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记忆,这些温暖
2024-09-11曾娟
2018年8月24日至25日,《星火》在江西省文联文艺之家主办谷雨诗会专刊品读研讨会。研讨会上,编辑部提出一个全新的工作理念:文学期刊要像培养作者一样发现和提升读者。继而宣布正式启动读者驿站项目,一批有才华、有情怀、有号召力的省内外文友分别报名担任驿长,在各市县成立了近50家《星火》读者驿站。
说实话,当时有点懵懂,不知道对于《星火》来说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重要会议,不知道驿站工作将是《星火》未来几年中除了编辑、出版《星火》杂志以外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甚至也不知道这个创举能延续多长时间。
六年时间过去,一些动人的瞬间定格成一帧帧画面,随着时间的流逝反而越清晰。
1
回想起来,承接《星火》驿站活动最多的驿站是资溪驿。资溪嵩市镇上傅古村满山翠竹青翠欲滴,空气香甜,民风淳朴,深得驿友们喜爱。
在资溪驿举办的第一届稻田写诗活动非常成功,参与活动的驿友都吃上了亲手栽种、收割的稻米,于文学年喝上了稻田写诗收获的大米酿的原浆酒,十分得意。
颇具文艺气质、对《星火》的文艺活动很支持并有几分好奇的省文联主席叶青也被我们打动,跃跃欲试又似有顾虑。《星火》主编范晓波(他在驿长村微信群一直以门卫自居,大家也渐渐习惯于以门卫称呼他)成功说服叶主席克服北方人对蚂蝗的恐惧,欣然决定参加第二届稻田写诗活动。
活动头天晚上,资溪春雷滚滚,暴雨倾盆,直搅得我心惶惶,无法入睡,到后半夜才昏昏沉沉地睡去。早上被闹钟吵醒,顺手拿起手机准备到驿长村问个早安,发现驿长村村民列队在祝我生日快乐。仔细一看,是资溪驿驿长黄吉勇发起的。他牵头在支付宝蚂蚁森林组织了一百多人种树,从那里面得知我身份证上的生日信息。
瞬间被他的细心和村民们的热情温暖和感动。驿长村有文学年,我有文学生日。
想起还有要事在身,起床走到窗前撩起窗帘,看到雨仍在下。好在老天很眷顾《星火》人,早餐后雨势渐弱,到下田的时候洒了几个雨滴就止住了。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插秧了,好歹算个老把式,时不时还可以指导一下第一次稻田写诗的新手。
不过最让人开心且期待的是吉勇垦了一块地做《星火》文青林,大家把各自准备好的桃树、李树、梨树、樱桃树种下去,叶主席还和编辑部同事以AA制自费的方式合种了一棵近一米五高、象征《星火》文青友谊长存的樟树。2023年春天我们特意去看望了《星火》文青林,当初只有光秃秃树干的樟树现在已经枝繁叶茂了。
晚上的篝火沙龙中,我正认真地倾听着各位驿友的交流。突然,章贡驿驿长王继亮手捧一把漂亮的野花,夹杂着几枝果实金黄诱人、饱满多汁的野枇杷出现在聚光灯下。原来这是他和驿友刘九流早上冒着大雨采摘过来,给我准备的生日礼物。转场到室内后,竟然还有同事为我准备的生日蛋糕。我真是惊呆了,这一重又一重的惊喜,是那么珍贵,我唯有珍藏、铭记在心。门卫让我发表一下感言,我说都快到晚上十一点了,怕耽误大家休息就不多说了。叶主席鼓励我说:文青都不怕晚的,说吧。
领导和同事一直都是这样借机鼓励我自我突破,让我有了更多的锻炼机会。我以前在正式场合说话都会失声、失语,现在应急状态下可以客串一下活动主持,这是之前从未想到的成长。
2
让我真正感觉到驿站有家一般的温暖,是第一届《星火》文学年。
