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智时代地方文献专题建设优化路径探讨

2024-09-11董倩雯查璐

新世纪图书馆 2024年7期

摘 要 在大数据驱动、智能化应用逐渐成为技术核心的时代,江苏作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和大海的省份,孕育出独具禀赋的水韵文化,在地方文献专题建设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论文以南京图书馆“水韵江苏”地方文献专题建设为例,从制度建设、人才保障、共建共享、阅读推广等角度探讨数智时代背景下地方文献专题建设的意义和优化路径,以期地方文献专题建设的内容价值能培育文旅融合新动能,辐射社会经济文化新发展。

关键词 数智时代;地方文献专题建设;专题数据库;文旅融合

分类号 G255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4.07.008

Exploration of Optimal Paths for Local Document Special Topic Construction in the Digital Intelligence Era: Taking the “Jiangsu Glimpses” Special Topic Construction of Nanjing Library as an Example

Dong Qianwen , Cha Lu

Abstract In the era where big data-driven and intelligent applications are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core of technology, Jiangsu, as the only province in China that has both major rivers, lakes, and the sea, has given birth to a unique water charm culture. It has a unique advantag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document topics. Taking the “Jiangsu Glimpses” local document topic construction of Nanjing Librar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local document topic construc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digital intelligence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ystem construction, talent guarante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and reading promotion. The aim is to cultivate new momentum for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through the content value of local document topic construction, which can radiate to socio-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Keywords Digital intelligence era. Local document special topic construction. Special topic databases.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0 引言

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5G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科技、新概念的出现,轮番刷新图书馆对智慧信息服务的认知,地方文献工作作为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及参考咨询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供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更有地域特色,更能辐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地方文献资源,成为当下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破题思路之一。

根据《“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1]要求,公共图书馆要“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任务,积极配合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领域发展重点,充分发挥文献保障和智库作用,建设区域创新文献支持中心”“实现包括智慧服务、智慧分析、智慧评估和辅助决策等功能在内的智慧化运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用户画像和知识图谱,为差异化服务提供数据支持。”《公共图书馆法》第二十四条也明确规定“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还应当系统收集地方文献信息,保存和传承地方文化”,这为公共图书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地方文献智慧化服务与管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水平提供了政策保障。因此,公共图书馆深入挖掘以地方文献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化引领区域协调发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地方文献专题建设现状

地方文献专题建设是在用户需求驱动下,对特定地域范围或特定主题、载体、形式的特色地方文献进行组织整理、专题陈列、数字加工、开放利用的工作。地方文献资源作为各馆特色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题建设具有重复率低、利用价值高的优势,能深化特色文献建设,发展特色资源品牌。郭晓岩认为地方文献专题建设能为地域文化资源建设与文化创新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文化元素、文化符号、文化创意的运用可以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2]。宋文杰认为建设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能够有效保存地方文献遗产,有利于预防或杜绝珍贵历史文献资料破损或遗失,有利于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合向数据驱动、技术驱动转变[3]。窦鹏等认为省域地方文献联合建设是促进图书馆区域性融合发展的重要途经,地方文化专题建设作为省域文献联合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4]。魏海燕等认为地方文献专题建设作为对地方文化挖掘研究的切入点,能够在推进文旅理念融合、深化文旅服务融合、促进文旅产业融合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和积极作用,培育地方特色文旅产业,为文旅事业注入新活力,开拓文旅融合发展新空间,探寻文旅和合共生新路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和期盼[5]。

当前国内部分图书馆通过设置地方文献专题馆、专区、专架及专题数据库等方式开展地方文献专题建设,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孙中山文献馆”,藏有广东地方志、族谱、广东史料、粤人著述、报纸、期刊、舆图、图片等地方史料8万余种、30余万册,孙中山著作、传记、评论研究、手迹、图片、唱片及有关辛亥革命资料等1000余册(件),作为广东省馆最重要的特色馆藏,这些专题文献不仅是孙中山人物研究及广东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史料依据,更是当代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宝贵素材。安徽省图书馆的徽州文化专架,通过专题文献的集中展示,浓缩了徽州文化自北宋兴起到明清鼎盛的800多年时光,从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政治及居民生活等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系统介绍了徽州文化现象,对宣传徽州文化,研究徽州人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黑龙江省图书馆的“萧红文学馆”作为萧红作品收藏最全的专题馆,是国内萧红文化研究的重要机构之一,也是黑龙江省的著名文化名片,为传播优秀地域文化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佳木斯大学图书馆的人口较少民族音视频资料数据库、三江区域历史文化数据库则充分发挥了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保存、传承和弘扬区域、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突出作用。宁夏图书馆的宁夏岩画多媒体资源库、西夏春秋多媒体资源库等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对人们了解古代西北地区历史文化、保护远古人类文明及历史文化遗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湖北省图书馆的“徐行可纪念图书馆”珍藏了徐行可先生旧藏10万册古籍,不仅数量丰富,品质上乘,其中相当数量的文献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具有极高的文物和学术研究价值,以徐行可先生收藏的海内仅存明万历刻本《黄鹤楼集》为例,该丛书为黄鹤楼修复设计和建设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据。湖北省图书馆围绕这批文献编纂专题藏书目录,搭建网络服务平台,建设以虚拟数字技术为手段,集文献、展览、宣传、活动、研究为一体的特色文献专题馆,以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水韵江苏”地方文献专题建设的现状及不足

