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津湖》的英雄形象建构与创新性表达

2024-08-31兰荣霞单光茂

中国故事 2024年7期

【导读】《长津湖》作为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新主流电影,不仅以宏大的战争场面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吸引观众,更在英雄形象建构和影像奇观呈现上展现了创新性表达。本文旨在探讨《长津湖》在英雄形象建构和影像奇观呈现方面的创新之处,以及这些创新如何推动新主流电影的发展。

新主流电影作为一种将商业片元素和主流价值观念相融合的一种影片类型,开辟了国产电影创作的新思路。电影《长津湖》作为近几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新主流电影,以抗美援朝中的长津湖之战为背景,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与美军生死决战的故事。影片既从宏大的历史角度出发,通过影像奇观呈现史诗性战争场面,又以微观的个人成长和情感切入,塑造立体多面的英雄人物形象,多条故事线索交叉叙事,不断增强家国情怀渲染和烘托,凸显人性的光辉,折射对战争的反思。

一、“多层次散点式”的英雄形象建构

随着时代语境和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过于程式化的严肃性主题表达与过于板正完美的英雄人物塑造使得观众对传统的战争主旋律电影产生了审美上的距离。电影作为承载观众审美期待与社会教化意义的大众媒介,在当今的时代语境下需要突破一板一眼式的带有宣教色彩的人物形象塑造,才能实现主旋律战争片在情感表达和观众接受上的步调一致,真正达到既叫好又叫座的局面。

(一)“微叛逆式”的个体英雄形象

《长津湖》打破了传统主旋律电影中英雄形象所共有的“光明、伟大、正确”的形象特征,在人物性格和形象的设定上开始关注英雄人物全方位的成长过程,借助战争和历史等多重因素,完成英雄人物从叛逆到成熟的渐进式成长,这比高大伟岸的英雄形象更能引起受众的共情。

影片刻画了伍万里从“混世魔王”的渔村孩子头成长为坚定的革命战士的过程。影片开始,伍万里桀骜不驯的叛逆性格在朝着哥哥乘坐的渔船扔石头,甚至出言不逊发展到对其动手的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但他被熟悉的“包子脸”手法制服后,意识到是多年未见的哥哥返家,又瞬间从“混世魔王”变成了一个天真幼稚、疯跑回家向父母报信的温良少年。人物性格塑造融合了幽默诙谐的元素,使观众在人物性格的转变反差中更加立体地感受影片的人物形象特征,体会伍万里叛逆淘气和可爱天真的多重性格。

抗美援朝战争的号角吹响,伍万里偷偷加入志愿军的队伍准备去打仗。在开往鸭绿江边境线的火车上,莽撞的伍万里跟“爱挑事”的余从戎在火车上展开了一场“追逐战”,余从戎一边不紧不慢地躲避伍万里的追赶偷袭,一边笑嘻嘻地介绍各个战友的情况,打破了传统主旋律战争电影中英雄的严肃形象。影片以新兵蛋子伍万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少年视角,带领观众感受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意义,消解了观众对于历史记忆的审美隔膜,传达民族性格下的共情之感,为观众搭建了一座通往伟大卫国战争的民族记忆的桥梁,从而完成了民族情感的跨时空表达,全方位地塑造了时代语境下“最可爱的人”。

(二)“铁骨柔情式”的英雄群像

影片中展现了许多具有革命性和象征性的“铁骨柔情式”的英雄形象,他们和少年英雄人物形象一起构成了英雄个体形象的双重特征,此类人物虽历经多次战争,但是并没有成为战争机器和冷漠的杀手,他们是训练有素且拥有钢铁般意志的志愿军战士,也是富有柔情且温情驯良的普通人。

