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抗战时期的“师范教育运动周”
2024-08-31王雨
【导读】抗战时期,时局动荡,物价昂贵,教师待遇菲薄,改行改业的现象屡见不鲜,一般青年学子更是将学习师范教育视为畏途。面对这一情形,国民政府决定于1942年开展“推进师范教育运动周”活动,号召全国各省(市)县各级政府、各级学校在师范教育运动周期间,使用会议、报刊、壁报、演讲、竞赛、宣誓等方式积极开展师范教育活动。然而,由于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师范教育运动周的实际收效有限,加之经费不足,且在工作前期缺乏合理的统筹规划,师范教育运动周在后期逐渐流于形式,最终湮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中。
一、师范教育运动周的缘起
自清末新式教育产生以来,其发展大有一日千里之势,新式学校的设立与推广,导致师资短缺,这成为师范教育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此外,自民国初至抗战前,师范教育制度几经更迭,长期不稳,这更加影响了师资队伍在数量及质量上的稳步发展。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原有教育文化发达之地渐次沦陷,战争所到之处,生灵涂炭,设备、仪器、房屋建筑等均遭受了极大破坏。且此时物价飞涨,教师微薄的薪资不足以维持正常生活,教师们不得不转业改行。1939年,国民政府又正式公布《县各级组织纲要》,开始在大后方实施新县制。新县制要求每乡(镇)设立中心学校、每保设立国民学校,学校数目的骤然增加,导致了前所未有的“师荒”。据当时各地调查的情形可知,小学毕业生任小学教师的情况时有发生,其他不合格的“代用教师”更是不计其数。师资状况如此,师范教育的发展又焉能不令人担忧。此外,新县制在教师职业方面也做出了相关规定:乡(镇)中心学校教员兼任乡(镇)公所文化股主任干事;保国民学校教员,兼任保办公处文化干事。如此一来,中国近代社会所产生的学校教师群体,几乎被赋予了与传统士大夫类似的社会教化责任。相应地,师范教育的重要性也变得更加显著。
因此,鉴于师资紧缺以及师范教育的重要作用,1932年12月,教育部推进师范教育原则八条,工作要项十八条,通令各省筹划推行。其中工作要项第十八条规定:自三十一年度(1933年)起,应于每年3月29日至4月4日,在全国范围内举办推进师范教育运动周,召集师范教育会议,印发师范教育专刊及辅导材料,举办讲演会、工作展览会、师范生宣誓典礼,并颁发师范学校服务奖状及优秀学生奖学金,使社会有识之士,深切认识到师范教育的重要性,以配合抗战建国的要求。自此之后,师范教育运动周成为定例,逐年均有举行。
二、师范教育运动周的主要活动内容
师范教育运动周的运作模式是利用节日开展一系列的师范教育活动,这些活动既包括舆论层面,又包括实践层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召开师范教育座谈会。师范教育运动周的执行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运作流程,一般而言,在接到教育部下发的《推进师范教育运动周应行办理事项》后,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会根据教育部的指示,及时作出相关安排,并召开师范教育座谈会。1942年4月2日下午2时,教育部在重庆中央图书馆召开了师范教育座谈会,这次会议围绕“如何增加师范生来源”“如何改进师范生训练”“如何确立计划的师范教育”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教育部次长顾毓琇,以及黄炎培、左舜生、潘公展、雷震、程其保、杨卫玉、章益、吴俊升、谢循初、陆殿扬、陈东原、陈礼江、潘公展等48人出席,作为会议主席的顾毓琇还在会上发表了谈话,强调了师范教育的重要性。随后,各省市教育机关在国民政府的号召下,也纷纷召开师范教育座谈会。与此同时,各级学校在内部也举行了这一活动,如国立第二十三中师范部在第四届推进师范教育运动周期间,由各级导师分别召开了师范教育座谈会,对“社会教育之推广”“学龄儿童之调查”“改良师范生之待遇”及“小学教师待遇进修及保障”等问题进行探讨。
二是举行师范教育演讲会。由于座谈会参与人数有限,为进一步扩大师范教育运动周的影响力,各地教育行政机关及学校纷纷举办师范教育演讲会或作广播演讲。1946年3月30日,知名教育家林砺儒先生曾对国立桂林师范学院的全校同学作了《世界师范教育运动史之战斗性》的长篇演讲,之后还在《广西日报》全文发表。除此之外,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跨时空的广播演讲活动更是在师范教育运动周中频频出现,有效地扩大了师范运动周的影响范围。1947年,上海地区的师范教育演讲活动在广播电台的助力下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并先后邀请到了知名教育家陈鹤琴、顾毓琇、欧元怀、董任坚等担任主讲嘉宾。此外,各省行政机关的长官也纷纷借助电台广播这一舆论媒介,发表推进师范教育运动周的讲词。
三是发刊师范教育专号。为更好地宣传,制造更大的声势,各地教育厅在各项定期刊物上,如《湖南教育》《河南民报》《贵州日报》等,出版“师范教育专号”,并聘请专家执笔,发表论著及专载。1942年,广东省政府教育厅在《教育导报》上编印了师范教育专号,其内容包括:我们应该如何响应师范教育运动周、我国师范教育之回首与展望、现阶段的广东师范教育、师范学校辅导地方教育问题等,发人深省。此外,不少知名教育家也纷纷在报刊上发表师范教育运动周的献词,如陈鹤琴为纪念师范教育运动周而作了《孩子的命运掌握在你手里》一文。与此同时,各级学校也是开展师范教育运动周的重要阵地。一系列活动得以在此广泛开展,“师范教育运动”也因此一度成为校园舆论中的主流,各级学校组织及学生自治会纷纷组织力量出专刊予以响应。
四是举办师范学校成绩展览会或工作竞赛。在举办推进师范教育运动周期间会举办丰富多样的竞赛活动,以充分调动各级师范学校和师范生的积极性。第六届师范教育运动周期间,江西省南昌市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其一是壁报竞赛,南昌市各师范学校出刊壁报并进行评选;其二是师范学校工作竞赛,各师范学校应遵照规定竞赛事项,切实竞进,填表报核,后由江西省教育厅核定成绩,优良者给予奖励;其三是论文竞赛,南昌市教育局鼓励各师范学校在校学生踊跃参加,并从中选取五名成绩优异者予以奖励。与此同时,江西省政府教育厅还对本地教育模范及清寒优秀师范生进行了表彰。南昌师范校长涂闻政,在原校服务十五年以上,得仁字奖状一纸;体师校长余永祚及南师教员胡昌祺,在原校服务十年以上,得勇字奖状各一纸。同时亦对南师学生魏方福,女师学生黄宝珍,给予清寒优秀奖学金1万元,以示鼓励。
