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抖音“网络鲁迅”的价值厘定
2024-08-31张昕垚刘贝
【导读】在互联网全面化发展阶段,互联网思维成为网络文化的发展逻辑和审视标准。经典传统文化,借助国内的短视频平台衍生出大量网络作品,让经典文化在新时代嬗变出新的文化形态。本文通过研究抖音平台的“网络鲁迅”潮流,剖析其蕴含的思维特点与发展价值,认识现代人对于经典文化的精神需求与审美心理,思考经典文化如何在保留文化精粹的同时,适应互联网时代趋势,获得持久发展。
抖音作为我国目前最大的短视频传播平台,其关于经典文化形成的 “第二文本”再解读潮流浓缩了网民的审美偏好与价值认识。本文以互联网思维为切入点分析“网络鲁迅”的作品类型,归纳其中呈现出的共享资源、互动传播的新特征,探讨传统经典文化在新形势下的深层价值。
一、“网络鲁迅”与互联网思维的概念阐释
2012年百度创始人李彦宏首次提出“互联网思维”,他认为:“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使得这些思维得以集中爆发。”而“网络鲁迅”一词最早源于葛涛教授提出的“E鲁迅”概念,泛指在互联网时代借助新的媒介对鲁迅文学的再创作、再解读等。作为基于互联网发展诞生的鲁迅文学新形态,“网络鲁迅”不可避免地具备互联网思维中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特征。
不同于传统资源的占有、交换与生产消费关系,互联网中的经典文化发展不仅推动了文化交流过程中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还实现了公有意义交换空间拓展。以用户为主体,注重用户获得感的用户思维以及焦点开发的流量思维等互联网思维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直观地研究鲁迅传统故事新形态在时代新变中的内驱动力与行为机制。
二、“网络鲁迅”创作接受的互动呈现,增加传统经典的时代厚度
共享是基于互联网思维发展生成的时代新词,是一种全新的信息文化资源创作形式。它促使网络平台成为用户学习、创作、传播文化产品的新阵地。而依靠技术优势,传统鲁迅文化逐渐从严肃性向大众化转变,逐步实现文学与技术的融合,网民的“拟鲁”创作更扩展到了文学、音乐、游戏等多重领域空间。
抖音用户“Tomm爱读书”是模仿鲁迅文风的代表,“我想大抵是一个人孤身久了,竟然希望有个伴来”之类的“以文导写,读文仿写”作品,以其易识性、简易性在抖音平台备受推崇,并逐渐形成了“鲁迅口吻”的文学风潮。北京大学学子吴一凡将鲁迅经典作品《野草》改编成为说唱歌曲,不仅在抖音平台中被广泛传唱,还获得了北京大学官方的推广认可。这种经典与潮流相结合的方式保留了经典的原汁原味,也将《野草》深深扎根于听众的心中。又或是抖音平台的用户解说视频中高热度国产游戏《人窟日记》,不仅取材鲁迅作品,将经典桥段和文学隐喻内化,还使用优质音美进行传统社会形态图像化重现,以游戏的通俗方式向大众文化科普,让用户在沉浸式游戏中体味鲁迅笔下旧社会的“吃人”特性,引发人们对现代社会的深度思考。“网络鲁迅”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文学形式,是网民将以鲁迅文化为代表的严肃文学进行通俗化处理,体现了群众对鲁迅传统文化的高度喜爱与继承发展。
以抖音为代表的视频软件在互联网基础上造就了平等话语权的虚拟社群环境,突破了传统社交的心理壁垒。庞大的信息总量、信息参与者以及现代人对传统文化固有风格的反叛心理等因素杂糅,使“网络鲁迅”中不乏颠覆类型的作品。在鲁迅、老舍这两位文学大家的对比视频中,有网民仅以职位称号、享年时间等表层情况作为他们人生价值的量化评价标准,用戏谑嘲弄的口吻消解鲁迅形象的庄严性,忽视鲁迅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深层价值;或是恶意杜撰鲁迅的“怼人名言”,认为鲁迅就是“怼人能手”;或将鲁迅形象放置在低俗视频中,假借宣扬鲁迅文化进行流量引流。在这些作品中鲁迅不再是民族文化的英雄,而只是低级趣味的“金字招牌”。
相较于传统媒体的单向性输出,以抖音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依托技术优势搭建互动平台,极大满足了用户个性化发展的需求。网民是网络文化兴衰的关键。“用户至上”思维与鲁迅传统文化融合具象衍生出“网络鲁迅”,是传统经典在传播中,实现与用户双向互动的良性发展。
三、抖音中“网络鲁迅”潮流兴盛的原因探讨
鲁迅文化能够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其背后除了传统文化本身的经典性,也离不开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拓宽了个体话语空间,而人文精神的发展则使现代人聚焦在自我感受与自我表达上,实现了用户再创作与接受环节的心理机制组建。
(一)“小屏”时代,网民形成新的文学阅读习惯