为了让文学年更加喜庆,门卫亲自出马请时任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的刘帅,帮忙拜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写一批“福”字,准备在文学年之夜给大家一个惊喜。
《星火》编辑部一行三人,带着对首个文学年的期待和憧憬出发了。一路感觉天是蓝的,风是柔的,脚步是轻快的,只有包里的祝福沉甸甸的。
下午两三点的样子,驿友们陆续抵达,三三两两、有说有笑地拎着大包小包的食材或者土特产向村口走来,那情景就像是过年走亲戚,开心而喜庆。来到资溪驿驿长黄吉勇的民宿江夏堂黄,各自分头行动,择菜、洗菜、切菜、做菜,毫不含糊,只有门卫和宁都驿赖青云老师端着相机在抓拍精彩瞬间。一阵热闹的锅碗瓢盆交响曲之后,近三十个全省各地特色菜被端上了宽约八十公分,长近五米的条形餐桌,大家绕着餐桌逆时针转动,一边尽情品尝着美食一边等待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福”,气氛热烈而幸福。
年夜饭过后,后院燃起了篝火,大家围坐下来。温暖的篝火驱散了冬夜的寒意,拉近了彼此心的距离,驿友们像亲人样地唠起了家常,谈文学,分享自己的驿站故事……
夜已深,突然有人惊呼:“看,满天的星星!”抬头望天,深邃澄澈的天空中缀满闪闪发亮的星星,像璀璨的钻石,更像是《星火》驿站遍布全省各地的驿友。
3
2020年是《星火》创刊70周年的重要年份。杂志社本来打算策划大型露天纪念活动,无奈受疫情影响无法实施大型聚会。
记得那是一个平常的春日,办公室同事都刚到,门卫很兴奋地推开编辑部的门,迫不及待地告诉我们他想到了一个变通的纪念《星火》70周年的策划:以《星火》背包、纪念旗、纪念特刊为信物,全省63个《星火》驿站接力传递《星火》文学火种。大家惊呼,这个主意太棒了!
《星火》团队的执行力是无需谦虚的,从创意到行动快如闪电。4月29日,《星火》杂志社在鄱阳湖边的余干县启动文学火种传递仪式。
神奇的是,前两日余干驿友为活动踩点时,鄱阳湖三江口湖面波澜不惊,没有任何花讯。29日中午,大家惊喜地发现水面上铺满一眼望不到头的荇花,金黄灿烂,挨挨挤挤,队伍走在岸上,如去往仙境。
之前大家对荇菜的认知基本停留在《诗经》的描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中,突然见从《诗经》中款款而来的荇菜开得如此之绚丽,兴奋得不行,各种拍照。要知道《星火》驿友朋友圈的影响力也是非常了得的,后面几天陆续有爱花人士和摄影爱好者闻讯赶来,可是他们都扑空了。荇花像神迹一样一闪而过,不留痕迹。
然后,《星火》背包、《星火》闪耀70年纪念旗和《星火》70周年纪念特刊开始了长达3个半月的环江西旅行,经过了全省十一个地市的三十多个县区63个《星火》驿站,于8月14日到达南昌美书馆,《星火》杂志社一行郑重接过已签满由驿长或驿友书写的各驿站名称、经历了三个半月仆仆风尘的《星火》闪耀70年纪念旗,收藏起装着各驿站驿友签名的纪念特刊的火种包,顺利完成了环江西文学火种传递。
