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礼贤译《三害》:儒家伦理的德语诠释
2024-08-31钱佳薇梁君宜
【导读】在1914年出版的《中国民间童话》中,卫礼贤裁取编织《晋书·周处传》以及京剧《除三害》的主要情节,对中国历史传说“周处除三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写与重释。从社会感召力角度分析,卫氏对周处的刻画依然保有儒家伦理的内核,但凸显集体主义烙印。《三害》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文学载体,向德语读者传递着中国民众的行为准则与价值取向。
【关键词】“周处除三害”;《三害》;卫礼贤;集体主义
德国汉学家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博观约取,孜孜不倦翻译中国典籍,将之卓有成效地转化为中国思想与文化的载体输送至西方知识界与思想界,故成为“中国在西方的精神使者”。卫礼贤编译的《中国民间童话》(Chinesische Volksmärchen)中第83则故事《三害》(Die Drei Übel)取材于中国历史传说“周处除三害”,他在译文后的注解中说明这一故事改编自《晋书》。将《三害》与《世说新语·自新》、《晋书·周处传》和京剧《除三害》比对可知,卫礼贤裁取编织《晋书·周处传》以及京剧《除三害》的主要情节,并对结局进行创造性加工,借此反映其对中国价值准则的理解与阐释。
一、纵横比照:三害故事的流传演变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最初见于南朝志人笔记小说《世说新语》。《晋书》将这一故事载入史册,情节与《世说新语》大致吻合。此外,《晋书·周处传》记录周处杀虎斩蛟之后为官的功绩与作为,并详细叙说其战死沙场的始末。“人所创造的历史被当作是伦理、政治或道德原则的储存场所,‘历史事实’被放在‘价值’的脉络中考量。”精心刻画人物品行、着意描述历史事件的最终目的在于希冀后人不断从中汲取养分,以史为师。兼具事实叙述和价值判断的“周处除三害”因此成为一段佳话,在民间广为流传。
明代文人黄伯羽曾将这一故事改编为传奇《蛟虎记》。戏曲评论家吕天成在所撰《曲品》中,言《蛟虎记》写“周孝侯除三害事,甚奇,可以范俗。词亦近人”。明代戏曲家祁彪佳对《蛟虎记》评述道:“黄伯羽取周孝侯除三害事,有合于过勿惮改之义,作者思深矣。孝侯死于王事,此故生之。”(《远山唐曲品》)自《蛟虎记》衍生京剧传统剧目《除三害》(又名《打虎斩蛟》),其故事相比《世说新语》与《晋书》中的记述,增添太守王浚(1954年中国京剧院改编时,将其改为周处父亲的好友时吉)、茶行主、窑户、张氏等人物,周处的人物性格刻画得更为立体。
在翻译源自《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故事《战神》(Kriegsgott)时,卫礼贤“简化原来的故事,截取典型故事,增加民间传说部分,运用通俗的语言,突出主人公的神迹,使译文更符合中国民间故事的主旨”,反映“德国翻译家对中国灵魂的阐释”。这一独特的译述方式亦体现在《三害》中。除打虎斩蛟的关键情节外,卫礼贤续写周处离家从戎,因剿匪(Räuber)声名鹊起,最终被贼匪报复,自刎而死。通过两文本比对可得,这一情节是卫礼贤在参考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发挥的结果。此外,卫礼贤曾对中国戏曲文化有过深入考察,在《中国心灵》一书中多次提及戏剧艺术,认识到“戏剧是中国城市居民谈论的中心话题”,作为一种“大众娱乐的手段”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他在译述《三害》故事时,汲取京剧元素,赋予人物脸谱化、程式化特征。首先,卫礼贤描述周处的外貌时,提及他“头戴高帽,其上插有两根雉鸡翎(Fasanenschwänze)”。雉鸡翎是一件戏曲道具,大多为武艺高强的人物所佩戴,借此表明周处武力过人。其次,译作中保留太守王浚的角色,虽未言明其姓名,仅用“新上任的官员”(der neue Amtmann)一词代指,但其言行与京剧《除三害》基本相合,官员上任后暗访民情,听闻当地有三害,乔装改扮,私访周处,引导他除害改过。卫礼贤译述民间故事时兼采经典书面文本和民间口述传统,并将其凝练简化,创作出依然活跃在民间,能够帮助“读者体察中国人的习俗、信仰和思维方式”的历史传说。
