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晋石刻探秘:碑别字背后的文化意蕴

2024-08-31孙锦涛

中国故事 2024年7期

【导读】中国石刻历史悠久,是中国文明史中的一枝奇葩。论文从异写字、异构字和传承字三方面对《三晋石刻大全·长治市襄垣县卷》(明代部分)碑别字的类型进行了分类分析,认为其产生原因主要有猎奇求异、刻工审美、文化程度和简单易刻等因素。

一、引言

碑别字属于文字学范畴。在文字系统中,碑别字与异体字是互相牵涉的两个概念。“异体字是为语言中同一个词而造的同一个字的不同形体,并且这些不同的形体音义完全相同,在使用中功能不发生分化。”“近代以来,学术界传统中将古代碑、碣、摩崖、墓志、造像记、经幢、石阙、墓莂、浮屠等石刻(包括砖刻)文字遗存中的别俗异构字,泛称之为碑别字。”结合前人对异体字和碑别字的界定,本文认为碑别字包含异体字,异体字只是碑别字中的一部分。此外,传承字也属于碑别字的一部分。

碑字具有地方性和民间性,记录着当地著名历史人物活动和重大历史事件。三晋文化研究会编写的《三晋石刻大全》,为山西省方志事业的繁荣发展作了很大贡献,涉及水利、地震、往圣先贤、教育、乡规民约、革命传统等各方面内容。目前,学术界对《三晋石刻大全·长治市襄垣县卷》(明代部分)的碑别字使用情况研究成果较少,因此,论文拟对《三晋石刻大全·长治市襄垣县卷》(明代部分)59通碑刻中的碑别字进行梳理归纳,从碑别字生成途径和产生原因方面进行探究,旨在为汉字的演变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促进文字学的研究。

二、《三晋石刻大全·长治市襄垣县卷》(明代部分)碑别字类型

《三晋石刻大全·长治市襄垣县卷》(明代部分)共有59通碑刻,我们从中选定101个碑别字进行分析。结合李国英先生在《异体字的定义与类型》对异体字的分类:“异体字有两个主要的来源,一类来源于构形,一类来源于书写。根据异体字形成的方式,可以把异体字分为异构字和异写字两种类型。”将《三晋石刻大全·长治市襄垣县卷》(明代部分)碑别字类型划分为三类:一是异写字,共72个,包括因笔画改变造成的异写字、构件位置不固定造成的异写字、构件写法变异造成的异写字和构件增减造成的异写字;二是异构字,共17个,包括因构形模式不同形成的异构字和构形模式相同、构件不同的异构字。另外还有传承字,即在不同历史时期构形有传承关系的汉字,共12个。

(一)异写字

王宁先生认为“异写字是同一个字(音、义、用完全相同的字)因写法不同而造成的形体差异”“异写字的相互差别只是书写方面的差别,没有构意方面的差别”。王宁先生从构成异写字的构件角度着眼,将异写字分为两类,包括构件变异造成的异写字和构件位置不固定造成的异写字。孙建伟先生进一步明确了异写字的“写”是静态的、渐变的,没有理据差异、有字迹演变可循的。“从整体上来看,异写字可以从笔画层面的差异与静态的构件层面的差异来入手。”综合各家看法,本文以孙建伟先生的构形理据为纲,加以王宁先生的看法并进一步细化,认为异写字的分类可以从笔画层面和静态的构件层面入手。笔画层面主要指笔画改变造成的异写字,静态的构件层面主要指构件位置不固定造成的异写字、构件写法变异造成的异写字和构件增减造成的异写字。

笔画改变造成的异写字包括增减笔画、笔画位移、笔画贯出和笔画连断四类。

增减笔画:

一是构件位置不固定造成的异写字。

䰟(魂),《襄垣八景诗》:“野冢䰟消夜月盈。”“魂”作“䰟”,前者是左右结构,后者是上下结构。均是从鬼,云声。

㟁(岸),《襄垣八景诗》:“㟁柳翠笼凉睡鸟。”“岸”作“㟁”,前者是上下结构,后者是左右结构。均是从屵,干声。

濶(阔),《游仙堂赋》:“苍茫寥濶。”“阔”作“濶”。

槩(概),《H0hCfp1xuvic6zD0NNVdNQ==重修建封寺正殿记》:“虽吾儒乐胜槩而赏清芳。”“概”作“槩”,前者是左右结构,后者是上下结构。均是从木,既声。

