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欧阳修的文学创作倾向

2024-08-31陈彦霖

中国故事 2024年7期

【导读】欧阳修的一生涉足多个领域,著述颇丰,成就斐然。他一生经历坎坷,虽经历生活的重重打磨,仍能保持赤子之心,一身浩然正气。欧阳修倡导“文与道俱”,重视道义的同时也不轻视文法。欧词的创新之处在于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进一步强化了词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受繁荣的宋朝经济影响,他提倡词的通俗化审美倾向。在诗歌创作方面,欧阳修关注现实,主张诗歌要重视反映社会现实,并在韩愈的影响下,在诗歌中加入了散文的创作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坛巨匠,在多种文学体裁上均有造诣,继承中有创新,因袭中求变,自成一家,成就很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一、欧阳修的生平经历

欧阳修幼时丧父,母亲带着他去投奔亲戚。母亲知书识礼,画荻教子,是他的启蒙老师。所以,欧阳修从小就显现出才学方面的天赋,酷爱读书,尤其爱韩愈的《昌黎先生文集》六卷。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并不顺遂,连续两次失利。这并不是因为他才学能力不足,而是主考官晏殊刻意磨炼他的心性,以便其日后更好地发展。第三次考试时,他虽未考中心仪的状元,也获得不错的成绩,被授任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欧阳修十分仰慕范仲淹,两人也交往颇深。宋仁宗时,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弊病开始显现,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着手呼吁改革,欧阳修也看到当时社会问题的严峻,力挺改革。自古改革都是阻力重重,难以施行,庆历新政也不例外,没过多久便以失败告终。欧阳修为范仲淹等人上书分辩,受到牵连,被贬知滁州。在滁州,欧阳修写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古文艺术达到成熟。

欧阳修主张文学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唐宋八大家、古文四大家并不只是一个头衔,欧阳修在唐宋那么多文学家中脱颖而出,确有过人之处。

欧阳修提携后进,赏识才干,举贤荐能,为北宋朝廷和文学界贡献了不少的人才。欧阳修有着独到的目光,得到他赏识、举荐的人,大多成为天下的名士,例如曾巩、王安石、苏洵以及苏洵的儿子苏轼和苏辙。他们原本都籍籍无名,不为人所知晓,但欧阳修一直广泛宣传他们的声名,坚信他们将来一定会闻名于世。

欧阳修涉猎广泛,成就斐然。除了文学成就外,欧阳修在经学、史学、金石学方面均有显著成就。关于经学的著作有《易童子问》三卷、《诗本义》十四卷;奉诏撰《唐书》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自著《五代史》七十四卷是史学方面的代表作;金石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集古录跋尾》十卷。

二、文与道俱——欧阳修的文

欧阳修生活于北宋刚刚建立不久的时期。当时的北宋不仅需要在政治上稳固中央集权,更需要在文化思想上形成强大的号召力,来巩固王朝的统治基础。但是唐末五代以来,文风绮靡流荡,古文阵地渐失,无法实现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为了实现道与文的统一,欧阳修积极倡导古文运动,高举变革的旗帜,继承宣扬儒家思想,并提出一系列文学理论主张,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带动古文运动的发展。欧阳修的古文深受当时文人的推崇。苏轼就曾评欧阳修的文:“欧阳子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欧阳修博采众家、自成一派,他如诗如歌般的存在,给了苏轼奇迹般的震撼。

欧阳修平生以韩愈的继承人自居,并发展了韩愈的观点。欧阳修并不是简单在道统上继承“文以载道”,而是在散文创作方面,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统一结合起来,“文与道俱”“重道不轻文”。他强调作品必须有作者的个人特色,艺术风格必须有独创性,反对因袭模仿。这对于端正今天的学术风气仍然是有所裨益的。欧阳修的文章,才华横溢,朴实流畅,文字用量恰到好处。议论上,简单而明了,精确且通情,善于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不同问题,以此来阐明道理、驳斥错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超然独到、文情奔放的风格,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此外,他还废除了辞赋中对排偶等格式的约束,不求对偶工整,也不求典故成语的大量应用,使辞赋创作更加自由、多样。

《朋党论》这篇古文作于庆历新政时期,是欧阳修用来反对吕夷简、夏竦等守旧派的武器。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论证,指出治理国家必须“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文章引证历史,有理有据,且穿插运用了排偶句式,增加了文章的气势。《论语》一书中提出了“君子不党”的理论。《朋党论》创新地发展了孔子的观点,提出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礼为朋”,成一家之说。欧阳修倡导古文要明道致用。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加以创新发展,为匡正当时的朝廷风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足见他的浩然正气。

