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终身教育保障体系构建的困境、逻辑理路及实践路径

2024-09-11陈旭郭丽光

继续教育研究 2024年10期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保障机制新时代

摘要:在我国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终身学习已从教育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层面新需求,推进重塑新时代终身教育体系是当仁不让的责任,但当前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相关制度和法律不健全、学习资源供给不均衡不充分以及教育载体少、形式单一等三个方面问题。为确保构建服务新时代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保障体系得以实现,基于分析“法律制度、学习资源、教育载体”三要素融合发展的思路,探索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保障机制,搭建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提供优质多样的全民终身学习服务。

关键词:新时代;三要素融合;终身教育体系;保障机制;学习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10-0013-07

收稿日期:2024-03-21

基金项目:2024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法学教’三要素融合视域下的新时代终身学习保障机制研究”(编号:ZJB1424192);2024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数字化转型助力完善黑龙江省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编号:ZJB1424190)。

作者简介:陈" 旭,黑龙江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讲师,软件工程(管理方向)硕士,研究方向:终身教育、教育管理;郭丽光,黑龙江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终身教育、老年教育。

终身教育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随后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教育思潮,并引发了众多国家触及社会各个领域的教育改革。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终身教育理论在我国得以传播和发展,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相对较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加快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工作,积极倡导大众、民主、平等的教育和优质、多样、个性的教育。这既是符合时代变革的需要,也是我国主动适应国际教育发展环境的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层面新需求、推进重塑新时代终身教育体系是当仁不让的责任。基于分析“法律制度(Legal system)、学习资源(Learning resource)、教育载体(Educational carrier)”三要素融合发展的思路,通过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保障机制、搭建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提供优质多样全民终身学习服务等探索新时代终身教育保障体系构建路径。

一、构建新时代终身教育保障体系的背景

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习成为所有社会成员工作与生活的生存之源、立足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一文中将终身学习精辟概括为“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2]。新时代终身教育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就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学习需要,以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为内在动力,以社会终身教育保障机制为外在架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形势变化对人的各方面能力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人文素养,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适应职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有用人才[3]。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所列出的主要发展目标中,“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排在首位[4]。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完善的终身教育保障体系

在新时代,党带领14亿多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艰巨任务,在前进道路上一定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比如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在很多人刚刚了解PC端信息技术时,“大智移云”时代就已经到来。在“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时代,社会成员不学习、不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就不能融入这个新时代,社会成员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与“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5]目标要求也不相符合。这就要求我们建设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学校之间的差距,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条件和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切实掌握和运用好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需要完善的终身教育保障体系

“人民”二字始终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不论是从教育发展理念还是社会发展理念来说,新时代对于终身教育的要求,均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强调每个人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都应享有平等、优质的教育机会和资源,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新时代发展理念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把发展看作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把人力资源和人的创造力提升到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地位。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终身教育体系,是增强国家人力资源竞争力,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选择。

(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完善的终身教育保障体系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成员的两极分化由传统的经济财富分化转变为知识能力分化。通过不断学习得来的知识、能力和创新思维正在取代过去传统的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最重要动力。过去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打造出的企业巨头,现在依托高新技术可能在十年的时间就能成长为估值超过十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新时代经济发展,离不开那些在知识的创造、采集、加工、传播和运用等方面占优势的社会成员,而不善于学习的社会成员终将会为历史进程所抛弃。早在1999年,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就把“技能发展”看作社会在学习、开发、 创新和提高生产力方面所具备的一种能力,工人所掌握的技能不仅仅是个体意义上的、私有的技术能力,更是国家层面的集体社会能力,它是指国家各部门以集体的方式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技能的能力[6]。完善的终身教育保障体系不仅促进社会成员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潜能的提升,也必将推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更新、更高的阶段。

