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盐入黔与土城社会变迁述略

2024-08-31王丽君

中国故事 2024年7期

【导读】黔省无产盐之地,明代至清初所食之盐主要由川、淮、粤、滇四地输入,至清中叶,全省销售川盐占比最高,仁岸盐道在此背景下得以整修并日渐繁荣。土城镇地处赤水河中游,是仁岸盐道的重要转运口岸。川盐入黔促进了土城地区的商业发展,袍哥、盐帮等“十八帮”出现,也使土城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在土城形成了独特的“船帮文化”等古盐运文化。

盐为百姓生活所必需,然贵州境内多为淡水河湖,素不产盐,所需食盐皆赖外省供给,以川盐为主。由于山势险峻,运输成本极高,川盐直到清政府对赤水河进行整治后才开始大量输入贵州,贵州百姓“斗米斤盐”的困境得以改善。土城是黔北交通中枢网点上的要冲,也是仁岸川盐入黔路线中的重要集散地和码头,盐运对土城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探究土城盐运文化,对丰富土城社会文化史、经济史有着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川盐入黔与仁岸盐道

盐业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盐税是古代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之一,因此,食盐供应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食盐的重要性决定了其产销过程必定会对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在川盐入黔过程中兴盛起来的土城镇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黔省无盐,所用食盐全靠外省供给,主要有粤盐、滇盐、川盐、淮盐。《盐法通志》载:贵州素不产盐,亦无额销之引,民间食盐由小贩担负四川、湖广盐引零卖。清代,得益于水陆交通条件的提升以及政府政策的引导,淮盐在贵州市场的份额逐渐减少。与此同时,粤盐和滇盐的销售范围也收缩至它们邻近的区域之内。因此,贵州的大部分地区开始广泛流通和消费川盐。清乾隆元年(1736年),时任四川巡抚黄廷桂将川盐入黔的行销路线分为永岸、綦岸、仁岸和涪岸四大口岸。《清史稿》云:“初川盐以滇、黔为边岸,而黔岸又分四路,由永宁往曰永岸,由合江往抵黔之仁怀曰仁岸,由涪州往曰涪岸,由綦江往曰綦岸。”凡是要进入贵州各地的食盐,皆由盐场运输至长江各口岸入口处,再沿各河道运至贵州各地。这四条路线中,仁岸是最大且最繁忙的一条盐运路线。

仁岸盐道起于元、明时期,兴盛于清,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赤水河是仁岸盐运的主要航道,但其通航条件并不理想,故清政府曾对其进行多次整治,主要有两次。雍正年间,交通不便所导致的百姓食盐困难以及从贵州运输大量铅铜至北京的开销过多,对国家造成极大的负担。时任贵州总督兼巡抚的张广泗为解决这个难题,于乾隆八年(1743年)奏请对赤水河进行修整,“若开修赤水河,盐船亦可通行,盐价立见平减。偶遇丰黔不济,川米可以运济,实为黔省无穷之利”。经朝廷准许付诸实施,乾隆十一年(1746年)赤水河整治工作宣告结束。整治后的赤水河交通状况得到全面改善,通航里程大为增加。至此,铅铜运输费用得以降低,经赤水河进入贵州的川盐急剧增加,赤水河成为川盐入黔的主要通道。

咸丰年间,各地农民起义的爆发和太平军在川黔地区的长期活动导致贵州社会动荡不安,赤水河航运也因此陷于停顿,维护资金又无从筹措,赤水河航道日渐淤塞。光绪四年(1878年),时任四川总督丁宝桢派遣唐炯再次对川盐入黔的四大口岸水陆通道进行整治,到光绪六年(1880年),茅台至合江段30多处险滩得到整治,沿河的转运码头迅速兴起,赤水河的航运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凭借赤水河流域运销食盐的仁岸一跃位居川盐入黔四大口岸之首。伴随着川盐入黔而带来的仁岸航运的兴盛极大地促进了赤水河流域沿线城镇的发展,这些城镇也在盐运过程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清末贵州商业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仁岸盐道中的土城

赤水河“源出云南镇雄县北境永鹿山之西北,由四川叙永境入本省境,依山黔省流至仁怀县境,复入本省境内,再北流仍沿川黔省界,至赤水县境,乃斜贯赤水县域,出本省境,入四川之合江,而注入长江”。土城镇地处黔北赤水河中游,是贯通川黔道上的重镇之一,又系黔北交通中枢网点上的要冲,是赤水河流域的经济中心之一。有史记载以来,汉高祖在征服了这片蛮夷之地后于公元111年设置平夷县,唐仪凤二年(677年),废平夷建浙州,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置滋州,1121年废州降格为武都,后又废都建磁州千户所。元末明初,百姓改建房屋时,于镇中发现大量土城墙遗址,由此得名土城。

