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激流三部曲》到《憩园》:封建家族的溃败史

2024-08-31周苗苗张淑娟

中国故事 2024年7期

【导读】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家,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的家族系列小说描写了封建大家族的溃败史,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迁。《激流三部曲》及其续篇《憩园》深刻地对封建制度的罪恶本质进行了揭露,反映出巴金对旧制度罪恶的“控诉”。从《激流三部曲》到《憩园》,可以看出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封建大家族变迁较为完整的图景。

巴金是20世纪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非凡的大家之一。他的作品充实了中国作品的宝库,给中国文坛增添了更多色彩。特别是他的家族小说真实地描写了在特定背景下的人、事、物。他的《激流三部曲》由《家》《春》《秋》构成。《秋》完稿之后,巴金准备再写一部续集《冬》,作为《激流三部曲》的补充。由于种种原因,巴金把《冬》的材料写进了《憩园》。从反封建意义层面来说,《憩园》发展了《激流三部曲》的主题。

本文将从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和《憩园》来谈中国封建大家族的溃败,以及这一溃败反映出的中国社会变迁。

一、封建大家族的溃败图景

《激流三部曲》和《憩园》向我们展示了封建大家族的溃败图景。从《激流三部曲》中高老太爷、高克明、高克安等人道德败坏的腐朽行为,再到《憩园》中杨老三、姚国栋等人的荒唐行为,都透露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趋势。

新民主主义的大潮导致了封建家族内部的分化。巴金重点描述了觉慧、觉民、淑英等人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觉慧等人对高老太爷等人的反抗实质上是新旧两个时代的对抗。觉慧参加了社会活动,这说明他们的反抗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得到了社会上很多进步人士的大力支持,这充分地体现了社会的新生力量。这也是封建制度必定灭亡的根本原因。在《家》中,觉慧斩钉截铁地说:“我要做自己的主人!”在《春》中,淑英坚定地说:“春天是我们的。”在《秋》中,觉民曾不止一次地指责长辈的腐朽堕落,并宣称要放弃这种寄生生活。

二、高公馆的封建阴影

《激流三部曲》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高公馆。在这个家族里有五房,以高老太爷的三个孙子即觉新、觉民、觉慧三人的思想、生活的差异为纵线,以家族里的其他成员的生活、性格为横线,构成了一幅大家庭的图景。在女子的描写方面,作者写了梅、瑞珏、琴、鸣凤这四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作品《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是《家》,它向读者集中展现了旧式大家庭的基本特征。高公馆的高老太爷是贯穿这部作品的一条暗线。整个高公馆都笼罩在封建卫道士高老太爷的阴影之下。在这个封建卫道士的掌控之下,大家庭里充满了罪恶与虚伪。各种矛盾暗暗滋长,为高公馆类大家族的最终衰败作了铺垫。作者在这种背景下描写了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爱情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有两个悲剧:一个是觉新和瑞珏及钱梅芬构成一个悲剧,另一个则是觉慧和鸣凤的爱情悲剧。这两个悲剧都直接或间接地和高老太爷有联系。他们的悲剧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因为自己的爱情而与封建礼教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并因此走向了悲剧的命运!丫鬟鸣凤的死激化了家庭内部的矛盾,使高家第一个反叛者——觉慧出现了。他的反抗和离家出走是高家由盛转衰的关节点。随着故事的发展,封建“僵尸”高老太爷的死亡暴露了高公馆腐朽、罪恶的本质。于是,以觉慧等为代表的进步青年开始对抗高家的封建统治!从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上,我们看到中国青年一代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巨大影响。

第二部《春》同样描写爱情故事。与《家》不同的是,《春》不再着重表现年轻人对爱情的追求与封建制度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主要表现丑陋、罪恶的封建婚姻制度对妇女的摧残,控诉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第三部《秋》写了高家的结局——分崩离析、树倒猢狲散。随着高家第二代高克明的死亡,高家陷入了混乱,连“零余人”觉新也开始反抗了。《秋》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崩溃。《家》《春》《秋》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三、《憩园》—— 封建大家族的挽歌

《憩园》这部作品有一定的现实依据。作者回到家乡听说了五叔的死,又看到了故居门前上面的“长宜子孙”字样,由此萌发了以五叔为原型创作小说《冬》(即《憩园》)的想法。

作品《憩园》讲述了一座名为“憩园”的公馆里新旧主人的故事。“憩园”的旧主人杨老三是“富二代”,祖上有着大量财产,杨老三过着寄生虫般的生活。他好逸恶劳,大肆挥霍。在败完祖宗留下来的财产后,他卖掉公馆,骗走了妻子的积蓄,最终被妻子和大儿子赶出家门,流落街头。杨老三没有生存技能,高低贵贱的等级观念又使得他不屑去自食其力,只好以偷窃为生,后被捕,病死于牢中。“憩园”的新主人姚国栋这时处于人生的得意时期,家里有父亲留下来的数亩良田,又有贤惠善良的妻子。然而,姚国栋虽然有很多抱负,但是从不付诸行动,整天无所事事,在一定程度上,他是在步旧主人杨老三的后尘。在这样一种被金钱腐蚀的生活环境下,姚国栋之子小虎变成了一个纨绔子弟。他做事蛮横无理,骂仆人、赌钱、摆阔……最终在玩乐中丧失了自己的性命。这也预示着姚家必然灭亡。姚家其实就是封建大家族变迁的一个缩影——由殷实到溃败。毫无疑问,这种结局也是封建社会的结局。

