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品格培育的路径研究
2024-08-28乔清李珍珍郭一林杨炜平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文化的精神源泉,在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学生优良品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化育人工作是引导学生从“外”到“内”,帮助学生提“智”、立“志”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塑造高尚品格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在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本文基于“文化育人”和“品格成长”的理念,以培育大学生“谦恭、仁爱、廉洁、严谨、担当”五大核心品格为目标,面向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在校学生开展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活动内容,搭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多维度多平台育人矩阵,从“理论-实践-平台-效果”等方面总结经验,探索并优化育人路径,灵活培养方式,丰富育人模式,最终实现为党和国家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中医药人才。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育人矩阵;品格培育;平台搭建
【DOI】10.3969/j.issn.1009-2293.2024.03.018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93(2024)03-0090-04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形成了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的传统国粹,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在守护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不断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增强当代大学生对这一使命的认知和主动担当,探索并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不仅可以激发中医药类高校培育人才的使命感与内驱力,更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对人类的健康事业和世界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培养良好品格、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立意设计
(一)价值引领
在文化体系中,价值观居于统领和核心地位。①大学文化的首要使命在于秉持价值原则,培养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高素质人才。本研究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致力于通过开展系列活动来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深厚的精神内涵,启发大学生对文化更多思考,对优秀文化更主动学习,“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认同并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医药文化所倡导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实现大学生精神、心灵、品质的塑造、锤炼与提升。
(二)品格塑造
近代名中医冉雪峰曾撰联“士先器识而后文章,医先品德而后学问”,对中医药专业的青年学生而言,不论未来是否从医,都应先塑造好品格,品格比学问更重要。因本项研究的主体为湖南中医药大学学生,其专业背景为中医相关专业,未来职业定位以医者为主,依据古籍中对医者品格要求的研究发现,谦恭、仁爱、廉洁、严谨、担当是五大核心品格。如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论及“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乃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元代《九灵山房集·卷十一》提到“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明代《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指出“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清代《医门法律·自序》提到“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
因此,医者品格先于学问是培育医学类大学生品德的首要任务。一方面,返本开新、积极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中的有益部分有助于开拓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视野。另一方面,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通过对著名医家学说、行医经历的学习了解,能够增强医学生对中华文化核心品格的认同感,并自觉履践,实现中医药文化核心品格的传承。高校可以通过搭建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矩阵,以之为品格塑造的载体,培养拥有高尚品格和精湛医术的中医药专业人才。
(三)自信激励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尽为人知的儒释道三家文化构成中华文明的主体架构,另有墨家、名家、农家、武家、兵家及杂家等,更重要的还有“医家”文化——它渗透在儒释道兵武农各家之中,甚至形成各具特色的中医流派,加上具有基本相同的生命和天人整体观的其他各少数民族医学,可谓蔚为大观。其中,中医药不仅是独立的中华文化形态,而且是具有一定辐射性、渗融性的文化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中医药体系中的认知和诊疗模式源于中华文化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修养论和践行论。中华文化借助中医药文化的实践致用性而成为具有“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特征的实学文化,中华文化本质上就是“中华实学”,可以从这一角度来帮助青年大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四)能力提升
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文化来推动个人成长。大学校园文化在传承知识的同时,对于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校园文化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及各类校园文艺、志愿服务、素质拓展和红色旅游研学等活动,为学生思想文化教育提供实践平台,以提升素质、陶冶情操和培养技能。
