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绘画技能的路径

2024-08-26满国栋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16期

[摘要] 初中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主阵地,通过加强对学生绘画技能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和美术作品表现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培养学生绘画技能的有效方式,总结出“加强鉴赏临摹训练,不断积累绘画经验;借助信息技术,创新绘画练习模式;融入其他学科素材,帮助学生找到‘美’的切入点;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突出绘画技能训练的主体性”等一系列实施策略,以期为初中美术教学提质增效,彰显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 初中美术;绘画技能;训练方式;审美能力

美术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与文化科目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学校、部分教师突出文化课教学,而忽视了美术对学生综合能力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重视初中美术教学,有助于实现“五育并举”的理想样态。绘画技能训练是初中美术课程中基础且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绘画技能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美的感知能力。当前,初中美术教学中往往设定统一的练习与训练标准,这样会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美术素养的培育。为此,教师应探索培养学生绘画技能的有效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在鉴赏中感知美,在创作中创造美。

一、加强鉴赏临摹训练,不断积累绘画经验

作品鉴赏是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注重鉴赏教学,结果让学生失去积累绘画经验的好机会。事实上,编入教材中的美术作品都是极具代表性的,鉴赏这些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学生通过作品鉴赏,学习名家大师创作手法、风格理念、构图比例,是学生开展动手绘画的前提保证。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开展作品鉴赏,从优秀作品中积累绘画理论知识。

以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第1课“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中的作品鉴赏为例,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中国现代著名绘画大师傅抱石和关山月二人共同绘制的作品《江山如此多娇》。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由看到的内容产生怎样的联想。画作中的青山、雪山、黄河、长江、长城、红日等景物映入学生眼帘,学生自然联想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学生主动质疑:“为什么不同空间的景物出现在同一画作上?”提出问题说明学生有思考,这时教师要抓住课堂上的临场机会,适时地向学生介绍这幅作品的背景知识,以及画作中不同景物的内涵,帮助学生理解大师的创造力和作品中的造型艺术。《江山如此多娇》这幅作品以毛泽东《沁园春·雪》为蓝本,词中的“江山如此多娇”即画名,万里长城、奔流黄河、冉冉升起的旭日都是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景物。近景的青山绿水、远景的冰天雪地分别代表祖国的南方和北方,中间贯穿长江和黄河,将南北连接为一个整体,象征着祖国团结统一,一轮红日则象征着祖国繁荣昌盛。

初中美术学科具有导向性和概括性的特点,教师带领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也是对学生绘画技能进行培养的过程。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绘画技能,才能对美术作品形成自己的解读,从而更全面地感知美、认识美。在了解了《江山如此多娇》的背景和内涵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鉴赏作品的创作手法。创作《江山如此多娇》的两位大师,傅抱石以粗犷豪放的画风闻名,关山月是以画风细腻秀美闻名的岭南画派代表人物。本画作巨大的尺幅既融入了画家的创作风格,又展现了诗词的意境,将不同时空的意象交叠在画面中进行可视化呈现。在鉴赏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层层递进的逻辑顺序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了解画家创作时应用了怎样的绘画技巧。完成作品鉴赏后就进入了临摹环节,临摹并非让学生完全复刻临摹对象,而是要理解并运用临摹对象的绘画技巧,在临摹中融入自身的个性化理解,逐步形成具有学生个人特色的绘画风格。

二、借助信息技术,创新绘画练习模式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初中美术课程的授课时间相对有限,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自然生活中进行创作相对而言并不现实,而且单一的教室场域也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因此,教师要创新绘画练习模式,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将生活化的场景搬进课堂,让学生进入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开展绘画。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美丽的校园”的教学,学生每天生活在学校,熟悉校园的一景一物,但往往越是身边的事物越容易被忽略,因而很多时候,学生会感叹绘画时缺少素材、缺乏灵感。为此,教师可以提前将校园各个角落进行拍摄,并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在观看了校园景物的视频后,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景物都出现在校园里的哪些地方,以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美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擦亮”学生的眼睛,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教师要善于借助身边的景物,为学生创设不一样的绘画情境,并且要结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学生深入了解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等美术知识在绘画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带领学生一起走进校园进行实地观察,学生就能知晓应该观察什么、又应该怎样进行观察了。如此,以多媒体手段促进教学与现实场景的融合,有助于增强学生美术学习的体验感,提升学生的空间感悟能力,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

