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九渊对孟子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024-08-31刘宏志

中国故事 2024年7期

【导读】政治哲学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陆九渊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政治思想。陆九渊沿用了孟子的思路,以“天”作为政治学说的形而上依据,强调天命与德治,主张君王应重视民生问题,同时要发挥各级官吏的作用。陆九渊继承了孟子以性善论作为仁政说的心性基础的思路,认为为政的根本是“正人心”。陆九渊与孟子一样关心民生疾苦,坚持“重民”“贵民”的民本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和对百姓施行教化。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陆九渊对孟子政治思想也做出了新的发展。

陆九渊的政治思想与孟子仁政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理论架构上,陆九渊与孟子一样,以“天”为政治学说的形上依据,并且以心性论作为政治理论的基础;在指导思想上,陆九渊继承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主张减轻赋税、重视教育。由于时代背景不同,陆九渊在继承孟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上,也做出了一些新的发展。

一、以天作为政治学说的形上依据

孟子继承了西周天命观和孔子的德治思想,一方面认为王权来自天命,天意不可违,一方面又认为民心对于天命转移有极大影响,因此君王应该施行仁政,以赢得民心。孟子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最高主宰,是超出人的认识能力的。“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万章上》)“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孟子·万章上》)这就把天放在了世界本原和根据的位置上,天具有超越性,是高于人的。孟子还认为,天以绝对的意志决定着人间的一切。天是必然的,人无力抗拒天,只能顺从天的意志。“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h8OUadyZ/McE9UFyqeclYA==·离娄上》)“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公孙丑下》)这两个“必”字也凸显了天的必然性。孟子把天理解为一种超越人间的、普遍的、必然的存在,说明他已经将天看作是某种形上本体。至高无上的天主宰着人间的一切,也就决定着君主的选任。“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孟子·万章上》)孟子认为舜有天下,是天给予的,把君王执政的合法性归结为天的意志。

既然君王统治的合法性来自天,那么想要得到天的支持,君王就必须体察民心民情,也就是要施行仁政,改善人民的生活。孟子先从正面称赞尧舜以仁政得天下,圣人应效法尧舜。“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孟子·离娄上》)“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接着,孟子又从反面论述,如果苛待百姓,就会身死国亡,并且留下百世难改的恶名,君王应以此为鉴。“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孟子·离娄上》)“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孟子·离娄上》)君王施行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就能够被百姓接受,赢得民心,赢得民心也就获得了天的支持。具有超越性和终极性的主宰之天依照民心为人间选择君主。君王承天命而统治,天命依民心而更易,君王为使天命在己,就要体民心、行仁政,获取民众的支持。因此,天作为仁政论的形而上学基础,为仁政提供了终极依据。

陆九渊继承了孟子的思路,同样借助“天”的权威来说明爱民的重要性。他认为天生民而立君,君主是上天为了管理百姓而设置的。天子代天牧民,因此必须服从天的意志,也就是要重视民生,施行仁政。陆九渊对孟子思想的发展体现在,他不仅认为君是天为民而设的,而且认为各级官吏也是为民而设置的,陆九渊比孟子更加重视各级官员的作用。“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张官置吏,所以为民也。”“天以斯民付之吾君,吾君又以斯民付之守宰。”天把百姓托付给君王,君王又把百姓托付给各级的官员,陆九渊认为官员也应该顺应天意,保民爱民。陆九渊对孟子思想的这一发展与时代背景有关,在孟子的年代,诸侯各自为政,没有实现天下一统,也没有完善的官僚制度。而到了宋代,中国的封建制度相对成熟,庞大的官僚体系在政治领域发挥着巨大的影响,所以陆九渊非常重视官吏的作用。

二、以人性论作为政治学说的基础

孟子的仁政思想以性善论为心性论依据。孟子直接将“仁”规定为人的本质,“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通过人禽之辨,将“仁”作为人与禽兽的区分点,“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 同时,孟子从反面说明了人的本质就在于善性,“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人的本性是善,本质是仁,但人不是总能发觉并保持善性与仁心,需要主动去“思”,去“求之”。“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人需要经历一个觉察的过程,才能将善性发挥出来。仁政要求君王修身养性,然后推广道德教化,就是为了帮助人体认出自己的本性,实现自己的本质。国家是由人组成的,无论是君还是民都是人,要想实现生而为人的本质,就必然要构建一种符合人之本质——仁的统治,也就是仁政。从人的本质的角度可以看出,仁政是必要的,那么仁政何以可能?

