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朔散文模式”中的地理景观书写及历史意义
2024-08-31史庆真
【导读】“杨朔模式”蕴含着游历与归乡的两大主题,所历之景包含自然与人文两大地理景观要素。这些要素使杨朔的散文创作倾向于游记散文的创作风格,“杨朔模式”也确实从中国传统的游记散文创作中汲取了营养。不论是过去、当下乃至未来,杨朔与他的“杨朔模式”都有其独特价值。
作为十七年文学时期的散文大家,杨朔的散文创作有其独到之处。其散文创作存在固定套路,被研究者总结为“杨朔模式”,这一模式几乎贯穿于杨朔所有的散文创作中。杨朔对这一模式的应用得心应手,其在这一模式下书写了丰富的国内外地理景观,并以地理景观书写来表达内心情感。这种固定的写作套路在当时让人耳目一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为研究者所批驳。应当说,“杨朔模式”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杨朔为十七年文学时期的散文创作贡献了新颖的形式,这一形式对其后的散文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不应当片面地否定或肯定“杨朔模式”,应当对其进行全面剖析,将之置于散文创作的历史长河中进行检验,方能得出中肯的评价。
一、游历与归乡,自然与人文——“杨朔模式”的两组因素
杨朔的散文创作成果颇丰,他的散文创作主要基于其丰富的革命与工作经历,也基于四方游历的亲身体验。抗战时期,杨朔随军转战南北;解放战争时期,他在华北奔波;抗美援m14MmqRrtWX8W/hA649rig==朝时期,他奔赴朝鲜前线,创作了大量战地报道;随后,杨朔回国,在国内各地游历、工作,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杨朔的一生,是脚步不停的一生。他将路途所见的自然地理景观,按自己的方式,书写为散文作品。这些作品基本分属于“游历”与“归乡”两个部分。
在这两个部分中,“游历”所占比重较大。杨朔奔波一生,很少回到自己的家乡,所见所闻,大多是异乡之景。虽是异乡,杨朔却依旧用十分热情的笔触,去描绘和讴歌。在散文《泰山极顶》中,对于泰山之景,杨朔这样写道:“一路从山脚往上爬,细看山景,我觉得挂在眼前的不是五岳独尊的泰山,却像一幅规模惊人的青绿山水画,从下面倒展开来。”从山脚下开始的登山之旅,被杨朔比作是从山脚下展开的一幅画卷,沿路景色依次展现在眼前,“两座奇峰对峙着,满山峰都是奇形怪状的老松,年纪怕没有个千儿八百年,颜色竟那么浓,浓得好像要流下来似的。”如此壮丽的景色,自然引得人心潮澎湃。杨朔此行是为看日出而来,只可惜天公不作美,来到泰山极顶,天空依旧阴沉,看不到日出,同伴感觉此行美中不足,但杨朔却另有一番观点。他在极顶上看到,“那在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整个山河都在欢腾着啊。”由此,整篇散文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在看到祖国的壮丽山河之后,杨朔将中华民族的未来比作初生的朝阳,可见他对国家的未来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从《泰山极顶》当中,我们便可以感受到何谓“杨朔模式”。这一模式基本上可以总结为一种“扬——抑——扬”的创作节奏。在开篇极力铺张渲染,营造氛围,形成“一扬”;中篇笔锋一转,作者或是遇到变故,或是遇到某个人,使事件面临转折,形成“一抑”;结尾处事件或作者的情感再度发生变化,照应开头,升华情感,形成“二扬”。杨朔用这样的模式,抒写自己的游历经历,描绘祖国山河,并将自己的情感熔铸于景色当中。其一生脚步走遍大江南北,足迹遍布世界各国,所见之景无数。自然景致千变万化,而杨朔本人的创作模式却岿然不动。每到一处,其笔下描绘的景致都能够清楚表达情感。可以说,这一模式,已经被作者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泰山极顶》属于自然地理景观书写。除此之外,在散文集《海市》当中,还有对于人文地理景观的描绘。和自然地理景观不同,对人文地理景观的书写,通常被放在“杨朔模式”的“二扬”当中。这里我们依旧以《泰山极顶》为例,在杨朔一行人登上泰山之后,杨朔眼中所见,是如下景色,“瞧那莽莽苍苍的齐鲁大原野,多有气魄。过去,农民各自摆弄着一小块地,弄得祖国的原野像是老和尚的百衲衣,零零碎碎的,不知有多少小方块拼织到一起。眼前呢,好一片大田野,全联到一起,就像公社农民联的一样密切……再瞧那渺渺茫茫的天边,扬起一带烟尘。