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常德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挑战与路径探究

2024-08-28罗米娜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常德优秀传统文化

【摘 要】推动常德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必然要求,是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是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常德优秀传统文化面临文化主体参与积极性较低、本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现代文化强烈冲击等现实挑战,需要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培育多元主体;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交流共享;坚持与时俱进,推动创新发展。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常德;传承发展

【DOI】10.3969/j.issn.1009-2293.2024.03.009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93(2024)03-0049-03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常德考察时指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常德是有文化传承的地方,这里的丝弦、高腔、号子等要以适当载体传承好利用好,与时俱进发展好。”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常德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市提供了方向指引和价值遵循。

一、推动常德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大意义

推动常德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必然要求。常德有着丰富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资源,是湖湘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广大文化工作者和群众携手并肩,坚定不移地沿着总书记指明的方向前行,共同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推动常德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是常德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其核心在于创新驱动,旨在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局限,是追求高科技含量、高效能转化与高质量产出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文旅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常德要全面落实“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聚焦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新质生产力紧密结合,以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作为常德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增长点,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推动常德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是常德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领先于其他城市的优势和名片,也是一个城市长远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在评价城市竞争力的众多指标之中,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影响深远却又最易被忽视的因素,它潜移默化地塑造城市形象,是城市不可或缺的宝贵资产。因此,常德要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必须充分利用本地特色传统文化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内涵,在差异化竞争中凸显地方特色,形成独有的品牌标识,吸引更多游客与投资者,带动常德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

二、推动常德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挑战

近年来,常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不断加快,取得了人所共见的显著成果,但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

(一)文化主体参与积极性较低

人民群众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受众,也是参与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只有引导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之中,激发民众的主体意识和创作热情,才能真正推动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①当前,常德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尚未全面普及,群众还没有形成“从我做起,传承文化”的高度共识,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深,社会上也还未形成全民参与的氛围。以常德非遗传承为例,调研表明,许多非遗传承人正面临一个普遍的难题:他们愿意将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却苦于找不到有兴趣且愿意长期学习的年轻人。一方面,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来,投入到需要长期磨炼的技艺中;另一方面,从事非遗传承工作较难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和社会认可,这也让年轻人觉得从事这项工作缺乏成就感,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导致了常德部分文化遗产出现“人走艺失”的现象。要实现常德优秀传统文化的长远发展和持续传承,文化主体参与度的提升势在必行。

(二)本土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常德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汇聚了湖湘文化、湘楚文化、善德文化、诗词文化、桃花源文化,形成了一个多元共生的文化环境,汉、回、苗、维吾尔等多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共同编织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其中,丝弦、九澧渔鼓、鼓盆歌等传统曲艺,高腔、荆河戏、花鼓戏、傩戏等传统戏剧,船工号子、安乡硪歌、澧州夯歌等传统音乐,都是常德地域文化的瑰宝。此外,九子鞭、采莲船等传统体育项目,窨子屋等传统建筑,米粉、擂茶等传统美食,也充分展现了常德人民的生活智慧和艺术才华。依托本土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常德市政府在推进文旅融合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有效提升了常德文旅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开发利用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特别是在挖掘本土传统文化价值内涵上,缺乏对文化资源背后精神价值的凝练总结,对本土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契合融通研究较少。②这也使得群众对常德传统文化的认知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理解其精髓,影响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参与感,导致传统文化在群众中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受限。

(三)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常德优秀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传统的丝弦、板龙灯等富有地域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快节奏、高科技的现代娱乐面前退居幕后,略显失色;石门木榨等独具特色的生产工具与桃源刺绣等巧夺天工的手工艺品,也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大规模生产,渐渐淡出人们视线;城市化的脚步不停,高楼林立间,曾经的家族聚居逐渐分散,祭祀文化隐却,驱邪迎福的傩舞、巫祈仪式,也失去了往日的神秘与尊崇地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们对自然界、社会规律的认知日益深化,民众在精神层面的需求,特别是文化层面的需求随之转变。③尽管客观来说,孕育于漫长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但一旦任其陷入固步自封的泥潭,不适时地拓展内涵和外延,最终将完全丧失生命力,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

三、推动常德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探究

传承不是简单的重复,发展更不是“揠苗助长”,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创意和变革,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和民众需求,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继续在当代社会中熠熠生辉。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推动传统文化在变革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

