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新疆纪行文的发展演变特征
2024-08-31吴蓉
【导读】纪行文学在汉唐文化的孕育下取得了不俗成绩,文体渐趋定型。清代文学重朴学之风,重视文章求证,侧面推动着纪行文在体式风格和思想内容方面的发展。首先,乾隆朝对新疆早期地理勘探需要翔实的地理资料,后期《西域图志》《新疆图志》等方志的编撰,推动了纪行文的创作发展。其次,乾隆朝为治理新疆,需要深入了解边疆人文地理史料,这侧面推动了创作群体的形成。本文分析新疆纪行文的发展演变,探索和挖掘清代纪行文的文学思想、文化内涵,揭示纪行文的发展面貌和文献的史料价值。
纪行文即记录从出发地至目的地之行程路线以及沿途多地见闻感受的文章,涵盖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民风民俗、形胜古迹等内容,有行记(行传)体、疏诏体,内容翔实、涉及面广,是独具特色的文史资料。乾隆时期的纪行文还未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缺乏系统完整的研究,只有部分论著和论文有所涉及。现就乾隆时期新疆纪行文的研究现状作简要的归纳:一是纪行文的演变发展和纪行文的文体分类;二是乾隆朝新疆纪行文的特点;三是分析乾隆朝纪行文的时代背景和内在发展因素。
一、纪行文的文体分类与发展演变
古籍作品中倾向于把“纪”这种文体分类于杂录、杂记文体中。《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和《文体明辨》将“纪事”归为杂文类。“纪事始者,称传记始黄帝,此道家野言也。究厥本源,则 《晏子春秋》是即家传,《孔子三朝记》其记之权舆乎?裴松之注《三国志》、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所引至繁,盖魏、晋以来,作者弥夥……四曰杂录,如《骖鸾录》之类。其杜大圭《碑传琬琰集》、苏天爵itorWfxdhudnNzX2Hp7zmQ==《名臣事略》诸书,虽无传记之名,亦各核其实,依类编入。”这里明确指出“纪”文体以实用性为主,将其收录进杂录。南朝萧统总编《文选》将纪行文按题材内容归纳为赋类,有代表作品《北征赋》《东征赋》《西征赋》等。
自汉魏以来,人们撰写纪行之书,一为记录行程、见闻,收集异闻资料以备用,二则留作纪念。李德辉称:“纪行之书,最基本的职能不是写人或写景,而是记事。具体来说,是记述人们出行的经历、见闻、感受,完整再现出门远游这一事件的经过。作为一类著述,本为叙事之体,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职,更不轻易抒情发感,很少见到长篇议论。”
东晋刘宋时期僧人于天竺西域求法,采用行传体写纪行著作。有东晋沙门法显《佛国记》,以行纪体撰写纪行著作。汉代最初的纪行文体尚未形成,记载简略,仅有纪行之书的要素,如陆贾《南岳行纪》记载在南岳所见的物产风俗,未有行程记载,《张骞出关志》为后人记载张骞出使西域之事,《南海行记》记载西汉使节出使南海,记载了关于中南亚大海诸国,有了早期行记的原始形态,此外还有《西国行记》《天竺行记》《西域风土记》等七部行记。汉魏也出现了以僧人为主体写游方求法的文学作品,其内容增加了对佛教传闻和异域的记载,为后来研究少数民族地方史提供了参考和借鉴。这一时期的行记,包含了一定的纪行文体的要素。
汉唐作为纪行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纪行文的数量增多、作者群体扩大、纪行文体趋于丰富,有文、赋、诗歌、固体诗等多种创作样式,在语言风格、技法、体式等多方面实现创新。如行记体:张骞《出关记》、班勇《西域风土记》、玄奘《大唐西域记》;疏诏体:曹植《述征赋》《述行赋》《赠丁仪王璨》、张载《叙行赋》、法显《佛国记》、慧生《慧生行传》、支僧载《外国事》、竺法维《佛国记》;诗歌体:李世民《重幸武功》、卢照邻《入秦川界》《早度分水岭》、骆宾王《夕次蒲类津》《西行别东台详正学士》《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陈子昂《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居延海树闻莺同作》《题祀山烽树赠乔十二侍御》《还至张掖古城闻东军告捷赠韦五虚已》、来济《出玉关》、员半千《陇右途中遭非语》。其余的纪行诗人有杜甫、王昌龄、王维、储光羲、陶翰、崔希逸、李端、吕温、白居易、李涉、韦应物、刘禹锡等。汉唐纪行文的发展在促进纪行文学发展的同时,也为后代纪行文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期间搜奇觅胜,以自身的感受心境描写了永州地区的自然风景名胜,其中《永州八记》成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山奠基之作,另外有《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键潭记》《钴锡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著作。