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影响下的闽都音乐特色
2024-08-31郑心怡
【导读】闽都(福州)是一座因水而生,向水而兴,伴水而盛的城市。以渔业与船政业为主的闽都有天生的“水文化”特色,而“水”则是闽都人眼中的“闽都符号”。闽都之水养育了勇敢、温柔的闽都人,当地人在与水相伴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闽都“水文化”并衍生出“水文化”精神。文章归纳了“水文化”的精神文化内涵,并以闽都伬艺为例,分析出闽都音乐艺术在“水文化”影响下产生的音乐特色,并探究其中的精神内涵与内在联系。
一、引言
《〈福州古厝〉序》中说:“福州派江吻海,山水相依,城中有山,山中有城,是一座天然环境优越、十分美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闽都的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闽江贯穿闽都市区东流入海,气候适宜,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海洋与渔业资源丰富。闽都人依江而居,每日听江拍岸,枕船而眠。其与水相依的地域气质与北方以水为贵,傍山而建的风格截然不同,这样独特的环境优势也极大程度地影响了闽都的艺术风格。
音乐始于自然,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闽都的音乐更是以音乐的旋律与歌词来表现闽都风情。闽都音乐从时间线上来看,得益于唐代对民间歌舞艺术的推崇,也离不开晚清时期“侯官文化”的爱国自强、开放包容、求真务实之精神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船政文化”形成的开放包容态势;闽都地区的其他艺术形式也极为丰富:雕刻艺术寿山石雕、传统美术软木画、工艺美术脱胎漆器统称“闽都三宝”,同时有传统“六艺文化”诗、礼、乐的核心载体佾舞。分析其文化特点,闽都以闽江为文化中心,孕育出其独特的“内河文化”“码头文化”与“船政文化”,影响着闽都居民的文化心理与生活方式。艺术源于生活,而生活方式又深深影响着闽都地区的音乐形象,也就此形成闽都地区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
二、水中的文化闽都
(一)闽都“水文化”概念
“闽都”是福州的别称,也是福州人文艺术的象征。“七郡辐辏,闽越一都会也”,福州被称为闽都,不仅是因为它曾是闽越国、五代王闽政权的国都,更是基于其八闽首府的传统地位。由于长期居于八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福州日渐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璀璨文化,即“闽都文化”。笔者试以文化闽都为范围,同时立足于文化闽都,提取其中文化特点,从闽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伬艺入手探究闽都水文化对音乐艺术的影响。
闽都水文化是闽都地区以水为载体创造的各种文化的总和,涵盖闽都人与水相关的精神及文化遗产,展示着水与闽都民众在政治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凝练出闽都民众生活与劳动的智慧。
(二)闽都“水文化”的精神内涵
闽都人因水而生,向水而兴、伴水而盛,水俨然成为闽都人的一部分。闽都人的渔业、农业与船政行业都依托于水,而闽都之水于文化艺术更是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水”之精神表现着闽都人的刚与柔。
水之刚是勤劳勇敢的象征。闽都人自古以来便在与江河湖海打交道,在这样的过程中,闽都人形成了坚韧刚毅的品性。古往今来,水一直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老子认为水性虽柔,但能克刚。《道德经·第七十八章》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道德经·第四十三章》说: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是世间至柔之物,却拥有摧毁一切的力量,成为驰骋天下的“至坚”之物。勤劳勇敢,方能水滴石穿。伬艺《讨鱼歌》中,父女不惧风雨在狂风浪中艰难前行,通过自己的双手劳作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一曲《讨鱼歌》唱出勇气与坚毅,刻画出无畏艰难一往无前的闽都江上人家的形象。这样的歌曲和故事流传众多,桩桩件件谱写出闽都人MhA/yPncha8jAgNSthuM/w==开拓水域、对外交流和劳动创造的精神画卷。