这三个半月的历程,各驿站共举办纪念活动六十多次,实在有太多的美好和太多的感动值得铭记:在余干出发时的荇菜神迹,对岸信江边余江驿驿长饶梦颖那一声甜甜的:《星火》,你好,是你们吗?广信驿首创的《星火》文青服,安源驿快马送旗,安福驿亲如一家的沙龙氛围,新余草堂驿、仙湖驿、新钢驿在与铜鼓驿完成交接仪式后突遇暴雨袭击,新钢驿驿长胡志军浑身湿透却将纪念旗抱在怀里以免旗上的驿站签名被雨水洇染,修水驿驿长钱轩毅在几天前遭遇重大车祸,多根肋骨骨折的情况下仍咬牙坚持完成火种传递,上犹驿的森林小火车传递仪式,赣州市几个驿站的驿友迎着第一缕晨光半马传递火种到南康,奉新驿的“水陆空”传递,峡江驿的竹林传递,宁都驿荷塘放飞孔明灯,寻乌项山甑放飞七十个氦气球,市政公用驿驿友熊燕手工制作的《星火》70周年生日蛋糕……
门卫总结这三个半月各驿站创意纷呈的纪念活动时,说了句现在流传很广的话:我们正走在很多人梦里看见,醒来就消失的路上。
4
记得那是一个周六的早上,睡到自然醒,拿起手机第一件事就是在驿长村问个早安(从驿站成立之初,驿长村就养成了在群里互道早安的习惯),然后开始浏览其他消息。
过了一会儿,一个驿长发来私信,问我是不是对她有意见,是不是对她的驿站不满意,是不是希望她退群,要不然为什么唯独她过生日没有祝福。
好在她说了不高兴的原因,才知道是由于自己的疏忽忘记了她的生日。一边赶紧制作生日贺卡一边跟她道歉,绝对没有她说的这些问题。这个驿长虽然敏感但也是通情达理之人,话说清楚了就没事,还跟我交流了很多她驿站的情况以及面临的困难,并表示要积极协调一次大型采风活动。
这让我陷入反思,之前只是把对驿长的生日祝福看做一项工作任务来完成,觉得人家也许并不怎么看重,制作生日贺卡时偶有疏漏。其实,收获生日祝福对驿长来说会有一种归属感、认同感,更是一份来自《星火》大家庭的温暖。所有的事情,都需要用心用情去做,以真情换真心。
5
去年暑假,我请了一个礼拜年假回娘家,陪老母亲。期间,和家人去爬了一趟武功山。说来惭愧,虽说是萍乡人,在此之前没有登顶过武功山金顶。这次爬山算是了了一桩心愿。
回单位上班后,我跟同事说武功山风景多么美,雨后的流云飞瀑蔚为壮观、夕阳下的万亩草甸辽阔而朦胧……同事们都十分向往,驿长村里马上有人发出下个礼拜AA爬武功山的邀约,得到十分热烈的响应。
来自全省各地的《星火》驿友约30人兵分两路,一部分人从萍乡芦溪上山,另一路从吉安安福上山。萍乡小分队一行人,一面欣赏着美景,一面说说笑笑着爬山。我们统一穿《星火》文化衫,统一背着《星火》包,引起了路人的注意,有人主动攀谈打听我们是什么组织。余干驿火炬手王艳金马上热情地介绍起《星火》和《星火》驿站,还加了好几个微信好友。像艳金这么优秀的火炬手有好多,他们总是不失时机地向陌生人宣传《星火》和《星火》理念,火炬手宣传《星火》没有任何物质回报,完全出于对《星火》和《星火》驿站的热爱,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星火》。
心的距离近了,再遥远艰难的路途也不觉得累。下午近四点的时候,各路人马陆续到达金顶。大家先领了被子找到各自的帐篷,安顿好晚上的住所。听说白鹤峰寺有个餐馆,我们找过去点了几个家常菜。现在记不得当时吃了什么菜,只记得菜很原生态,味道非常好,在海拔将近2000米的山顶能吃上这样的美味真是超出预期。话说回来,萍乡菜好吃也是众所周知的。
黄昏时分,云层很厚,可太阳显然不甘心被云层挡住耀眼的光芒,使出浑身解数,变幻着各种颜色,红的、蓝的、黄的,极力透过云层的空隙射向一望无际的草甸,引来人群一阵阵喝彩。摄影爱好者纷纷架起相机或掏出手机记录这美的瞬间。突然一阵飞沙走石,接着团团浓雾来袭,天空瞬间暗下来,能见度不超过十米,貌似一场暴雨将至。刚才热闹的人群纷纷往回走,寻找自己的帐篷。
