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
2024-08-31金莲玉熊伟
【导读】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发展的重要工程之一。结合“十四五”规划和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的纲领性指导,本文以湖北省麻城市宋埠镇龙井传统村落为例,实践调研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保护利用好传统村落,使传统村落在新时代的发展中重新焕发活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 传统村落; 保护利用
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传统村落传承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乡土文化,是当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保护和利用好传统村落,对于留存乡村记忆、传承耕读文化、弘扬文明精神、保护农村生态、拓展农业形态、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以麻城市宋埠镇龙井传统村落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农户、基层乡村干部,试图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做一些探讨。
一、龙井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背景及村落特色
在乡村振兴的历史机遇期,承载着先辈历史印记与传统文化的宋埠镇龙井村于2016年正式申报,2017年获批中国第五批传统古村落。其村落凸显出三大特色:
(一)依山傍水,风貌古朴
“山绿有魂,水活有韵。”龙井村处于自然山水环境中,村落建筑主要沿湖泊、河流而建;村中主要道路沿水边而行;村内现有古巷道多条,池塘星罗棋布,古树古井随处可见,青石板路蜿蜒伸展,烟雨濛濛之际,炊烟袅袅,呈现出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貌特点,形成了龙井传统村落山环水绕的奇丽古朴风貌。
(二)支柱产业,风物多样
“青山绿水记乡愁。”龙井村地处麻城市尾斗湖旅游风景区核心位置,依托尾斗湖和邓家河水库良好的山水资源和原生态环境,着力发展乡村山水旅游产业,打造风景宜人的美丽山村。
“竹喧归浣女,清泉石上流。”龙井村有尾斗湖风景区一个,阳山森林康养中心一处,尚孚生态有机油茶加工厂一座,农家乐一排,还有百亩生态葡萄园和猕猴桃,尤以种植莲藕闻名,池塘堤埂,人为栽种,改善水土,形成一道道秀美的村落景观。
(三)文化多彩,风俗独特
“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据族谱记载,元末遭兵,土著几尽,地广人稀,本村80%的姓氏来自江西南昌筷子巷等地。自古以来,村民逢年过节供奉祭祖时,先要插一双筷子,寓意为不忘祖籍——江西南昌筷子巷。
龙井村传统农耕文化底蕴深厚,有大别山鄂东北地区民居建筑历史和活态传承的农耕文化遗产。
二、龙井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龙井村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努力寻找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同步并举的新方式新方法,推动传统村落从重视物质载体保护建设向以整体保护、文化传承、生态建设、产业融合、人才创新等为重点迈进,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在“整体保护”上谋新篇,健全传统村落保护体系。
坚持村落结构肌理保护与山水格局保护并重、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重、生产生活环境保护与生产生活方式保护并重,从而形成风貌、风俗、风物的“三风资源”整体保护利用新格局。
(二)在“文化传承”上谋新篇,深度挖掘传统村落多重价值。
传承“一里三知府、千年古龙井”人文历史。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深度挖掘彰显传统村落乡土文化魅力的千年古龙井、三知府墓地,悬挂在显要位置的楹联、孝道文化故事、流传千年的家风家教。这不仅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尊重与延续,更是一种新的文化自觉,有利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守护文化根脉,特别是两大非遗项目得到很好传承。
非遗项目之一是撒叶儿荷,又名跳丧舞,是将丧事当喜事办的传统舞蹈。即老人去逝后,常以此传统舞蹈来解除忧愁、纪念逝者,是一种慰灵活动。此活动祖辈相传若干代人,现已载入了国家级保护名录。
非遗项目之二是千层底布鞋。这是一种古老的手工技艺,于2008年6月7日,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千层底布鞋,选料精湛,选用纯毛料、棉布、牛皮、麻绳等纯天然材料;做工考究,纯手工制作,质量上乘,具有透气性能好,冬御寒、夏吸汗的特点,对脚底具有保养功能。
另外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濒危文化遗产,也得到了抢救性保护。
(三)在“生态建设”上谋新篇,推进传统村落生活现代化。
开门入眼即水景,推窗触手即绿意。美丽乡村要有乡村韵味和地域特色,见山望水,留住乡愁记忆。龙井村存有大量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景观和文物古迹,具有传统风貌特征的井泉沟壑、堤坝涵洞、石阶铺地、码头驳岸、碑幢刻石、古树名木和传统产业遗存等;尚有古石巷三条、古井三口、古树四棵(树龄均三百年以上);古长廊、古亭子尤为抢眼,是村民聚集休闲议事的重要场所;历史上建造的用于生产、消防、防盗、防御的特殊设施等,均在此有印记发现,记载着历史变迁,诉说着这个古老村落的沧桑,活态呈现出古村真实鲜活的耕读文化史。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龙井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在历届村委会班子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维护下,制定村规民约,言传身教,口口相传,以美好生活为导向、村落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借助乡村振兴的政策红利,不断改善传统村落居住条件、村容村貌,不断增强传统村落生机和活力,提升了村民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四)在“产业融合”上谋新篇,创新传统村落发展新举措。
