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中语文思政教育实践
2024-08-26仁青卓玛
[摘要]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域下,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思政教育实践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探讨如何有效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通过精心设计的思政案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团结意识,进而促进学生个人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甘南藏族自治州;思政教育;初中语文教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不同民族之间的共同身份和归属感,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热爱,这种意识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它强调在保持民族多样性的同时,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共同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下面,以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为例,着力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选取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历史事件、民间故事和传统节日等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华各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历史贡献,感受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断发展壮大的伟大历程,从而真正落实思政教育。
一、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中语文教学意义
1.语文教学在文化传承与价值塑造中的桥梁作用
语文教学不仅是对语言文字的传授,还承载着文化传承和价值塑造的使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发挥语言学习的特点,通过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与历史文献的整合,向学生阐释中华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意蕴和社会价值,从而在学生心中植入对中华文明深层次的理解与尊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2.强化民族团结与社会责任感
当下,初中语文教学应超越传统的文化教育范畴。语文课程不仅传授语言知识,还承担文化传承与思想引导的双重任务,因而更加强调其在促进民族团结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中的重要作用。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与互动讨论等方式,探讨不同民族的历史事件和文化成就,学生就可以切身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认识到各民族相互尊重的重要性。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融入一些当前的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有助于引导学生反思个人与社会、与民族的关系,培养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初中语文思政教学实践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迅速成长、价值观和世界观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包含丰富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传统文化和革命英雄事迹,有助于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据此,教师利用教材中的红色课文、传统诗词、民间故事、经典文学作品等内容,可以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国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还能在情感上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精神产生共鸣。如此,可以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1.融合本地民族文化,提升学生文化认同和自豪感
本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密不可分,尤其对于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他们从小生活在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中,这种独特的文化背景对其身份的认同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挖掘和弘扬本地民族文化,将时事政治素材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与本地民族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和民族英雄事迹等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深入了解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甘南藏族自治州当地的学生多为藏族,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增加与藏族相关的文化内容,如民歌、民间故事、民族史诗、传统节日等,将这些文化元素有机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例如,在八年级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项目中,结合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南木特”藏戏、甘南藏族民歌、龙头琴弹唱、锅庄舞,以及藏族服饰、新城花儿会等非遗项目,我们从“了解与探索”“体验与实践”“研究与创作”“展示与分享”四个阶段的活动出发进行顶层设计,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田野调查、专题讲座、工作坊、文化成果展等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了解与探索”阶段,为了激发学生对藏族文化的兴趣,增进学生对藏族文化的了解,我们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访谈非遗传承人、观看相关纪录片等方式,对“南木特”藏戏、藏族民歌等非遗项目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传承现状进行全面了解。
进入“体验与实践”阶段,教师组织互动式工作坊和现场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多感官互动中学习和实践。比如,学生有机会学习锅庄舞的基本步伐、亲手制作藏族服饰等,通过课堂上的亲身体验,深刻感受藏族文化的魅力。
在“研究与创作”阶段,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研究技能,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化元素的现代应用,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非遗项目开展深入研究,如探讨藏族民歌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与保护,或者设计新的锅庄舞编排技巧,甚至尝试将锅庄舞与现代音乐、舞蹈进行融合,以此凸显创新与传承并重的意识。
在“展示与分享”阶段,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反馈,教师和学生一起举办校内外的非遗文化节、社区文化展等活动,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以展板、演出、讲解等多种形式呈现给更广泛的观众。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藏族的非遗文化。
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活动,学生不仅对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非遗文化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体验,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保护和传承藏族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播。可以说,这一系列深入的文化融合与教学实践不仅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还激发了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铸牢民族团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为促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2.立足本地红色资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地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密切,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包含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人物事迹,具有显著的教育价值。学生通过学习本地红色文化,能够传承革命精神,培养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基于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相关的红色经典文献、英雄人物传记或红色故事等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深刻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有许多著名的革命故事、英雄人物、历史事件、红色遗址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具有本地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讲述本地的红色故事、组织参观红色历史遗址、观看红色主题影视作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革命精神和历史使
命感。
课文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而展开。本文歌颂了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事迹。本课教学要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理解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从而切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比如,“还是在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向敌后猛插,去切断军隅里敌人的逃路。当他们赶到书堂站时,逃敌也恰恰赶到那里,眼看就要从汽车路上开过去。这支部队的先头兵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岗,阻住敌人。一场壮烈的搏斗就开始了。”教师结合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品读激烈的战斗场面,让学生感受志愿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在教学中,为了深化学生对抗战精神的理解和体验,教师不仅要讲解课文本身,还要结合甘南地区革命英雄的事迹,如“长征途中的藏区战役”等,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故事重现等活动深入感受革命精神,形成对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的理解和认同。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引入甘南地区革命英雄的具体事迹,讲述那些在长征途中为保护同志、与敌人英勇战斗牺牲的藏族英雄的故事。然后,让学生分组选择文中某一个壮烈的战斗场景或“长征途中的藏区战役”中的具体事件,通过角色扮演来再现这些英雄的故事。
在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不仅需要深入研究选定的人物或事件背景,理解其中的革命精神,并通过表演来表现这种精神,还需要对每个人物的动机和背景进行详细阐述。比如,针对先锋战士角色,需要展现其英勇无畏和保护同志的无私奉献精神;针对医疗支援角色,需要表达其对伤员的关心,表现救治工作的紧迫。由此,才能够充分展现每个角色的特点,歌颂战士们的崇高精神品质。
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增加台词,进行自主创编,如针对先锋战士角色,有的学生增加了“我们必须坚持到底,保护每一位同志安全”的台词;针对医疗支援角色,有的学生增加了“快,这里需要紧急救护,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位战友”的台词;针对地方引路人角色,有的学生增加了“这条路是通往安全区的捷径,跟我来,我们一起前进”的台词。经过这样的二次加工和深入的角色扮演,不仅提升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知,还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如此,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了思政育人的作用。
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讨论,分享在准备和表演过程中的感受,讨论革命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学到了应当掌握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了解革命历史、体悟红色文化,加深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认识,更好地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不仅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对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实践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结合本地民族文化和红色故事等多种元素资源,教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初中语文教学更加生动,贴近学生生活,进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这种教学实践也为教师提供了自我提升和发展的平台,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探索,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最终,通过教育引导,形成了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共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张学敏,李雪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一体化建设的价值与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4,35(01):25-31.
[2]徐林,王阿舒.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与进路——基于多学科视角的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23,34(05):168-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