有丰富户外活动经验的门卫善观天象,他仔细观察云层后得出结论:应该不会有大雨,活动按原定计划进行。《星火》驿友拎着灯笼逆行,去山顶寻找一片开阔地带,把《星火》读给山巅听。忽然看见迷雾中有几座像古堡的小房子,被远处灯光映衬得别有韵味。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屋,很古老,几座屋子中间有一片平坦的草地。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大家围成一个圆圈席地而坐,开始朗读《星火》作品。这时天空中飘着若有若无的雨丝,拂过脸颊有点点凉意,让人神清气爽。附近的游客感觉到不像要下雨的样子,看到我们这群气息独特的人,好奇地过来围观。年轻的《星火》火炬手们趁机向围观人群宣传、介绍《星火》。渐渐地有人跃跃欲试,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朗读,有情侣、姐妹、母子、父女、哥们、朋友……
不知何时,浓雾完全散开,天空像一块无边的深蓝色幕布,上面布满闪亮的繁星,星空如此澄澈梦幻,好像近在咫尺伸手可摘……
正冥思遐想之际,有人喊,快过来喝正宗的高坑绿豆稀。这是安源驿驿长钟洋辛辛苦苦从山下人力背上来的,整整二十斤呐,里面饱含糖分和浓情。开怀畅饮了几杯,那种沁入心脾的香甜至今萦绕在心间。
6
只有很深很深的缘分,才能在同一条路上走了又走,同一个地方去了又去,同一群人见了又见。奉新就是这个我们这群人见了又见、去了又去的地方:第四届《星火》香樟笔会、第三届《星火》稻田写诗春播和秋收等重要活动都是奉新驿承办。
奉新生态优美,历史厚重,人文荟萃,清澈见底、水草丰沛的潦河水贯穿东西。当时的奉新驿驿长熊敏剑执行力非常强,承办的几次活动都像教科书般完美。活动方案的确定、人员分工、手册印制、现场踩点、车辆调度、现场布置等等,事无巨细,他都要亲自把关,即便做得如此完美,事后还是会召集团队复盘,总结经验分析不足,只为下次做得更加完美。他一直被我奉为学习的楷模。
熊敏剑不光做事认真执着,感情还很细腻,每当门卫对驿长村团队里一些现象表示失望而情绪低落时,他总是及时出来宽慰。他还很幽默,多才多艺。会写歌会唱歌会写作,会自制幽默表情包逗大伙开心,还组建了一支《星火》篮球队。他最得意的创意是在潦河边的篝火沙龙上,用一排手电筒照亮凸显夜幕下的济美牌坊,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美得让人窒息。
7
2022年春节。2月19日,在婺源参加第四届《星火》文学年活动的驿友在微信活动群兴奋地问候早安。
路途遥远的驿友上午就出发了。《星火》编辑部四人午餐后稍事休息,带着对文学年的期待也出发了。大家在活动群交流着各自的路况、见闻,有的驿友在高铁站因双方都背着《星火》背包而认亲,兴奋不已。
这时,大余驿驿长张剑在活动群发出一条紧急求助信息。原来高速大拥堵,他错过了高铁,为可能与第四届文学年失之交臂而焦虑万分。驿友出谋划策为张剑提供了多个备选方案,最终选定先搭乘赣州到九江的高铁,在九江换乘卧铺第二天清早到达婺源与大家会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多名自驾驿友在群里告知大家,因高速拥堵,去往婺源的路需要改道绕行。我们的导航也在提示需要改道绕行,时长增加一个半小时。真是好事多磨。原计划傍晚时分抵达,到达时已是夜幕低垂。下了车,一阵清冷的幽香扑面而来,酒店门口两株姿态优雅的古梅正盛大开放,粉色花瓣灿若云霞,路途的劳顿瞬间一扫而光。
第二天上午,驿友们徜徉在中国最美乡村的青砖黛瓦、小桥流水间,穿行在早春婺源烟雨朦胧、如诗如梦的水墨画中。