欧阳修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品是《醉翁亭记》。这篇古文与《朋党论》的风格差异较大。作者创作这两篇文章时的境遇不同,庆历新政时期,欧阳修得到重用、意气风发,此文是他带着满腔的热血挥洒而就的;而《醉翁亭记》作于新政失败、作者被贬滁州的时候,当时他内心十分苦闷。文章以“乐”字贯穿全篇,写了不同身份的人之乐,而欧阳修心中却不只有乐,更有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的难言的苦衷。全文条理清楚,构思极为精巧,前有伏笔,后必照应,藏墨于首,显豁于尾。欧阳修反对浮华与怪涩之风,提倡平易文风。这篇古文平淡自然、流畅婉丽,音节铿锵。

继《醉翁亭记》后,欧阳修最负盛名的散文代表作是《秋声赋》。“自古逢秋悲寂寥”,欧阳修这时已经是一位50多岁的老者了,长久以来的政治斗争已经让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与复杂,变得淡泊名利。文章由自然之秋的枯败凋零写到人生之秋的枯槁憔悴,引出作者对人生迟暮的无限感慨,道出了数十年宦海沉浮的深沉慨叹。即使年过半百,欧阳修依然不改创新本色。《秋声赋》是一篇文赋,是欧阳修在继承传统赋的特点之上,首创的一种文学体裁。全文融合了写景、抒情、叙事与议论,骈散结合,自由挥洒,是宋朝文赋的典范。

三、开一代诗风——欧阳修的诗

欧阳修的文学创作成就首推其文,其诗歌成就虽不如散文,但也有转变一代诗风之功。虽然诗与文是两种不同的文体,但欧阳修关于两种文体的观点有相通之处。

在古文创作上,欧阳修受韩愈的影响较大,在诗歌上同样如此。欧阳修强调“以文为诗”,运用散文手法、议论入诗。欧诗也学李白,主要体现在语言的清新自然。他的诗歌呈现出平易自然、流丽宛转的风格特点。然而,欧阳修并不满足于对古人的亦步亦趋,他始终在探寻自己的风格,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欧阳修主张诗歌要重视反映社会现实,欧诗中的议论往往可以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欧阳文忠公集》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个特点。

《欧阳文忠公集》中收录了很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如《边户》《食糟民》等;还有很多或展现个人生活经历,或抒发个人情怀,或吟咏历史的诗歌,如《书怀感事寄梅圣俞》《戏答元珍》《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等。这里选取了《边户》进行分析。

边户

宋·欧阳修

家世为边户,年年常备胡。儿僮习鞍马,妇女能弯弧。

胡尘朝夕起,虏骑蔑如无。邂逅辄相射,杀伤两常俱。

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

将吏戒生事,庙堂为远图。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渔。

该诗作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冬季,当时欧阳修担任出使契丹的使者,路过宋辽边境时,见到边境人民委屈的生活,想到“澶渊之盟”给朝廷带来的耻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有感而作。

诗的前八句描写的是“澶渊之盟”之前、与京都安逸享乐的风气完全不同的边境生活图景。“边户”指的是与契丹交界地带的平民。从首句我们就能感受到边地浓郁的尚武精神,这与宋朝整体的重文轻武的风气截然不同。儿童妇女都精于骑射,何况七尺男儿?“年年”反映出边地战事的频繁,“胡尘朝夕起”四句与“年年”相呼应,极言战事频频、少有宁日。尽管如此,边地百姓们依然无所畏惧、威武不屈。战争是残忍的,尽管要付出流血的代价,边地的百姓们依然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前八句看似叙事,实则无处不涌动着作者对边民英勇果敢的精神的赞叹与敬佩。正是他们的日夜奋斗,才牢牢地捍卫住了大宋的尊严。

随着“澶渊之盟”签订,边境人民的生活彻底被打破,诗歌自此一分为二。作者的目光由回忆转回到现实,一股难以抑制的忧愤涌上心头。“南北结欢娱”看似平淡的话语却字字讽刺,“澶渊之盟”后,边境虽获得暂时的安宁,却暗藏了更为深重的灾难,就像是一颗被埋藏着的炸弹。昔日弯弓驽马,纵然万般辛苦,却倍感光荣;今日输租纳税,虽安逸平和,却未免耻辱。“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这两句话道尽了欧阳修的感慨。“将吏戒生事”两句直指昏君佞臣,将他们苟且偷安、不恤民情的真面目暴露无遗。他们打着“为远图”的幌子自欺欺人,实际上是牺牲边民的权益来保全自己生活的安定。“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渔”,这一意味深长的细节,足见欧阳修用笔的高妙。此诗于此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诗语言平易自然、流畅易懂,没有刻意地求新求奇。这首《边户》将事、情、论融会贯通,看似句句叙事,实则字字融情,同时发表议论,表达出作者对昏君佞臣的讽刺、对苟且偷安的世风的不满以及对边地百姓的深切同情,开启了宋诗的新风气。欧阳修关注现实,通过诗歌前后的强烈对比,反映出重大社会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为百姓疾苦而发愁、为国家前途而忧愤的诗人形象。