《长津湖》开场,伍千里乘着一叶扁舟,抱着哥哥的骨灰坛在碧波荡漾的水上摇曳,以颇具中国美学色彩的方式将观众的情绪带到一种哀伤、凄凉的场景氛围中,但是岸边传来的少年嬉戏打闹的声音又很快冲散了这种哀伤凄婉的氛围,取而代之的是伍千里一家人充满欢声笑语的团聚场景。在夜晚渔船灯火的阑珊中,家庭脱离了战争的苦难,沉浸在和平之中,人们的愿望也变得简单而又纯粹,家国同构之感在此油然而生。在战场上屡立战功而又神勇无敌的伍千里,在家中也不过是一个想为父母盖新房、为弟弟娶媳妇的哥哥。在军队中,伍千里表面看起来像是一个糙汉子,果敢坚毅,但内心却很柔软。他怀里常年揣着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着七连677名士兵的名字。伍千里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这些出生入死的好兄弟,记录战友之间的生死情谊,也记录着战友们的英勇事迹。

影片中的梅生虽然历经战争之苦而终将与家人团聚,但是这场卫国战争又让他听从了祖国的召唤,他在这强烈的召唤中奔赴寒冷而又陌生的朝鲜战场,把妻子和刚出生、还没取名字的女儿的照片藏在了行李箱里。捍卫祖国尊严的强烈责任感和对自己温馨幸福小家的眷恋感产生了进退两难的冲突,而梅生舍弃掉小家的幸福,将这种深沉的爱带到了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残酷战场上。雷爹家中没了亲人,濒死之际,他在断断续续的《沂蒙山小调》的伴随声中不舍地闭上疲惫的双眼,生前,雷爹在战场上表现强悍。他在护送电台和译电员去司令部的途中,发现敌方援军包抄友军侧翼,当机立断率队把敌人援军打垮,有力支援了兄弟部队。在标识弹落入我军占领的阵地之中时,他抱起标识弹,驾车驶离大部队,冲向敌方的坦克队伍。雷爹既有对年轻战士的关爱和大家长式的温情,也有传统且固执的性格,而这些可爱的性格特征也让他的硬汉形象变得更加深刻。《长津湖》刻画了家国共同体下一个个出身平凡而献身伟大的志愿军战士。对家国安宁的企盼,对国泰民安的渴望,是每一个战士与美帝国主义抗争的原生动力。

二、“全景散点式”的影像奇观

作为一部以抗美援朝战争为主题的电影,《长津湖》结合了逼真且丰富的商业战争片的制作元素,在影片中加入了大量的战争和动作场面,使得影片具有鲜明的动作场景特色。恢宏雄壮的场面、呈现层次的镜头、多样立体的格局以及丰富高强度的视听震撼效应所带来的影像奇观,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感官及视听体验。史诗般的战争场面和近距离拍摄给人带来了极其强烈的压迫感和临场震撼感,影片以强烈的中式美学特色,全景散点式地呈现了巨大的战前动员场面以及战场前线和后方支援的关联性景观,并在此基础上联系了大后方的战略部署和物资集聚的场面,烘托出多序列、全方位、多层次的群像生态,使战场效果历历如在眼前。

(一)强烈的临场压迫感

制造压迫感和临场震撼感的重要元素之一是飞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美两国在装备软硬实力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美军掌握了制空权后,对志愿军的威胁不断加大。影片安排了表现美军飞机俯视志愿军和志愿军仰视美军飞机的镜头,在制空权被夺走、敌机反复骚扰压迫下,表现出搜寻与隐藏、追踪与被追踪的紧张氛围。七连在行军途中遭遇了乱石滩轰炸和扫射,伤亡惨重。在这一段落中,影片贯彻现实主义的拍摄风格,将这一段压迫感十足并且带有血腥的场面真实地表现了出来。虽然这一段落在影片的表现是静默的,但是这种带有强烈临场色彩的暴力战争场面掀起了观众在情绪上的共鸣和共情。开场时,两架美军飞机气势汹汹从远处飞来,以大俯视镜头呈现敌机对乱石滩志愿军的俯冲。但是飞机并没有进行扫射,而是飞快掠过了志愿军的队伍。在这一组镜头中,观众的心和志愿军战士一样都被高高吊起,影片在表现志愿军群像时使用了分板块展现的镜头呈现方式,将多个人物在同一个镜头中并置表现,完整表现飞机俯冲过程中志愿军战士们的神情及动作。飞机远去,观众也长舒了一口气,但是后来飞机突然掉头,向乱石滩上隐藏的志愿军战士们进行扫射和轰炸,瞬间血肉横飞的场面和令人恐惧的枪声炮声,使得志愿军战士们岿然不动的伟大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志愿军在遭遇扫射和轰炸之后的愤怒情绪,和观众在观看影片中所感受到的强烈压迫感,都在这一刻达到了高潮。《长津湖》以冷峻的镜头呈现和现实主义的故事表达,再现了双方在力量上的悬殊,具有深入人心的情感渲染力和故事张力。