(一)加强宣传教育,培育多元主体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过程,其核心在于激活多元文化主体的广泛参与,形成全民共襄盛举的局面。④政府需要逐步转变角色,从过去的直接干预者转变为更多的引导者和协调者,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激发民众的文化认同和主体意识,给予民众更多空间和自主权,让更多的文化机构和个人参与到文化事业中来,鼓励并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文化事业,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只有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格局①,营造全民参与传统文化传承的氛围,常德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持续发展、代代传承。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要任务在于激发广大群众对于做好传统文化传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参与,这不仅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引导,更需广大群众从内心深处形成对本土文化的自觉认同。为此,要深入基层,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数字媒体等新兴媒介的传播优势,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攻势,搭建网络论坛、社交媒体、文化沙龙、社区广场、体育场馆等线上线下结合的综合平台,让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打破时空限制,走进社区的每个角落,渗透到乡村振兴事业之中,真正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入校园,大力推进常德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精心编撰相关教材与影像资料,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吸引青少年,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为未来的继承者与创新者提供深厚的文化土壤;要培育一支专业人才队伍,广泛开展社会招募,选拔具有深厚专业知识背景并怀揣有对传统文化热爱之心的人才,通过组建传统文化“专家小组”,以专题研究、实地考察、田野调查等形式,针对不同文化特色、不同区域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

(二)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交流共享

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中西方文化间的交流互鉴,一部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史,本身就是文化间交流互鉴的历史,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并非孤立的自我封闭,而是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实现自我更新与升华。近代以来,英、美等先发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历经工业革命与科技飞跃,却未曾忘却文化的传承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可贵范例,尤其是对本土文化在现代化转型中如何保持根性,如何让“古树”开出“新叶”,提供了借鉴与启发。因此,要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共享,建立多种类、各层次的学术会议、联合研究项目、学者互访等交流机制,推动东西方文化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的互动,为本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更加宽广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要进一步拓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的新领域、新渠道,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如在线展览、虚拟现实体验等,打破地域限制,让全球观众都能轻松接触和体验到常德民间工艺、特色饮食、地方戏曲等文化载体,推动常德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持续增加常德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要加强友好城市间的交流合作,城市作为文化传承的实体节点,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展示窗口,要加快常德对外缔结友好城市的进程,设立文化交流日、互相派驻文化交流团,让城市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让文化在城市间流动。这种基于城市间的文化交流,不仅能够促进两地文化的直接对话,还能在城市规划、公共艺术、社区建设等方面引入外来先进理念,使得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在交流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三)坚持与时俱进,推动创新发展

传统优秀文化作为一种活态遗产,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肩负着未来的启迪。在时间长河中,文化并非静止不前,而是如同江流,随时代之水涨落而起伏变化,不断注入新的元素,以适应和满足新时代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阐释总结,提炼其在新时代的特殊价值,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传统文化的内容内涵,使其在传承发展中焕发生机与活力。

一方面,要系统梳理和分析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对于较为契合的部分,加以整合和保留,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对于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不良文化,应及时剔除,以免污染整个文化体系;对于没有明显危害且与法律道德相符的传统文化,则应持宽容态度,尊重其发展规律,不急于进行干预。②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辨证分析和处理,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专业文化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是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和模仿者,而应是创造和创新的先锋。③在文化创作时,应打破僵化和机械式的思维枷锁,以时代进步的视角,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生命。这要求文化工作者具备敏锐的触觉,深刻理解当下社会的变迁,善于捕捉民众精神需求,同时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以艺术的手法,创造性地将两者融合,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中以新面貌示人,焕发魅力,让古老智慧在现代生活中再现光彩。

(责任编辑:许 烨)

作者简介:罗米娜,中共常德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市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①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第225页。

②夏小华、雷志佳:《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境与实践超越》,《中州学刊》2021年第2期。

③钟敬文:《民俗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309页。

④廖飞:《论我国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政府责任》,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①王迪:《从国家包揽到多方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社会治理理念与实践》,《学术论坛》2017年第3期。

②罗江华:《农村民俗文化的生存危机与保护策略》,《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③亢宁梅:《从现代性的建构到后现代的交融——现代文化馆的性质、功能流变分析》,《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14期。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常德优秀传统文化
《扶琴》
钢琴组曲印象常德
《清溪雅集》
美丽常德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小学阶段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