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高中生物学任务式教学探析

2024-09-11黎小玲刘诚宽

广西教育·B版 2024年6期

摘 要:“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的高中生物学任务式教学设计应分析学情与教学内容,准确、科学地制订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设计各项任务,确定活动评价标准,综合评估学生的活动表现,根据评价结果不断调整优化教学,逐步实现教学目标,确保学生全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任务式教学;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7-0134-03

“教—学—评”一致性有别于“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评”一体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评价、反馈三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而“教—学—评”一致性更强调教、学、评三者具有一致的目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积极探索契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为宗旨、内容聚焦大概念、教学过程重实践、学业评价促发展[1]等基本理念的教学途径。近几年,笔者所在团队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制订教学目标,运用情境化策略彰显课程学习价值,以问题和任务驱动探究活动开展,以学业评价促进教学过程优化。

“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的任务式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教师深度分析《课程标准》及课程内容,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活动,确定活动评价标准,综合评估学生的活动表现,逐步实现教学目标,确保学生全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由此,“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和实施,将教与学的目标转化为评价目标,主要是指教师结合基本学情、教情和校情,深度剖析《课程标准》及教材,实现先学、后评、再教,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个性化探究做好铺垫。“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理念强调了教学目标、评价目标以及学生学习的一致性,教师需要围绕如何教、如何学、如何评的核心问题调整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方案,理顺教学脉络,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现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必修1第3章第1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为例,阐述实施“教—学—评”一致性任务式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精准定位,科学制订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否精准和科学直接关乎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时,首先要钻研《课程标准》,从学业质量水平、学业要求和课程内容等多个视角剖析《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学教学提出的要求,着力解决“教什么”,精准把握“学什么”。教师研读学业质量水平,能够对学习结果的关键特征和具体表现有更加深刻的认知,进而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调整教学评价思路,解决“评什么”的问题。接着要梳理思路,科学制订教学目标。“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关注学科教学的连续性和连贯性,教师应整合零散知识,避免学科知识被割裂,构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并制订单元教学目标,从而保障学科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整体性,针对性地开展整体教学活动,确保“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目标能够顺利达成。

以“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为例,结合《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要求,本课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通过阅读图片信息,学生能感悟科学家推测原始细胞的形成及膜的重要性;通过感悟卵黄膜的功能、分析伊红和台盼蓝染色实验、分析信息分子的传递以及分析胞间连丝图片,学生能归纳说出细胞膜的三个主要功能,结合实例知道细胞膜还有其他功能;通过自主学习、分析经典实验资料,学生能够概括说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通过解析“血影实验”,学生能简述科学实验的思路和原理、实验方案设计、结果描述、结论概述;通过分析磷脂分子物理模型和动态模型,学生能够简述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及其在水面、水中细胞膜的排布方式;通过分析罗伯特森电镜细胞膜照片模型、比较不同生物细胞膜成分含量、分析冰冻蚀刻的细胞膜模型、分析白细胞吞噬现象以及观看人鼠细胞融合视频,学生能够描述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通过分析与运用“运载药物”脂质体特点,学生能够迁移拓展并运用知识,关注医疗和社会。

二、任务驱动,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为有效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抓手,科学安排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要创设真实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深度剖析学科知识。其次,教师要依托大情境提出课时核心任务并将其分解为子任务和子目标,有效整合具有进阶性和连续性的任务串,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学生探索。最后,教师要打造多维互动课堂,将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相结合,为多元化评价做好铺垫。

例如,设计“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这一课的教学时,笔者将教学活动细分为多个学习任务,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

任务一:归纳说出细胞膜的三个主要功能

活动一:观察细胞膜的位置,感悟卵黄膜(细胞膜)的功能。

评价内容:细胞与外界环境的边界是什么?你怎样区分显微镜视野中的气泡和细胞?光学显微镜下能看见细胞膜吗?科学家在运用电镜看到细胞膜之前怎样推测细胞膜的存在?在卵黄膜表面滴加台盼蓝染液,观察它是否能够进入卵黄;用镊子破坏卵黄膜,观察蛋黄是否会流出。上述实验结果说明卵黄膜(细胞膜)有何功能?