江苏作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形成了独具禀赋的水韵文化,在地方文献建设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江苏也是唯一所有地级市都跻身全国百强的省份,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馆共建的背景下,江苏省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形成了以“水韵江苏”[6]为代表的文化特质,如以“大运河·长江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2016年,江苏提出以“水”作为全省文化名片,打造“水韵江苏”文旅品牌,每年推出题材新颖、贯穿全年、覆盖四季的文旅融合场景,促进文旅业态产品升级,推动文旅消费提质扩容,扩大“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影响力。品牌建设过程中,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作为发掘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自然资源及地域情况发展潜力和文旅价值的有力手段,为开发文旅资源、助力经济发展、辅助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水韵江苏”专题建设能够实现对全省相关主题特色馆藏资源的统筹管理,在此基础上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大数据中心,实现全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多主体建设。

南京图书馆作为江苏省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中心,以江苏产业和经济建设发展需求为依据,突出江苏区域性文献资源特点,构建了涵盖江苏地方文化、轻纺、民国文献、国学等多种特色主题的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如《江苏经籍志》项目、《江苏文库·书目编·典藏志》项目等。还采集制作了丰富的数字网络资源,如《何处忆江南——江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岁月屐痕——江苏近现代名人寻踪》等地方专题片视频库,以及《南京图书馆馆藏稀见方志丛刊》、江苏地方网络资源典藏数据库等专题数据库。此外,江阴市公共文化艺术发展中心(江阴市图书馆)的徐霞客文献,苏州图书馆的红色地方文献专架,太仓市图书馆的娄东书画数据库、太仓郑和数据库,镇江市图书馆的《文心雕龙》全文数据库、镇江历史文献数字资源库、镇江市文旅资源共享平台等为省内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专题建设涵养出“百花齐放”的良好生态。

当前省内图书馆地方文献专题建设多围绕当地历史文化、自然地理、名人掌故等主题自建,尚未建成围绕特定主题全省联动共建的地方文献专题资源体系,以“水韵江苏”专题为例,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1)选题规划方面,省内地方文献专题建设缺少顶层设计和选题统筹,各馆围绕馆藏资源开展地方文献专题建设,造成主题分散、形式单调、宣发乏力的现状,需要摸清各馆馆藏资源中“水韵江苏”相关专题文献“家底”,编纂整理文献目录,创新研发途径才能完成基于全省地方文献资源的专题建设。

(2)组织加工方面,缺乏统一的资源揭示标引方式,导致专题资源无法统一管理,分散于各馆馆藏当中,为“水韵江苏”专题资源二次、三次开发利用增添难度。

(3)入藏管理方面,缺少对省内各馆相关主题特色馆藏的信息梳理,缺乏高效完备的调度体系,相关文献分布于各个图书馆,缺少联动流通手段和共建共享平台,无法实现对专题文献的体系化管理;各馆专题地方文献的入藏方式各异,管理部门不同,导致“水韵江苏”专题文献未能建立一套以载体类型+内容主题为分类依据的入藏体系,实现集中化管理。

(4)宣传推广方面,官网及官方微信小程序等对外宣发平台欠缺醒目便捷的专题地方文献导航栏目,读者查询地方文献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水韵江苏”专题前期缺乏包含品牌LOGO、活动包装、海报设计、伴手礼文创等在内的一整套品牌形象设计方案,后期缺少专业度高、经验丰富的策划运营团队及整体性、大规模、常态化的宣传推广持续性输出活动内容,维持活动热度。

(5)人才队伍方面,专题地方文献的鉴别认定及开发利用需要具备专业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队伍整体指导把控,各馆馆员很难兼顾多学科的专业背景。

(6)技术应用方面,受经费和技术设备等限制,专题地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仍局限于数据库、音视频库建设层面,数智时代信息科技的应用较为有限。