二、实现路径
通过构建中医药文化育人矩阵,即搭建线上线下多维度育人载体和平台,承载文化知识和信息并成为育人要素的空间构建或理念展示,明确价值取向,凝练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及办学风貌,营造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发挥文化育人的独特魅力。本研究通过以下方面搭建“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文化育人矩阵,多方位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一)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
在课程教学上借鉴“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①在中医药文化育人方面重点加强对学生专业性的培养,逐步形成“教-学-行”一体化,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在教学方面也逐步提高其趣味性、思考性和实践性,达到文化育人的教学目的。同时,牢牢把握住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并将构建文化育人中的师生共同体作为一种育人导向,不断提升文化育人的覆盖面、融入度和牵引力。②考虑到学生除上课以外与专业课教师交流研讨的机会较少,但确有需求,我们以“湘杏中医研习社”为基础建立第二课堂,秉承“继经典之义,实临床之术”的理念,以小讲课、主题研讨会和志愿服务的形式,激发同学们对专业的热爱,注重中医医案的学习,将书本知识与临床诊疗进行桥梁搭建,夯实专业能力,培养临床思维,将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建立在对专业知识和文化特点的准确把握之上,巩固专业基础,拓展中医文化知识,增强习医积极性,树立中医自信,营造校园良好的中医文化学习氛围。
(二)加强实践活动载体建设
在品格培育过程中,知行合一即以文化育人为“知”,为学生实践提供文化支持;以实训实践为“行”,通过工作实践来检验文化育人的成效。①本研究紧紧把握文化建设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课外活动为载体,以二十四节气、国医节、端午节等主要节庆日、纪念日为时间节点,围绕办学理念和文化传统,组织策划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和红色景区旅游研学活动,从而营造富有哲理和趣味的育人环境,使学生的文化获得感得到切实提高,让学生在不同的文化实践中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价值。
(三)创新网络文化育人方式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不断革新,数字化进程、网络化普及和智能化应用正在加速推进。②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网络渠道不断向外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企图以文化入侵完成“颜色革命”。③创新网络平台建设对于推动教育现代化、抵制西方文化霸权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主动加强文化重塑和质量提升,致力于文化交流网络平台的建设,营造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增强网络平台阵地的话语权,提升网络文化内容的供给质量,更好地弘扬中医药文化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④同时,努力发挥中医药专业优势,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育人实效,探索搭建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育人平台,推进易班、微信、QQ、社团共建,运用各类网络媒介资源,弘扬核心价值观,主动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传播优秀文化,提升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四)拓宽育人途径,实现多方共赢
文化育人工作需要集合多方力量,重视社会参与,重视政府、企业、社会资源的支持,与社会和企业在传统文化研究、文艺产品创作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实现校企社三方协同发展。⑤学校也积极联合校友和社会资源,规划建设集“就业创业、实践锻炼、能力提高”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平台,依托相关领域优秀企业的实践基地,拓展人才培养合作渠道,通过产教融合促进文化融合,共同担负文化育人的重要职责。
三、育人效果
本研究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在校园内外加强文化育人载体建设,从育人的现实需求出发,将文化育人的线下资源、线下平台同线上资源、线上平台贯通运用,形成合力,⑥参与的青年学生反馈受益良多,育人效果明显。
(一)开辟专栏,让文化“入脑”“入心”
中医药所存留的丰富、优秀的中华文化印记,是我们今天讲好中医药故事的重要内容。学院在易班APP开设《“易”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栏目,依托线上资源,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原创投稿,由专任老师指导,将二十四节气、中华历史与中医药知识相结合,经过认真筛选和编辑,发布上百篇专栏内容海报、意境古诗词、中医药趣味图文作品,优秀作品有《浅谈中医阳虚体质》《那些年,我们误解的中草药》《但有远志,不在当归》等,帮助同学们更多关注中医药知识与文化,古为今用,不仅促进了中医药文化在大学生中更有效地推广,还引导他们在古籍经典和作品创作中感知品格力量,塑造美好品格。
此外,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中医药主题赛,通过讲述中医药好故事,推动海内外民众更加了解中医、热爱中医,其中一个视频作品《中医药抗疫之古今》,由新冠疫情联想,讲述历史上中医药的“战疫”故事,意在发扬中医药精神,传承中医药文化;另一个作品《神奇中药——刘寄奴草的故事》是动漫视频,通过中英文双语翻译、动画设计、故事讲解的方式对刘寄奴草这一中药进行解说,使大众对有趣的故事背后所蕴含的中医药文化产生兴趣,宣扬对中医药的保护、继承和发展,发掘中医药当中的文化价值与内涵,让中医药“瑰宝”释放更加强大的魅力。以上两个作品分别获得全国“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中医药主题赛三等奖。
(二)研习实践,促文化“笃行”“笃信”
