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互联网“创”字流行语
2024-08-31伏雪
【导读】网络社交媒体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每年大量出现的流行语都凸显一个“新”字,展示出网民强大的语言创新能力。“创”在2023年成为网络热词活跃在各大社交媒体,“创”字的含义也有了新的变化,不再局限于“创伤”“开始做”等意。本文旨在探讨网络流行词“创”字的语义及其来源,并对它的流行原因做出推测。“创”字的流行既得益于它原来意义的隐喻泛化,也与社交媒体的推动有关。网络流行词既是一个语言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创”的流行反映了部分人在生活和工作压力下的挣扎与焦虑。针对网络流行词泛滥的现象,我们应该持谨慎态度,持续关注它的变化趋势。
一、“创”的流行特点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交际工具,特定时期的语言包含着特定社会时代的内容。社会生活中某些特殊的语句因为短期内集中和频繁地使用而变得流行,它的语义指向也更能反映当下社会生活的焦点和价值指向。
“创”在社交媒体中一般不单独使用,更多是在“被创了”“创飞”“创死”等词中出现。以“创飞”为搜索关键词在百度指数中搜索,可以看到在2023年6月到8月底“创飞”的搜索指数【该数据为:关键词所选时间段的总体搜索指数表现。日均值:一段时间内搜索指数日均值;同比:与去年同期的同比变化率;环比:与上一个相邻时间段(如上一个7天/30天)的环比变化率。)】同比增长361%,整体环比增长28%;移动同比增长326%,移动环比增长30%。它的资讯关注指数也在8月达到谷峰,关注这个词的人群属性数据里,20—29岁这一年龄段的人最多,搜索用户性别比女性占绝对优势,达到75.48%。其中在兴趣分布(基于百度搜索用户行为数据以及画像库,刻画所选范围上关注该主题词的人群分布情况以及相对全网平均表现的强弱程度),表现最活跃的领域是影视音乐,达到99.03%。综上所述可见“创”及其组合词在网络上的蹿红速度之快,扩散范围之广。
二、“创”的语义来源
(一)“创”的读音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创”有两个音,
创(1)
(創)chuāng ①创伤:~口|~巨痛深。②使受损伤:重~敌军。
创(2)
(創、剏、剙) chuànɡ 动 开始(做);(初次)做:~办|首~|~下规矩|~新记录。
(二)“创”的语义
我们再翻找到《汉语大词典》中关于“创”的更详细解释:
创(1)
chuāng ㄔㄨㄤ 〔《广韵》初良切,平阳,初。〕“戗”的今字。
1.创伤。
(1)《战国策·燕策三》:“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2)《史记·萧相国世家》:“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3)《北史·张定和传》:“从上柱国李充征突厥,先登陷阵,虏刺之中颈,定和以草塞创而战,神气自若。”
(4)《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三年》:“柳中流矢,裹创而战,众皆披靡。”
(5)鲁迅《二心集·我们要批评家》:“因为不过是‘扭’而已矣,所以大创是没有的,仅仅喘着气。”
2.伤害。
(6)《韩非子·大体》:“故车马不疲弊于远路,旌旗不乱于大泽,万民不失命于寇戎,雄骏不创寿于旗幢。”陈奇猷集释引太田方曰:“骏,同俊。此谓搴旗之勇士不贼害其命于战阵也。”
(7)《汉书·薛宣传》:“宣子况为右曹侍郎,数闻其语,赇客杨明,欲令创咸面目,使不居位。”颜师古注:“创谓伤之也。”
(8)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此术士道虽浅,创之过甚,恐他术士来报复。”
创(2)
chuàng ㄔㄨㄤˋ 〔《广韵》初亮切,去漾,初。〕 亦作“刱”。
1.始造。
(9)《汉书·叙传下》:“叔孙奉常,与时抑扬,税介免胄,礼义是创。”
(10)颜师古注:“创,始造之也。”
(11)唐白居易《达聪明致理化策》:“此皆我烈祖所刱,累圣所奉。”
(12)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天喻》:“其前人所略,而后人详之;前人所无,而后人创之。”
(13)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敬德公,这位起家立业的祖先创下了一条规矩。”
2.初始。
(14)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谷水》:“皇居创徙,宫极未就,止跸于此。”
(15)清严有禧《漱华随笔·人舆》:“张弘靖以宰相镇幽州,用人舆出入。将士创见骇怒。”
3.撰写;创作。
(16)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一:“有刘三复者,少贫,苦学有才思……德裕试其所为,谓曰:‘子可为我草表,能立就,或归以创之?’”