水之柔是和谐共生的象征。水的和谐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文化中的重要部分。闽江之水于闽都是交融和合的象征,蜿蜒的小溪河流汇聚成江,柔润细腻的流水不似北方之水般激进迅猛,这也使闽都人的性格圆润柔和,重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除此之外,闽都丰富的水资源形成了闽都人以舟楫、捕鱼为主的劳动方式,成为闽都的独有特色。一方面,舟楫是闽都人早期最常用的交通方式,甚至是部分闽都人的住所,人们利用水运贸易往来,形成了人水交互和谐共生的交往模式,和谐也便体现在了闽都人与水的交往精神之中。除了这种与水相互利好的状态外,闽都人独有的连家船(即以船为居住场所的疍民将几家船屋连接在一起)创造了闽都独特的疍民文化,这种集体式的居所与劳作方式也使得闽都人具有和善团结的美好品质。
三、闽都音乐中的“水文化”
闽都因水而生,闽都人的劳作、生活、交通乃至饮食都与水资源密切相连。如此的地理条件成为闽都艺术的灵感源泉。闽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伬艺依托于闽都之水,其唱词韵律常常展现其与“水”的联系。
闽都受“水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包括疍民文化、码头文化、温泉文化等“次水文化”的文化生态。闽都伬艺吸收这些文化,谱写丰富的伬艺曲牌、曲本,从而影响着闽都伬艺的形成。
伴水而盛的生活方式影响着闽都伬艺的音乐艺术。首先,音乐给了水“唱出来”的途径。从曲牌来看,伬艺曲牌中与“水”有关的有小调中的《撑船歌》《采莲曲》《讨鱼歌》《螃蟹歌》《荡河船》,洋歌中的《水底鱼》《浪淘沙》,江湖中的《江湖叠》,罗罗中的《滂水》《滴水》《清江引》《混江龙》等,这些曲牌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如旋律的起伏、节奏的急缓来歌唱水之动态。
其次,音乐给了水“演出来”的形象。闽都伬艺不仅用旋律及唱词来表达水,还通过演奏员的技艺、演员的动态、舞台的形式来表达水。舞台表演能让水文化以更具象化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也能通过演绎真正做到“物我合一”。伬艺《滴水人家》中,多次通过琵琶摘弦和演员演唱模拟水滴落与水流动的声音;流水般的演员动线,水蓝的服装,将水文化融入进整个演出中。视听的结合,使聆赏者产生联觉体验。水并不是有灵性的“人”,但能通过演绎赋予其人的智慧与人的思想,实现“物我合一”。
一方面,听音乐能“看见水”。就如《江河水》,用悲愤、激昂的音调塑造了江河百转千回、沧桑历变的画面。另一方面,听音乐能“体会水”。中国常用水来表达包容万物,自强不息的精神,用水的特点来比喻君子的德操,水之意象也成为作曲家们创作的题材。
四、“水文化”影响下的闽都音乐特色
(一)灵巧多变的伴奏特色
闽都的水在伬艺中不仅是细腻柔美的,更是灵巧多变的。这一特色在伬艺的伴奏和唱腔中均有体现。
闽都的地理环境特殊,早期的闽都人均使用船来出行或居住,由于人们在行舟过程中需要划桨,有的曲牌便会模拟船桨划动的音调。
在伬艺曲牌中常有一个唱词对应多个音的情况出现,称为“一字多音”。这种情况多用于模拟划桨的动态或歌唱流水的自由。比如《采莲曲》中,每个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如“舟头”的“头”会有“一字多音”的现象,以通过音调的变换来模拟闽都人划桨或撑船的动态,展现闽都人生活中灵活自在的画面。
在伬艺伴奏中,演奏员们往往会根据曲牌加入丰富的演奏技巧,如二胡演员会在原有基础上加入揉弦、装饰音、颤弓、颤音等技巧,琵琶演员则会根据需要敲击面板,或摘弦等。这些技巧虽然繁杂,但与北方风格性民乐中大开大合的技巧完全不同。闽都伬艺中用到的技巧都是细碎轻巧的,这也许跟闽都湿润的气候有关。旧时人们在湿滑的石头路上或岸边行走时,需要踮起脚、拎起裤腿、小心前行,这样小而灵巧的状态也被加进闽都音乐创作和演奏时的自由装饰中。