另外,教师在利用好教材资源的同时,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拓展教学资源。具体而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制作绘画教学的微课视频。微课视频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可以有机融入课前导入、课堂教学及课后拓展等课堂教学环节中。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也能根据自身需求,在课堂教学或者课后学习阶段,有选择性地观看微课资源。这样,在拓展教学资源的同时,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课堂上,有的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应用颜色的能力,这是影响学生绘画技能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一幅画作中混乱的颜色会破坏整幅作品的协调性。为此,教师可以准备“颜色调和与应用”专项微课视频,通过交互式学习软件呈现白色画板,引导学生为画板增添颜色,交互式学习软件可撤回,易修改,可进行多次操作,能够切实帮助学生把握颜色调和的方法与规律,培养学生会用颜色、用对颜色等技能。

三、融入其他学科素材,帮助学生找到“美”的切入点

一幅美术作品首先带来的是视觉上的冲击,之后则是以画面来调动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让学生试着了解作品中传递的情感。正因如此,创作一幅美术作品需要学生发挥空间思维、想象力、创新能力等,并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跨学科学习是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法,初中学科门数较多,它们之间彼此联系、相辅相成,因而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所学内容巧妙融入其他学科素材,使之成为学生开展绘画创作的灵感来源,帮助学生找到“美”的切入点。

以七年级下册“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融入古诗文的元素。美术作品与古诗文都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其中的意境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教材中李可染的《春牧图》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袁枚的《所见》这首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教师将合适的古诗文融入美术教学,让画作与文字交织在学生脑海中,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作品的情境与意境。古诗文中出现的景物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大雁、寒梅、杨柳等都使作品更富情趣,更能体现诗中意境。事实上,许多画作中都富含诗的意境,特别是山水画,一幅画就是一个意境。在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时,教师可以结合绘画主题,恰如其分地融入古诗文元素,营造独特的审美意境,使学生达到更高阶的审美境界。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对祖国各地风景名胜的描写,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可以更多地融入语文教材内容,使学生在语言文字材料的基础上品味画作中鲜活的形象,找到“美”的切入点。总而言之,初中美术教师要善于融入其他学科元素,以便加深学生对绘画对象的了解,让学生找到最理想、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绘画,并从中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突出绘画技能训练的主体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具有不同的绘画能力,每一个学生的绘画学习需求也不尽相同。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在绘画技能训练中的真实需求,着力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对传统“教师教、学生学”教学关系的转变,有助于推动初中美术教学改革。要想实现这一理想样态,教师既要看到学生的“共性”,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进行绘画教学,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多元化的绘画技能需求。

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特征灵活调整教学方向。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绘画技能训练目标处在学生“跳一跳摸得到”的程度。并且,通过实时反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表现与既定目标间的差距,以此做出优化调整。比如,在七年级下册《春天的畅想》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要学习淡彩绘画技法,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一边解答学生疑问,一边演示技巧。学生的问题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有助于教师调整课堂绘画技能训练的方向,提高绘画技能训练的有

效性。

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绘画教学。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学生对绘画技能训练有兴趣时,他们才会主动地投入时间和精力。教师要分析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美术课堂学得轻松,画得愉快。比如,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的绘画主题作为任务交给学生,发挥任务驱动效应,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确立绘画主题,在主题的驱动下,学生充分调动自主性与积极性,他们拿起画笔跃跃欲试,期待自我展现的机会,并且踊跃地和同学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如此,每一个学生的绘画技能都能得到个性化培养。

总之,初中阶段学科增多,学业难度加大,学生身心面临较大压力。初中美术学科正是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开阔视野、探索世界的一扇窗口。教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要为学生呈现一方追求美、创造美的“天地”,要认识到加强学生绘画技能训练的重要性,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开展绘画技能训练活动,创新训练形式,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体现美术课程的多样化、时代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终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育。

[参考文献]

[1]杭兴伟. 探究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绘画技能的训练方式[N]. 科学导报,2023-07-18(B02).

[2]王桃.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绘画技能的训练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3(14):163-165.

[3]曹艳灵.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绘画技能的训练方式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3(05):206-208.

[4]朱平.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绘画技能的训练方式[J].当代家庭教育,2022(31):173-176.

[5]林亚洲.信息技术主导下的高中美术核心素养培育[J].中小学班主任,2021(08):52-53.

[6]常军强.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绘画技能的训练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2(13):101-103.

[7]张晓英.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绘画技能的训练方式[J].新课程,2022(15):134-135.

[8]路孝强.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绘画技能的训练方式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05):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