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师卦的儒家哲学
2024-08-31何雨情
【导读】儒家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周易》作为群经之首,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周易》是儒家哲学的根源,其中的《易传》体现着儒家的世界观、价值观。儒家思想蕴含着对《周易》思想的继承与推演。孔子提出的“过犹不及”“名正言顺”“和而不同”等思想,与《周易》所倡导的中正之德相类,对后世影响颇深。本文以师卦为例,在探究其卦爻辞的卦德及其内涵意义的同时,浅谈《周易》中有关中与正的儒家思想。
提起《周易》,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本具有迷信色彩的占筮之书。但抛开其占筮迷信的部分,《周易》是一部蕴含着万千道理的哲理之书,是儒家哲学思想的根源。《周易》中的儒家哲学思想,已经深深刻印在中国人的性格基因之中。
《周易》的卦爻辞用语古朴,字词简单,衍生出很多道理,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早在千年之前,儒学经典已经给我们打开了学习《周易》的大门,为后世提供了路径。
一、从占筮之书到哲理之书
《周易》最早是占筮之书。先民重鬼神,凡事行动之前先要卜卦。此时的《周易》只有“经”的部分,迷信色彩强烈。太卜、筮人整理多次占卜结果,总结经验,加工成卦爻辞而编纂成《易经》。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民们逐渐走出了懵懂状态,形成了一定的自然观、道德观。与此同时,《周易》也逐渐摆脱了迷信色彩,向义理方向发展。春秋时期,很多文学家、思想家更偏向于取其义理部分,舍弃占筮的迷信部分。自此,《周易》从占筮之书成为哲学书,被儒家归为六经之一。到了汉代,更是一跃至群经之首。
这种应用在《左传》中就有很多体现。如襄公九年(前564年),穆姜薨于东宫。穆姜在住进东宫之前,先卜了一卦,原文是这样说的:
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三。史曰:“是谓《艮》之《随》三。《随》其出也。君必速也。”
太史认为,本卦“艮卦”很不利,其中五爻为变爻,取其变卦随卦的卦辞,指示穆姜不宜住进东宫,只有赶紧离开此地,才能“元亨利贞,无咎”。但是穆姜却不这么认为。她说:
“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享,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穆姜虽然是一介女流,并且德行有失(见刘向《列女传》:“聪慧而行乱”;“缪姜淫泆,宣伯是阻,谋逐季孟,欲使专鲁,既废见摈,心意摧下,后虽善言, 终不能补。”),但她很有自知之明,对《周易》的引用和理解也颇得深意。在这里面,穆姜或者说《左传》作者就是从义理入手运用“元亨利贞”的。
孔子取《周易》义理部分,弃其迷信内容。《论语·子路》中记载: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从中可以看出孔子读《周易》之法。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从中可看出孔子对《周易》的重视程度。
在儒家思想中,“中庸”是仁人君子追求的终极之道。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提出的“过犹不及”“名正言顺”“和而不同”等观点,都是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些思想的渊源,都来自《周易》。
二、“过犹不及”与“中”之德
儒家思想中,“中”是至关重要的。《论语·先进》中,孔子是这样诠释“过”“不及”和“中”的:
子贡曰:“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朱熹注解说:“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苛难,故常过于中。”子夏笃信谨守而mbhL2bqzhT/c7MwY+Jg7fw==规模狭隘,故常不及。过和不及,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孔子看来,“过”与“不及”都是一样的,并非“过”比不及高明。这便是《中庸》所强调的重点:中。恰到好处,才符合中庸之道,才是至圣之道。
而在《周易》中,“中”的思想也是非常重要的。《系辞传》中,是这样解说爻位的:
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耶?