伬艺可以在不改变落音的前提下,按照唱词的语言声调自由行腔,呈现出可变性大的特点。演员唱腔似水般倾泻,除展现闽都人灵活自由的性格外,这样的唱腔也能更好地演绎出曲目情绪,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唱段中的“江湖叠”,大段的字少腔多且旋律上下浮动大,模拟出江湖的流动状态。
(二)轻快透亮的乐器特色
得益于闽都的码头文化和民间习俗,闽都伬艺基本采用小而轻的乐器来作为伴奏乐器。一方面,演员们的住所通常离演出场所较远,所配乐器需要轻快便携;另一方面,有些演出形式需要在码头进行演出,演出时间长短,且需要演员站立演绎,也要求乐器小而便携。同时,伬艺的另一种表演形式为“走唱”,主要可分为串乡走里、自拉自唱和在茶楼酒馆穿行、自拉自唱两种。表演人数往往仅有一至两人,少数情况下有三四人,演出规模小,曲目短。纯走唱的伬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就基本消失,主要是因为走唱的场合如节庆社火和迎神赛会时的花船、陆地行舟等已随社会的发展而消亡。
同样地,受演出场地的影响,伬艺常用伴奏乐器乐音较为清脆集中明亮,否则无法在空旷的演出场所演绎。伬艺中使用到的双清,是闽都独特的中音弹拨乐器。在形制上,由红檀木做的弦轴与琴杆、梧桐木做的鸣板与筒以及由尼龙做的琴弦构成。其中,琴弦由三根粗细分明的内外弦构成,并在定弦上采用三弦二音四度定弦,即将一根内弦的音高定为a,两根外弦音高定为d,形成常用音域a—b。在演奏时用拨子演奏,技法较简单,音色上与琵琶相似,清脆柔和,乐音有水滴感,主要起到增强节奏、调和音色、丰富色彩的作用。
(三)诗情画意的舞台特色
伬艺表演是通过音乐的演奏和表现,将曲目之意趣传达给观众的动态艺术。中国的艺术之美讲究意境。意境是艺术中情景交融的一种境界,是一种朦胧美、超越美、自然美的创造。创作者们善于从闽都的自然文化造景中获得特殊的灵感。如伬艺《滴水人家》,从曲本、曲目、演绎、布景紧紧环绕闽都之水,始终以水带人,以水为出发点与核心,把人物放置在一条不断变化发展的“水路”这一纵向线索上,突出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内心挣扎的细节,同时以视听结合的方式将聆赏者迅速带入故事的情、景、人中。创作者更是从诗词中汲取灵感,结合闽都藤山弄与疍民的“水”故事,做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五、结语
综上所述,闽都“水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闽都的艺术风貌,刚柔并济的闽都“水文化”精神为闽都音乐奠定了文化基础,使闽都音乐在与水相伴的生活场域中形成灵活多变的伴奏特色与轻快透亮的乐器特色。闽都伬艺在当地环境、劳动方式的影响下形成自身特色,内涵丰富。思考闽都音乐如何与时俱进,需要研究者着眼于当代,确立高尚的价值观念,在正确的审美道路上不断创新、求索。
参考文献
[1] 薛菁. 闽都文化若干问题探研[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2] 薛菁. 闽都文化述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 余荣华. 福州“深耕”传统资源壮大文化产业[N]. 人民日报,2010-10-6(2).
[4] 徐鹤苹编. 福州民间曲艺(上)[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
[5] 三叶. 福州曲艺《滴水人家》的叙事与情境[J]. 福建艺术,2022(1).
[6] 福州闽都文化研究会编. 闽都文化与城市乡村[M].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22.
[7] 戴显群. 侯官文化的形成、内涵与现代意义[N]. 福建日报,2023-11-28(9).
[8] (清)喻政主修. 福州府志(上)[M]. 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
[9] 赵麟斌. 阐旧邦以辅新命——闽都文化的现代意义[J].闽江学院学报,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