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葡萄屋

2024-09-11程彧

星火·中短篇小说 2024年2期

绿意葱茏的葡萄枝叶饱蘸着春天赋予的蓬勃生命力,在明媚的阳光中延展自己的腰肢,弯曲盘旋的枝条,就像一条蛟龙张开自己的鳞甲,满足生长的欲望,呈现自己的想象。夏天甫至,葡萄枝叶织成一张浓密的绿网,将我的爱居覆盖,于是,陋室也有了灵动的风韵,蕴藏了别致的诗情画意,有了原始生命的张力和青春的律动。我将这个居室称之为葡萄屋。

一九八九年仲秋,我任教的一所乡镇中学或许是褒奖我夫妻二人工作勤勉,分给我们一套二居室的半新住房。拿到房子钥匙后,妻子脸上漾满了笑容,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当即怂恿我连夜打扫房子卫生。真应了“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的俚语,趁着妻子打扫卫生,我兴致勃勃地参观起了房子:房子是南北朝向,二室一厅,约四十五平方米,连着一个约二十平米的小院;小院前面是厨房,厨房分正偏二小间,约十五平米;二小间连着一通道,正中一间留有南北连门,是进出的必经之门。房子虽小,却是我们的幸福港湾。

看得出妻子对这个新窝也很满意,打扫卫生甚是卖力。看着她灵动的身姿,我眼角的泪水往外溢。结婚这些年让她受苦了,一家四口蜗居在不到二十平米的逼仄空间里,毫无卧室、厨房、饭厅的概念,如今总算是告别单身宿舍,住上了像模像样的二居室,还很有点“四合院”的模样。我不禁为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得意起来,不由自主地罩上工作服,拈起抹布。可没想到,妻子一手夺过抹布,嘴里嘟囔:这不是你大男人做的事。言下之意,我成了收获新房子的功臣。也罢,我乐得居功,背着双手,踱着步子,检阅妻子的劳动成果。

妻子边忙边欣喜地同我讲起了对房子的安排:“靠南边的做卧室,靠北边的做书房,中间厅堂做会客室,厨房正厅做饭厅,偏房用来做厨房,院子靠西边做个鸡埘,鸡埘旁边栽些花草,在紧邻厨房的院子边上搭个挡雨棚,既可解决洗漱问题,又可以为蓄水池挡住灰尘,院子中间搭个葡萄架,既可栽葡萄,又可挡太阳,这叫生活情趣两不误。”妻子讲得天花乱坠。不过我感到欣喜的是,她对院子的设计与我不谋而合。葡萄屋开始切入我们的生活。

为了让葡萄屋这个愿景变成现实,说干就干,在几个年轻教师和班上多个力气大的男生的帮助下,家很快搬完了。接下来便是搭雨棚和葡萄架。我在镇上买来毛竹和油毛毡,隔壁有木匠功底的李老师跑来帮忙,量尺寸,锯竹料,搭屋架,钉油毛毡,忙得一身大汗。在众人的帮助下,挡雨棚和葡萄架在傍晚竣工。

这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好像老天也知道我们夫妇的期盼。早春二月,我便买来葡萄种子,凿开地面,捣碎土块,妻子忙着提水,我俩开始了家种葡萄的尝试。阳光一天天照耀,很快葡萄便长出了新绿,我按照行家的指点,买来专用肥料,给葡萄秧施肥,浇水。在我的精心侍弄下,一周后,葡萄秧开始抽藤。我顺着藤蔓的长势,用竹片做成一个个葡萄架,牵引着这些嫩绿的葡萄向棚顶攀爬。每隔几天,妻子便给葡萄施肥,浇水,补充养料,葡萄藤在我俩的助力下,与时间赛跑,长出了蓬勃的态势,爬满了挡雨棚和整个厨房房顶。我又将葡萄藤分出两路,一路牵引着爬向葡萄棚,二路沿着院子两边的围墙爬行。葡萄藤似乎善解人意,一路高歌猛进,不久便爬满了葡萄棚,接着继续挥师北上,与围墙上的葡萄藤胜利会师,攀爬至二居室的屋檐上方,然后沿着廊檐,蜿蜒挺进。或许是气候宜人,阳光充足,露水充盈,当葡萄藤爬至屋檐上方,它的触须迅猛张开,嫩绿嫩绿的触须伸向阔大的屋面,向着屋脊冲去,继而匍匐前进,一路向北,以拉网式的态势快速向屋顶背面蔓延,顺墙生长。很快,葡萄藤犹如一张翠绿的大网,将整个屋子罩住,整个屋子被盎然的绿色装饰一新,仿如一顶黛绿色的帐篷。那种绿色,不仅透露出旺盛的生命力,更彰显了一种特有的朦胧诗意,即便是在万木葱茏的初夏,也卓尔不群,显现出不同的韵味。而一串串葡萄犹如少妇耳际的吊坠倒挂在葡萄架下,给人增添了曼妙的想象和丰收的喜悦。我想,这一串串葡萄不正好象征了我们这个新家,正在一步步孕育硕果,走向成熟?

