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
2024-09-05胡晓娜
【摘要】数学作为初中必修的课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单是能够学习数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更能利用掌握的理论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数学应用题作为中学数学课程重要的构成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面对应用题,学生们能力上的差异较大,对此现象,本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学生培养
1 引言
在初中的数学课程中,应用题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此类题目让学生得以将学到的数学概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进而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能提升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需大量引入此类题目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全面思考技巧,从而推动学生全方面的成长.在初中这一关键时期,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不但有助于学生洞悉数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也有利于培育他们智力和解题的能力.综上所述,数学应用题在教育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创新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数学应用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应用题不但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现实问题挂钩,并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考技巧与问题处理技巧.首要的是,通过数学应用题,学生可以有机会实操,将他们所学的数学理论应用于具体的情境,进一步加深其对概念的掌握与记忆.再者,数学应用题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创新型思考及其解题技能.在面对真实的情境时,学生必须识别出数学问题,并分析确立恰当的解决策略,最后推导出准确的答案.这个过程能促使学生进行深思和探究,增强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再者,数学实际问题往往需要利用多个领域的知识来综合解决,比如物理学、化学和经济学等,这样的跨领域融合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的思考能力.
此外,数学实际应用题目还能让学生更紧密地将数学概念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在解答真实场景中的问题时,学生将领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里的普遍运用,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科目的喜爱及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处理购物打折、规划出行路线所涉及时间与路程的问题时,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数学的现实价值,这种感受使得他们对掌握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 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本原则
教授数学应用题的核心原则涵盖了将理论认知与实际情境相融合、培养解决多样化问题的能力以及合适的难度.接下来我们将逐一阐述这些原则.
首先,理论认知与实际情境相融合:在教授数学应用题时,教育者应当着重于将数学概念与现实问题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把握并运用数学理论.通过切实的实践和对具体案例分析,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种教学策略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够提升他们将数学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其次,问题的多样化:数学实际问题应覆盖多个领域及问题种类,这有助于培育学生广博的思维和问题解决技巧.比如,可包含与日常购物、策划旅行、财经管理等生活场景相关的问题,亦可结合科学领域、工程学等更专业的议题.多样化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鼓励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应用多样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最后,题目难度的合理设置:在教导数学应用题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具体能力水平,恰当地设定题目难度.既不应设题过简,无法刺激学生思考和积极解题;也不宜题目过难,而让学生感到束手无策.适度的挑战性能够唤起学习者对挑战的渴望,驱动他们通过反思与实践来持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
4.1 学生缺乏灵活的思维
目前,依然有教育工作者坚持传授式的授课方法,不注重学生思维技能的塑造.在这样的教学场景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此外,学生仅对教科书上的理论内容进行记忆,而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类疑难时,却难以有效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大多数应用题都源自日常生活实际问题,若学生不能对这些问题有深入理解,他们便难以推敲出正确的答案.
4.2 教学方式单一
在备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们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往往只注重学生是否能熟练掌握解题方法,并未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问题的本质以及是否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通常是教师站在讲台前授课,而学生坐在下方听讲.在教授实际应用问题时,教师多倾向于向学生展示标准示例,并对其进行解说,让学生记下步骤,这样做实际上忽视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3 缺乏有效地训练
在实际问题解答课程的授课阶段,有些老师挑选了文字繁多的习题,却对题目内容缺乏足够的剖析,仅仅单纯地追求增加习题的练习量.导致学生接触到的应用题型不够多样化,解题过程中难以建立起个人的思维逻辑.
