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王树枏家风教育思想探略
2024-08-31屈芹琴
【导读】王树枏家族的家风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包括家国情怀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王树枏家族家风是其家族成员,在继承传统美德、知行并进、躬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今天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应重视培养父母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尊重育才规律,注重因材施教。
王树枏(1851-1936),字晋卿,晚号陶庐。河北新城人,清末至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型官员。王树枏涉猎颇多,在各个涉足领域均取得不俗成就。文史方面,他一生著述颇多,参与编撰《清史稿》《新疆图志》等鸿篇巨制,亦著有《陶庐文集》《诗集》及《陶庐丛刊》等经、史考证之作;在金石书法方面,他好收藏,擅长书法,著有《汉魏六朝砖文》《新疆金石志》等;在仕方面,他曾在甘肃、新疆等地任职,官至新疆布政使。
学界对王树枏的研究多集中于廉政特质、编撰的书籍和所属的莲池文派等,对王树枏家庭家教家风教育思想的研究则较少。本文以王树枏自编年谱《陶庐老人随年录》为线索,从家国情怀教育、德行教育、文化教育三个方面出发,对王树枏的家庭家风教育思想进行探讨,为今天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供一点思考。
一、王树枏家族家风思想的基本内涵
王树枏的家庭教育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概括如下:
(一)家国情怀教育
家国情怀教育是唤醒、培育个人对家庭、家族及国家的认同,并由此生成使命情怀的教育。王树枏家族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始终为子女营造了良好的家国情怀教育氛围,身体力行地担当家国使命,重视子女的家国情怀培养。
《陶庐老人随年录》(下文简称《随年录》)并没有太多的例子直接体现家风,但有很多侧面的事例显示出王树枏受到的家国情怀教育。
心有大志,愿为国效力。《随年录》中记载了一件王树枏8岁时的小事:
一日暑夜与会元公同坐院中,余侍侧……丈又曰: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余曰:何其声之似我君也。丈拍案叫绝。时闻有雁声,丈曰:风高闻雁唳。命属对。余曰:月黑见萤飞。会元公曰:此子将来必有一隙之明,但恐生逢乱世耳。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王树枏从童年开始,心中就怀有大志,愿做一只在黑夜中飞舞的萤火虫。在国家局势动荡,山河破碎,中华民族风雨飘摇的时候,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居然说出了要做黑夜里的萤火虫,做国之希望,可见其家族的家国情怀教育之深。其实,从王树枏的祖先处,我们也能够明白为何一个8岁的孩子能胸怀天下、志向不凡。曾祖王懋是诰封奉政大夫,是远近闻名的善人;祖父王振纲醉心于教育事业,“门弟子数千人”。王树枏之子政敷也继承了家族的报国大志,涉足政坛,并在岗位上作出了一番成绩。政敷延续了王树枏心有大志、为国效力的家国情怀。其子取得的成就离不开王树枏的家国情怀教育。
王树枏的祖先均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较大贡献。其曾祖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帮助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其祖父前半生从仕,后因其曾祖母年事已高,告终养不仕,回乡后被聘为保定莲池书院主讲,教授弟子数千人;其父亲会试不第后,选择从医,凭精湛的医术得到了很多百姓的认可,成了十里八乡名望出众的医者。王树枏本人主要在西南、西北为官多年,政绩斐然。不过在家庭方面,王树枏虽然尽心尽力,但大多时候终究是力不从心,如其长子政敷离世时,因工作原因,他没能见上长子最后一面。
(二)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在遵循个人成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在内的综合教育。
王树枏家族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文化影响。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在这个教育体系中成长起来的王树枏家族,其成员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念,将个人的发展自觉地与品德修养联系起来,完成了思想品德教育。