那不是什么‘齐烟九点’,同伴告诉我说那也许是炼铁厂。”不论是农业用地还是钢铁工厂,都是人文地理景观,是经劳动人民之手创造出来的。在“杨朔模式”当中,人文地理景观的分量很重。相较于自然地理景观,杨朔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杨朔模式”就是要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起到激励的作用。自然地理景观可以产生积极的意境。作者通过书写繁华盛景,暗示一个美好的时代已经到来。人文地理景观起效则更为直接。作品直接描绘新中国的建设成果,将国家美好的未来展现读者眼前。
在“归乡”一类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杨朔模式”的运用。在散文集《海市》当中,与集子同名的散文作品《海市》,记叙了杨朔的返乡之旅。文章开头便讲述了杨朔家乡的一种奇景——海市。茫茫海面上,原先的岛屿不知所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片从未见过的山峦,如水墨画一般黑苍苍的。山上满是苍松古柏,而稀疏之处,隐隐有渔村的影子。如此奇景,其实就是海市蜃楼。杨朔回乡,想要再睹海市真容,虽然不易,但他依旧想碰碰运气,所以还是上了船,朝“海天深处”而去。这便引出了杨朔模式的“一扬”,船停靠在一座如“海市”一般的岛上,岛上万紫千红,一派丰收景致,“说起野花,也是海岛上的特色。春天有野迎春;夏天太阳一西斜,漫山漫坡是一片黄花,散发着一股清爽的香味。黄花丛里,有时会挺起一枝火焰般的野百合花。”随后,杨朔来到当地一户人家,见到了渔民老宋,这也就引出了杨朔模式的第二部分——“一抑”。从老宋口中,我们得知了这座“海市”和渔民老宋的过往。从抗日到解放,老宋同岛上的劳动人民一道,受尽浮沉之苦,受尽剥削和压迫。但老宋一直坚持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海市”上的劳动人民也翻身做主人。文章的“二扬”也由此展开,借老宋之口,杨朔感叹,只要闹革命,解放前像“活地狱”的“海市”,也可以变为“海上仙山”。最后,杨朔总结,自己所登上的“海市”,并不是传说中虚无缥缈的海上仙山,而是由劳动人民双手创造的美丽岛屿——长山列岛。
对于自己的故乡,杨朔怀有的感情更为复杂、更为亲切。对于故乡,杨朔本身是有记忆的,像《海市》中的海上仙山传说,或者是《蓬莱仙境》中对于家乡旧人的回忆,都使杨朔对故乡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认识。但在归乡之后,现实中的故乡却都给他带来了全新的感受。一前一后的感受对比,更能抒发杨朔心中所想。在“归乡”的题材中,“杨朔模式”更为明显。对家乡的美好回忆,构成了“一扬”的主要内容;而与美好回忆产生的偏差,则打碎了“一扬”建构了美好途径,形成了“一抑”;但随后,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中,劳动人民创造了一个与旧时故乡不同的美好家园,这使杨朔无比欣喜,构成了结尾的“二扬”。
总的来说,在杨朔的散文作品中,“杨朔模式”时常出现。对自然地理景观和人文地理景观的书写,游历与归乡的两大主题,构成了“杨朔模式”的基底。杨朔的散文作品,都带有“游”与“观”的性质。拥有这样性质的“杨朔模式”,在“游记散文”的发展历程当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二、从“游记散文”的发展历程中看“杨朔模式”历史地位
游记散文一直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大类。有的学者认为其归属于散文创作,而有的则认为其应当分属于一个不同的门类。王立群教授对游记散文进行了如下三方面的定义。首先,对游历途中的山川景物作了具体而真实的描绘;其次,有游踪的记途;第三,有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杨朔的散文创作和他的“杨朔模式”,无疑符合以上三点定义。杨朔散文的开篇,大多有对山川景物的细致描绘,如《泰山极顶》中对泰山景色的描绘,《海市》中对于海岛丰收景致的叙述,都是例证。而对游踪的记忆,在《海市》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杨朔从上船欣赏海天之景,到下船后欣赏“海市”的景色,沿途记叙得清清楚楚。最后,杨朔的散文创作,拥有丰富的情感寄托。杨朔的散文创作都立足于表情达意,他在《泰山极顶》中,写完泰山之景以及日出东方后,在结尾写道:“伟大而光明的祖国啊,愿你永远‘如日之升’!”在《蓬莱仙境》结尾,他描绘了故乡的建设成果,在讲完了旧人故事之后,在结尾又写道:“……绣的内容不是别的,正是人民千百年梦想着的‘蓬莱仙境’。”这些话语流露出强烈的情感,是杨朔散文创作的目的,也是“杨朔模式”想要达到的效果。
