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法治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的校本实践
2024-08-26吕姝
[摘要] 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指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的初中法治教育特色课程,对传统的法治教育模式进行了变革,构建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育人新路径。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例,依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炼实践目标、设计与实施实践活动并进行多元评价,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必备的法治品格和关键的法治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 核心素养;法治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策略
当下,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现阶段,初中学校的法治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实践活动缺失等,难以满足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求。此外,初中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受师资缺乏、评价体系单一、课程受重视程度不足等的限制,课程的充分落实受到一定阻碍。为此,笔者尝试探索并开展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的初中法治教育特色课程。该课程以培养初中生核心素养为指向,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师资建设,推动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必备的法治品格和关键的法治能力。
以202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例,我们带领学生围绕该法律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对课程的框架构建、实践行动、推进方案进行阐述。
一、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框架
核心素养培育的指向下,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的初中法治教育在总体设计框架上应当符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包括目标的设立、实践活动的过程、实践活动的方式及评价标准等方面。所以,需要根据《纲要》的要求来搭建多维度的课程框架(如图1)。
二、组建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
1.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的初中法治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核心,主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落实法治教育。在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过程中,围绕该法律筛选出学生感兴趣的、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等章节中的重点法条,在常规授课中带领学生解读与理解,搜集典型案例进行讨论与解析,共同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另外,利用开放式课堂,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实施实践活动。例如,在探究“社会保护”一章中,学生除了学习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交通免费或者优惠”“公共场所便利设施促进”“未成年人用品质量安全注意义务”“公共场所保护措施”“住宿场所注意义务”“烟酒彩票销售限制”等法条的核心内容外,还针对第五十九条“烟酒彩票销售限制”的法条内容及其司法解释,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包括分小组对学校周边的烟酒彩票店进行社会调查、到派出所举报违法行为、模拟诉前公开听证会、模拟行政公益诉讼等。
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实践活动是课程的灵魂。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般流程为,确定主题→制定方案→明确分工→开展实践→成果展示与评价→反思与提高。其中,活动实施逻辑为,教师指导→团队合作→调整实施方案→达成任务。活动方式包括考察探究、职业体验、社会服务、设计制作、团队活动。具体而言,学生分小组制定实践活动的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调整、完善,按计划实施实践活动,最终展示成果并进行总结。整个活动过程中,每一项活动都具备明确的目标、精细的操作流程和可量化的评价标准,以确保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效果。
2.积极开发校内外资源
在资源开发方面,教师积极整合和创新教学资源。其一,通过筛选适合初中学生学习与研究的法律法规,搜集和编纂与法治教育相关的文献资料、案例库、多媒体课件等,构建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其二,与市教育局、教科室、司法局、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校外单位开展合作,引入真实的纠纷案例,举办讲座,开展实地考察活动。其三,开展模拟X0YGYEnf4rjQfZVAw+jbng==庭审、模拟听证会、模拟案件侦破等司法职业体验,使学生接触到依法办事的现实操作。其四,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开发线上互动学习模块和虚拟法庭等,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3.注重学生和教师的多元评价
本课程囊括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涵盖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包括他们的实践技能、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评价。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法治素养,保证课程能够持续优化和改进。同时,本课程还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育研究创新、反思能力等多维度,全方位地评估教师在法治教育中的教学效能和专业成长。
4.探索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自主开发的课程,两种课程的有效融合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实现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本课程将综合实践活动融入校本课程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综合实践活动与法治校本课程相结合的有效路径。例如,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校内外实践等环节有效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法治校本课程有机融合,既体现国家课程的充分落实,又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可以说,将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法治校本课程相结合,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了课程中教育教学的质量,推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实施多层次的推进方案
法治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校的品牌课程,具备一定的推广性。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课程主持人与核心参与人员有明确的组织架构和责任分工,并且学校教务处、德育处团委、各年级组及学校专业心理专家团队均参与到课程的推进工作中,构成了多层次的推进架构(如图2),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人把关。在成果获得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反馈调整,有序、高效地推动法治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地。
综上所述,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指向、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的创新初中法治教育课程,是初中教育教学工作的突破与创新,落实了综合实践活动国家课程,丰富了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平台。本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法治教育模式,呈现“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全新教学模式。通过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设计并完成系列实践活动,逐步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必备的法治品格,增强了关键的法治能力,真正实现了课程育人。
[本文系南京市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重点课题“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区域整体推进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NJJ14-Z16)和南京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素养涵育视域下初中法治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项目编号:NJQZ23011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