峯(峰),《古八景诗碑》:“峯头遥望与天通。”《敕赐紫岩山宝峰寺创建东西二殿施财碑记》:“紫岩山宝峯寺。”“峰”作“峯”,前者是左右结构,后者是上下结构。均是从山,夆声。

作为组配汉字的预制构件,大量构件的变异始于异写。通过列举可以看出,由于构件位置不固定形成的异写字中,构件位置的放置是不影响构意的。以上各组字虽然构件位置有所不同,但意思并未发生改变。

二是构件写法变异造成的异写字。

构件形讹:

构件“大”讹误为“火”。羙(美),《紫岩山修造塑形之记》:“往还经商无不赞羙。”《重修灵泽王庙记》:“始为完羙矣。”“美”作“羙”,《说文解字》:“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羊大则美,故从大。这里构件“大”讹误为“火”,可以推测有两种情况:一是根据秦系简牍,二字形体相近,故后世出现讹误情况;二是根据《字鉴·旨韵》:“美,俗下从火作羙。”“羙”在元朝成为民间通俗写法,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人民经常吃烧烤类食物,这种具有民族特点和异域风情的饮食习惯体现在文化上,就有了用火烤制羊肉的“羙”。

汉字辨别具有细微性,一些细枝末节的笔形变化对阅读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因此如果只是部分笔形调整,人们还是能通过异写字与正字对比辨认出汉字的。

三是构件增减造成的异写字。

增加构件:

塚(冢),《襄垣八景诗》:“野塚魂消夜月盈。”“冢”作“塚”,“冢”,从冖,豖声;“塚”,从土,冢声。“塚”是在“冢”上添加了表义构件“土”。

埿(泥),《重修灵泽王庙记》:“埿匠。”“泥”作“埿”,“泥”,从水,尼声;“埿”,从土,泥声。“埿”是在“泥”上添加表义构件“土”。

懃(勤),《谨录百法疏主和尚行状》:“建封寺院主僧惠懃。”“勤”作“懃”,“勤”,从力。堇声;“懃”,从心,勤声。“懃”在“勤”上添加了表义构件“心”。

减少构件:

彊(疆),《创建始终碑记》:“福祚无彊。”“疆”作“彊”,《说文解字注》:“畺或从土。彊声。今則疆行而畺废矣。”此处异写字“彊”减少了构件“土”。

(二)异构字

孙建伟先生认为“异构字指动态的构件层面的异体字”“异体字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理据的不同,即构件的动态组合不同。”他将异构字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构字方法不同造成的异构字,二是构字方法相同,但所取部件不同造成的异构字。《三晋石刻大全·长治市襄垣县卷》(明代部分)中属于异构字的碑别字也有这两种类型。

首先是构字方法不同形成的异构字。

砙(瓦),《创建始终碑记》:“砖砙。”“瓦”作“砙”,“瓦”是象形字,像屋瓦俯仰相承的样子。“砙”,从石,瓦声。“砙”在“瓦”的基础上添加表义构件“土”,原来的“瓦”就成了示音构件,“砙”是形声造字法。

其次是构字方法相同但所取部件不同造成的异构字。

同为会意法,所取部件不同:

噐(器),《重修东岳庙记》:“邑人米噐撰文。”“器”作“噐”,两字都是会意字。前者从犬,《说文解字》:“器,皿也。”后者从工,《说文解字》:“工盖器物之名也。”这里大抵取两者意义相同之处。

塵(尘),《重修灵泽王庙记》:“志在脱塵离俗。”“尘”作“塵”,前者从小从土,取小土为尘,楷书简化而成。后者从鹿从土,《说文解字》:“鹿行扬土也。”取群鹿奔跑尘土飞扬。

