度、收入高低、健康安全保障等方面。就业质量对于个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个人职业发展方面,即个体在其能力限度范围内从事具有一定意义的工作,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过程[6]。从宏观层面来看,就业质量主要指国家、地区或者行业范围内的就业质量。而对于高职生就业质量分析主要是从微观层面考虑,比如整个社会的平均工资水平、某个地区的劳动者工作休息时间比例、某个行业的职业发展前景等。借鉴国际组织关于就业质量概念的定义来研究中国的就业质量概念,将工作的稳定性、收入、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和劳动者对就业的主观满意度纳入就业质量的范畴,认为就业质量是从整体反映就业活动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优劣程度[7]。
1.人力资本
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文化技术水平与健康状况等人力资本正向影响就业质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就业者的人力资本水平影响劳动边际生产率,从而影响个体的就业质量[8]。石红梅和丁煜研究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认为人力资本的影响更为显著[9]。
李军峰从多个维度对男女职工的就业质量作了定量比较,认为女性职工的就业质量比男性职工低,提出这种差别是由教育程度的差别、社会性别观念及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歧视等因素引起的[10]。
2.社会资本
有研究表明,女性的失业率及辞职率都比男性高,女性初次就业的岗位地位和薪酬水平会低于男性,个体的就业质量与家庭关系网络、父母社会背景等社会资本的作用有关,与个体在学校中的学习状态及表现有关[11-13]。
Deguilhem等人利用定量和定性数据研究了社会网络在求职中动员家庭、友谊或亲属关系对就业质量的影响[14]。胡建国和裴豫认为,在劳动力市场分割下,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有助于大学生进入就业质量更高的首要部门,同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存在就业部门差异[15]。在对农民工高质量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张昱和杨彩云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偏低、社会资本匮乏,就业质量显著受到社会网络阶层差异的影响[16]。
3.就业保障制度
就业保障制度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高职生的就业质量。无论是《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还是《就业促进法》,在制定根本上都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其中对劳动的报酬、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以合同约定的形式对劳动者进行保护。苏丽锋认为,经济发展情况、市场化程度、就业法规、劳动合同等制度设计是就业质量提升的最主要因素[17]。
4.工作满意度
在工作方面,工资福利、就业环境、工作生活平衡度、工作与专业匹配度等对就业质量有着正向的影响,这些因素被概括为工作满意度,即工作满意度可以预测就业质量。Bustillo和Macias[18]收集了部分国家有关员工满意度和就业质量的数据,重点研究了工作满意度和就业质量之间的影响关系,考证工作满意度是否可以对就业质量进行科学预测,从工作场所层面来看,企业的所有制属性、行业属性、生产率水平等对劳动者的收入和报酬影响较大。
对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进一步分析发现,就业数量的增加对就业质量的提升具有正向影响作用;而就业质量的提升却对就业数量的增加具有抑制作用。就业数量增加,意味着岗位增多,从就业市场来说,需求大于供给,企业为了能够及时招聘到人员,提高岗位的福利待遇,从而提高了就业质量;而反过来看,求职者对就业质量的要求越高,符合他的就业岗位就越少,导致就业数量降低。
三、高职生就业量质协调发展建议措施
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和高职生的各种举措对高职生的就业数量问题与就业质量问题有着不同的影响,这两个问题之间又有着复杂的联系,同时这五个主体间也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平衡多方主体,提升高职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数量。
(一)高职生就业数量提升措施
扩大高职生就业数量的主要途径是扩大岗位需求,政府是这方面的主要力量。首先,合理制定产业升级进程和计划。在产业升级中,一方面控制产业升级进程,让产业升级有条不紊地进行,对于产业升级中失业人员进行再培训,尽快再上岗,避免与高职生就业冲突,同时能够保障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加快新兴产业建设扩大岗位需求。其次,政府需要加强招商引资,通过增加投资,弥补外贸不足的缺口,扩大岗位需求,从而提升高职生就业数量;最后,政府应该加大政策保障,一方面对高职生进行就业、求职等补贴,提升高职生就业意愿,减少慢就业、懒就业现象;另一方面,制定企业招收高职生的补贴利好政策,引导企业扩招和定向招聘。
高校在提升高职生就业数量中,一方面应根据产业升级计划和进程,合理进行专业设置,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使高职生一毕业就可以立刻投入新兴行业的发展中去;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企业和地方人社部门的联系,根据学生需求,积极主动地为高职生扩充就业岗位。
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要紧随政府步伐,开拓新渠道、新市场,保障企业生产和员工稳定工作;在转型和新兴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要考虑员工的实际情况,通过培训、转岗等方法合理安排,避免无序扩张和转型。
高职生在求职过程中要广泛关注各大高校就业平台、社会招聘网站、学校招聘网站、心仪企业招聘网站等,要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投递简历、表明优势,从而提升就业数量。
(二)高职生就业质量提升措施
提升高职生就业质量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和高职生共同努力。
就业保障制度是高职生就业质量的最根本保障,政府需要加强就业保障制度的建立。从法律法规的设立与宣传到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与执行,都需要政府部门重点发力。在新就业形态下,保障高职生就业质量急需政府部门针对这种新就业形态制定政策法规,提升高职生群体薪资待遇、福利报酬、工作保障等,对工作强度、工作内容、工作环节提出具体要求,从而全面提升从事新就业形态高职生的就业质量。
高职院校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调整专业设置,增设一批就业质量高的新专业,抓住政策机遇,调整和优化现有专业结构布局,结合地方区域特色,设置一些应用性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实现毕业即就业。第二,实施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改革,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通过实践,尽早熟悉工作流程和工作实际,从而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第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一方面通过课程实践等环节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同时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课程思政等方式,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和道德,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高职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
学生家庭可以利用社会资本,积极为学生谋划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提升就业质量。
高职生作为求职的主体,更应该成为提升就业质量的主力军。一方面,高职生需要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即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校期间加强课程和专业的学习,努力参加社会和企业实践,对标企业用工标准,早日达到企业要求,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另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能把薪资作为评价就业质量的唯一标准,不能计较一时的得失,要深入基层,服务社会,以实现人生价值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