《憩园》是作者在与妻子萧珊蜜月期间创作的。面对着故乡的衰败和新家的建立,作者不由得感慨万千,这也解释了为何《憩园》有一种“挽歌”的调子。作者在《家》中表达的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强烈不满,甚至是痛恨。在《憩园》中,作者主要目的则是揭示人格堕落及人性扭曲的过程。这种堕落与扭曲伴随着封建阶级本身的没落。因此《憩园》的写作意图是更全面地揭示封建制度的罪恶本质。小说进一步拓展了《激流三部曲》的主题。

四、封建大家族溃败的内部原因

中国的旧式家庭呈现出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如《激流三部曲》中,封建卫道士高老太爷是金字塔的顶尖,高家第二代人是第二层,第三代人则是第三层,以此类推。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我国旧式大家族森严的等级关系——长尊幼卑,男尊女卑。理论上说,这样一种金字塔形的结构是很稳固的,那么在巴金的笔下,这样一种传统、稳定的结构是怎样崩溃的呢?在《激流三部曲》中,从高家内部来说,第三层中觉民、觉慧的反抗是这座“金字塔”崩溃的主要原因,而第二层高克安、高克定的腐朽、堕落是高家灭亡的加速剂。

(一)“幼稚而大胆的叛徒”的觉悟及反抗——封建大家族衰落的根本原因

觉慧性格的最大特点就是敢于质疑、反抗封建礼教。他勇于追求自由、爱情、婚姻。面对家族成员和社会的压力,他仍然选择争民主、争权力。他参加社会进步活动,积极宣传思想解放,反对封建思想;无视等级观念,与丫头鸣凤恋爱;坚决支持觉民逃婚;无视封建家长的“威严”,敢于反对并揭穿“捉鬼”的把戏;他虽然很敬重大哥觉新,但对觉新的“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给予了严厉的批评。他的反抗道路也是那个时代追求个性和思想解放的进步人士的共同经历。

(二)封建“僵尸”和腐朽堕落之流——封建大家族瓦解的加速剂

高老太爷是高家的“君主”,掌握经济命脉,他靠田租和剥削养活一大家子人,所以高家上上下下都必须唯他命是从。全家的生死大权也都被他捏着。家族中的特殊地位使他随心所欲地发号施令。他经常说的就是:“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要怎么做,就要怎么做!”专制主义永远伴随着个人迷信。在高公馆,高老太爷是全家所崇敬的,他一出现,整个堂屋都肃静了。高老太爷要求家人绝对服从自己的旨意,哪怕表现在像吃饭这种小事上,也要“老太爷举筷,大家跟着举筷,他的筷子放下,大家的筷子也跟着放下”。一旦有人违抗他的旨意了,“他的狂怒是很可怕的”。

《激流三部曲》还向读者展示了“黑暗王国”掌控者们的丑陋嘴脸,他们性格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封建主义制度,但这种性格又反而加深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这些“黑暗王国”的掌控者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道貌岸然、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如高老太爷、高克定、周伯涛等人;其二是行为荒唐、生活腐朽的高克定、高克安之流。这些形象塑造深刻地揭示了一个真理:封建制度已经使人性变得极为畸形了。正如马克思所说,封建制度的特点就是残酷和虚伪。

《憩园》中,作者站在旁观者的位置来观察、呈现人物。杨老三天资聪颖,有文化,但金钱使他变成了寄生虫一般的人,没有谋生的本领,碍于面子不肯自食其力,可见在金钱腐蚀下的寄生生活中,不可能磨炼出艰苦劳动的意志。

五、封建大家族溃败的外部原因

(一)社会的动荡

这一时期属于中国社会的动荡时期,也是中国封建家族日趋崩溃的时期。这一点可以在《秋》结尾程鑑冰的话语发现:“不过我不明白为什么时代进步得这样慢!民国已经成立十多年了,五四运动也过了几年,我们儿还是这样不开通。”可见此时应该是五四运动前后,即民国八九年到民国十三四年之间。《激流三部曲》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正处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和余波回荡的特殊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封建经济日益瓦解,封建家族的溃败则是必然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帝国主义要恢复元气,于是加紧了对中国封建军阀的压迫,而封建军阀则把这种压迫转移到中国人民和革命上,因此,各地相继出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而这种斗争无疑又加速了中国的封建家族的溃败。

(二)封建礼教的束缚减弱

《激流三部曲》和《憩园》创作的年代,中国的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封建制度日益瓦解,此外,在“五四”新文化的冲击下,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束缚已经大大减弱,此时的封建制度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封建家族制度的根基已经动摇。巴金及当时先进的知识青年认识到封建宗法制度必然灭亡的趋势。对于封建家族的瓦解,巴金不仅没有惋惜,反而庆幸这种罪恶的结束。

从1928年构思《家》到1944年完成《憩园》,中间大约经过了十六年的时间,这期间也是巴金创作的高峰期。这个高峰不仅仅体现在艺术的更加炉火纯青上,也体现在巴金对人性更加深入的探索中。《激流三部曲》及其尾声《憩园》可以充分显示出巴金整个创作风格的变化,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家》《春》《秋》和《憩园》这几个阶段的发展看到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国社会封建大家族的溃败史。

参考文献

[1] 汪应果. 巴金论[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2]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3] 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辜也平. 巴金创作综论[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