二、构建新时代终身教育保障体系的困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保罗·朗格朗指出:“终身教育是一项集体的事业,所有参加教育活动的人,都需要保持密切互动,只有这样,可靠的、强有力的终身教育结构才能形成。”[7]当前,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还不够完善,未能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供更多样、更优质、更个性的学习选择。为了客观了解构建新时代终身教育保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一些学习者进行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对象为黑龙江社区学习网的注册用户,采取网络问卷的方式,对新时代构建终身教育保障体系问题展开调查,共有698人参与调查,其中,男性375人,女性323人。调查结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要求以及新时代终身教育的特点来确定调查问卷问题角度,得出新时代终身教育指标应包含学习保障、教育资源、教育载体等三个角度(见表1),最后通过回收、整理问卷得出调查统计结果(见表2)。

通过表2可知,在学习保障方面,A3(学习支持条件)的满意度最低,共有63.46%的受访者表示“比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这说明很多学习者对当前终身学习条件不满意。A1(认知度)的满意度则比较高,共有59.34%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说明目前大多数人知道或了解终身教育。A2(认可度)表示“比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受访者占58.06%,表明即便在今天,仍有很多人缺乏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很多人只是将终身教育当作提高学历的必要条件,并非作为学习之用。在教育资源方面,R3(资源来源)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受访者共占52.00%,说明目前人们通过线下学习了解终身教育,但是在对其他资源类型和资源内容上就有些不尽如人意,尤其是R2(资源内容)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受访者一共只有17.82%,表明目前其他平台学习内容建设还任重而道远,很多线上教育平台的内容资源单一。在教育载体方面,I3(与其他学习者的交互)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受访者共有48.67%,这说明接近一半的人在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开展学习活动时,会比较频繁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互动。I1(界面交互)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受访者只有22.74%,I2(与学习内容的交互)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受访者更是只有16.67%,这说明目前终身教育线上线下学习的体验便利性和体验实用性都还有待提高,尤其需要加强各教育载体内容之间的实用性或有用性。根据以上调查问卷统计信息反馈,当前新时代终身教育保障体系存在相关制度和法律不健全、学习资源供给不均衡不充分以及教育载体少、形式单一等三个方面问题。

(一)相关制度和法律不健全

发达国家在构建终身教育保障体系的实践中都采用法制化的推行手段来确保建设的有序进行,如美国《终身学习法》(又称《蒙代尔法》)、韩国《平生教育法》、法国《终身职业教育法》、日本《终身学习振兴法》等。我国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时,一方面,面临无法律法规保障、无专门机构管理、无专项资金投入的“三无”尴尬局面;另一方面,终身教育涉及各种不同的教育形式和途径,包括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社区教育等,这些教育形式和途径之间缺乏有效的制度衔接和配合,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教育效果的降低。

(二)学习资源供给不均衡不充分

现阶段,我国地区间资源分配不均衡,使学习资源的分配不够合理,很多优质学习资源集中到了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学习资源少之又少;城乡差异大,城市和农村地区在终身教育学习资源的供给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城市拥有更多的教育机构、学习平台和课程资源,而农村地区的资源则相对缺乏,这使得农村居民难以享受到高质量的终身教育服务;不同人群需求难以满足,不同年龄、职业和文化背景的人群对终身教育学习资源的需求各不相同,现有的终身教育资源在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老年教育一座难求,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有效学习、追求高质量生活的目的。

(三)教育载体少、形式单一

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终身教育保障体系过程中,终身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不充分,各个终身教育载体之间处于互相隔绝的状态,学校之间、专业课程之间、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流动困难,各个教育载体对教育学习成效的评价仅停留于自身内部[8],如我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四大教育类型之下所取得的成果之间就缺少相互转换的机制,使整个教育体系处于相互分割的“孤岛”状态,缺乏灵活性与弹性,不能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有效拓展教育功能。另外,由于没有对全民终身学习进行办学载体制度要求,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往往从各自利益出发,造成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机构门类繁多,载体之间缺乏有机的协作、配合,资源大量浪费,办学效率低下。