除宏大的史诗性战争场面外,影片内还有大量的搏斗、爆破轰炸GMhhD4J4uslg9yceggv9NxGvrfaqdQddODzMjooy+50=和特效场景。迅速切换更迭的动作镜头和子弹飞行瞬间命中敌人的慢镜头中,都加入了震撼人心的真实爆破效果和镜头的特效处理,镜头动作配合强烈的视觉效果,加强了观众对战争的临场感。

(二)“仪式感”的战争场面

影片中的标志性场景之一是七连的入连仪式。当个体通过仪式融入集体长城中,个体与军队组织之间、个体与国家安危之间就建立了紧密而又牢固的共同体纽带。入连仪式赋予了志愿军战士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家国同构意识,也强化了战士们对保家卫国天职以及对军人身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的认同。在影片的前半段,志愿军战士拉开了疾驰在前线上的火车的车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祖国雄伟壮丽的大好河山,巍峨蜿蜒的万里长城让每一个人对家国观念有了更加直接的认识。这种以视听形象构成的“家国山河”的画面,具体直观地呈现出了“家国”的形象。同样,志愿军战士集体站立在火车门口凝视祖国壮丽山河的正反打镜头,不仅为影片增添了如诗如画的审美体验,也为影片深沉的家国同构主题提供了直观的视听依据。

长津湖战斗中,志愿军面临的不仅是强大的美军,还有数十年不遇的冷风寒流,志愿军口袋里用来充饥的被冻成石头的土豆、因为火速赶往前线且没有得到及时补充的薄军衣,与美军的火鸡、热咖啡、欢乐的圣诞歌产生了十分鲜明的对比。影片最后的“冰雕连”是《长津湖》中最令人震撼和动容的一幕,怒目注视前方、手持武器的、冻死在高地上的钢铁战士震惊了美军,也无声地触动了每一个中国人内心对家国情怀最共情的神经,家国同构的意识和观念也在此刻立体化、直观化了,志愿军的群像在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化成了永恒的白色丰碑,这种充满悲情式的场景剪影让观者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情绪,巨大的情感渲染力裹挟着志愿军如山般坚定的命令意识和不屈的战斗姿态,永远地成为激励和鼓舞新中国不断前进的情感内驱动力。

《长津湖》通过充满“仪式感”的战争场面制造了摄人心魄的强烈战争临场感和让人过目难忘的影像奇观,运用饱含中国传统美学范式的情绪表达方式来进一步渲染那段刻骨铭心的卫国史、战斗史、家国史。

三、结语

《长津湖》不仅是一部具有鲜明政治属性的献礼作品,更是一部体量庞大的视觉奇观和商业巨制。尽管商业诉求和艺术表达的平衡困难也导致了影片在内容呈现上的瑕疵,但其气势恢宏的史诗性全景叙事模式,以及全方位立体化的英雄人物塑造,仍实现了战争电影的突破的提升。同时,通过融合中国美学特征和家国情怀观念,为主旋律战争电影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 覃才,董迎春.《长津湖》:红色电影的国家叙事与时代价值[J]. 四川戏剧,2022(4).

[2] 李林. 战争电影《长津湖》中英雄形象的塑造[J]. 今传媒,2023(1).

[3] 尹鸿,梁君健. 新主流电影论: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