嵓(岩),《紫嵓宝峰寺重修法堂等项化缘碑铭记》,《勒赐紫嵓山宝峰寺创建东西二殿施财碑记》。“岩”作“嵓”,“岩”,从山从石;嵓,从山从品。积石,多也,“品”有众多的意思,取两者相近之意。

同为形声法,形符不同:

遶(绕),《襄垣八景诗》:“潺湲雄遶白云偎。”《游仙堂赋》:“曲遶纠结。”“绕”作“遶”,“遶”,从辵,尧声;“绕”,从糸,尧声,表义构件不同。

懽(欢),《襄垣八景诗》:“玉光影里鸟声懽。”“欢”作“懽”,“欢”,从欠,雚声;“懽”,从心,雚声,表义构件不同。

躭(耽),《重修灵泽王庙记》:“平素甘淡躭寂。”“耽”作“躭”,“耽”,从耳,冘声;《玉篇》:“躭,俗耽字。”“躭”,从身,冘声。两字表意构件不同。“躭”为“耽”书写变异而来,就“躭”形体本身而言又形成了新的从身冘声的理据。在职责义上,从耳与从身功用相同。

堦(阶),《襄垣八景诗》:“堦前瑞草喷香风。”“阶”作“堦”,“阶”,从阜,皆声;“堦”,从土,皆声。《说文解字》:“阶,陛也。字亦作堦。”

覩(睹),《重修建封寺正殿记》:“故掌其院者敬堂上人覩正殿之将颓。”“睹”作“覩”,《说文解字》:“睹,见也。覩,古文从见。”“见”和“目”在“看见”的这一义项中有重叠交叉之处,所以将“见”刻成“目”,取意思相近之处。

舘(馆),《重修建封寺正殿记》:“曾假舘寺中。”“馆”作“舘”,“馆”,供宿供膳,所以从食;“舘”,属房舍一类,所以从舍。表义构件义项有重叠之处。

同为形声法,声符不同:

柟(楠),《明刘仲子室乔氏墓志铭》:“赐进士及第奉政大夫南京尚宝司卿前翰林院修撰高陵吕柟篆。”“楠”作“柟”。“柟”用“冉”示音,“楠”用“南”示音。

珎(珍),《襄垣八景诗》:“史珎。”“珍”作“珎”,“珍”,《说文解字》:“珍,宝也。从玉㐱声。”珍俗作珎。如寳(宝),《紫岩山寳峰寺》。“宝”作“寳”,《说文解字注》:“宝,珍也。玉部曰:珍,宝也。二字互训。”此处将“珤”写作“珎”,可能是刻工受世俗影响而为。

同为形声法,形符声符均不同:

踈(疏),《县丞诗刻》:“松声十里杂踈钟。”“疏”作“踈”,“疏”,《说文解字》:“疏通也。从㐬从疋,疋亦聲。”“踈”,从足,束声。两字表义构件和示音构件都不同。

(三)传承字

根据王宁先生对传承字的定义可知,传承字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传承关系,“可以说它们是不同时期、不同构形系统中的同一个字”。

攷(考),《明郭孺人墓》:“具户部侍郎健斋栗公所撰铭志中可攷。”“考”作“攷”,《说文解字》:“老也。从老省,丂聲。苦浩切。攷,古文考。”《玉篇·攴部》:“攷,今作考。”此处保留了古字形。

㞐(居),《明郭孺人墓》:“㞐无何。”“居”作“㞐”,《说文解字》:“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玉篇》:“古文居字。”此处保留了古字形。