上天所赋予的不忍人之心是仁政的出发点。“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孙丑上》)君王将自己的不忍人之心推而广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就是施行仁政了。“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孟子·公孙丑上》)由不忍人之心而发四端,由仁心而施仁政,施仁政才成为可能。孟子认为人人皆可为尧舜,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孟子·告子上》)人性本善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有向善的趋向,也都有为善的可能,仁政的目标也因此有了实现的可能性。在仁政之君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每个人内心所存的善性都被发扬出来,每个人的行为也都会符合道德的要求,这样就会实现一个善的国度,也就是儒家理想中的和谐社会。

陆九渊同样继承了这种以人性论为政治理论之基础的思路。在陆九渊担任荆门军知事期间,对于学者“荆门之政何先?”的提问,他对曰:“必也,正人心乎!”陆九渊认为从事政治活动要以人心为基础,先“正人心”才能革除时俗弊病。这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由内圣到外王的道路。陆九渊对孟子思想的发展体现在他所说的“心”即天理(理)中。天理是整个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存在秩序,在社会中就体现为仁义礼智等儒家伦理,“正人心”就是要让人心不被遮蔽,呈现为原初的、与天理合一的本来面目,这样人的行为就会符合道德规范,社会自然就会变得和谐。

三、“以民为本”思想下的政治主张

民本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认为政治活动的出发点就是民众,国家治理的根本在于保民。他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天下。“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孟子·梁惠王下》)君王施行仁政,改善民生,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在大夫、诸侯、天子的序列中,排位最高的天子要获得民心才能得到统治权,也就是说,国家的统治秩序是以民为本的。在君王与民众的先后顺序上,孟子直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把民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先于君和社稷。在谈到舜得天下时,孟子提出舜之所以得到了天的支持是因为百姓接受了他。“使之主祭,…… 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孟子·万章上》)引用《尚书》中的话说明天意在于民意,“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上》)将民视、民听提高到了天的高度。

陆九渊对民间疾苦给予了很大关注,提出“民为邦本”的论断,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所在。陆九渊用天的意志来说明民生的重要性,提出“天生民而立之君使牧之,张官置吏,所以为民也”。陆九渊还直接引用孟子的原话来说明民的重要性。“‘民为大,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邦本,得乎丘民为天子,此大义正理也。”陆九渊认为贪官污吏之所以会残酷地盘剥百姓,是因为他们没有以民为本。“今时郡县能以民为心者绝少,民之困穷日甚以日。抚字之道弃而不讲,掊敛之策日以益滋。”吏胥不把百姓疾苦放在心上,为政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善民生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所以才会百般剥削,使百姓生活困苦。

陆九渊与孟子的政治措施有很多相似之处,直接目的也都是改善民生,但他们的根本目的有所不同。孟子要实现的是保障民生基础上的“王天下”,而陆九渊是要在维护现有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实施改良。

孟子的仁政措施包括省刑罚、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施行道德教化等。“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让百姓吃饱穿暖,再给以教化,百姓生活幸福,天下必然归附。陆九渊继承了孟子轻徭薄赋的思想,主张国家应当减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遏制地主豪强和整顿吏治。“下邑贱胥,然为蠹日久,凡邑之苛征横敛,类以供其贿谢囊橐,与上府之胥吏缔交合党,为不可拔之势。”他敏锐地认识到,繁重的税负使佃农不堪重负而出卖土地、成为流民,豪强地主则趁机拥有了更多的土地,但他们往往还拥有减税、免税的特权,这样一来国家减少了财政收入,百姓失去了赖以立足的土地,唯有贵族中饱私囊。

与孟子相同,陆九渊也很重视对百姓的教化。他在荆门任职期间,将当地正月十三上元节的祭神活动改为教育活动,亲自为当地官员和百姓讲解《洪范》敛福锡民一章。陆九渊与孟子施教的内容不完全相同。孟子用爱亲敬长等早期儒家道德规范来教化百姓,而陆九渊除继承爱亲敬长等理念外,更加强调了忠君的重要性。《荆门军上元设厅皇极讲义》中记载了陆九渊对皇权的推崇:“今圣天子重明于上,代天理物,…… 凡尔庶民,知爱其亲,知敬其兄者,即为皇帝所降之衷。”陆九渊还认为百姓能够接受教育是皇帝的恩赐,而百姓报恩的方式就是保全本心,不陷邪恶。

四、结语

在思想脉络上,陆九渊的政治思想继承了孟子的政治思想。但是,陆九渊所处的时代与孟子所处的时代相比,封建制度更加完善,官僚体系更加庞大,皇权也更加强化。时代背景的不同使陆九渊对孟子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这也是政治思想在具体政治情境中得到落实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 孟子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10.

[2] 夏海. 孟子与政治[M]. 北京:中华书局,2019.

[3] 杨泽波. 孟子性善论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 万光军. 孟子仁义思想研究[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5] 杨国荣. 孟子的哲学思想[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6] 陆九渊. 陆九渊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7] 张立文. 宋明理学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