龙井村以“十四五”规划为契机,抓住历史发展机遇期,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在这里能感受到自然山水和传统手艺及现代生活的融合。重塑美丽乡村文化内核,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重要产业支撑,突出发展民宿、旅游、康养、度假、休闲等新产业模式,以新业态带动传统村落复兴。
结合乡村振兴各项优惠政策,利用好各项资金,盘活传统村落的景观、历史和文化资源,发展一批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产业和新业态,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解决部分留守儿童及孤寡老人无人照顾的现状,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打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现代田园生活方式,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做到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和推进乡村振兴相得益彰。
(五)在“人才创新”上谋新篇,加大传统村落体制机制保障。
龙井村通过建立有效的体制机制,培育一批优秀带头人、探索一种典型模式、构筑一个健康持续的传统村落保障体系,着实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共同构建美好幸福生活愿景,助力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更多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切实做好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大文章。
从走访情况看,宋埠镇龙井村从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等多方面整体优化,使传统村落在新时代发展中重新焕发活力,不仅保住了古村落文化的“筋骨肉”,还守住了古村落文化的“精气神”,打造了一条“有故事、有底蕴”的靓丽的古村落文化风景线,续写了新时代龙井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三、保护传统村落的几点思考
一是人才回流。抓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首要解决人才问题,避免“村落空巢”,出现“只见村落不见人”的现象。要营造好创业环境,推动人才回流,激励专家教授、乡贤能人回乡创业,助力家乡发展。
二是保护模式。古村秀美的自然风光、独特多元的耕读文化、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要聚焦于农耕文明、家风家训、民间艺术等文化载体,擦亮村强民富的美丽山村新名片。
三是资金保障。项目资金有限,导致传统村落建设存在短板。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与村民的期待存在较大差距,要争取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全面盘活传统村落的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
四是记住乡愁。传统村落面临着“千村一面”的困境,与各美其美的“乡愁”存在较大差距。要营造“记住乡愁”的民俗文化生态,留住实物性的村落景观物象,留住维系村民情感的村落文化根脉。
五是地方重视。发展不能破坏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核,各地要将保护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适度利用原则,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文旅融合。
六是大力宣传。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媒体,以展览、讲座、专题报告等形式,向社会各界传达保护利用传统村落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要让更多人参与营造一个可以留住乡村记忆、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治理有效的传统村落。
四、结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如何平衡好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更好地保留“记得住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的村落记忆,是当前各地都面临的新课题。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也是记得住的乡愁。传统村落在传承历史文化、促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村落,教育后代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徐春成,萬志琴. 传统村落保护基本思路论辩[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6).
[2] 李伯华,刘沛林,窦根娣,等. 中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及其研究进展[J]. 地理研究,2017(10).
[3] 邓黍心,伽红凯. 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湖州荻港村为例[J]. 安徽农学通报,2017(6).
[4] 周建明.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