四、因袭中求变——欧阳修的词

学者普遍对欧阳修的诗文评价甚高,相比之下,关于其词的研究著述却不多。一些文学史教材提到欧阳修的词时,往往以“远绍花间”“近袭冯延巳”略略带过。其实,将欧阳修的词放到文学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在承继前人基础上的创新开拓。笔者认为欧阳修是北宋词坛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人物。在柳永之后,苏轼之前,北宋的词坛是由欧阳修来承接的。作为北宋巅峰词人的承接者,欧阳修的词比起两大家并不逊色,而是各有千秋、各擅胜场。

在题材上,欧诗除了传统的艳情题材,也有关于节序风俗、身世之感、豪放壮志等方面的词作。欧阳修的创新之处在于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如《踏莎行·候馆梅残》,情感委婉细腻;同时强化了通俗化的审美倾向,如《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充满民间的气息。欧阳修擅长以女子的视角来抒情,这种抒情方式能够把细腻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选择了欧阳修的《踏莎行·雨霁风光》来分析,一览“醉翁”风采。这首词不是欧词中最负盛名的,但也很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吉安师专中文系教授刘文源曾评价这首词:“调遣抑扬、擒纵变化之工,加强抒情力度,形成作品的翻转顿宕之势。”

踏莎行

宋·欧阳修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

欧阳修的这首春分诗词,通过强烈反差对比,写尽歌女之愁。上阕写的是一派大好的春光。春分时节,恰好下过一场春雨,天气已经放晴,风光无限好,百花盛开,千娇百媚。画梁之上的新燕成双成对,而玉笼中的鹦鹉却愁闷不堪地孤柄独宿。成双的燕子反衬孤眠的鹦鹉春景,对比强烈。词作表面说鹦鹉的“愁”“孤”,其实是说自己孤独。下阕写闺妇,特别写闺妇居所周围的环境。薜荔已经爬上了墙面,苔藓铺满了地面。这一片荒芜的景象与上阕明媚的春景截然不同。景悲心更悲,心悲景才悲。远处传来青楼断断续续的动听歌声,勾起了主人公对旧事的回忆。心上人沉迷于游冶,不时到青楼寻欢作乐,闺妇感慨自己正如“玉笼鹦鹉愁孤睡”,不禁忧心满怀,愁上眉头

词的开头,春分时节的明媚风光跃然纸上,百花盛开,新燕归来,生机勃勃。欲抑先扬,紧接着笔锋一转,写自己的住所满是依墙而长的薜荔,遍地而生的莓苔,一派荒凉。远处传来的歌声,勾出了她的愁肠,由景到情,情景交融。先咏春日美景,后叹浮华往事,跌宕起伏,通过节序风物叹身世之苦,突出她的情感之深切。语言流畅自然,哀婉动人。欧阳修对女性的心理有颇深体会,上下两阕用今昔对比,描写出一个悲从中来,却无以诉说,只有独自体味痛苦的形象。从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到欧阳修的景物描写也是细致生动、富有层次的。整首词笔调委婉细腻,寓情于景,含蓄深沉。语言风格晓畅自然,抒情委婉纡徐,自然地表现出情感的浓烈。

五、结语

欧阳修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光耀北宋文坛、福泽后人的文学大师。他在北宋文坛脱颖而出、独树一帜,深受国人推崇。但欧阳修的影响并不局限于国内,早在14世纪时,日本、朝鲜等国就已经开始翻译、学习他的文章。19世纪后期,欧阳修的诗文篇章先后被译成英、德、法等多种文字,在世界文坛上发挥着他的作用、闪耀着他的光芒。欧阳修是真正名垂千古的文学家、史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

参考文献

[1] 王冰彦. 欧阳修的“道”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J]. 文学评论,1980(6).

[2] 宁百庚. 宋辽金文学指要[J]. 内蒙古电大学刊,1988(12).

[3] 张贵. 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及其诗歌创作[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0.

[4] 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 苏轼全集校注[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5] 周剑之. 从“意象”到“事象”:叙事视野中的唐宋诗转型[J]. 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6] 赵伟. 欧阳修词研究[D]. 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

[7] 周欣媛. 欧阳修诗歌叙事性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2018.

[8] 吴梅影. 欧阳修[M]. 北京:中华书局,2019.

[9] 赵芳娆. 欧阳修的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D]. 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9.

[10] 杨少涵.“唐宋八大家”与《中庸》的升格[J]. 中州学刊,2023(4).

[11] 刘文源. 庐陵文章耀千古 全国首届欧阳修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