南宋时期,作者大多以日记体的形式写游记,既写一路的行程、游踪,也记古迹、风俗,具有史料文学价值。如陆游的《入蜀记》、范成大的《吴船录》,以及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这些作品或多或少包含了纪行文的影子。范成大与同时代的陆游和周必大都有过交往,他们各自留下了日记体的纪行文,包括《入蜀记》《癸未归庐陵日记》《吴郡渚山录》《庐山录》等。《石湖三录》中最早的纪行文《揽辔录》是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途中的公务记录,在这次旅途中所创作的纪行诗与《石湖诗集》卷十二中的全部作品相对应。七十二首七言绝句,是范成大广为人知的纪行诗。这一时期的游记文开始展现出纪行文的萌芽:纪行文会记录纪行的日期时间、抵达地以及路程。在范成大这里,纪行文出现了由公式记录开始向私人散文方向发展的趋势。
游记和行记在题材内容和思想情感上有所区别。在题材内容上,行记偏向于叙事写人,多记载地理方物,游记偏向于书写山水风景,更具有哲理性和思辨性。在思想内容层面,《中国古典散文》将“行”和“游”分属在儒家和道家下进行探讨。“行”倾向于儒家立身立德立言之作,“游”倾向于追求人生之自由。但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往往相互交织,以“游”的态度探讨深刻“行”的意义,以“行”之艰辛,达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境界。
纪行文的另一种文体类别是笔记文。笔记文最早出自刘勰《文心雕龙》,指公牍奏记类的文字,后宋人将随笔而录、杂谈琐语性质的文章称为笔记。如宋祁《笔记》三卷、陆游《老学庵笔记》、南宋洪迈《容斋随笔》、梁绍壬《秋雨庵随笔》八卷、俞樾《春在堂随笔》、沈括《梦溪笔谈》、周去非《岭外代答》等,其内容既有记述历史琐闻、人物言行、物理技艺,也有山川风物、岁时民俗、游观览胜和市井琐谈。但以笔记方式写成的纪行文缺少连续性,其内容多是对当地山川风物的记载。
三者虽走上不同的发展方向,但最终形成异流同源的创作面貌。追溯发展源流,多是从汉魏文学发展而来的。后人遵循这些文体中部分著作要素,行文和笔法也渐渐有了纪行之书的痕迹。
二、乾隆朝新疆纪行文的发展特点
纪行文以“纪”和“行”等富有动态意味的语词,生动阐释了文章内容,围绕作者行为、体验和感受展开叙述,具有叙事性、纪实性、同步性、私人性和连续性。
中国的“叙事”出自史官,要求史官在记录时“叙其事”,后成为文章写作的一种方法。《史通·叙事》中记载“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明清诗论家将叙事与议论、描写、抒情作为基本的写作手法。叙事有“陈述事件”之意,即陈述事情、陈说事实,是与描写、议论、抒情相区别的一种写作手法。当对事件的叙述在文中居于主导地位时,文章就具有了鲜明的叙事性。纪行文记载的是作者行旅过程中所见所闻,具有叙事成分。
纪行包括记录和旅行,作者们大都以个人体验的视角阐述旅行过程中所遇所感。但当个人的游历体验成为纪行文的中心,山水风景的分量反而不那么重了。纪行文一般突出行程的连续、清晰、完整,以及对别国历史人文的详细介绍,如早期的《法显传》 《宋云行记》 《大唐西域记》作品。
从语言组织上看,笔记体是信笔记录的散行文字。每一段文字讲述的是完全不同的人和事,诸条之间内容独立,不相连贯,是典型的随笔风格。这些记录西域的纪行文对山川地理、风俗风物的描述,与地理书籍中地形地貌的记载和物产志的内容如出一辙。
私人性指这一时期文人的文学创作往往受到个性情感的影响。乾隆朝的纪行文作品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有文人见山川之雄阔、风土之瑰奇,有所触动而进行文学的创作活动,同时也表达客游在他乡,以文自遣的无奈感。有些作品以考据征实,达到通西域交通要道、熟异域民俗语言、书缺无间、文献有征的目的。有的作品记录西域时政,修撰当地官书等。作为身处西域的文人,切身感受到西域的独特风景和风俗,如《异域琐谈》四卷记载:“往年京师有贵人,欲易琐谈一字,愿为镂版,椿园不肯,谓此书纪道里风俗耳,非为名也。”讲述《西域闻见录》名字的由来,以及记录异域民俗民风,奇闻轶事的初衷。又如《西陬牧唱词六十首并序》提到:“以及山川风气之殊,服物语言之别,奇闻轶事亦往往错见其中……於戏,盛矣!辄占作绝句六十章,或附丽前闻,或质言今质。删取原文,少加融贯,条系成诗……遂题之曰‘西陬牧唱’。”讲述作者作书的理由。