在确认杨朔散文创作的“游记散文”性质之后,我们要将杨朔的散文创作置于中国游记散文创作的历史长河当中,观照其历史地位,进而找到其与前代游记散文的联系,发掘其对后代散文创作的影响。
回望过去,中国游记散文创作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于东汉,在两晋南北朝得到发展,在柳宗元处堪称大成。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当中,游记散文的核心精神也在不断完善。处在萌芽期的游记散文,只是机械地记叙山川风物,随着文体的发展,作者对所见之景的喜爱也被不断地融入文章当中。到游记散文真正成熟完善时,其精神内核就不只是对景物本身的喜爱了。苏轼有言:“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在这种境界下,游记散文所展现的就不仅仅是景物之美,作者触景而生的情愫,也会在文章中得到体现。如柳宗元那篇著名的《小石潭记》,“悄怆幽邃”的不仅仅是小石潭的环境,同时也是柳宗元遭到贬谪后的心境。“杨朔模式”继承了这种传统。杨朔的散文都不仅仅是写景,而是为了抒发自己对新中国和新社会的无比热爱。在散文集《海市》的小序中,杨朔表达了自己对散文的理解。他认为,散文创作可以从生活中抓取一些有意义的片段,迅速反映出一个时代的侧影。杨朔认为,出色的散文,常常会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与战斗性。在散文创作中,杨朔不仅仅抓住了人物,也抓住了景物,表达出了时代色彩,也表达出了自己的情感,这便是对传统游记散文的继承。
我们应当立足于十七年文学时期,也就是杨朔创作散文集《海市》中大多数篇目的时期,考察杨朔的游记散文的独特作用。在当时,不论是游记散文创作还是其他类型的散文,乃至于大多数文学创作,都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歌颂态势,这也是时代的需要。但这样的态势还是使得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趋于僵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杨朔的散文创作无疑是别开生面的,“杨朔模式”在十七年时期风头无两,引来许多效仿。可以说,杨朔在那个漫山遍野一片红的时代中,开拓出了一抹别样的色彩。虽然之后的很多学者对“杨朔模式”有“过于僵化”的评价,但如果考虑到时代背景,我们就不能否认,杨朔的游记散文创作,是有独特作用的。
最后,“杨朔模式”对之后的散文创作起到了不小的影响。杨朔的散文创作结合了诗歌的特点,加入了一种新的包含民族特色的散文形态。这种形态在当时是一种典范,后来则成为被竞相效仿的对象。如孙绍振所言,杨朔“以他超越当时水平的语言魅力,推动了散文文体意识的复苏”。而在今天,“杨朔模式”虽然被很多学者指斥为“僵化”,但其有一点依旧值得学习,那便是始终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源自杨朔本人的成长经历以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坚定信念。
参考文献
[1] 杨朔. 海市[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23.
[2] 孙绍振. 世纪视野中的当代散文[J]. 当代作家评论,2009(1).
[3] 王立群. 论山水游记的起源和形成[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7(4).
[4] 薛迎. 杨朔散文创作的发展及其评价[J]. 郑州大学学报,1979(4).
[5] 罗时进. 杨朔散文古典文学渊源蠡测[J]. 苏州大学学报,1983(1).
[6] 刘宽文. 源于自身的茧——浅论杨朔散文体式的得失[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
[7] 易瑛. 杨朔“诗化”散文再审视[J]. 理论与创作,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