土城自古以来便是赤水河中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长期舟楫繁忙,商贾云集。赤水河自茅台经土城到赤水、合江与长江汇合。凡船只上下至土城,皆靠岸起卸货物,或另装由土城运出的物资,每日都有几十艘船只上下。各路商贩买卖货物,皆在土城,故土城乃万商云集之地,同时也是习水县的农贸集散地,其繁华程度并不亚于县城。

贵州境内多河流,川盐进入贵州的主要途径是水运,但受地形地势影响,险滩众多,河道狭窄且水流湍急,不利于通航,且食盐入黔大多是“溯流而上”,进一步增加了航运的困难。因此盐运必须采取分段运输并辅之以陆运的方式。在险滩密布之处,盐商均设置站点,船只将盐运至站点后,由人背或马驮的方式转运到下一个站点再装船上行。“仁岸的盐运路线大致可分五段,第一段从合江到赤水,第二段是赤水到猿猴(元厚),第三段是自元厚途经土城最后到二郎滩,第四段为二郎滩至马桑坪,最后是马桑坪到茅台”。可见,土城作为赤水河沿岸较大的食盐储卖地,在向赤水河上游地区运送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盐运与土城发展

土城作为川盐入黔的重要码头和集散地,盐运贸易必然会对其经济及社会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以下将详细展开论述。

(一)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城以水兴,水为城用”,经过明清时期的多次疏浚和治理,赤水河的运输条件得到改善,加之盐制改革降低了运盐成本。“仁边岸”各地盐号蓬勃发展,各集镇成为商贾汇聚、物资集散的码头和商埠。位居要塞的土城是仁岸盐运中元厚至二郎滩航线中的主要停靠港和水陆联运码头,川盐及许多货物水运至土城,均在此进行补给或由此转运到省内其他地区,盐商巨贾云集于此,土城在盐运的影响下趋于繁荣。道光《黔南方志略》记载:“土城与叙永厅、仁怀县二处交错,又为蜀盐商船屯泊之所,客户亦繁”。竹枝词亦载:“昨日石龙新出水,盐川知抵土城无?”今人皆可从此类记载中窥见过去盐运为土城带来的繁华景象。

食盐运销,不仅促进了城镇繁荣,丰富了沿岸人民的谋生手段,还推动了土城商品经济的发展。清末民国时期,土城盐号全称为“仁岸川盐办公室委托大业公司办事处”,鼎盛时多达十几家,为保证盐运安全和盐款押送,盐号往往在各分站与总站设置盐防军,盐号销完盐后,便由盐防军将所得盐款层层送至盐业总部,如此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川盐销售网。除盐防军的布置外,盐号各部门还大量雇用民工负责盐的装卸。《四川盐法志》载:“凡盐船行大江皆顺流,惟滇黔常有江入小河者,多逆流,水浅滩多,艰难尤甚。一船需纤夫数十人,腰负纤绳,高者攀缘岩壁,低者匍匐沙际,两手据地而行。滩深处,奔湍成溪,船于水中争至,尽数十百人之力,仅乃得上。”《中国盐业史》也对仁岸盐运的通航条件有所评述,即“陆运需人背马驼,水运要盘滩过载,运输路线长,中转环节多,盐运十分艰难”。盐运的困难为大量民众提供了就业的岗位,在川盐的运输过程中,采用了一种特殊的雇佣模式即以盐作为运输报酬,这种方式称为“以盐运盐”,具体操作上,在自贡的盐井处,盐被封装成每袋重达200斤的包装单位准备出厂。然而,在历经不同的运输环节后,当这些盐袋最终抵达土城的盐号时每袋盐的重量需精准地减少至145斤。这一过程中损耗的55斤盐,则被用作支付从土城往下直至目的地沿途区域的运输费用。继而,民工可将作为薪酬的盐在土城设小摊贩卖后换取钱米以维持家庭开支。除此之外,为了减少盐在运输途中的损耗,盐商通常会在盐底部铺垫稻草,这种稻草被称之为“盐草”,其中含有少量盐分,部分穷苦人家将盐草中的盐熬煮出售卖,虽然价格低廉,但是也能作为他们的求生之计。盐运给这座小镇带来的繁荣,使镇上的部分居民脱离了农业生产,从事于商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的比比皆是。从业方式的多样化也使百姓的生活水平得以改善。