相较于电视这类“大屏”公用终端,以手机为代表的“小屏”电子产品因其私密性、便携性等特点逐渐成为网民的主要媒介设备。“小屏”产品为新式鲁迅文化出现提供条件基础。
“小屏”时代的实时动态互动优势激发了使用者的参与意愿:通过弹幕与点赞了解其他个体的喜好,评论互动抒发自我,形成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自我与群体双重满足感。指尖触摸式的参与将观众与视频作品连接,给予观众“我就是中心”的“刷屏”体验。这种以我为中心的感官体验尤其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但是也让年轻人陷入刷屏玩梗“上瘾”的困境。“网络鲁迅”中“怼人”段子与表情包的火热,就是基于科技发展形成的一种“快餐阅读”。作品中“怼人”情节让私密的负面情绪有了宣泄出口。“爽感”的体验让用户从焦虑的现实生活中暂时解脱,沉浸到角色体验中,这也是颠覆性“网络鲁迅”作品出现的一个内因。
(二)经典永垂,鲁迅文化为文学新变提供内核支撑
鲁迅思想的伟大在于其高度的理性自觉与“立人”的社会责任感。他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悯情怀进行创作,在批判国民性与自我批判中完成一场场自省。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读者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见解有差异,使鲁迅作品的深刻内涵不断得到新的解读,均是鲁迅先生“人学”思想的深化。网络用户对各种带有鲁迅色彩的“网络热词”、表情包等的频繁使用,是对鲁迅文化世界的丰富性、深刻性、经典性的积极回应。
与传统时代相比较,现代社会的观念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些改变的实质是思维上的差异。所以网民用现代思维去理解鲁迅时,也推波助澜了“网络鲁迅”的狂欢。
(三)个性化审美,接受主体后现代思维开拓创作空间
个性化阅读作为现代读者的新阅读趋势,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个性思维的内化体现。网民追求鲁迅的个性化阅读评论,渴望脱离传统权威,表现自我。在这一过程中,用户原本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的生活化审美思维,并以评论、点赞、弹幕等方式表现出来。而平台以用户的爱好为导向,进行视频推送,实时阅读与大数据精准推送的组合模式将传播时间进行压缩,“信息找人”的巨大变革——从平台自主推送到以用户兴趣为导向进行推送,实际上是选择权的转变,用户拥有了更多的审美选择空间,也可根据自身的爱好创造出一个个创作高潮。
四、抖音中“网络鲁迅”发展的价值厘定
作为经典文化与网络技术相结合过程的典范,抖音平台的“网络鲁迅”潮流从科技创新、人文进步、新视角延伸等多方面进行横向式联系,探索传统经典与时代发展的交接点,立足现实,思考未来发展方向。
(一)科技视域:现代传播平台打破圈层壁垒,推动经典公有交换域形成
新型沟通媒介以更直观、更高效、更多样的形式打破了传统经典单向化纸质传播的低效困境。双向性、去中心化的“第二代媒介时代”为传统经典的传播扩容增速。这一发展趋势与平台思维的实质不谋而合:运用平台思维开放、平等、共赢的特点,构建多方共赢的商业生态圈。
据统计,抖音每天发布的短视频数量是1.1亿条。庞大的信息数据量突破了传统媒体的资源局限,给予用户选择的空间。抖音平台的大数据技术收集整理用户的使用信息,以实时推送方式构建起以用户兴趣为焦点的多类话题。其中“#鲁迅先生”为话题的相关视频有着14.7亿的播放量,“#鲁迅笔风”话题播放量达6842.8万,鲁迅文化在抖音网络平台上的持续性高热。网络媒体的社会公有交换域中有着资源获取平等、用户与媒体话语权对等的特性,在现代媒体平台中,群众获得信息不再受限于媒体记者。在网络时代,受众自身也是信息提供者。在网络空间中网民运用图像化语言创建了一个虚拟信息世界,从而实现个性化价值表达。人人可分享,人人可创作,使抖音成为一个公有数据集存库。在资源交融的大环境中,平台以其技术与群体的综合优势颠覆了传统媒体模式,形成了以热点为中心的社会信息形态。不只是鲁迅文化,发挥新媒体强大的资源整合效能,同样有助于其他经典作品焕发时代魅力。
(二)文化视域:跨界思维让经典“活”起来,为现代人提供精神避难所
鲁迅文学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正是由此,研究者与民众常将其哲理性刻意放大,而淡化了鲁迅先生“民众本位”的思想,使鲁迅如圣人般被束之高阁,制约了经典的时代发展。在现代,鲁迅精神的跨界发展让经典平民化,治愈着现代大众的精神世界。2023年8月绍兴动漫嘉年华视频中出现的“鲁迅Cosplayer”,将鲁迅文化形象与动漫领域联结,实现了观者和人物之间的“零距离接触”。电视剧《觉醒年代》大火后,抖音中出现了不少鲁迅先生“不干了”名场面视频,一手杵着牌子、一手叉腰的鲁迅通过现代影视技术鲜活地出现在大众面前。鲁迅先生民族斗士的形象背后实际是对青年人发展的深切关怀。鲁迅先生对青年人“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勉励常常会成为人们面对困境的慰藉。基于文化价值视角下的“网络鲁迅”也正是以此为基点展开。