活动二:分析材料,思考讨论。

文字材料:科学家用显微注射器将伊红溶液注入变形虫体内,伊红很快扩散到整个细胞却不能逸出细胞外。

图片资料:死细胞和活细胞被台盼蓝染色的情况。

评价内容:为何伊红溶液不能从活细胞出来,台盼蓝只能染色死细胞?据此推测,细胞膜作为细胞的边界,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哪些物质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哪些物质必须被排出细胞外?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是绝对的吗?

活动三:分析足球比赛情境,思考讨论问题。教师向学生播放一段足球比赛的视频,比赛中,足球向球员飞来,球员会迅速踢球或头球或闪让。

评价内容:哪些细胞参与完成了上述活动?它们发挥的具体作用是什么?眼部组织细胞、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间如何实现沟通?体内哪些腺体释放的激素保证运动员持续兴奋?

活动四:观察高等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模式图。

评价内容:胞间连丝是什么?它有何功能?细胞膜功能的实现与它的成分、结构密切关联,细胞膜有哪些成分?这些成分是如何构成细胞膜的呢?

任务二:探究细胞膜的成分

活动五:分析资料。

资料一:欧文顿选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研究。

资料二: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分离得到纯净的细胞膜,开展了经典的“血影实验”。

评价内容:细胞膜到底有哪些成分?有没有实验证据?

根据实验结果启发学生归纳得出实验结论:细胞膜由蛋白质和磷脂组成。磷脂有两层。

活动六:观察磷脂分子的结构并分析其特点。

评价内容:两层磷脂这样排布有什么好处?细胞膜中的蛋白质等又是如何排布的?

活动七:推测并画出磷脂在水环境中的排布方式。

评价内容:该模型可以解释细胞的哪些功能,不能解释哪些功能?脂质和蛋白质等成分如何组成细胞膜的结构?

任务三:分析科学家的实验探究过程,描述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活动八:资料分析。

资料三:1959年,罗伯特森利用电镜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细胞膜显示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资料四:电镜下,细胞膜的厚度约为7—8 nm,是单层磷脂厚度的两倍,加上两侧的蛋白质,细胞膜的总厚度应当超过20 nm。人工合成的脂双层也呈现暗—亮—暗结构。

资料五:科学家曾用冰冻蚀刻技术研究细胞膜结构。

评价内容:暗带是什么成分或结构?亮带呢?指出三明治模型的不足之处,合理推测细胞膜的结构。通过冰冻蚀刻实验结果,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活动九: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白细胞吞噬病菌、蛋白质荧光标记实验视频。

评价内容:细胞膜结构的基本支架是什么?细胞膜上蛋白质如何分布?细胞膜结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糖被分布有什么特点,它具有什么功能?

任务四:制作细胞膜模型,迁移拓展并运用知识,关注医疗和社会

通过解决真实情境问题和制作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初步体验模型制作在生物学学习过程的应用,诊断并提高学生基于实验事实充分认识科学规律的水平。

三、总结反思,开展多元教学评价

作为“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中的关键环节,教学评价的总结作用、反馈作用、督促作用和检测作用不容忽视。教师要整合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诊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质量。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这节课的科学思维目标是学生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推理、模型与建模等方法,分析细胞膜组成成分与结构的关系,概述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树立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判断此目标是否达成需要观察学生在建模和讨论等学习任务中的具体表现和呈现的成果的质量。基于此,笔者设计“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一课的评价量表如表1所示。

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充分发挥多元教学评价的促进作用。教师需要结合最终的评价结果梳理教学流程并构建实施框架,始终坚持以教学目标为先导,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度重视学生的学,将学与教和评相结合,实现教、学、评三者协同并进、互相融通。

在基于核心素养构建“教—学—评”一致性的问题式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理性分析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深入分析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并调整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逐步习得学习要领,实现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林小萝,吴川丰,符碧,等.自制学具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以“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第二课时)”为例[J].新教育,2021(8):31-33.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