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德育熏陶的教育评价

2024-09-05李莉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4年16期

【摘要】教育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基本原则提出了“两个指南”,这为普通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和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也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具体化指导.

【关键词】中华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以“考”定“教”是教师对国家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对教育有什么样的要求,教师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满足什么样的要求.纵观近些年我市中考数学试卷,不难发现命题走向正在由“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着“素养立意”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该如何紧扣时代脉搏?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政策方针?本文剖析了江苏省无锡市2023年中考数学试卷给出评价.

1 “紧扣时代脉搏”——在中考命题中看素养立意转变

中考命题是一个阶段、一个时代的风向标,有着“定海神针”的作用,对近些年中考试卷的卷面进行分析以后不难发现,命题立意已经由“三基”考查逐渐转变为“素养立意”考查,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旨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贯彻落实“两个指南”纲要要求,试题在考查“三基”的同时又体现了时代气息和人文精神要求(详见例1、例2).

例1 (江苏无锡2023年中考数学填空题16)《九章算术》中提出了如下问题:今有户不知高、广,竿不知长短,横之不出四尺,纵之不出二尺,邪之适出,问户高、广、邪各几何?这段话的意思是:今有门不知其高宽;有竿,不知其长短,横放,竿比门宽长出4尺;竖放,竿比门高长出2尺;斜放,竿与门对角线恰好相等.问门高、宽和对角线的长各是多少?则该问题中的门高是________________尺.

例2 (江苏无锡2023年中考数学解答题22)为了深入推动大众旅游,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市举办中国旅游日惠民周活动,活动主办方在活动现场提供免费门票抽奖箱,里面放有4张相同的卡片,分别写有景区: A.宜兴竹海,B.宜兴善卷洞,C.阖闾城遗址博物馆,D.锡惠公园.抽奖规则如下:搅匀后从抽奖箱中任意抽取一张卡片,记录后放回,根据抽奖的结果获得相应的景区免费门票.

(1)小明获得一次抽奖机会,他恰好抽到景区A门票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

(2)小亮获得两次抽奖机会,求他恰好抽到景区A和景区B门票的概率.

2 “中考是指挥棒”——在情景教学之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中考命题的“风向标”和“指挥棒”下,教师的教育教学有了明确的新方向,“考点”就是“重点”,“教法”就是“难点”.依照此逻辑,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总纲应以“三基”为本(知识、能力、思维),逐步向着“素养立意”转变(融合的德育教育、体现人文精神、凸显中国特点);课程教学方法应以“情景创设、引导”为主,旨在潜移默化之中渗透德育教育,在润物无声之间感受德育熏陶.

2.1 创设教学情景,生活即教育

从例1和例2来看,两道题虽然占卷面总分数的比例不高,但需要注意的是,压轴大题是一种导向,它和纯粹的“双基”(知识、技能)和“三基”(数学思想)不同,凸显的是一种素养立意上的转变.《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等问题,它们来源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又应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例1在向学生渗透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数学思想,这为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之中指明了教学的方向.

2.2 结合社会教育,社会即学校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是包罗万象的,生活中“社会实事”“新闻热点”“民生焦点”“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等因素都是唾手可得的优质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社会是一个开放性的“大学堂”,是一所具有强大教育力量的学校,其中蕴含着无数的优质教育资源.在深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之前,陶行知教育理念是不被主流所重视的,其所谓的“优质教学资源”也未被发挥出来.但值得肯定的是,“社会即学校”理念以社会中鲜活的实例去教育学生,胜过一千、一万次的“说教教育”,以“学科+社会+生活+传统文化”多元素融合才能真正领悟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3 联系生活实际,教学做合一

宜兴竹海绿色屏障、宜兴善卷洞钟乳奇观、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历史文化,就连最不起眼的锡惠公园,历史最早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例2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即渗透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又关注了人文素养价值传递,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教学做合一”的重要性,向学生传递了“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应该融会贯通,知行合一,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

3 “教学评一致性”——用教育评价促进教学生态循环

教育评价功能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教育评价也不能单独拎出来,教育评价应该和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紧密结合,“教”“学”“评”应该是一个整体的一件事而不是分开的三件事.“教学评一致性”是教学的生态有机循环,教师教了,学生学了,通过教育评价获得学习反馈,这有利于教师寻找“病因”然后“辨证施药”,从而通过教育评价促进课程教学的生态有机循环.