枝繁叶茂的葡萄藤枝枝蔓蔓互相交织,结成一张密密匝匝的绿色大网,将小屋和院子上空罩住,让我们觉得天空也是绿色的,它像一道天然绿色屏障,将夏天的酷热挡在屋外。我们一家虽身居斗室,却享受到造物主赐予的绿色清新和芳香,更感受到了酷暑中的清凉。风卷葡萄架,日照葡萄花,馨风雅居,一家人可谓“羲皇上人”了,其乐融融。尤其是我,受益颇多,下课回家,尽管汗湿衣衫,身子疲惫,但只要挪身到绿荫浓浓的竹椅上,闻着葡萄散发的阵阵果香,便觉疲劳顿消。尤其是夜晚,上完课、批改完作业或是写完一篇下水文章后,只要置身凉爽宜人的葡萄架下,总会觉得心情格外舒畅,有时诗意顿起,灵感喷涌,便又回到书房,写些抒发心情的文字。

渐渐地,葡萄屋声名在外,同校的教师都来参观取经。我抑制住自豪之情,将“真经”绘声绘色和盘托出。当然,也有很多借着参观之名,实则来取教书育人之经的年轻教师,他们在赞美一番葡萄屋如何如何的精美别致凉爽舒适之后,话题便会转到教学工作上来。遇到此种情况,我便会请他们到书房畅叙,和他们共同探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围绕教学上的重点与难点,各抒己见,若不同意见者之间争得面红耳赤,我便以长者的身份调停“争端”,同时指出各自思维的局促之处,提示这些年轻后辈,人的前途命运就如这葡萄的枝丫,可以多头进发,选择自己的延展点,花香四起各一枝,琳琅满目自相宜。课堂教学亦可如长势盎然的葡萄,围绕着一根总茎,让思维的触须如屈曲盘旋的虬枝,纵横交错,延伸到每一个尽可能到达的地方,如此,才能打开学生的脑回路,激活学生每一个沉静的脑细胞,这和写文章一样,“文似看山不喜平”。我的因势利导将他们的思路引向更开阔处,大家相互取长补短展开理想的翅膀,抒发由衷的情感。葡萄屋收获的理念,在这个小小的空间发散,成就了教材之外的真功。不经意间,我的葡萄屋成了一个教研会所。

班上的同学也纷纷来参观葡萄屋,这些年幼的学子,面临初三毕业,升学压力很大,为了缓解学习疲劳,他们来到葡萄屋,往往会盯着一朵金灿灿的葡萄花,一片翠绿的葡萄叶问东问西,或是捻着一根虬髯张开的葡萄藤琢磨半天。我便和他们畅聊,给他们讲解生物知识,讲叶、茎、花、根须与阳光、水、雨露、温度和光合作用的关系,适时地延伸开来,和他们讲知识点与综合题,讲字词句段与篇章的关系,人生积累与创造的关系,现实生活与远大志向抱负的关系,成人成才与报效家国的关系,潜移默化地教育他们、开导他们。此时的葡萄屋,成了我的第二课堂。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老师,儿子女儿也来凑热闹。他们搬来小凳,或是捧着彩绘本的唐诗宋词,咿呀吟诵;或是手持毛笔与彩纸,学着妻子,涂鸦作画。每当这时,妻子便会倚门嗔笑,或是轻呵,或是佯骂,暗溢幸福之情。为了褒扬孩子的好学天性,我从学校借来两张旧课桌,拼凑一起,妻子找来一条旧床单铺上,一张四方桌便成形。孩子们搬来小凳,或站或坐于桌前,开启了他们人生的“第一堂课”,我们夫妻二人利用课余时间,当起了他们的启蒙老师。为了更好地发挥这张四方桌的作用,我找来四条长凳,围于方桌周边。孩子们不用它时,我便“鸠占鹊巢”,葡萄绿荫下,四方桌成了我和同事、同学们谈经论道、释疑解惑、传经布道、探讨人生的前沿“指挥所”。

每年八月下旬,正是“西园晚霁浮嫩凉,开尊漫摘葡萄尝。满架高撑紫络索,一枚斜亸金琅珰”的收获季节,我和妻子等人将葡萄采撷集拢,装了满满两箩筐。次日上午,我召集班上所有同学前来参加葡萄品尝会。这是一次惬意的聚会,同学们一边品尝着甜如蜜的葡萄,一边畅谈毕业后的人生理想,大家神采飞扬,话内话外充满对未来的憧憬,怀抱对事业的甜美向往。我望着这些即将走向下个人生驿站的同学们,想着他们人生美好,前途无量,不禁为自己的辛勤耕耘自豪,不禁为自己培养了这么一群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后辈点赞。“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生命如歌,予独爱园丁之唱,培养学生是我的责任,更是我的人生收获,犹如我种植葡萄和收获葡萄,都是辛苦而又值得点赞的劳动付出。

我们家在葡萄屋度过了八年美好的时光,也送走了八届毕业生。这八年是我夫妻二人的生命藤蔓萌芽开花的八年,是我们教学生涯中挥洒青春的八年,是我们在杏坛辛勤耕耘、播种希望、收获硕果的八年,是我们在教育战线上建功立业的八年。它在我的生命路途中为我撑起了一片绿荫。这八年,我们夫妻“葡萄美酒夜光杯”,琴瑟和谐,生活甜蜜;这八年,我和同事们虽无缘领略“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境,却也能在葡萄绿荫庇护下,共话课改“桑麻事”,推动杏坛新发展;这八年,我潜心探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技巧,和同学们教学相长,互启心智,为共同成长的画卷涂上浓墨重彩。尔后,由于工作变动,我们搬离了葡萄屋。再后来,我们居住的葡萄屋被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崭新的教学大楼。看到这种变化,我的内心是复杂的,既高兴又有遗憾,高兴的是看到了基层教育基础设施得到了根本改善,遗憾的是我的葡萄屋成为了人生记忆。幸好,这份记忆绵远悠长,刻骨铭心。

程彧,本名程业余,1964年生,江西省作协会员。在《散文百家》《中国教师报》《江西工人报》《光华时报》等报刊发表文章若干。著有散文集《却话西山夜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