二、德体中用:儒家伦理的德语诠释
卫礼贤对《三害》的改动主要体现在周处诛杀虎蛟后的行为,他对《晋书》的记载进行凝练简化,并在其中添加自己的见解和阐释。在《三害》中,周处并未仅通过痛改前非去除第三害,而是踏上漫游之路,入伍从戎,最后引剑自戕赎清往日罪过。经过卫礼贤的改写,读者仍能从字里行间观照浸入民间精神领域的儒家伦理。
卫礼贤在翻译《大学》时参考程、朱二人的观点,将“亲民”作“新民”解,认为堕落的人依然可以改过自新,重新向善,周处的自新可谓对其翻译的形象注解。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戈特洛布·弗里德里希·利普斯(Gottlob Friedrich Lipps)通过《中国民间童话》注意到这一故事,在其著作《活动作为精神生活和自然事件的基础》(Das Wirken als Grund des Geisteslebens und des Naturgeschehens)中,将之作为例证论述社会感召力(die soziale Gemütskraft)的作用。社会感召力是人们在一个劳动集体(Arbeitsgemeinschaft)中受到的基本影响力,通过社会情感表现为人们对集体生活的自知。由于儒家伦理道德和价值准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影响周处的社会感召力折射出儒家集体主义的印记。
在《三害》中,周处虽然膂力过人,却并未参与到劳作中,一直游离在集体之外而走上歧路。正如卫礼贤在《大学》的译注中写道:“如果放纵普通人不加约束,他就会为非作歹,无所畏惧。”但是,“当他见到一个君子,他就会害怕地试图藏恶显善”。让周处藏恶显善的君子便是新任官员。他并未用刑罚,也未劝告或者请求。“在他身上充满了社会感召力,以关爱唤醒周处进入集体的意愿,将他引入正道。”因此,当新上任的官员当面点出第三害时,周处满脸愧色,对官员鞠了一躬说道:“您是长官,尚如此怜悯百姓,我生于此地,却让父老乡亲愁苦。”周处受到君子的感召,从而重新建立起与集体和父老乡亲的联系,并用集体的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决意改过自新。
周处斩杀蛟虎后,来到官员面前说道:“我将离乡漫游,所以你们也将摆脱第三害。大人,好好治理我的家乡,并且告诉父老乡亲,他们再也不必忧伤。”在德语文学中,漫游(Wanderschaft)通常出于对日常生活的反抗和社会的控诉,主人公踏上漫游之旅,追求理想世界。“其特征是内心的躁动不安和对神圣秩序的追求,人们由于不安的生存状态致力于谋求社会新秩序。”浪漫主义时期,漫游几乎构成该流派所有作品的核心情节,成为一个典型符号,其“逻辑内核是脱离现实,指向遥远与未知的理想世界”。然而,周处的漫游却无丝毫逃离现实生活的意蕴,反而闪耀着儒家入世精神的光辉。儒家充分肯定世界的真实性,将现世生活视为一切,主张“笃行”,强调“知行合一”,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现实世界的积极投入、适应和改造成为人生出发点。周处远走他乡并非为了摆脱不堪的现实,而是让父老乡亲不再受到三害的侵扰,他也并未仅仅将漫游视作个人的修行,而是通过参军保家卫国,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寓于集体之中。
《世说新语》和京剧《除三害》的故事均在周处改励治学的尾声中落下帷幕。在《晋书》中,周处镇压氐人叛乱,虽死于力竭,根源在于己方坑害,以身殉国,用生命周全忠君爱国的行为准则。在卫礼贤笔下,周处被敌人报复,陷入绝境用剑自刎而死,死前面向东方忏悔道:“这一天终于到来,是时候用我的生命来赎罪了。”译文中用生命赎的罪并不是西方基督教传统中人生而有之的原罪(Sünde),而是违反价值和准则的道德意义上的罪过(Schuld)。“良知评判我们的行为,令我们自觉有罪(Schuld)……良知受到社会是非观的影响。”在此,卫礼贤的改写折射出中国社会的耻感伦理。耻感伦理是儒家文化中集体主义的基础元素,“它在五伦关系的礼法秩序中,通过‘耻感’的否定性制裁,驱使个体‘成人’,成为社会期待的伦理角色,以塑造五伦和谐的伦理秩序;亦在仁德仁爱的道德意志中,通过‘荣辱’的双向性激励,促使士人‘至善’,不断向君子人格迈进”。周处融入集体后受到社会感召力的影响,出于“实然自我”与“应然自我”的落差,产生否定性道德情感,不断追求“至善”的君子人格,通过杀虎斩蛟和离乡别土在乡村共同体层面赎罪,通过从军入伍和自刎谢罪在国家共同体层面赎罪,成为儒家集体精神的生动写照。