下午,在思口镇古戏台的“把《星火》读给你听”活动中,七十八岁的老人俞春爱自告奋勇分别用普通话、婺源方言朗读《星火》2022年第一期诗歌《草垛》,朗读完觉得意犹未尽,又清唱了一首极具年代感的红歌,把活动气氛推向了高潮。台下观众为她的大胆、自信所折服,阵阵喝彩。她下台后,一群年轻女驿友纷纷围过去争着和这位偶像合影。
每次的《星火》驿站写作训练营叶青主席都会免费为大家讲一堂思政课。叶主席的讲课理论联系现实,逻辑缜密、深入浅出,特别接地气,怎么听也听不够,因此拥有一批铁粉。
这次文学年,叶主席身体微恙,仍专程从南昌坐车两百多公里赶到婺源。在晚上的文学年篝火沙龙上,叶主席沙哑着嗓子动情地说,每一次文学年,我都会拍下一张篝火的照片,并用作我电脑的桌面壁纸。大家看到的是一堆篝火,而我记住的,是围坐在篝火边,黑暗里那些动情的脸庞。
大余驿驿长张剑说,因雨天高速堵车,以为自己赶不上开往文学年的高铁时,他用手狠狠地拍自己的脑袋,感觉错过了文学年就是错过了一生。好在驿友们出谋划策,几经周折最终还是赶上了文学年,找回了差点错过的一生。
有驿友说,现在有种感觉,只有过了文学年才算是真正意义上过完了年。
有人感慨,追随《星火》,仿佛自己多出了一生;过《星火》文学年,仿佛每年多出一个气质独特的年。
燎原驿驿长、诗人周簌在《致友人们》这样写道:“等我们足够老了/守护壁炉的人散去,余烬还在/我们体味这克制的暖,而眼角湿润/仿佛这是另外的,多出来的一生”。
8
2023年5月12日到6月16日,短短三十六天时间,《星火》编辑部组织实施了四场重要活动:《星火》作家看项山甑“发现家园”系列采风活动、《星火》第六届香樟笔会、《星火》第五届“稻田写诗”活动、《原浆散文精选集》研讨会暨全国作家看湖口采风活动。
因种种不巧凑到一起,《星火》团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5月12日清早,《星火》编辑部三人和一名《星火》核心驿友从南昌出发驱车近五百公里到达赣南最南端寻乌县。午餐后继续驱车前往寻乌驿驿长卢美娟位于赣闽交界地的果园采访,采访后立即返回寻乌县。或许是一天近七百公里的舟车劳顿,同行的驿友在返回寻乌途中感觉不舒服,脸色苍白。我赶紧拿出出差必备的常用药包找出板蓝根和藿香正气丸给他吃了。
晚餐后大家聊聊天,不知不觉到了九点多,各自回房休息。快十一点的时候,那名驿友打电话给我问有没有速效救心丸、丹参滴丸,我吓一跳,赶紧问是哪里不舒服,说我们陪你到医院去看一下。他说没事,就是备用。我检查了一下备用药,只找到一盒丹参滴丸,于是到外面药店去买速效救心丸。跑了好几家药店,都已关门了,酒店保安说小县城药店晚上十点就关门了。我把丹参滴丸交给那名驿友,说还是去医院看一下吧。他说不用,没事。我思来想去还是打电话向门卫汇报了情况。门卫一听赶紧安排赣州黄金驿驿长天岩开车陪他去医院。他还是不肯去。
眼看夜已深,大家只得各自回房休息。我把手机铃声音量调到最大,生怕错过任何重要信息。就这样提心吊胆、浅浅地进入睡眠状态。“叮咚”,一声微信提示音将我惊醒,我拿过手机一看,六点二十,是那名驿友发来的消息:我没事!紧绷的神经顿时松懈下来,我赶紧睡了一会儿回笼觉。
早餐时看到门卫一脸憔悴,肯定也是承受了一晚上的煎熬,可能是联想起之前一些活动里突发的紧急情况。
上午的目的地是三年前《星火》创刊70周年纪念活动放飞七十个氦气球的项山甑,只是这次走的是驴友线路。寻乌驿驿长卢美娟的车在前面带路。路越来越野,险象环生。到半山腰时,一块像一间房那么大的巨石横卧路中,边上位置仅够过一辆车,路边没有护栏,下面是万丈深渊。门卫让大家赶紧下车步行,只留司机驾车。