三、构建“法学教” 三要素融合的新时代终身教育保障体系的逻辑理路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放在主要发展目标的第一位,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作为主要发展目标的收尾,并在十大战略任务中特别强调了“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9]。因此,在构建新时代终身教育保障体系的过程中,法律制度、学习资源、教育载体等三个要素之间只有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能实现融合发展。法律制度是保障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础,它为终身教育提供了法律框架,确保了教育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规定了教育机构和学习资源的分配、教育载体的建设和使用等重要方面;学习资源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核心,没有充足、优质的学习资源,终身教育就无从谈起,其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内容,如课程、教材、网络资源、实践经验等,它们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教育载体是实现终身教育的关键,教育载体指的是教育的形式和方式,包括传统的课堂教学、现代的网络教育以及各种社区教育、职业培训等,这些教育载体为学习者提供了多样的学习途径和方式,使得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

(一)法律制度

吴遵民和邓璐提出:“终身教育法系以国家和政府的立场为立法视角,其旨在从供给侧的层面加强对终身教育思想的推进、制度的完善、设施的健全、工作者队伍的培养与形成等,即终身教育法是将重心放置于对外部环境的完善与健全上。” [10]对于终身教育组织者来说,法律制度是保障终身教育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为了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权利和义务,制定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转换标准和规则,保证教育质量的相关规定等;对于学习者本身,通过立法满足受教育群众自发的学习需求,在需求者角度明确国家立法对于全体公民终身学习权利的保障,为社会群体提供公平、公正、便捷的终身教育学习内容。

(二)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终身教育体系中最为核心的要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和效果。要精准适配学习资源,基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化需求,提供适应性的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包括各种形式的教材、图书、影视资料、实验设备、网络课程、讲座等。这些资源应该具备广泛性、多元性、更新性和交互性的特点,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开发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内容和形式。例如,针对老年人群开展健康养生、文化娱乐等课程,针对青少年提供科技教育、艺术体育等项目,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和学习者的需求。要无缝连接学习空间,为了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基于移动物联、AI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接入等技术,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的终身教育资源整合平台,提供随时、随地、按需获取的学习资源,加强各类教育资源之间的合作,通过合作办学、课程互选等方式,实现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教育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11]。

(三)教育载体

教育载体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校是主要的教育载体,但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学校不再是唯一的教育载体。各种社会机构、行业组织、社区、家庭等都可以成为教育载体,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机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载体。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普及率和灵活性。2019年年末突然而至、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倒逼教育载体进行了大规模变革,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支持,在线教育、远程教育在此过程中大放异彩,并加速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终身教育运用信息化手段,汇聚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建立较为全面的教育教学资源库,这种方式有效化解了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为解决教育不公这一顽瘴痼疾提供了重要渠道”[12]。

四、构建新时代终身教育保障体系实践路径

全民终身学习是一种紧跟时代步伐的先进学习理念,基于“法律制度、学习资源、教育载体”三核心要素融合,通过完善法律制度保障、优化学习资源供给、创新教育载体形式等综合施策能够有力地推动全民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和实践的发展,为实现我国新时代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路径不断优化发展、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保障机制

1.提供法律制度保障。构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必须依靠法律法规予以制度上的保障,这不仅是当前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关键事项,也是目前发达国家进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经验。“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纳入法律法规体系内,此项工作才能更加合理、有序、规范地开展,才能切实有效地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制定地方性终身教育法规,这项工作在福建、上海、太原、河北、宁波等省市已经先行,黑龙江、四川等省份在2018年也列入了人大立法进程中;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积极推动国家层面的终身教育立法,以使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国家发展目标和需要相适应,有效地保证我国终身教育的开展有法可循、有理可依,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国发〔2018〕11号)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出台的终身教育培训制度,相信随着新时代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逐步推进,在制度和法律建设方面将日趋完善。