(7)对外合作方面,未能与多职能主体相结合,现有专题建设主要停留在各馆自建或外采阶段,忽视了与社会上多功能职能对象合作与协同发展,缺少系统性、整体性建设研究。因此省内未能开发出类似上海图书馆的家谱数据库[7]、广州图书馆的《广州大典》这类在全国都颇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大型地方文献专题项目[8]。

3 开展地方文献专题建设优化路径探索

3.1 强化政策保障与组织管理,发挥省馆统筹作用

加强专题化地方文献工作制度建设,与时俱进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为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指引[9];制定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专项规划,因地制宜细化经费用途;制定地方文献专题建设操作规范,从采集范围、组织加工、入藏管理等实际操作层面加强对专题建设的保障,如通过在ALEFH系统中添加固定字段用以揭示专题地方文献资源,以“水韵江苏”为例,可以通过添加“225 1# @a地方文献@i 水韵江苏”字段,进一步细化215字段对文献载体、606字段对文献主题和内容形式的记录,由表及里实现对专题文献的统一立体标识,建立一套文献载体形式、主题词标引、分类号相结合的专题文献入藏管理标识体系,如,电子文献/纸本文献/缩微制品/音像资料+地方志-江苏+K295.3,作为专题文献录入共享数据平台的统一识别号,方便全省各馆实现资源揭示及研究利用。

南京图书馆作为省级公共图书馆,应加强对基层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业务指导,在充分发挥各地级市(县)馆特色的同时,整合全省地方文献资源,建立覆盖全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联盟,通过在全省公共图书馆官网统一设置地方文献专题导航栏目,如“特色馆藏—地方文献—‘水韵江苏’专题”,由南京图书馆统筹各馆将电子资源和纸本文献书目数据整合,建设“水韵江苏”专题大数据平台,并向省内各个图书馆开放数据接口,方便各馆线上线下参与专题资源研发和建设。通过专题数据平台,实时更新“水韵江苏”专题文献入藏情况,增强全省地方文献资源采选的规划性、系统性和针对性,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开发。加强全省各级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宣传推广和研究开发方面的业务交流,定期举办巡展、联展、研讨等,并形成相关成果进行推广。

3.2 搭建跨行业、跨区域合作联盟,数智赋能地方文献专题建设

针对地方文献专题建设,要促使包括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方志馆、出版社、地方文献数据商在内的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扩大地方文献建设的社会参与度,拓宽征集途径。与省内及周边兄弟省份合作打造文化热点IP,如长三角联盟、大运河沿岸联盟等,围绕“水韵江苏”专题,共同开发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非遗文化。与旅游管理部门、文物保护机构、党政机关加强交流,为地方旅游规划、立法决策等提供文献支持[10]。

第七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已大幅提高地方文献工作相关指标及分值,包括地方文献专项规划、发展政策、图书馆行业协作与社会合作、区域共建共享、文创产品开发等。今后地方文献专题建设评价指标也将进一步细化、优化,如设置智能驱动专题数据库、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等方面专项指标,发挥评估定级在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发展专题建设中的指南作用。 因此,为更好地迎合数智时代对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需求,地方文献专题建设过程中,一是引入VR和AR技术,提升线下专题文献阅览体验,开发AR旅游App或微信小程序,让读者身临其境游历江苏的江河湖海;二是建设数字化智慧平台,以个性化推荐功能向读者推荐各馆特色资源;三是引入人工智能(AI)技术进行数据分析,了解读者的借阅习惯和需求,从而优化专题资源及数据库,辅助馆员进行信息检索、知识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进推动服务空间价值提升;四是借助5G技术打造移动专题数据库,以其智能化、便捷化、创新性的特点,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与科技相结合,实现云借阅同步、云学术交流以及个人专题数据库建设等全景智慧服务[11]。如长沙市图书馆依托本地特色作为虚拟场景,策划开发《穿越长图,链接古今》VR数字阅读大冒险体验游戏[12],依托虚拟现实技术,让市民从阅读一本地方文献开始,“穿越”古今了解黑石号与铜官陶瓷的前世今生。

3.3 深入挖掘“水韵江苏”文化基因,加强文旅融合阅读推广

加强对地方文献的组织加工和开发利用,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对现当代地方文献的二次、三次开发,实现古籍、民国文献和现当代文献均衡发展。充分利用水韵文化,打造更多富有地方特色的专题特藏主题,孵化“网红”品牌[13],以开放思维、宽广视野开展地方文献活动的交流合作。探索“图书馆+文创”,丰富“水韵江苏”等地方文献专题的文创产品的开发,打造文化消费新业态。增加地方文献资源的呈现形式,除编制传统的专题目录、索引摘要外,引入短视频、Vlog、数字展览等新型多媒体形式。南京图书馆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苏州图书馆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合作,整理出版了《近代大运河史料丛编》,弥补了近代大运河史料研究的空白。今后将进一步加强现当代特别是建国后大运河江苏段相关史料文献的整理开发,进一步挖掘与展示现当代大运河的历史变迁与精神风貌。