三、结语
综而观之,经过卫礼贤独具特色的译述与阐释,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周处除三害”故事改头换面,但其本质依然是故事倡导的儒家伦理:周处的自新出自集体主义的感召,其漫游是入世精神的写照,自刎赎罪则体现耻感伦理的影响。《三害》作为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的文学载体,跟随《中国民间童话》在西方广为流传、绵延至今,传递着中国民众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 Daemmrich, Horst S. und Daemmrich, Ingrid G. Themen und Motive in der Literatur [M]. Tübingen und Basel: Francke Verlag, 1995.
[2] Evangelische Kirche in Deutschland. Sünde, Schuld und Vergebung aus Sicht evangelischer Anthropologie [M]. Leipzig: Evangelische Verlagsanstalt, 2020.
[3] Lipps, Gottlob Friedrich. Das Wirken als Grund des Geisteslebens und des Naturgeschehens [M]. Leipzig: Verlag von Johann Ambrosius Barth, 1931.
[4] Wilhelm, Richard. Chinesische Volksmärchen [M]. Jena: Eugen Diederichs, 1917.
[5] Wilhelm, Richard. Li Gi. Das Buch der Sitte des Älteren und Jüngeren Dai [M]. Jena: Eugen Diederichs, 1930.
[6] Yuan, Si. Studie zur frühen Rezeption der Geschichte der Drei Reiche in deutschsprachigen Ländern [J]. Interkulturelles Forum der deutsch-chinesischen Kommunikation, 2022, Vol. 2: 108.
[7] 刘宇. 论中国儒家文化中的耻感伦理及其现代性转化 [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
[8] 刘春芳. “无用人”与浪漫主义思维逻辑 [J]. 社会科学战线,2019(8).
[9] 卫礼贤. 中国心灵 [M]. 北京:国际出版文化公司,1998.
[10] 吕天成. 曲品校注(增订版)[M]. 北京:中华书局,2019.
[11] 吕驰. 儒家思想中的人文精神探析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2023(5).
[12] 徐若楠. 构建中西经典之间的互文性——卫礼贤1919/1920年版《大学》译稿初探 [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1).
[13] 房玄龄,等. 晋书·周处传(第五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96.
[14] 李成、李雪婷、耿金凤. 《中国心灵》中戏曲、音乐艺术及其和谐审美意蕴考论:纪念德国汉学家卫礼贤诞辰176周年 [J]. 文化学刊,2013(1).
[15] 陈予一. 经典京剧剧本全编 [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