3.1 学习新课程,渗透传统教育

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以来,2023年的德育教育形式已经被提高到了足够的高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有效教育形式和长效教育机制.考虑到数学学科严密性、逻辑性、概括性的特点,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相融合需寻找契合点,如“轴对称”结合“剪纸文化、戏剧脸谱”;“一元一次方程”结合“天元术”和“立天元一”,通过融合学科特点的方式突出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有针对性、有意识地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维起点,进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民族自豪感.

3.2 添校本资源,丰富德育素材

说到“校本资源”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很久以前国家就强调了“国家”(教育部)、“地方”(教育局)、“学校”(教育单位)的三级课程教育管理体系,如何开发并利用校本资源曾盛极一时.现阶段本着“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的目的,开发校本资源应紧跟中考“风向标”,摸准时代气息的“脉搏”,增添和拓充校本资源时可以采取以“考”定“教”的方式进行.中考考什么?为什么这样考?想清楚这两个问题,校本内容问题便迎刃而解,以2023年江苏无锡中考数学试卷分析为例,整张卷面分数占比最大的还是对“双基”的考查;中等难度题型需要融合数学思想;压轴题和大题集中突出了多种教育思想和内涵,有跨学科因素、传统文化因素、爱护环境因素、树立科学素养因素、社会责任感因素、增强应用意识因素等.由此可以定下四个拓展校本资源原则,一是体现数学应用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二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渗透教学做合一思想的;三是理解数学知识发展过程,锻炼举一反三类比思维的;四是帮助数学建模思想,培养数学建模基本素质的.

3.3 跨学科教学,植入德育因素

为满足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必不可少.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之中,和语文(中国人文)、英语(外国人文)、历史(中外历史)、美术(文化艺术)等学科关联密切.“跨学科+数学+N”的方式是把高度分化的教学资源有机统整,整合过后通过课堂这个媒介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能力素养,完成“能力素养一把抓”的壮举,实现“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的转变.如“跨学科+数学+历史+语文”,“一元一次方程”部分知识就可以结合《九章算术》《测圆海镜》等数学古著开展“数学史”教育,这需要数学学科融合部分语文和历史知识.和传统教育方式相比较的话,这种多学科融合的教育方式好处颇多,既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拓展了学生们的思维认知,还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能力.

3.4 混合式教学,教法需多元化

教师是一个班级的“领袖”和“灵魂”,占据着班级里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教师能力、业务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群体的学习质量,决定了班级整体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的高低.增强“师能”优化“教法”刻不容缓.“混合式学习”具有“灵活性”和“个性化定制”的特点.线上,可以为学生提供强大学习资源支持;线下,可以和学习内容协作互动增强理解,如课堂混合式学习结合线上自主学习、结合线下探讨思维碰撞,线上挖掘函数概念的发展数学史(教材没有/拓展延伸/激发兴趣);线下结合教材学生相互讨论研究“函数概念的分析起源及现代函数”(思维碰撞/智慧火花/相互学习).

3.5 适合的教育,抓两头促中间

“不抛弃任何一个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的生涯名言,可现在的情况是,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大,以一对多,分身乏术、精力不足该如何应对?以科学的角度去分析、看待每一名学生就会发现,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但也不得不承认,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在教育教学中要想不放弃每一名学生,那就要展开适当教育、分层教学,抓两头,促中间,让每一个学生得到适合的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参与、学生帮带是理想的教育模式,这一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传统团结合作精神、“满招损,谦受益”的谦虚谨慎精神、“敏于事而慎于言”的勤奋好学精神、“锲而含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锲而不舍精神等,这既做到了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无形之中,又做到了分层教学,教师可以拿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对接不同层次的学生.

4 结语

对2021年、2022年、2023年的中考数学试卷卷面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近几年中考数学命题有综合化的趋势,一些压轴题、大题在检验学生“双基”能力的同时,又注重考查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同时还纵横交叉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内容.这样的命题方式体现了时代性、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综合性等,符合教育部培养21世纪新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同时还渗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了学生民族自信心及爱国情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的策略[J].家长,2024(05):37-39.

[2]于惠玲,刘乐,闻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3,24(03):13-18.

[3]赵月,吴立宝,高博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作业的规律探析与融合策略[J].中学数学教学,2023(02):45-49.

[4]何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课内外互动中的实践探究——以初中英语仁爱版教材为例[J].亚太教育,2022(21):7-10.

[5]曹一鸣.中华优秀传统数学文化进中小学数学课程:从意义到实施[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2(06):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