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熟能生巧”还是“道德比较”
2024-08-31龙佳仪
【导读】《卖油翁》的主题向来众说纷纭,存在两种主要观点:第一,此文通过一个小故事传达了“熟能生巧”的道理;第二,此文通过卖油翁和陈尧咨的对话,鲜明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形成道德对比,揭示做人要谦虚沉稳、戒骄戒躁的道理。本文从文本、资料和史实出发,分析作者意图,推测作者真正想要传达的“熟能生巧”的主题。
《卖油翁》作为一篇经典的文言文,入选教材已有近八十年之久。多年来,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基于不同的观点和依据,对这篇文章的主题作出了多样化的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这篇文章的基本要义是熟能生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平民视角的影响下,卖油翁被塑造为不卑不亢的平民阶级反抗权威的代表,陈尧咨也成了高傲蛮横、技不如人的反面典型,二者形象形成对比,揭示了做人要谦虚的主题。受宋代重文抑武政策的影响,“持历史视角的研究者认为欧阳修记录这则故事的题外之意是对好大喜功的武官的轻视与批判,而陈尧咨是武官的代表,受到批判理所当然”。后两种观点都将文章主题归纳为作者对陈尧咨这一人物的批判。
最近二十年,许多一线教师在讲解《卖油翁》时,又对主题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阐述。王君老师在授课时将此文的主题定为小人物的尊严。东北师范大学的李娟老师不满于对两个人物的平面化解读,于是深入文本,在简单的道德二元对立之外,分析了现实道德情境中两个人物真实的、合理的道德反应,形成对人物复杂、丰富的认识,并将此作为道德教育的案例,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也有学者认为文章的主题为技与道的结合,强调只有合乎道,才能达到技的精妙境界。
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我们必须重视作者意图。作家的创作意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主题、风格、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要揭示文本真正的主题,应该回归作者意图,从文本、典籍和历史的角度深入探寻作者意图。
一、从文本出发
(一)称呼无讥讽意味
原文里,作者在称谓上对陈尧咨显示出尊敬态度,称陈尧咨为陈康肃公,即称呼他的谥号,其原因大概有二:一是表明陈尧咨已经逝世,二是对人称“公”表示一种尊敬。“康肃”这个词也含有褒扬的意味。欧阳修这样称呼陈尧咨,而不是直呼其名,可以看出作者对于陈尧咨并无讥讽之意。
(二)故事的真正用意
从故事矛盾的产生到解决,可以一窥作者的意图。最开始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但微颔之”时,矛盾就已初显。卖油翁的举动让陈尧咨觉得奇怪且生气,于是他首次发问:“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没想到他收到的回复更具挑衅意味:“无他,但手熟尔。”矛盾进一步升级。陈尧咨忿然问道:“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也不甘示弱,提出“以我酌油知之”,通过行动化解了矛盾。最后,陈尧咨笑着打发他走了。在这篇课文的矛盾对立中,谁对谁错常为人们津津乐道,争论不止。但结合故事的结局来看,矛盾被卖油翁巧妙地化解,陈尧咨也不再咄咄逼人。这表明作者并不是想塑造两个黑白分明的人物,而是想借用这个故事传达深刻的道理。矛盾化解的关键——卖油翁展示熟能生巧的道理,也许是解开这篇文章主题之锁的钥匙。
陈尧咨最终肯定了熟能生巧的观点。卖油翁倒油的技术实属高超,能做到万无一失,已是万里挑一。陈尧咨“笑而遣之”是对卖油翁高超本领的默认,否则他不会轻易放走挑衅自己的人,定会据理力争。这个结局也可以看出陈尧咨懂得自省和得饶人处且饶人的良好品格,他并不是刻意让人难堪的刻薄之人。
卖油翁的底气来自勤奋的练习和有把握的技艺,在这两者上,他不输陈尧咨。卖油翁并没有说陈的射箭技艺不好,只是强调“无他,惟手熟尔”。在他看来,陈射箭技艺高超的原因是他刻苦勤勉的练习,而自己也是因为多练才能做到“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此他有底气。卖油翁通过自己倒油的手艺展示熟能生巧的道理,陈没有否认他的观点,而是笑着打发他走了,主动缓和了矛盾而非加剧矛盾。
从全篇的叙事可以看出,作者还原矛盾冲突,不是为了批判谁,而是为了构成一种反差:在陈尧咨盛气凌人、大家都不看好卖油翁时,这两人会如何结束这场对峙?结果,卖油翁以行动证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加速故事发展,迅速收尾。这一短小精悍的故事所揭示的道理让人叹服。这种情节上的冲突和人物的对立更加反衬出“熟能生巧”这一道理的合理性。卖油翁能凭借这个道理说服陈,说明这个见解是高妙的。叙事过程中,两个人物形象所展现的鲜明性格特点,使这则小故事更具戏剧性,也使“熟能生巧”这一主题深入人心。
(三)被删减的议论句
原文在被选入教材时,最后一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曾被删减,这句话也是全文唯一的议论句。“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两个故事都出自《庄子》。“庖丁解牛”讲的是厨师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刀在牛的筋骨、肉缝隙中游走,避开砍不动的地方,就能又快又轻松地将牛肉卸下。这一故事揭示了把握事情的客观规律,做事就能得心应手的哲理。文惠君最后也为之感慨:“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轮扁斫轮”写春秋时期齐国造车高手轮扁,在齐桓公读书时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轮扁听闻圣人已死后,又补充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齐桓公大怒,要求轮扁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轮扁便以自己造轮只能心领难以言传为例,揭示了“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的道理,即古人与他心中难以言传的精华一起逝去了,因此能流传下来的只能是糟粕部分了。