二与四爻都是阴位,三与五爻都是阳位,这就是“同功”。但为什么二多誉、四多惧、三多凶、五多功呢?卦分内外,二爻处于内卦的中位,五爻处于外卦的中位,两个爻都居中,所以,二、五爻誉多功多,而三四爻却多是“惧”与“凶”。所以《周易》在对卦爻辞的解释上,以居中为吉。恰似于孔子的 “过犹不及”都不高明,唯有“中”中才是恰到好处。
如《周易》第七卦师卦。《彖传》说:“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其中的“刚中而应”指的是九二和六五。九二是阳爻,居中位,象征着统帅;六五阴爻居中位又居君位,象征着君主。所以统帅“刚中”而又得到君主的信任,自然可以得吉。
再看九二和六三的爻辞: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六三,师或舆尸,凶。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九二,如同刚才所讲,是一位将领。爻辞说,他只要保证自己行守中道,就可以无咎,得到王“三赐命”的最高奖赏。在战争中,卦主位置并不是第五爻君王,而是第二爻将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军掌管着生杀大权,是万民所仰仗的中心人物,所以全卦只有九二是阳爻。跳出爻辞的范围,以常理来看,这位将领是“丈人”,即品德高尚之人,下能服众,上有利牝马之贞,以“贞”取得王的信任。他率兵打仗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百姓之安危。行守中道,这是“承天宠”的关键。这就如同方玉润先生对《诗经·大雅·旱麓》中文王“干禄”“求福”的解释一样,因为文王具圣德,所以福禄齐备,所谓的“干禄”“求福”不过是以常情拟圣德,非真禄可干福可求也。无论是天宠还是王赐,都是因为九二恪守中道,所以才得吉而无咎的。
至于六三,为何会凶呢?因为主帅没有把握好“中”这个字,过于求功,盲目地乘胜追击,未守中道,导致兵败,以舆载尸,无功而返。
由此看来,无论是《周易》还是儒家思想,都相当重视“中”这一概念。也可以说,儒家对中庸之道的重视也源于《周易》。圣人之教,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而已。
三、名正言顺与“正”
在中道的基础上,孔子还强调“名正言顺”。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卫灵公与其子蒯聩因南子而生嫌隙,蒯聩杀南子不成而逃往国外。卫灵公死后,卫国因王位继承问题搞成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局面,非常混乱。这种情况下,卫出公想让孔子主持政治。子路问孔子打算如何治理,孔子的回答是把“正名”放在第一位。因为只有在一开始“名正”,而后才能“言顺”,才能“师出有名”,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这和《周易》的思想内涵如出一辙。以师卦为例。中国自古以来喜欢和平,厌恶战争。但不得已发起战争时,怎么做才能“吉”“无咎”呢?师卦已经给出了答案。师:“贞,丈人吉,无咎。”贞就是正的意思。师卦一开始就强调,要师出有名,要兴兵就要有正确的目的,符合正道,除暴安良,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再加上由“丈人”这样有智慧、守中道的长者统帅军队,就能获得吉祥。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地中有水,释师卦上坤下坎之象。师卦卦象,下卦是坎卦,坎代表着险,上卦是坤,坤为顺,坤为地在上,坎为水在地下。水在地下是凝聚的状态,坤在上代表着坚守正义、师出有名而得人心,众心齐自然会得吉祥。所以虽然行险却依然无咎。
来看六五爻辞:“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六五代表君主,君主怎样才能无咎呢?爻辞告诉我们,君主发起战争的前提条件是“田有禽”,有野兽祸害农田(古代田猎也是讲武习兵的),也就是百姓的权益受到侵犯,才能出兵,名正言顺而无咎。这就是从一开始就要名正言顺的道理。
孔子的“名正言顺”的“正”还包含各当其位、各司其职的含义。结合时代背景,此时的卫国父子争位、兄弟相斗,父不在父位,子不在子位,兄不在兄位,当朝者位置都不正,上乱而下不治,谈何政治稳定?因此,“当位”也是“名正言顺”的内涵所在。
《周易》中,“当位”如同“中”一样举足轻重,是判断爻的凶吉的因素之一。如同师卦的六四,爻辞是“六四,师,左次,无咎。”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对比六三和六四,都不居中位,为何六三是“凶”,而六四是“无咎”呢?从爻位来说,六三是阴爻居阳位,属于不当位,即位不正;六四是阴爻居阴位,属于“当位”,也就是名正,所以无咎。但这样说并不能使人信服,真正让人信服的,是其背后蕴含的道理。
爻辞说“左次”而无咎,那是因为六四深谙“退”的道理。六四在战争中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盲目追击,而是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不仅清醒地判断出敌我的实力,而且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将士的生命和百姓的安危。因此,不能为了求一时之胜而将这些抛诸脑后。当其位谋其职,此为“正”的内涵。这些都是六三所不具备的。所以凶吉这类不同的表象背后各有原因。《周易》具有两面性,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保“无咎”,如果不具备此德行,例如不能参悟当其位知进退的道理,其结果还是凶的。