2.成立终身教育管理机构。终身教育体系的参与者是由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公众组成,须有相应的专门机构行使统一规划和管理协调的职责。从国家层面而言,应由国务院牵头,成立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委员会,由其总管全局、协调统筹,委员会由教育、财政、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文化和旅游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委员会决定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发展方向及重大问题,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育部,作为委员会的具体办事机构。地方政府建立相应机构,自上而下形成一个管理系统,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进程,激发全体社会成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一位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权利得以保障。终身教育管理机构部门职能如下:一是制定和实施终身教育政策,该机构应该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制定和实施有关终身教育的政策,包括鼓励个人终身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等;二是统筹和管理各类终身教育项目,该机构应该负责对各类终身教育项目进行统筹和管理,包括对项目的规划、实施、评估和改进等,确保各类项目之间的协调和配合,避免资源的重复和浪费;三是促进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该机构应该积极促进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包括学校、社区、企业等之间的合作以及线上和线下教育资源的结合等,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便捷和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四是提供咨询和服务,该机构应该为个人、学校、社区、企业等提供有关终身教育的咨询和服务,包括学习指导、课程推荐、职业规划等,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五是开展研究和推广,该机构应该开展有关终身教育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包括研究终身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广成功经验和案例等,促进终身教育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创新,推动其更好地发展。

3.健全经费拨付渠道。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离不开充足稳定的资金支撑。各级政府要继续把教育作为财政投入的重点并给予优先保障,在教育经费“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等“三个增长”不变的基础上,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对全民终身教育进行专项经费投入,并每年按照适当比例增加;通过赋税进行调节,社会成员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支出,可以作为适当减免个人所得税或者其他税费的依据;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成立终身教育发展基金会,吸收民间资金,接受社会团体、个人、港澳同胞以及境外友人的捐赠,以基金会的方式进行运作,适当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

(二)搭建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

1.实现学习价值的转换。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就是要健全整个社会的学分互认制度,通过多层次、多种类的认证制度, 充分肯定社会成员的学习成果, 促使社会成员在更高的目标中实现自我价值。建立学分银行就是对各种教育形式进行衔接和沟通的基础环节,可以按照“先易后难、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策略实施。首先,把建立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互认制度作为建立学分银行的初步尝试 ;其次,在职业教育体系内尝试建立学历教育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制度、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制度;再次,建立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与成人高等教育学历课程之间、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制度;最后,社区成员的学习活动可以建立终身学习卡制度或个人学习账户制度。发挥学分银行的存储功能,随着学分银行实践的完善,再进行终身教育体系内学分的认定和互换,乃至兑换为学历[13]。

2.构建信息技术平台。顺应时代发展,搭建技术平台,研究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模式,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学习要求,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技术保障。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以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技术为保障,为全体社会成员打破了地域、时间对学习的束缚[14]。一是搭建“大智移云”时代信息化网络平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加快推进网络基础工程建设,建立新型的终身教育网络平台,设立数字资源库、建立云教室、VR实验室等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满足各类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15]。二是搭建现代终身教育学习平台,为全体社会成员参加学习提供一个没有学习障碍的途径,把海量的学习资源、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提供给学习者,确保社会成员可以按照时代要求开展个性化学习。现代信息化网络和远程教育平台的搭建,满足了人们终身学习的需求,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撑。

3.为学习者提供适切资源。不仅要积极推动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研究机构、企业的教育资源形成共享机制,还要鼓励将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设施向学习者所在机构提供免费开放或低价服务,让学习者能享用一切课程、图书、实验室等校园教学资源,从而扩大终身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发挥各类资源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时的作用。做好资源建设顶层设计,引领专业教师参与建设满足终身学习需求的高水平资源,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背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开发基于网络共享状态的微课、慕课(MOOC)等多样化教育资源,均衡学习资源类型,使各类资源得以相互补充和促进[16]。

(三)提供优质多样全民终身学习服务

1.建立开放式、融入式的终身教育机制。充分开展针对终身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不同社会成员在一生中各个阶段的学习需要,将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有机融合,建立开放式的终身教育机制,实现开放性、共享性、差异性供给,比如,针对社区居民开展家庭教育,针对老年人开展老年教育和闲暇教育,针对在职人员开展职业培训教育,针对农民开展种植、养殖教育等。