三、《三晋石刻大全·长治市襄垣县卷》(明代部分)碑别字产生原因

在《三晋石刻大全·长治市襄垣县卷》(明代部分)中存在着大量与后代在书写和用法上存在差异的文字形体,这些字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颜氏家训》曾说:“从正则惧人不识。”今人认为的很多碑别字在当时是普遍通用的流行写法。比如“歷”和“曆”,两字用义用法并不完全相同,“歷”作经过、经历;“曆”作历法、历象、日历,如《明郭孺人墓》:“孺人以万曆二十三年五月初二日卒。”“歷”用于避讳时通常写作“厯”,《明郭孺人墓》:“则先生厯履。”明朝避讳制度不严格,但到了清代避讳开始严格起来,如乾隆帝名“弘曆”,“曆”就写作“歷”或“厯”,这在古书上是很常见的,“厯”由此大盛,成为当时流行写法。所以,碑别字有一个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时人写法各异是有原因的。《三晋石刻大全·长治市襄垣县卷》(明代部分)碑别字是千百年来汉字形体不断演变积累的体现,碑别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纷繁复杂。本文认为《三晋石刻大全·长治市襄垣县卷》(明代部分)碑别字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分别是猎奇求异、刻工审美、文化程度和简单易刻。

(一)猎奇求异

在标新立异心理的影响下,从俗趋简、猎奇尚古,成为书法家和诗人们的共同追求。骚客墨客常常会使用异体字来提升作品的美感,同一篇作品中的同一字往往使用不同的形体。在《襄垣八景诗》中,诗人们为了展示才学博识,就使用了大量的异体字:卋(世)、佀(似)、珎(珍)等。丼(井)、竒(奇)、旹(时)、秊(年)、朙(明)、㞐(居)等保留了古字形,有拟古倾向。迴(回)、砙(瓦)等正字是象形字,而碑别字却成了形声字。舘(馆)、柟(楠)、踈(疏)等字,或是示义构件不同,或是示音构件不同,或是示义构件和示音构件都不同,这不能不令人感慨文字使用的猎奇现象。在缺乏严格文字政策的约束下,民间纷纷效仿,碑别字产生并大肆通行。

(二)刻工审美

自从魏碑大兴于世之后,人们在原有的“书卷气”的审美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审美体验。在《三晋石刻大全·长治市襄垣县卷》(明代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风格各异的碑刻:既有笔势沉稳朴厚、纵横捭阖的拓本,也有潇洒飘逸、清峻洒脱的拓本,这与书写者的书写习惯等密不可分。“别成一家”“以巨斧雕花,举重若轻,功力自见”成为审美的标准。从形体的角度考虑,书法风格各具形态不会造成异体字,但是为了张扬个性、提高审美体验,任意改变部件,增减笔画,产生异体字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如宻(密),相较“密”来说,“宻”的文字形体更为匀称,这样刻写可能是出于文字审美的需要。㟁(岸),“㟁”是左右结构,比上下结构的“岸”更加匀称。嵓(岩)这一组碑别字更能体现汉字的对称美,这也是人们书法审美意识的流露。汉字作为方块字,四棱方正的形体是几千年来汉字的历史积淀。书法的韵味和美感是在长期实践中沉淀下来的,碑别字也不是凭空产生,富于变化是书法约定俗成的要求,这在碑刻文字中也同样适用。

(三)文化程度

(四)简单易刻

四、结语

石刻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播和继承方式,由此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国石刻文化。它反映国家或区域性制度,也反映市井百态和民俗风情,对正史文献有所裨益,同时也是民间的历史档案馆。本文以《三晋石刻大全·长治市襄垣县卷》(明代部分)为研究对象,穷尽性地搜集了这一部分的碑别字,并且进行了分类整理。通过分析可知,《三晋石刻大全·长治市襄垣县卷》(明代部分)中的碑别字以异写字为主,占总数的71%;异构字次之,占17%;传承字所占比重最小,约为12%。产生碑别字的原因很多,本文以猎奇求异、刻工审美、文化程度和简单易刻四方面为代表进行了阐述。希望本文能对碑别字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材料。

参考文献

[1] 王力. 古代汉语[M]. 北京:中华书局,1999.

[2] 孙建伟. 异写字与异构字考论[J]. 江苏大学学报,2016(2).

[3] 王宁. 汉字学概要[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许慎著. 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5] 赵栓庆,李玉明. 三晋石刻大全·长治市襄垣县[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9.

[6] 张书岩. 异体字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 毛远明. 碑刻文献学通论[M]. 北京:中华书局,2009.

[8] 张涌泉. 汉语俗字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9] 毛远明. 碑刻文献研究的几个问题[J]. 历代文献研究,20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