(二)推动民间组织兴起

川盐入黔不仅满足了当地人民对食盐的需求,还促进了各河道沿岸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当地其他产业的兴起,派生出许多依附于盐运的民间团体。盐运需长途跋涉,为了满足商贾、运盐工人等的生活需求,在沿线的集镇、码头、中转站,客栈、餐饮店等服务业兴起,酿酒业得到发展与兴旺。在运盐途中,美酒是必不可少的助兴工具。土城至茅台段的赤水河具有得天独厚的白酒酿造环境,除茅台酒外,土城的“宋窖”当时一天酿造两千多斤白酒,也仅能满足数以千计的船工、纤夫、背盐的挑夫和过往商人饮用。在土城及其周边往来的各路商贩,也推动了土城和其他地区的商业往来。当时在土城的商人运进当地人所需要的百货,其中以食盐为主,又将土城的特产如猪鬃、桐油、松油等通过赤水河流域销往外省,繁荣了土城的商贸。

土城商贸繁荣导致经济物资交流庞杂,各种纠纷层出不穷,经各界协商,报经当局同意后,特设工商联合会进行统一领导。继而将各行业分别组成十八帮口,每帮选主席、副主席各一名,各帮按照营业额之大小和人数的多寡缴纳经费作为商会一切正常费用的开支。若帮会成员有困难或发生纠纷,如帮口解决不了,则报请商会解决。如此,在土城形成了所谓的“十八帮”,即:袍哥、盐帮、木帮、布帮、烟帮、栈房帮、水食帮、山货药材帮、京果糖食帮、屠帮、船帮、力行帮、驼帮、斗戴帮、酒帮、五金帮、铁帮、经纪帮。袍哥凌驾于其他十七帮之上,定下江湖规矩,调解各帮冲突、维系社会秩序。十八帮是当时土城商业兴盛的体现,现在,仍可从土城大街小巷的各帮纪念馆中窥见一二。盐运与土城的兴衰息息相关,盐运发展所带来的航运经济是这座古镇得以繁荣的主要动力。

(三)促进文化的发展

盐运发展使土城形成了一种特殊船帮文化。因赤水河沿途险滩众多,不同区域河道和水流缓急情况需要不同船型,且盐运所需船只较多,故盐商往往雇船只以运盐,为保证盐运顺畅,船帮应运而生。船帮根据水势造出各种适宜行驶于不同路况的船型,如从赤水到猿猴(元厚),船工们以头尾高翘的牯牛船沿赤水河装运,在元厚再改换为小牯牛船装载运至土城,到马桑坪又改用更小的船只“茅村船”(又称关刀船)运送盐巴茅台村(今茅台镇)。现如今,在土城还保留有船帮遗址,世人可从船帮旧址的建筑规模和风格中看到当时船帮规模的庞大以及外来文化对土城的影响。

千百年来,船夫的号子响彻赤水河两岸,“兄弟们哟,嘿哟嘿,斗劲来哟,也含啦;妇人在炕头,哟嘿哟,等我们回哟;嘿嗬,生个儿子,嗬嘿,考状元罗,嘿哟……”盐巴老二的脚板磨平了土城的石板,数不清的日积月累,土城的石板路早已浸透了咸,土城这座小镇也留下了古盐运文化的深刻痕迹。除了丰富的古盐运文化外,盐商在贵州贩卖食盐,也对贵州的文教事业有所建树。许多客商定居土城,为土城带来了先进的文化观念。大量外籍商人云集土城,也促进了土城会馆文化的形成,当地文化与移民文化的融合大大加强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

四、结语

川盐入黔为土城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为土城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投资者将目光投向贵州省,贵州的旅游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势。如今,土城作为举世闻名的红军渡口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但其作为古代川盐入黔的重要码头和集散地的历史却鲜为人知。在推动贵州经济增长的进程中,我们不应片面依赖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应当将盐运文化这一蕴含独特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提升为当前时期开发利用的重点领域,以期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重繁荣。

参考文献

[1] 周庆云. 盐法通志·销岸一[M]. 民国七年印本.

[2] 赵尔巽,柯劭忞. 清史稿·食货四[M]. 北京:中华书局,1976.

[3] 清实录·高宗实录. 卷二三九[M]. 中华书局影印.

[4] 丁道谦. 贵州经济地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46.

[5] 魏郁珉. 中国最美的100个古镇[M].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

[6] 罗进,魏登云. 仁岸川盐入黔路线及其作用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5.

[7] (清)罗绕典.(道光)黔南职方纪略. 卷四,仁怀直隶厅[M]. 清道光二十七年刻本.

[8]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编.贵州竹枝词集[M]. 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2019.

[9] (清)丁宝桢撰.四川盐法志. 卷六,转运一[M]. 成都:四川大学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光绪刻本影印.

[10] 唐仁粤. 中国盐业史·地方编[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1] 罗进,魏登云. 仁岸川盐入黔路线及其作用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