(三)高职生就业量质协调发展建议
首先,就业数量的提升对就业质量的提升有促进作用。高职院校要紧随产业升级,加强专业建设,合理设置、提前设置专业和课程,在把控好质量的前提下扩充实习和就业基地,为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做好准备工作。
其次,研究发现就业质量挤出就业数量,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政府部门要主动规范高数量、低质量的就业单位,提高其就业质量,给高职生更多的选择,保障其基本的就业质量,避免学生选择性“慢就业”。
最后,就业的数量和质量是息息相关的,从整体层面来说,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数量必然增加,但是较多的就业数量,其质量必然参差不齐,所以需要规范,保障其最低就业质量标准。面对不同层次的就业岗位,需要求职者能够主动适应。高职院校在加强高职生专业能力、求职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加强高职生的思想建设,让高职生主动去学习,努力达到高质量工作的标准。
四、结语
高职生就业面临就业数量下降和就业质量降低的双重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政府、社会、高校和高职生都要早日行动起来,要协调发力,共同提升高职生就业量质。政府需要采取进一步扩大内需、加快“一带一路”建设、开拓新外贸市场等措施增加企业订单,有条不紊地主导市场转型,对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要循序渐进,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市场需求,保障就业数量。政府需要规范就业市场、加强法律监督,保障最低质量就业,即保障就业质量。企业需要加强与高职院校合作,更早、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介入学校培养环节,不仅可以减少企业培养人员成本,减少高职生正式工作前的实习,还要在学校培养环节进行员工筛选,减少招聘成本,同时把节省的成本用于提高高职生薪资福利,从而提高就业质量。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加强与各地人才市场、各行业协会、各企业联系,积极为高职生拓展岗位、提供就业渠道,紧随市场转型脚步,合理设置专业,培养专业和技能对口高职生,促进高职生就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对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其核心能力和求职能力,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而提升高职生就业数量和质量的协调发展。而高职生作为求职的主体,在低年级时就应该做好职业规划,在校阶段提升专业能力,早日达到目标岗位要求,积极参加岗位实践,从而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李桃,李娟.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3(17):73-75+79.
[2]陈冲,吴炜聪.制造业产业升级对就业数量的影响研究——基于西部地区26个子行业的实证检验[J].西北人口,2019(5):104-116.
[3]张国胜,吴晶.中国政府采购能够促进企业就业吗?——来自制造业企业的经验发现[J].劳动经济研究,2019(4):80-101.
[4]田洪川,石美遐.产业发展对就业影响的模型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3(10):143-145.
[5]周辉.我国延迟退休年龄限制因素分析与建议[J].学术交流,2011(2):136-140.
[6]丁金昌.以提高就业质量为导向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0(2):80-82.
[7]刘素华.就业质量:概念、内容及其对就业数量的影响[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7):29-31.
[8]郭丛斌.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中国的验证[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4):43-49.
[9]石红梅,丁煜.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J].人口与经济,2017(3): 90-97.
[10]李军峰.就业质量的性别比较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6):1-7.
[11]BARTEL A P. Race differences in job satisfaction: A reappraisal[J]. 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1981(2):294-303.
[12]IDSON T L. Establishment size, job satisfac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work[J]. Applied Economics, 1990(8):1007-1018.
[13]CLARK A E. Job satisfaction and gender: Why are women so happy at work?[J]. Labour Economics, 1997(4):341-372.
[14]DEGUILHEM T, BERROU J P, COMBARNOUS F. Using your ties to get a worse job?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social networks on quality of employment in Colombia[J]. Review of Social Economy, 2019(4):493-522.
[15]胡建国,裴豫.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质量——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探讨[J].当代青年研究,2019(5):109-116.
[16]张昱,杨彩云.社会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基于上海市的调查数据[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9-20.
[17]苏丽锋.我国转型期各地就业质量的测算与决定机制研究[J].经济科学,2013(4):41-53.
[18]BUSTILLO L R M, MACIAS E F. Job satisfaction as an indicator of the quality of work[J].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2005(5):656-673.
Study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mploy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Wang Bei1" Zhao Mengtian2
(1.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Polytechnic Institute, Nanjing 210048, China)
Abstract:In 2024,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China will reach a new record high of 11.79 million, and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is not optimistic.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has taken some activ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overall situation is still grim.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group,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s also pressing. Under the new form of employ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employment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vocational students, we find methods of improvement, so as to solve the double dilemma of low quantity and poor quality of employment, and provide targeted suggestions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mployment of vocational students.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of employment; Quantity of employmen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