5 加强初中数学应用题解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5.1 设置题目“陷阱”,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中学生的认知和解题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局限,且其个性特质正处在成长阶段,这一过程中不免会孕育了他们不细致的习惯.因此,教育者可根据学生的特定需求,在设计实际问题解决的环节中巧妙融入一些挑战,以强化他们的警觉性,同时提升他们的逻辑思考力.在初中的学习阶段,学生的思考模式往往简单,因此,教育者应依据学生的这种认知特征,通过复杂多样的实用题目来检验其基本素养.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充满挑战且具一定难度的习题可以有效激励其学习思路的激活.在这一培养过程中,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提供解题方法讲解,旨在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例如 在初一上学期“与数学交朋友”这一模块的授课过程中,这个部分作为开篇章节,它旨在唤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并引导他们独立钻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提问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和意识.举个例子,关于桃核交换桃子的问题,假定需要四个桃核来交换一个桃子.若目前手头有10个核桃,学生最后能获得多少桃子?当学习了基本的加减运算之后,许多学生能迅速地回答是2个桃子.在这种情境下,老师应当通过指导和激励,促使学生持续深入思考并反思,从而找到准确的答案.老师可以利用这一教学时刻,激发学生的思考活力,让他们体会到数学之趣,培养他们细致的思考方式,并促进他们主动思考.
5.2 加强课堂分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仅仅通过刷题来学习,没有进行深入的思索和归纳总结,是难以实现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同时也不足以培育出学生的思考技能.基于这种情况,教师需针对学生自身的实际状况进行详细分析,比如中学生或许会遇到算数能力弱、思维条理性不足的等问题.因此,教师应当着眼于学生所面临的具体难题开展课堂分析,同时赋予学生有针对性的练习及梳理,通过这种做法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这不仅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还能有效地提高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质量与教学效能.
在解答应用性问题的课堂活动里,此类课题对学生的运算技能、推理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学生在任一步骤遇到困难,都可能妨碍提高解题教学的成效.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借助高效的教学剖析和归纳环节来激发和增长学生的独立思考力.
例如 七年级“从实际问题到方程”这一课程内容,在引导学生掌握方程知识的入门课节中,教师必须注重引领学生主动将学到的方程知识与实际生活案例结合,推动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当老师布置应用性习题,学生开始尝试解答时,教师经常会发现学生面临诸多困难,比如难以把握方程的根本概念,导致不能独立根据题目条件列出正确的方程,以及难以确定应用题中所需求解的未知变量,这些问题进一步阻碍了学
生方程的
设立.面对学生潜在会遇到的课题,教师应紧密结合具体应用背景,同时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促进和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
5.3 提供多样解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数学的教育过程中,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和整体理解能力.特别是处理实际应用题目时,常常存在着多种解法.因此,教师不必强求学生精通各种方法,而应依据每个学生的个性指导他们掌握适宜的解题策略,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思路,也有助于他们将学到的技巧应用于现实生活场景.对于那些具备坚实数学知识和较高解题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考虑引入更加灵活和简化的解题策略,通过此举激活学生的思考过程,点燃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并增强他们的自信.另一方面,对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通过传授基本技巧,进而帮助他们理解更多扩展性知识,以此促进他们的思维发散能力.
例如 在七年级下学期关于“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课程中,教师可依托前一章节与后续内容的串联,向学生阐释如移项、消分母等解题步骤;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考虑学生的实际理解力,设置有针对性的练习.对理解与应用能力较优的学生,教师可以探索更多方程变换的技巧,旨在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教师应把传授移项这一核心技能作为教学的焦点,目的是强化学生的知识基础并推动他们思维能力的成长.
6 结语
总的来说,初中的数学课程里,应用题不仅是该科目的一个关键组成环节,而且是教育重心的所在.从一个客观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学生进行实践性数学问题的讲授,能有效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因此,为了确保应用型数学题目在教学上能取得预期的成效,教导者必须对现行的教育模式作出深刻的创新与提升,以便增强学生在解决实践性问题上的技巧.
参考文献:
[1]马维忠.提高初中生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61):76-78.
[2]郝翔.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生活情境的有效应用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57):67-68.
[3]耿晓霞,曹景云.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2020(31):155-156.
[4]刘亚萍.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名师在线,2020(18):49-50.
[5]王娟.“双减”背景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多元化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23(50):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