难能可贵的是,王树枏家族的思想品德教育并不局限于入仕为官。家族成员在修身修德的过程中,如发现不适合入仕为官,也会另辟新领域寻求发展,为社会的其他方面作出贡献。王树枏家族极其注重以身作则,家族中的祖先往往身体力行,将思想品德落到实处。子孙在祖先的言行中,潜移默化地领会家族的思想品德教育,并代代传承。
《随年录》中记载了王树枏曾祖母杜太宜人的离世:
“太宜人晚年腿疾不能行,终日坐卧榻上,吾祖父母朝夕视寝,食必亲调,未尝贷以他人。昼则使子孙二人舁之以椅,吾祖父扶持左右,巡行园野中;夜则说书或影灯做戏,以娱心目,如是者数十年……是年忽得噤口痢,百治不效……享寿九十有六。”
又有,在其母亲离世时:
“而今年二月四日偶小极,动作言笑如平时。一日呼汤沐浴,取平时所御衣衾器物,一一检视。初九日晚餐,彼絮絮与家人语,既就寝,夜半,微闻胸隔间隐隐有痰声,唤之不应,急扶起,则已瞑目溘然逝矣。”
王树枏家族尊老孝顺的家风不断传承。上述家族女性长辈离世最大年龄为九十六岁(曾祖母),最小年龄为六十八岁(祖母),其母亲离世年龄为九十四岁。即便按现代标准来看,达到九十岁的女性已然是高龄老人,六十八岁离世的王树枏祖母属于老年人。这说明,王树枏家族对待家族年长者十分尽心尽力,使家族年长者的身体和心理长期处于健康状态。家庭照顾在延长家族年长者的寿命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其次,在照顾家族年老者的过程中,各年龄段的家族成员齐心协力侍奉老者。杜太宜人晚年有儿子、孙子等尽心照料,会给她讲书,也会推她到园中游玩;李氏晚年“呼汤”时,家人会一一将所需之物备齐,也会在晚饭后一起闲聊。在家族齐心协力的照顾下,孝道教育也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孝道一代代传承,逐渐形成良好家风。
(三)文化知识教育
王树枏家族的文化知识教育就是传统的儒家文化教育,一般会请先生到家里来教习,或者是将孩子送到书院、私塾、学堂,接受文化知识教育。
王树枏家族的文化知识教育体系十分健全,家族在后辈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培养。如,王树枏七岁时“始入家塾,从同里邓云亭先生彬读,先生亦先大夫门生也……夜二更散学归……”,十五岁时“从先伯父在家读书,《诗》《书》《易》《礼》《左传》《国语》《四书》均读毕,学为骈体文。”,十六岁便“县试第六名,府试第一名,院试以第十一名入学。”,十九岁“科考取第一名……阖府属同试者五人,余文仍置第一。”后来,王树枏走向仕途,三十七岁“部选四川青神县知县。”,五十六岁“余适奉钦授新疆布政使之命”。
除王树枏外,家族的其他男性成员也遵循此教育思路,很早就得到了系统的儒家教育,后来大多走向仕途。
除男性家庭成员外,王树枏家族也重视女性家庭成员的文化知识教育。
王树枏五女病逝后,他以诗寄托哀思。诗中谈到五女“姊妹追随学读书,开篇识字二千余。据怜弱指能抗笔,满纸斜横画墨猪。”可见,王树枏家族对后代的文化知识教育是很看重的。虽然五女七岁就病逝了,但她已经“识字二千余”,说明王树枏家族在有意识地培养家族女性后代的文化知识。
王树枏的妻妾大多也能识文断字,具备较好的文化素养。如,戊君去世后,王树枏曾评价她“氏嗜读书,《四书》《诗经》《左传》均能上口,书法妍秀,侍余仅二十月而殁”。
总的来看,王树枏家族重视子孙后代的文化知识教育,也注重家族女性的文化教育。其家族及家庭成员的总体文化水平、思想道德水平较高,这也是为国报效的基础。
二、王树枏家族家风教育形成的原因
王树枏家族家风教育的形成,与其家族传承家风及美德的传统有关,与家族成员早期受到优良教育并积极修身有关,也与家族成员对家风传统的实践有关。
首先,传承家风,继承美德。时代在不断变迁,但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一直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王树枏家族的家风传承值得我们学习。王树枏曾祖王懋具有乐善好施的良好品质,被乡亲称为善士;王树枏的祖父勤勉好学,戊戌科进士第一,但因其母亲年事已高,未出仕,孝道被世人所称赞,后又钻研医术救死扶伤;王树枏的父亲在家中授徒,后被请至莲池书院教书,弟子数千人,桃李满天下。家族祖先代代传承,王树枏家族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家族家风教育。
其次,修身立德,笃行致远。家族后代自身的修身立德,也是王树枏家族良好的家族家风教育能够不断传承的重要原因。王树枏本人是中国历史上评价极高的清廉勤政官吏。光绪三十年(1904年),王树枏赴任平庆泾固道,发现当地的三堂被毁,没有人主持重修三堂的事宜。于是,他拿出自己的养廉银支持三堂的重建工作,又创办了中学堂,并亲自担任教习。后来,新疆发行纸币期间,盗贼放火烧屋,新疆的纸币发行遇到了困难。王树枏又自掏腰包,弥补了商家们的损失,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稳定新疆纸币流通。到这个时候,王树枏的养廉银已经差不多全捐出去了。在四川青神县任职期间,王树枏做到了“有案必讯,有讯必结”。当地民众性格火暴,做生意的人多,纠纷也多。但在王树枏上任以后,当地民众的诉讼纠纷逐渐减少VOssuheG2U5GMnXjXO8Uxw==。对此,王树枏是这样说的:“我偷一日之闲,则讼者受全家之累,况羁押乎?余生平自誓不敢作此孽也。”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树枏继承了祖先善良的优秀品质,恪守己任,始终用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后代也纷纷对自己严格要求,王树枏家族优秀的家教家风延续了下来。