“网络鲁迅”的发展既实现了经典文化对大众的文化教育输出,也使鲁迅经典实现了时代深化。经典文化网络化是兼容提升的发展过程,是以经典为源、时代为流的深化。
(三)用户视域:用户思维中主体话语权转变,提升民族文化传承参与感
“网络鲁迅”作为以网民为主要创作群体的文化潮流,改变了大众在传统鲁迅文化传播中的被动接受境况,构建出新时代传统文化集创作、传播、接受三位一体的新传承方式。
抖音文化类博主“人类知识采集员”以“宝藏男孩鲁迅”为主题的短视频获106.1万点赞与3万评论。其视频通过讲述鲁迅嗜糖、穿搭等平民化小爱好,缩短了“民族斗士”与群众的距离。因存在遐想空间,受众渴望按照个人的生活经验对原作品进行重新编码,二次创作,如用户“Rmcsy.日暮苍山远”的“迅哥儿糖果吃播”等衍生作品。在“网络鲁迅”中,用户不再只是被动接收信息,更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再创作产生新影视作品,并且以网络平台为媒介进行实时分享传播,其他用户在接收过程中受到作品的“召唤”,发挥主体间性,进一步完善“网络鲁迅”创作潮流。
“网络鲁迅”中以用户扩容用户,让视频催生视频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以鲁迅文化为核心的稳定社群环境,体现了网民的高参与度。
(四)批判视域:警惕物化经典的负面行为
经典文化需要流量实现广泛传播,但对经典的过度娱乐也对社会文化环境带来隐忧。鲁迅思想以其锐利的语言深刻洞察着传统社会之弊,而部分“网络鲁迅”短视频为了追求流量效益,利用标签化人物形象、轻浮的视觉画面等手段吸引用户,忽视了鲁迅思想对中国弱势群体的关爱。鲁迅的批判是在深夜中猛然惊醒的启蒙呐喊。当在流量思维的影响下,经典文化的颠覆性表达成为观众抒发社会情绪的解压场,不仅会降低观众的审美标准,更会影响青少年三观的完善。
“网络鲁迅”因时代文化与经典文化交融而凸显文化之美,其发展始终应以继承鲁迅文化的内核为主,辅以娱乐手段,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经典文化学习观与传承观。若一味追求流量化,削弱经典文化的文化属性,将会陷入“娱乐至死”的精神文化保护困境,使经典成为物欲狂欢的附属,与经典文化网络化的初衷背道而驰。
五、结语
抖音中的“网络鲁迅”热潮作为时代的产物,以新媒体技术与鲁迅文化联合的模式开辟了经典文化的新式传承路径。结合“网络鲁迅”有关作品的多项数据,可知:网络化的经典文化在接受度、受众群体、传播度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经典文化的网络化进程既需要横向数量的增幅,也需要纵向质量的深化。在当前自媒体日渐发展的态势下,网络社会的公众话语权正在逐渐被个体话语权分解。权威声音缺失也将导致“网络鲁迅”的失控风险增加。在经典文化网络化不可逆的时代趋势下,经典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始终是这项进程的核心。我们需要时刻警惕网络娱乐对经典文化的侵蚀,确保经典文化的健康发展。
网民作为“网络鲁迅”的主体,具有创作和监督的复合责任。抖音官方也应展开引导和惩罚的双重方针,对经典文化网络化传承进行正确推广,对恶意抹黑经典文化的不良作品进行打击,充分发挥平台的整理和督促作用。国家相关文化保护部门也可以入驻平台,对网络经典文化热点进行适时科普解读,以弥补个体话语权的过度分散下的舆论乱潮,遏制曲解经典的危险现象。
总之,互联网的文化产业始终需要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助推经典文化的时代发展与传承,实现网络与文化的双向共赢。
参考文献
[1] 孙文心. 以“戏仿”言说鲁迅——互联网语境中“拟鲁”现象的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22.
[2] 竹风. 谈文风[J]. 学术月刊,1957(1).
[3] 陈秀珍. 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以文导写,读文仿写”[J].教育评论,1997(5).
[4] 何畅,孟韬,刘丽萍,李琦. 用户至上:数字赋能视角下顾客主导逻辑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23(5).
[5] 严松. 数字化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流失风险及其应对机制[J]. 浙江大学学报,2023(10).
[6] 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 李诚. 平台思维下的新型主流媒体融合策略[J]. 新闻论坛,2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