五是举行师范生效忠国家、献身教育事业的宣誓。师范教育运动周的各项活动在增进师范生教育知识的同时,还重视师范生应形成的教育信念与应激发的服务意识。而宣誓活动,不但能坚定师范生负担这种责任的信念,更能增加其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故在师范教育运动周期间时常举行师范生效忠国家献身教育事业的宣誓活动。当时各地的师范生宣誓誓词并无太大的差异,1943年,《广西省政府公报》上刊登的师范生誓词为:“誓以志诚,奉行三民主义,拥护最高领袖,遵守政府法令,终身献身教育事业,完成抗战建国大业谨誓。”同年陕西省师范生宣誓誓词为:“余誓以至诚,奉行三民主义,效忠党国,献身教育事业,倘有违背,愿受政府严厉制裁谨誓。”可以看出,“效忠党国”“拥护领袖”等字眼在宣誓中时常出现,其中的党化教育的气息可谓十分浓厚。
除此之外,师范教育运动周还有一些其他的活动形式,比如,印发师范教育辅导小册,举办师生联欢会、音乐会,放映电影等等,这些活动旨在阐扬师范教育之意义,加强师范生对师范教育之认识,纠正社会人士对师范教育之歧视。
三、师范教育运动周的考察分析
师范教育运动周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首次以“师范教育”命名的活动周,凸显了国家在混乱情势下对师范教育事业发展的期许。这场活动为当时教育落后的中国带来了一丝生机。教师待遇菲薄、青年学生将师范教育视为畏途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广泛的宣传纠正了社会人士对于师范教育的歧视态度,也坚定了一般师范学子尽忠本位事业的忠诚志愿。部分地区为配合师范教育运动周的开展,设立了新的师范院校,培养了一批优质的师资,师资缺乏的困境有所改善。与此同时,关于师范教育的研究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深化。通过出版师范教育运动周专刊、召开师范教育座谈会,教育界人士与其他各界人士可以畅所欲言,围绕师范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
然而,由于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师范教育运动周的开展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首先,抗战时期,中国各省市境内的各级学校也均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其中专科以上学校校舍、校具破坏几乎达80%以上,图书仪器损失平均约达60%以上。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下,师范教育运动周的开展可谓是举步维艰,逐渐趋于懈怠。从全国各地向省教育厅所呈有关师范教育运动周的文件来看,虽然大多数是对各地师范教育运动周开展情况的汇报,但也有个别地区向省教育厅报备,由于地方沦陷,或学校尚未复课,师范教育运动周无法遵照办理。其次,中国自近代以来,国力衰败,政府财政收入短缺,在教育方面,经费问题一直都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在师范教育运动周实施期间,政府财政收入本就微薄,加之通货膨胀、层层克扣等因素的影响,实际可用的教育经费更是大打折扣。在此境况下,师范教育运动周的实施缺乏客观充分的条件,只得以简单、低调的形式于夹缝里求生存。再次,国民政府急于求成,同时开展了多项文化教育运动。科学教育运动周、社会教育运动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生活教育运动等层出不穷,且国民政府并未在工作前期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导致多项运动开展杂乱,缺乏重点,在当时人才、经费俱缺的情形下,难以取得显著的效果,也令师范教育运动周的实施受到影响。最后,抗战结束后,为应对军事上的失利及由此引发的统治危机,国民政府决定发动“戡乱建国总动员”运动,各种以“师范教育与戡乱建国”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演讲竞赛层出不穷,使得该活动逐渐背离了其“唤醒一般民众对师范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的初衷,而是成为一场场空洞的政治宣讲,成了为“绥靖”当时广大教师和师范生对国民党政府普遍激愤而作的笨拙尝试。
四、总结
综上所述,国民政府于1942年至1948年推行的师范教育运动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探索效果也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由于处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加之经费不足、工作前期缺乏合理的统筹规划等因素的影响,师范教育运动周的开展可谓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最终逐渐湮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中。
参考文献
[1] 熊贤君. 民国义务教育研究[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8.
[2] 任祖凤. 政治化与标准化:1939—1949年国定教师节研究[J]. 教育史研究,2019(4).
[3]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编委会.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M].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4] 郭景川. 被遗忘的教育活动史:战时师范教育运动周研究[J]. 江汉学术,2017(4).
[5] 王枬,黄伟林. 民国师范——民国时期广西师范大学教授故事集[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 《师范教育专号》[N]. 教育导报,1942(25—26).
[7] 《孩子的命运掌握在你手里——纪念师范教育运动周》[N].申报,1947-03-30.
[8] 马元放. 师范生宣誓的意义及其任务(三十六年三月卅一日在南京市立师范学校讲词)[J]. 首都教育(南京1946),1947(9).
[9]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教育1)[M]. 北京:档案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