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故事传播对青年文化人格塑造的影响

2024-08-31李广宇杨丹唐晶琳

中国故事 2024年7期

【导读】全球化大背景下,文化交流与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悠久历史,丰富多彩的故事资源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社会是培养青年人才的摇篮,青年文化人格的塑造对国家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研究中国故事传播对青年文化人格塑造的影响,有助于深化对中国故事传播的理解,更可为青年文化人格的塑造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近年来,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更加协调,中国故事传播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截至2023年,关于中国故事传播的学术论文数量已超万篇,涉及文学、哲学、历史学等多个跨学科领域。这些研究不仅梳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还深入探讨了中国故事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传播策略、效果及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青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文化人格的塑造直接关系到中国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通过加强中国故事传播,可以引导青年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中国故事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也可对青年的思想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中国故事的传播特点、历史与现状

(一)中国故事的传播特点

中国故事传播强调的是故事的“中国性”。故事是最好的说理方式,讲故事不仅是为了交流,更是为了传递故事背后的深刻意蕴。这些故事可以是古老的传说、历史典故,也可以是现代的社会现象、人物事迹。通过讲述这些故事,可以向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正向的中国形象。中国故事的传播同样注重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触动人们的心灵,引发共鸣,进而传递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追求。中国故事的传播还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创新性。紧密结合新时代十余年来伟大成就和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情况,不断挖掘新的故事资源,创新故事表达方式,以适应不同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民族感情。这种时代性、创新性、大众性使得中国故事传播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中国故事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和国家形象,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二)中国故事的传播历史与现状

中国故事的传播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故事以丰富的形式广泛流传于民间,如口头传说、文字记录、诗词、戏曲、小说等。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也塑造了长久以来中国人以和为贵、求同存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故事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新时代以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故事的传播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移动媒体等新兴传播渠道使中国故事的传播脱离了传统的广播、电视渠道,进而获得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使得故事能够迅速传播到国内各地。当然,中国故事也面临着如何更好地与世界对话、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的挑战。一方面,中国故事需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本土特色和文化底蕴,避免被过度商业化、刻板化、西方化。另一方面,如何创新中国故事的传播方式和手段,提高故事的吸引力、时效力、影响力,也是当前中国故事传播面临的主要课题。同时,各地也应因地制宜,借助全媒体渠道,通过跨媒体合作的方式将故事呈现给受众,提高故事传播的美学效果和影响力;注重故事的情感表达效果和人文关怀价值,让受众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底蕴。

二、青年文化人格塑造的内涵

(一)青年文化人格的定义与特点

青年文化人格,是指在当代中国特定文化背景下,青年通过学习和实践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和行为特征。这一人格的形成,既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也与学生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青年文化人格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青年文化人格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当代中国青年成长在信息爆炸且文化多元的时代,对新鲜事物和潮流文化有着极高的敏感度和接受度。伴随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传播平台网络文化的兴起,青年对网络流行语、表情包、AI换脸等文化符号抱有极大兴趣,这也成了他们文化人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青年文化人格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当代中国青年善于接受不同文化、不同观点,愿意在交流和碰撞中寻找共鸣和共识。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不仅体现在青年对于外来东西方文化的接纳上,也体现在他们对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探索和学习上。

青年文化人格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当代中国青年敢于挑战传统、突破文化束缚,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和尝试新事物。这种创新性和探索性不仅体现在青年的学习过程中,同时也充分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从业理念、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在此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青年文化人格塑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青年文化人格塑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不容忽视。青年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文化人格塑造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加强青年文化人格塑造,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青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文化人格塑造,可以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青年文化人格塑造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直接影响社会风气和发展方向。加强青年文化人格塑造,可以引导青年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三、中国故事传播对青年文化人格塑造的影响

(一)中国故事传播对青年文化认知的影响

中国故事传播在青年文化认知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历史传说、民间故事还是现代英雄事迹,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历史意义和价值观念。通过讲述中国故事,青年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面貌,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归属感。

从整体上看,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当年青年群体已经进入了一种“后物质主义时代”,精神层面的需求大幅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被搬上了电影荧幕、教材书籍和课堂教学。这些故事以生动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吸引了青年的关注。电影《战狼2》就因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震撼的视觉效果,激发了青年对国家的热爱和自豪感。

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如微博、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为青年提供了分享和讨论中国故事的网络便捷渠道,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中国故事传播在青年文化认知中的影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并鼓励青年积极参与。社会多方应结合青年的时代特点和心理需求,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同时,青年也应当主动参与到中国故事的学习和分享中,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二)中国故事传播对青年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无论是历史传说、英雄事迹还是当代社会的典范,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这些中国故事通过全媒体的传播,成为青年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重要媒介。通过中国故事传播,青年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些故事不仅可以激发青年的民族自豪感,还能促使他们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这些故事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如诚实守信、俭以养德、保家卫国等,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年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中国故事传播还可通过创新方式传播,如互动式讲述、VR虚拟现实体验等。这些新颖的传播方式不仅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还使青年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故事背后的文化自信理念。以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为例,这部古典名著在高校中的传播,不仅让青年学生领略到了古代文学的魅力,更通过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引导他们思考人生、情感和社会责任。据统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将《红楼梦》等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纳入必修或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他们的文化行为。

中国故事传播对青年文化行为的影响深远。它不仅塑造了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更引导他们在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上形成正确的导向。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中国故事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和推广,让更多的青年从中受益。

(三)中国故事传播对青年文化自信的影响

讲述古代英雄事迹、传统节日由来和民间传说的中国故事,能让青年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中国故事传播能够激发青年的文化自信。当前各种文化交流和碰撞日益频繁,青年一代面临着文化多元和价值选择的挑战。而中国故事中所蕴含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哲学,为青年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根基和自信源泉。它们让青年们更加坚信自己的文化价值,更加自信地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孔子讲“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孟子从“天人合德”角度出发,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荀子讲“天人之分”,人应“知天命而用之”。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中体现了天地人、主客体和谐统一的万物一体思想。孔子在《中庸》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化焉”,“中和”是天地万物最理想的存在状态。要实现万物之“中和”,人应以其内在不偏不倚之“中”,结合外在之“和”来促使中和境界的实现,达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理想状态。这些中国古人的哲学思想都构成了当下国人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推动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

四、结语

中国故事传播在青年文化人格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增强文化认知、塑造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以及促进文化参与和创新等行为,中国故事传播为青年文化人格塑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中国故事传播的普及与推广,提高青年文化人格塑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度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康凤云,刘超. 习近平讲中国故事的话语叙事:生成、内涵和特色[J]. 江汉论坛,2024(3).

[2] 何青翰. 当代青年关于“儒家”的身份想象研究[J]. 青年探索,2023(1).

[3] 中国大学生社会心态研究课题组. 当代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报告[J]. 文化纵横,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