可能心里一直紧绷着安全这根弦,到山腰时门卫已是疲惫不堪,一向体力超群的他这次竟然放弃了登顶项山甑。
加上返程开车的劳累,门卫真的累垮了,整整一个礼拜都脸色苍白,打不起精神。悲催的是紧接着的这个周末就是《星火》第六届香樟笔会既定时间。承办方崇仁县作协已经为此次笔会筹备半年之久,箭在弦上,改期已经不可能了。
门卫只得咬牙坚持,但是把主持这届香樟笔会的重任交给了我。第一次担任如此重要笔会的主持,我十分紧张,导致开场白有些磕巴。好在与会作家和驿友们都十分友善,在他们的鼓励下,我慢慢调整渐渐进入状态。
在返程大巴上,门卫打了个有趣的比喻,说我这次主持过程就像小朋友学骑车,开始磕磕绊绊,等骑顺了就溜得像要飞起来。虽然知道门卫这么说是为了鼓励我,我还是很开心。
接下来在忙完了第五届稻田写诗笔会后又紧锣密鼓筹备6月14至16日的《原浆散文精选集》研讨会暨全国作家看湖口采风笔会。这次笔会将有许多全国文坛大咖参加,而最擅长公关的郭副主编因女儿即将中考而不能参与会务工作。无奈之下,前段时间过度劳累仍在病中的飞燕带病前往。飞燕已于年初担任《摇篮》报编辑部负责人,但因工作需要仍任劳任怨兼任《星火》视听总监一职。
下午大咖们陆续抵达。期间,由于航班晚点、接机人员衔接不好等原因,有两位大咖当场发飙。好在两位老师对门卫的人品还是信得过的,友谊的小船摇晃了几下,没有翻,前一秒还是怒气冲冲,一见门卫立马烟消云散,往事随风。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晚餐后,飞燕说好像发烧了。一摸额头,果然是。赶紧叫上天岩和余干鄱湖驿驿长陆小锋一起陪同前往县医院。各种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说需要输液治疗,可是县医院规定只有办理了住院手续才能输液。只好要求医生先开点口服药,再到外面诊所看能不能输液。已经到了晚上十一点多,连续找了好几家诊所,都下班了。好不容易敲开一家诊所的门,人家表示也不能注射这种药水。万般无奈,只好回酒店,待天亮再送飞燕坐动车返回南昌。
一天折腾下来感觉挺累,回酒店我倒头就睡着了。也许是意识到飞燕回南昌后我还要兼顾会议照片的拍摄任务,我心理压力更大了,早上五点多就醒了,觉得一会儿冷一会儿热,心想莫不是要感冒吧,这可使不得啊。赶紧烧水吃了八颗被我称为灵丹妙药的藿香正气丸。
之后两天的会务就是我和门卫两个人扛下了,门卫还负责主持会议,陪同专家,拍视频,我负责拍摄照片。还好有《星火》驿站的驿友们帮忙,我们顺利完成了最艰难的一次重要笔会。
9
《星火》驿站里闪闪发光的瞬间实在是太多了,不同的人会记住不同光影和温暖,然后努力把这些温暖传递给更多人。
正像门卫在卷首语《带壁炉的客厅》中说的:“《星火》驿站就像冬季一个带壁炉的大客厅,一些志趣相投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这里聊天。火光映在脸上,皮肤都比平常更有血色些,热量扑到身上,夜晚反倒比白天更温暖。很多人走了,他们明天或后天还会来;也有人走了不再来,一些新面孔又补充进来。因为壁炉里的火一直没有灭,有时室温低下去,有人添了柴,热气又升腾起来。”
曾娟,《星火》副主编,江西省作协会员。长期负责《星火》驿站的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