文旅融合背景下,图书馆地方文献专题推广应从“走出图书馆”和“走进图书馆”两个维度进行创新。以“水韵江苏”为例,包括:“图书馆+景区”模式,将城市书房建设在运河沿岸,如扬州市图书馆在运河边建设的“绿地24小时城市书房”,实现特色馆藏与旅游景区的共生互动,开展“文化走读”情境阅读;或在开辟新型地方文献阅读空间,打造特色“主题馆”“馆中馆”,利用VR等技术对地方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多媒体展示[14],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或开展研学活动,如南京图书馆的“书海识·遗”非遗传承与展示系列文化活动,让读者亲身体验学习非遗技艺,“南图研学月”活动带领读者探访采编部、典阅部等地方文献相关部门,学习体验盖馆藏章、贴书标、制作目录卡片等,切实激发了读者对地方文献的探索热情。还可以借助新兴科技手段,让读者跟着AI打开“水韵江苏”新视角,编排微短剧,让读者线上线下“打卡”江苏的江河湖海;设计地方文献专题非遗阅读探索线路,跟着文字的脚步丈量水韵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旅游有机融合。

3.4 完善人才保障机制

地方文献专题建设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首先,强化专题资源建设人才储备。通过自主招聘、高层次人才引进、统一招考等多种途径招引相关知识领域人才;强化地方文献工作人员专题资源建设技能培训,包括选题规划、文献筛选、征集采选、古籍保护、信息组织、数据库建设、开发利用等;优化科研管理机制,打通人才培养上升途径,在业务交流、课题资助、学术科研等方面对地方文献工作人员适当倾斜。如南京图书馆于2021年举办的“陶风青蓝工程”,打造了国内领先的馆员科研培育品牌,今后将进一步推出针对地方文献专题建设相关内容的培训,为地方文献建设工作培育更多业务骨干。

其次,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志愿者是发掘知识领域专家大拿的途径之一,依据不同的专题策划,积极宣传招募包括热心读者、高校学生、文史爱好者、离退休干部、专家学者等在内的志愿者,组建专题地方文献征集、保护、推广公益团队。

同时,建立地方文献专家咨询智库。加强与档案馆、文化馆、方志馆、科研院所的跨界合作交流,聘请相关文史专家、非遗传承人、古籍保护专家等作为学术顾问和名誉馆员,以“水韵江苏”专题为例,如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聘请高校水利、文史、经济等相关专业的教授作为专题资源开发利用的学术顾问,弥补地方文献专题建设过程中专业人才不足的短板[5]。

4 结语

地方文献专题建设需要前期专题调研、文献资源建设、研究开发利用、品牌宣传推广多措并举,运用好地方文献的内容价值,足以支撑培育和激发区域发展动能,建构区域发展的自主知识体系。应通过地方文献的专题建设,全方位、多层次、有针对性地探索地方文献助力区域协调发展的先行模式,进一步加快形成与时俱进的高质量区域发展格局,充分展现文旅融合的新业态、新场景、新路径。

参考文献:

“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EB/OL].[2021-06-1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6/23/content_5620456.htm.

郭晓岩.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专题化工作探析[J].图书馆界,2022(5):79-82,94.

宋文杰.河南省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的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9):57-59.

窦鹏,丁洪玲,王亚莉.省域地方专题文献联合

8Z20l8cAcWhvsCrxqRSboQ==设研究:以陕西秦岭、黄河文化专题为例[J].当代图书馆,2021(3):65-68.

魏海燕,罗倩倩.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长沙市图书馆为例[J].办公室业务,2023(11):154-156.

李雪.“水韵江苏”品牌的形象建构与价值传播[J].艺术百家,2023,39(6):46-52.

胡娟,柯平.我国图书馆数字人文项目建设经验与启示:以上海图书馆家谱知识服务平台项目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1):27-36.

苏晓明.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经典阅读推广策

略:以《广州大典》为例[J].图书馆学刊,2022,

44(8):81-85.

窦鹏,梁琪,王亚莉.“十四五”时期省级公共

图书馆地方文献开发对策[J].图书馆学刊,2021,

43(8):24-32.

陈倩.文旅融合视角下地方文献的服务策略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22(10):25-29,74.

刘皎.数智时代图书馆服务变革与空间再造研究[J].图书馆,2024(3):77-80,96.

蒋丽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对扬州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的思考[J].图书情报,2021(3):146-148.

韩晔,胡娟.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旅游:图书馆文旅融合新路向[J].图书馆,2024(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