(17)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张鸿渐》:“张服其言,悔之,乃宛谢诸生,但为创词而去。”
4.同“闯”。多见于俗文学作品。
(18)元无名氏《黄鹤楼》第一摺:“咱正是低着头往虎窟龙潭创,却正是合着眼去那地网天罗里撞。”
(19)《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我何玉凤从十二岁一口单刀创了这几年,什么样儿的事情都遇见过。”
创(3)
目前网络流行语中使用的“创”一般读作“chuànɡ”,我们暂称之为“创3”,它有以下几个义项:
1.因为某件事情或者某种现象效果过于离奇而对人精神造成严重冲击。例如:
(20)被《他过分美丽》创飞了,评论区一个避雷的都没有,我的心灵真的差点要被创死了。——微博
(21)被领导剽窃创意,职场性别歧视,打工人真是狠狠被创了。——微博
例(20)中说话人对电视剧情节不满,进而觉得感情上受到了伤害。
例(21)中说话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连续遭遇了不顺心不如意的事,主观感觉受到了强烈伤害。
2.特指喜欢的游戏、动漫或者影视小说的剧情和人物被二次创作。
(22)这种剧情就别创了,我被创到了。——某网游交流论坛
例中第一个“创”是指二次创作,第二个“创”与义项一意思重合不再累述。
3.“猛冲式地撞”的意思。
(23)创飞整个世界。——微博
(24)别拦我,我要创飞全世界。——微博
(三)网络流行词“创”语义演变原因和机制
认知语言学重视人的主体能动性,它以“体验哲学”为哲学基础,以“建构性的心智主义、互动论、连通论”为心理学基础,其本质上遵循的是“人本主义”原则。以此为据,双方必须有共同的背景知识和认知条件,才能互动。从上文数据中可以看到,使用“创”及其相关词的人群多为青年人,文化背景相似。刘大为认为,目前社会流行语的演变一般可以概括为两种路线,第一类是有全新指谓对象的新生词,人们如果要谈论相关话题,就无法避免对该词语的使用;第二类是本来有具体指谓对象,但指谓范围在实际使用中不断扩大,有了新的语义特征。本文采用刘大为的说法,认为流行词“创”是第二类,流行语通过隐喻,泛化了语义。隐喻一般指人们利用熟悉的模式来理解陌生的新模式,新旧两者的语义特征没有直接联系,但是通过隐喻,产生了相似之处。隐喻实现的重要机制是始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标域(target domain)映射。通常,始源域是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目标域是生疏的、无形的、抽象的。在例(1)和(6)里,我们可以看到“创1(chuāng)”本义有创伤和使什么受损的意思。这与流行词“创3(chuàng )”在(20)(21)例的意思有相似之处。通过下表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义项的隐喻联系。
在例(16)(17)中“创2(chuàng)”本义有撰写、创作的意思。例(22)“创3(chuàng)”是对“二次创作”的缩写,也就是说例(22)的创3并没有产生新的衍生义,它只是说话人出于语言经济原则,为了更快表达而进行的不规范使用,所以网络流行词“创3”其实与原有的字典义类似,是同音字。可进一步归类为:(chuàng)创3是指受到无形攻击后的动作趋势,产生不良影响;(chuàng)创4是指二次创作。
那么为什么“创1”和“创4”在义项上有类似点,而读音却不一致呢?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猜测:“创4”最初流行于网络时,可能源于“二次创作”的缩略语。游戏或者剧情爱好者圈子以外的人看到这个词后,保留了读音却错误地将其与“精神受到伤害”的意思相结合,所以 “创4”虽然读chuàng ,但网上常用的流行义项却和“创1(chuāng)”有更多相似之处。
除此之外在例(23)(24)“创3(chuàng )”还有“猛冲式地撞”这个意思,表面看,这个义项和字典中的权威解释毫无关联,但是在《汉语大词典》中能找到解释的线索,也就是例(18)(19)。古代俗文学中“创”通“闯”,也就是说古代方言里“创”通“闯”。另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闯 (闖) chuǎnɡ
①动 猛冲;勇猛向前:~劲|~进去|横冲直~。
②动 闯练:他这几年~出来了。
③动 为一定目的而奔走活动:~关东|~江湖|走南~北。
④动 惹起:~祸|~乱子。
⑤(Chuǎnɡ)名 姓。