最后,知行并进,躬行实践。家风家教如果没有实践,就是纸上谈兵。王树枏家族的家风家教一直落到实处。家族的男性成员很小就去学堂学习,埋头苦读,踏入仕途者大多都会获得升迁机会,或在自己的岗位上获得较高的评价。这从侧面反映出王树枏家族成员读书“勤”和为政“勤”。家族的女性成员一般也会承担起照顾家族家庭事务的责任。虽然家族成员大多走向仕途,但家族仍然不属于富庶之家。王树枏家属有七十余口,家中积蓄并不多,但王树枏的母亲李氏持家有道、勤俭节约,将家族打理得井井有条。《新城县志》曾载“汝家食指众,幸能有今日,皆汝大母勤勉所致。”可以看出,王树枏家族不论男女,都在家风家教的传承中获得了勤劳的品质。
三、王树枏家族家风教育的当代启示
王树枏家族家风教育是在儒家思想及教育体系下,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发展趋势形成的,对当前我国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有一定的启示。
(一)注重完善家庭家教家风体系建设
当前我国的家庭家教家风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我们要注重把握家庭家教家风的传承规律,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家庭家教家风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将家庭家教家风教育落到实处。家庭家教家风体系建设,不仅需要政策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全社会的合力。在家庭家教家风体系体系建设中,优秀的家庭家教家风能够凝聚社会正气、社会清气,形成良好的社会面貌。
(二)家长要有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如今有不少人赞同“父母应持证上岗”的观点,这反映出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很多父母并不知道如何正确教育孩子,也不知道如何与孩子相处。我们要重视培养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使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不断学习中找到和孩子相处的正确方式。家长也应该在反思中,推进家庭家教家风的建设,为孩子营造潜移默化的家风影响。
(三)尊重育才规律,学会因材施教
顺应教育规律是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基本准则。不能不顾教育规律,以强迫、打压的手段行事,那样只会适得其反。从王树枏家族多出“善士”、医者、先生、官员来看,王树枏家族成员虽然受到的是儒家的入仕教育,但并非所有人都选择在官场沉浮。他们根据自己的条件,,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传承王树枏家族的家风家教。这也说明家风家教的传承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四、结语
王树枏家族良好的家风家教,是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是在家族成员不断修身中传承的,更是在顺应教育规律下不断发展的。分析王树枏家族的家风家教,对当今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有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王树枏. 陶庐老人随年录[M]. 北京:中华书局,2007.
[2] 新城县志(影印本),中国方志丛书[M]. 侯安澜等修,王树枏纂. 台北:成文出版社,1986.
[3] 新疆图志·学校志[M]. 袁大化,修,王树枏,等,纂. 东方学会本,1923.
[4] 魏欣悦. 王树枏年谱[D]. 河北师范大学,2020.
[5] 许富宏,倪益霞.王树枏的廉政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廉政文化研究,2020(1).
[6] 韓世穎.王樹枏《校正孔氏大戴禮記補注》的文獻價值[J]. 古籍研究,2020(1).
[7] 李松荣.莲池书院与后期桐城派的师承[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
[8] 王树枏.近代史料笔记丛刊[M]. 北京:中华书局,2007.
[9] 魏欣悦.王树枏年谱[D]. 河北师范大学,2020.
[10] 新城县志(影印本)[M]. 侯安澜等修,王树枏纂.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