由此看来,《周易》并不是所谓的迷信占卜之书,它更像是一本哲理书,教人“知天命”的方法和道理。这也是孔子所说的“不占而已矣”和荀子所说的“善易者不占”。因为道理既然知晓,不用翻开《周易》也会如是做。
四、以战止战,获得和平
中国人热爱和平,痛恨战争,就连被称为是“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也讲,“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战才是最高境界。师是无奈之举,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其最终的目的并不是胜,而是“无咎”。这意味着出兵不但要名正言顺、师出有名,并且其追求的结果是为了以战止战,获得和平,而非一决高下,分出胜负。这才叫作不留后患,从而无咎。战争如果只是一次把对方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就很有可能会留有后患,让对方心生怨恨伺机报复,进而陷入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困局。而“无咎”是指以这一次战争为代价,换取长久的和平与稳定。如果一味追求战争胜利,其结果就如同师卦六三爻辞:师或舆尸,凶。如果目的达到了,我们不妨“左次”,以观其变,换取长久的和平。
所以,将师卦倒过来看,得到了师的综卦——比卦。
易经重视“教化”,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比卦和师卦刚好相反,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比卦是坎为水在上,坤为地在下。水在地下如师卦,是汇集的,是团结一致对外的——这就好比战时状态。但是水在地上,情况就不一样了,此时水是流通的,可以疏导的。这代表着可以通过疏导、教化和交流,把问题解决,达到“水附大地,地纳河川”亲密无间的状态,而不是靠武力。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比是亲附、追随的意思,那什么样的人才会受到亲附追随呢?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真正的君子要放低自己的姿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周到地照顾每一个人,而并非高高在上颐指气使。这样德才兼备的人,自然而然就会受到拥戴。和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一样,具有坤德的谦逊之人,就会越受拥护。
再延伸看,师卦六四的“左次”和比卦的“导正”还有一个内涵即“求同存异”。无论是《周易》还是儒家思想,都认为“和”并非没有一丝杂音,而是求同存异之和。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果我们将师卦换个角度看,便得到了其错卦——同人卦。同人卦排除小见之不同,着眼大处之同,于异中求同的思想对于后世“大同世界”的理想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从《师卦》到《比卦》再到《大同卦》,看似简单的几个卦,却需要漫长的时间来完成。但荀子云:“道虽迩,不行不至。”只要脚踏实地沿着君子之路慢慢前行,总有拨云见日的一天。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周易》是儒家哲学的基础,对待《周易》,我们不能盲目否定,也不能带着迷信思想过分肯定它。理解《周易》、理解儒家哲学思想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学问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只有文化根基牢固,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潮流中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 左丘明,杜预. 左传[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 陈晓芬,译注. 论语[M]. 北京:中华书局,2016.
[3] 中华文化讲堂. 周易[M]. 北京:团结出版社,2017.
[4] 方玉润.《诗经》原始[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5] 孙武. 孙子兵法[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
[6] 安小兰,译注. 荀子[M]. 北京:中华书局,2016.
[7] 李镜池. 李镜池周易著作全集[M]. 北京:中华书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