这里“猛冲式地撞”和闯的第一个义项有关联,但是并没有“撞”的意思。难道这又是一个隐喻?在查资料的过程中,可发现“闯”的同义词“撞”一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撞 zhuànɡ 动 ①运动着的物体跟别的物体猛然碰上:~钟|别让汽车~上|两个人~了个满怀。②碰见:不想见他,偏~上他。③试探:~运气。④莽撞地行动;闯:横冲直~。
“撞”的第一个义项和“创3”的第三个义项非常相似,同时作者查阅《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发现,在成都方言中“撞”读“Cuǎnɡ”、哈尔滨方言中“撞”读“Chuǎnɡ”、贵阳方言中“撞”读“Chuǎnɡ”。在很多方言中,“闯”和“撞”同音或读音相似。
《汉语大词典》中“撞”的一项解释也证明了这一猜测。
撞(II)
chuang ㄔㄨㄤˊ 〔《广韵》宅江切,平江,澄。〕 见“撞末”。
综上所述,“创3”“猛冲式地撞”义项的来源可能与方言有关。
(四)语用特点
“创”在流行语中单独使用较少,多和“被”组成被动结构,以突出受事主语,也有固定词“创飞”表示猛冲式地撞飞,都是动词属性。可以看见在上述例子中,“创”的使用十分依赖于语境,具有很强的形象义。“创”突破了原有的词汇含义,以一种幽默兼具嘲讽的方式,形象地表达出了当代年轻人的活泼形象,同时也传递出年轻人对现实失意的态度。
三、“创”及其组合词的流行原因
(一)表达效果
人们多在情绪或精神不稳定时使用“创”来描述自己的状态。从意象图式的角度看来,“创飞”一词还创造出一种被“猛然被撞到飞起来”的“力道图示”,造成一种冲击力大的气势。“创”将抽象的外在精神打击具体化,让人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同时出于语言经济原则,“创”及其组合词,相较于其他短语长句,能更快更准确地传递出说话者内心的冲击,让听者产生画面感,感同身受。
(二)使用受众
现代流行词的义项所指与受众群体的特征密切相关。网络社群方便人们找到同好的同时,也缔造了很多网络亚文化。同一个文化圈的频繁交流促进了新词的传播。当小众范围内使用的新词突破交际圈,被其他社交圈的人广泛使用,它就变成了流行词。
“创”之所以能快速从小范围的圈子变得广泛流行,与方言基础有一定关系。“创”在书面语中被广泛使用,虽然意思和方言有一定差异,但在互联网上产生语义泛化,加上和方言词“Chuǎnɡ”的联系,扩大了使用群体和影响力。
(三)网络环境
“创”及其相关词组能够流行的原因之一是跟风。年轻人在表达自我时,渴望能够快速抓住他人眼球,因此并不会特意关注语言规范。创造新词或者使用流行词,不光能更快吸引别人的注意,还能凸显自己的特别。人们常有“从众”心理,当社交媒体中出现新词时,人们总会出于好奇会去了解新词的意思,并为了合群主动使用新词,彰显自己的群体身份。出于这样的心理,“创”这种网络词总能快速流行起来。
四、结语
网络流行词是现代网络社交媒体发达的产物,为我们带来了语言上的新奇体验,丰富了我们的网络文化。但是流行词能否进入日常词汇,还有待时间的检验。正处于求学阶段的广大青少年群体,是网络流行词的最大使用群体,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尚未形成规范使用语言的能力,大量没有营养和不符合规范的网络词汇可能会对他们的语言学习带来阻碍。对于网络流行词,我们要辩证对待,持续关注它的走向。
参考文献
[1] 王寅. 构式语法研究(上卷)[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2] 王寅. 认知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lPsMOm2uTjnUfrvqICrCpXzY8KVzuHJezHcpMlr9LVI=07.
[3] 赵立博. 汉语锐词研究[D]. 武汉大学,2019.
[4] 秦岭. 说“的说”[J]. 语言文字应用,2010(2).
[5] 栗臻. 新词语“破防”的语义研究——兼谈缩略词语的新发展[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
[6] 赵利娟. 网络流行语的认知语言学解读[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5(12).
[7] 杨绪明,向博.“盘他”的来源、语义及流行诱因考辨[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
[8] 刘大为. 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 汉语学习,1997(4).
[9] 李凤兰. 浅析“破防 ”的形成及语义拓展[J]. 语文建设,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