湘杏中医研习社自2021年5月启动,已开展“如何构建五脏一体思维”“如何学好中医”“历史中的中医”“走进《伤寒论》”“中医里的传统文化及哲学观”“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及中西医治法”“中医疾病观与整体观”等九个主题的研讨会,邀请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药专业老师现场指导,采取圆桌式共同探讨的方式,为学生夯实理论基础、提升专业素养、守正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建了良好的平台,累计参与学生上百人,覆盖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针灸推拿等多个专业;同时联合“微尘”义诊队与周边社区开展健康义诊志愿者活动,为关爱老年人身体健康,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中华优良传统,为辖区老人免费量血压、测血糖,提供推拿、按摩、艾灸等中医养生服务,以实际行动来传承发扬中医药文化。
端午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插艾草、带香囊等驱邪防疫习俗与中医药理念紧密相关,学校精心策划并开展“浓情端午颂党恩、传承中医祈民安”主题党日活动,以中医药文化和驱邪防疫为理念设计香囊和药方,缝制防疫香囊和艾柱,并将制作好的香囊与艾柱送给橘子洲景区的游客们,将中医药文化以手相传,加深了大学生对中医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自信与使命感,培养学生党员谦恭与仁爱的美好品格。
2023年,为迎接第94届“国医文化节”,推动中医药文化与学生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号召同学们坚定理想,担负起中医药学子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继承和弘扬国医文化,学院举办以“橘香留百世、杏林筑岐黄”为主题的国医文化节系列活动。通过活动海报与中医药特色入场券的设计、推送和投放,在各大融媒体平台上扩大宣传,开设“悠悠药草香,巧手制香囊”“艾草相携,平安常伴”“中药飘香满校园”“中药小茶方,守护大健康”“春暖花开季,药膳正当时”“追忆国医初心,锤炼高尚品格”六大专场活动,累计近五百人参与,受到学生们的热情参与和积极反馈,培养中医药学子廉洁、严谨、担当的优良品格。
大医之路漫漫,离不开精诚之心。每一期主题活动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同学们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可以启发思考,成长品格,共同进步,更加自信自豪地向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迈出了探索的步伐。
四、经验总结
(一)搭建文化平台,让文化知识“博”起来
通过搭建文化育人矩阵,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长美好品格”的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发挥中医药专业优势,探索搭建线上线下互动平台,繁荣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依托线上线下资源,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文化学习意识,引导学生谨遵“文明、求实、继承、创新”的校训,增加对中医药专业的认识和文化的认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品格力量,肩负起当代医学生的历史使命。
(二)开设文化课堂,让交流学习“活”起来
丰富线下学习与实践形式,提升同学们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中医药深厚文化底蕴,营造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通过培养创新思维、促进文化传承的沟通与交流,将行医治病、普救众生、大医精诚的行为准则融入育人过程中,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彰显新时代医学生的个性与风采。
(三)鼓励文化乐学,让优良品格“多”起来
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升信心。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医药文化在当今时代发扬光大,重要的是践行民族优秀传统,例如传统美德和礼仪、不懈的探索精神、大医精诚、人民至上、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无私无畏的价值追求等。通过设立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主题与形式,寓学于乐,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正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其中蕴含的现代性力量,将优秀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大学生们逐渐养成“谦恭、仁爱、廉洁、严谨、担当”的优良品格,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笃信者、传承者和躬行者。
(责任编辑:张彩云)
基金项目:湖南中医药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精品项目“构建中医药文化育人矩阵,培育‘四品’优秀青年”(编号:2022JP05);2023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湘赣边区域红色旅游发展的绩效评估及路径优化”(编号:23YBQ150)
作者简介:乔" 清,湖南中医药大学讲师。
李珍珍,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研究员。
郭一林,湖南中医药大学在校学生。
杨炜平,湖南中医药大学在校学生。
①王晓宁:《增强文化自信 发挥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综述》,《中国高等教育》2016年第23期。
①蔡扬波、徐承英:《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20年第1期。
②张贵礼、程华东:《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逻辑理路和实践进路》,《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年第4期。
①张成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融合实践路径探索》,《教育与职业》2022年第12期。
②胡继冬:《大学生文化获得感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提升路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17期。
③靳书君、李康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制度自信的培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16期。
④赵存东、樊志远、张二星:《文化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27期。
⑤张成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融合实践路径探索》,《教育与职业》2022年第12期。
⑥张贵礼、程华东:《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逻辑理路和实践进路》,《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