这三个故事的相似之处在于主人公同是小人物,却在地位更高的人面前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使故事广为流传。《轮扁斫轮》与《卖油翁》的情节极其相似,都讲了两个劳动人民与地位更高的人产生矛盾冲突,但轮扁和卖油翁依据自己的生活和劳动经验,以理服人,成功地化解了矛盾。矛盾的尖锐反衬出道理的高妙。
(四)为何题为“卖油翁”
20世纪初,林景亮编《评注古文读本》 ,就将陈尧咨与卖油翁的故事单独成篇, 当作“奇趣”,并冠之以《卖油翁》。为什么叫《卖油翁》,不叫其他?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卖油翁是值得赞美的小人物,他面对权威和质疑时从容不迫、不卑不亢;第二,他虽是贩夫走卒之辈,却也练就让人惊叹的本领,值得钦佩;第三,他并不是学富五车的读书人,却能根据经验看清事物的本质,道出“熟能生巧”的哲理。卖油翁身上闪烁着许多光芒,因此他能赢得人们的认可与敬佩,给不同时代的读者带来启示,让这篇文章在各大教材中多次收录。
这篇文章广为流传的原因,究其根本,还是因为通过卖油翁揭示了一个容易被世人忽略的道理——熟能生巧,这会使读者在阅读时恍然大悟,并产生认同感。就像“庖丁”和“轮扁”那样,《卖油翁》打破了常人的思维局限,指明事物的本质,揭示大道至简之理。无论于欧阳修等古人,还是现代社会的人而言,都是一种醍醐灌顶般的指引,是作者最想传达的主旨思想。
二、从典籍出发
《卖油翁》选自欧阳修的《归田录》,他在《自序》中说:“《归田录》者,朝廷之遗事,史官之所不记,与夫士大夫笑谈之余而可录者,录之以备闲居之览也。”这表明他写作这部书的态度:记录史官所不记载的朝廷轶闻趣事;记录和士大夫谈笑之余值得记录的内容;写成后以备闲暇时翻阅浏览。由此可见,欧阳修写作这部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批评谁,而是记下轶闻趣事,供自己和士大夫们品味赏玩。因此,将《卖油翁》的作者意图视为记录一个深刻的道理,貌似更符合作者的态度。
在《归田录》末尾的序言中,欧阳修提及“不书人之过恶。以谓职非史官,而掩恶YsNRlp8oJb/3MC9mjQty8ow9zkb4yy6TjzuY+ewIIBE=扬善者,君子之志也”。如此看来,《卖油翁》一文中虽有对陈尧咨骄傲的描写,例如“举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忿然”“笑而遣之”,但作者并不是要批判陈尧咨这一人物,只是在陈述事实,展现人物的真实反应。《宋史·陈尧咨传》记载陈尧咨“性刚戾,数被挫”,作为北宋有名的翰林学士,皇帝宠臣,曾历任高官,性虽“刚戾”,但很重名节,名望非常高。对于性格刚戾的陈尧咨而言,能做出让步已实属不易,甚至算得上是一种自我的进步,因此不能完全评价说这篇文章是欧阳修在批评陈尧咨。
三、从史实出发
《宋史列传四十三·陈尧咨传》记载,陈尧咨是阆州阆中人,出身官宦世家,陈家进士及第的有好几个,还有十几个人当上大官。哥哥陈尧叟、陈尧佐和陈尧咨三兄弟都是状元及第,坊间有“圣朝之盛,一家罢了”的说法。从史料可以看出,这三兄弟在世间的成就很高。欧阳修与陈尧咨的哥哥陈尧佐交好。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写道:“国朝之制,知制诰必先试而后命。有国以来百年,不试而命者才三人:陈尧佐、杨亿及修忝与其一尔。”可见欧阳修对友人陈尧佐的评价很高,两人关系非常好。欧阳修给陈尧佐写的墓志铭《太子太师致仕赠司空兼侍中文惠陈公神道碑铭》,盛赞了陈尧佐为人及政绩,碑文最后更是称赞了陈氏家族的盛况:“秦公三子。长曰尧叟,为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季曰尧咨,为武信军节度使。皆举进士第一人及第。三子已贵,秦公尚无恙,每宾客至其家,公及伯、季侍立左右,坐客蹙蹄不安,求去,秦公笑曰:‘此学子辈耳。’故天下皆以秦公教子为法,而以陈氏世家为荣。”欧阳修对陈家情况如此熟悉,更见两人的友谊紧密、深厚。
因此,从历史资料来看,欧阳修不会批评陈尧咨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欧阳修与陈尧咨哥哥关系如此之好,且《归田录》要呈给皇帝御览,他不会专门写批评陈尧咨的文章。第二,据历史记载,陈尧咨于1034年去世,欧阳修的《归田录》成书于1067年,也就是陈尧咨去世三十年后,令欧阳修记忆如此深刻的原因应该不是两个人物个性的好恶,而是这个故事揭示的道理深入人心。
如果在解读这篇文章时,将重点放在陈康肃和卖油翁之间的道德品质比较上,而把熟能生巧这一道理当作次要内容,便不符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偏离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内涵。从文本、典籍、史实三个角度来看,欧阳修写作《卖油翁》的目的是记录一则以备闲居时所览,可供传阅的小故事,传达“熟能生巧”这一珍贵却易被忽视的道理。
参考文献
[1] 黄震云. 故事讲千年,试解其中味?——欧阳修《卖油翁》阅读与欣赏[J]. 名作欣赏,2018(34).
[2] 李娟. 语文学科德育的多维视角研究——以《卖油翁》一文为例[J]. 教育学术月刊,2021(7).
[4] 欧阳修. 归田录[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5] 方勇,刘涛译注. 庄子[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6] 脱脱. 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2004.
[7] 欧阳修. 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