现初步统计乾隆朝有关于新疆的纪行文有以下:五诚格《异域传闻录》、赵钧彤《西行日记》、王大枢《西征录》、谢济世《梅庄杂著 西域记》、七十一《西域闻见录》、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和《乌鲁木齐杂记》、杨应琚《火州灵山记》、松筠《百二十老人语录》、铁保《徕宁果木记》、王曾翼《回疆杂咏》、阿克敦《使准噶尔行程记》、王芑孙《西陬樵唱》、傅恒《钦定西域图志》,除此之外,还有散见于清代以来的各种总集、选集、别集和史书、方志等各类文献中的作品二百多种。这些散见作品的作者有阿桂、伊勒图、保宁、徐步云、徐松、纪昀、舒赫德、庄肇奎、陈庭学、舒敏、杨廷理、奎林、明亮、永保、舒其绍、曹麟开、诸延璋、常钧、伍米泰、钟方等文人,其作品需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三、乾隆纪行文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内在发展
乾隆时期,乾隆平定准噶尔叛乱,新疆归于中原统一管辖。为加强统治,乾隆对西北边疆的民情予以了特别的关注。纪行文记述了大量边疆人文地理史料,成为史官修书的重要资料。《西域图志》卷四,记载官员作方志的目的及其原因:“史必有表,所以详世系,纪沿革也。自五代史职方考,其疆域分并之迹……历代足迹未至。承讹袭舛,一经核实,凿构纷如,下此又无论已……洪唯我皇上熊定西域,建设府州县,自昔絮爽圆昧之区,分疆别界,而与内地形势相埒,因得详其55dl32CKdWK6SsrEuQJD4g==端委,用《皇朝一统志》十九省之例表之。”20年间,乾隆皇帝派人实地考察西域各地情况,考察文章记述翔实、体例完备,对清初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详细记载,对维吾尔族民族风貌、风俗习惯等都进行了介绍,对后世编纂边疆史、方志文献、地方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纪行文内在发展层面考虑,乾隆时期纪行文的地域书写具有很强的情感指向。其一,作者带着对自然环境的切身感受进行创作,是作者审美意识的体现。其二,故乡情结使作者将故乡的记忆与异乡某处景物进行对比,此景便成为文学创作的引发物。其三,不同的人文事件和自然景观对作家审美意识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乾隆至宣统年间流放西域的文人主要因皇权斗争、谏言获罪、贪赃受贿、徇庇失职、军务之罪、河工之罪、违背礼仪、嫖赌吸毒、科场案、天主教案等。其中乾隆年间有,阿永阿进谏废除皇后、李玉鸣进谏办理皇后丧仪、卢焯入贡贪污发配巴里坤,明山托词捏饰银两数量发配乌鲁木齐,追论雅德私自索银发配伊犁,明亮利用职权强行购买貂皮发配乌鲁木齐,萨喇善管理失职发配伊犁,徐步云和纪晓岚通风报信发配伊犁乌鲁木齐,阿尔泰纵子婪索,福禄管理失职、押宝赌博发配伊犁,等等,这些事件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作家的文学创作。
四、小结
乾隆时期的纪行文继承了汉唐以来纪行文的纪实文风,又进一步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发展,对新疆地区地理位置、自然风物、生活物产、民俗民风等进行了勘察。对新疆地区纪行文的梳理研究,可展现多民族互动的历史面貌,对推动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维系国家长治久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纪行文是文人墨客情感意识被触发的产物。分析文学作品、地理环境和作者三者的关系,进一步挖掘引发文学创作的动因,探讨地理环境如何影响文学创作,对文学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承学.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 褚斌杰.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 周轩. 新疆清代流放研究[M]. 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4.
[4] 王锡祺辑. 小方壶斋舆地叢钞[M]. 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
[5] 吴丰培. 丝绸之路资料汇钞·清代部分(上)[M]. 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6.
[6] 曾大兴. 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7] 梁启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