2.加强终身学习载体建设。由各级政府牵头,加快终身学习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图书馆、青少年宫、科技馆、社区活动中心、运动场等;充分发挥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开放学习场所,满足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需要;加快社区学院、街道社区学校、社区分校机构建设;引导社会非公立性质的民办机构开展全民终身学习的培训、鼓励民办机构为终身教育提供自身有价值的服务;发挥学校核心功能,它是社会成员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丰富知识体系的基础载体;建设在线教育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在线教育平台,提供远程教育和在线课程,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建设实践教育基地,提供学习者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的机会,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知识转化;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和整合,建立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科技馆等资源库,提供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服务。

3.加强各学科教师队伍建设。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获取和传授知识的方式、教和学的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7],因此应采取自建加共享的方式来建设一支满足终身教育需要的各学科教师队伍。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通过增加专职教师数量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稳步扩充专职教师队伍;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素养、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评价,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广泛吸纳社会中的高校教师退休人员、各行业的在职人员或自由职业者等优秀人员成为兼职教师,同时建立兼职教师师资库,为终身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基于“法律制度(Legal system)、学习资源(Learning resource)、教育载体(Educational carrier)”三要素融合模式的新时代终身教育保障体系构建措施如下:一是在管理层面,通过专门的终身教育管理机构,制定详细的政策文件,明确终身教育的基本理念、推进思路和实施任务,建立健全终身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完善引导机制,为终身教育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二是在实施层面,鼓励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融合发展,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服务,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提升,建立适应终身教育需要的教师评价机制;三是在落实层面,通过学分存储机构(学分银行),建立科学、全面、客观的终身教育评价体系,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科学评价,存储终身学习成果,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营造全民学习的氛围,推动人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1).

[2]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依靠学习走向未来[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30.

[3]戴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N].学习时报,2019-12-20.

[4]刘建红,赵艳萍,王海英.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构建之思考[J].青海教育,2023(5):13-15.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

[6]MICHAEL E.PORTER.Globalization and the Political Eco -nomy of High Skills [J].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1999(3):233-251.

[7]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82.

[8]冯志军.我国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的机制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09(9):15-18.

[9]陈丽,谢浩,郑勤华.我国教育现代化视域下终身学习的内涵与价值体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4):3-11.

[10]吴遵民,邓璐.终身教育立法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由“终身教育”还是“终身学习”的立法争议谈起[J].教育发展研究,2022(21):29-34.

[11]崔行臣,高运星.终身教育数字化融合创新发展的需求、内涵及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23(11):10-13.

[12]朱琳璐,郑海友.终身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实现逻辑、路径分析与政策建议[J].中国成人教育,2022(21):3-7.

[13]黄健.学分银行:实现终身学习理想的重要途径[J].成才与就业,2009(17):49-51.

[14]吴砥,李环,陈旭.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教育应用影响探析[J].开放教育研究,2023(2):19-25.

[15]朱新均.未来10年,如何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N].中国教育报,2012-01-04.

[16]李冀红,万青青,陆晓静,等.面向现代化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与建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引发的政策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21(4):21-30.

[17]邵宇航,余阳.新媒体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及应对[J].传媒论坛,2023(2):115-117.

The Dilemma, Logical Path, and Practical Path of Building a Lifelong Education Guarantee System in the New Era

Chen Xu" Guo Liguang

(Research Center for Distance Education,Heilongjiang Open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accelera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in China, lifelong learning has risen from an educational concept to a national strategy. It is an inevitable responsibility for educators to meet the new needs of the people in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evel and promote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new era.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the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such as imperfect relevant systems and laws,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supply of learning resources, and limited educational carriers and the single form. To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ducational security system that serves 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 in the new era, it is suggested to explore and improve the safeguard mechanism of the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elements of “legal system, learning resources, and educational carriers”, to build a bridge for 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 and provide high-quality and diverse lifelong learning services.

Key words:The new era; Integration of three elements;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Guarantee mechanism; A learning society

猜你喜欢

学习型社会保障机制新时代
关于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的探讨
开放大学: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载体
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之思考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研究
学习型社会下对职业教育学生培养的思考
禁止令适用保障机制和程序的完善
建立大病保障机制正当其时
完善刑事辩护权保障机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