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教—评”一致性的初中物理课后作业设计
2024-08-26夏山彤李道星向术溯
[摘要] 本文论述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教—评”一致性的内涵,明确了课后作业在“学—教—评”中的作用与位置,进一步从作业目标的制订、内容的设计、素材的选择、形式的设置上说明了课后作业设计指向“学—教—评”一致性所需要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通过例题的形式探讨了一题多问设计、情境回归课堂、引导深度理解的课后作业设计策略,来实现课后作业指向“学—教—评”的一致性,从而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学—教—评”一致性;课后作业;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策略
课后作业设计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课后作业作为巩固、诊断学生学习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和学生每天绕不开的话题。目前,在初中物理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将课后作业仅当作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手段是普遍现象,类似“题海战术”的课后作业设计仍然存在。以对知识巩固或对知识掌握的检验为导向的课后作业设计,已然失去了课后作业应然的育人功能,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方案”)在深化教学改革中明确指出,教学要坚持素养导向,准确把握课程所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在改革教育评价中指出,提升考试评价质量,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有效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新课程方案强调,作业是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手段。而《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评价建议中也指出,注重发挥作业评价的诊断功能,指导学生改进学习,应以阶段性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作为依据,设计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的作业,兼顾基础性、探究性、实践性作业,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充分发挥不同类型作业的育人功能。在新课程标准中,根据课程内容给出了相应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及教学提示,清晰地说明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及“学到什么程度”,三个部分对应了“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及“学生评价”。因此,课后作业的设计应与这三个部分协同一致指向“同一目标”,才能有效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教师要以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的来合理设计课后作业的内容,不仅要发挥诊断和巩固学生知识的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帮助学生优化知识结构、促进思维能力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说,指向“学—教—评”一致性的课后作业设计是提升课后作业设计质量的主要抓手。
一、“学—教—评”一致性的内涵
1.“学—教—评”一致性的内涵
学科核心素养是各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教—评”的一致性为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支持,为同一个目标的达成而协同一致。所以,“学—教—评”的一致性应围绕着共同的目标而展开。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学习—评价”之间的一致性应该基于学习目标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即:教师通过课程标准来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基于学习目标来设计相应的评价任务、教学活动和学习内容。崔允漷教授结合国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将“学—教—评”一致性定义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习的评价三个要素的协调匹配程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三个要素之间的一致性模型,即“学—教”一致性;“教—评”一致性;“学—评”一致性,凸显了“学—教—评”的一致性的含义,即:以目标为核心实现所学即所教、所教即所评、所学即所评的过程。这解释了三个要素之间的两两联系,为“学—教—评”一致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操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2.从“教—学—评”到“学—教—评”的理念转化
从课程实施的基本逻辑出发,“学—教—评”的一致性核心是学习目标,这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终点,以预期的目标达成为目的,通过评价任务来驱动整个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目标,是通过课程标准细化出来的具体化描述,是统一要求学生所要达到的程度。从课堂教学的现实逻辑出发,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起点制订学习目标是“学—教—评”一致性的前提,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里后再进行教学和评价,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由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也让“学—教—评”的一致性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过程性评价手段首先明确学生从哪里开始学,其次清楚学生学到哪里,然后保证学习内容能够顺利引导学生,最后确保学生是否真的学会了。当“学—教—评”一致性所围绕的目标聚焦课堂学习目标时,其关注的核心则应该是学生的学,根据学生学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符合学生的教学与评价内容,更利于预期学习目标的达成,进一步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视角下,“学—教—评”的一致性在于,强调评价贯穿教学过程始终,不断监测学生的起点和水平来作为驱动后续教学调整的依据,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学生的“学”才是整个过程的“灵魂”,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锚定点”,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这是使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的核心途径。
二、指向“学—教—评”一致性的初中物理课后作业设计原则
课后作业是沟通“教”与“学”的主阵地,是课时与课时之间衔接的桥梁。课后作业作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与学习评价关系中的过渡点与平衡支点,能够帮助教师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来调整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与考试建立联系,发挥“缓冲”的作用。所以,高质量的课后作业设计应能有效促进“学—教”一致、“教—评”一致和“学—评”一致,促使三者协调统一。基于此,结合“学—教—评”一致性的内涵理解,指向“学—教—评”一致性的初中物理课后作业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作业目标制订指向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引导“学—教—评”共同发展的目的地,不同的目标导向会使“学—教—评”走向不同方向,进而产生不同的标准,作业目标与学习目标一致是作业设计的第一步。如果作业目标指向知识点的掌握,那么,作业设计的标准就停留在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为主,无法促进“学—教—评”的一致性。新课程标准强调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要素。作业目标的制订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影响作业的内容、素材情境、问题结构形式等方面的设计。以物理观念为例,物理观念是指基于物理概念、规律的学习而形成的对物理知识之间的概括性认识,其表现为在具体情境中从物理视角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观念的形成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在具体的作业内容设计中,便自然不能停留在学生对知识的简单记忆上,而应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应用自身对知识整体的认识去解决问题。从物理观念上看,作业内容设计的核心在于知识点和真实情境的选择,学生利用知识解决的问题必须是真实的问题;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业质量的要求来优化真实情境、构建物理模型,进而设置相关问题。在具体的题目设计时,应当按照相应的作业类型、难度来编选试题;必要时,在保证试题科学规范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进行试题原创设计来满足目标需求。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学—教—评”一致性要匹配对应的评价,作业作为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应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否则“教”与“评”之间就会不一致。
2.作业内容设计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基于学习内容来设计作业内容是“评—学”一致性的基本要求,如何在此基础上去检验学生是否学会了?在作业内容的设计上需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得作业具有区分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有效评价。首先,课后作业内容的难度要分层。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作业题型设置要多样化,如基础题、探究题、综合题按不同比例设置,不同的题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不同;第二,在同一题型中,难度要呈梯度上升使其具有弹性,让学生能完成挑战。其次,课后作业内容的类型多样化。物理学科的课后作业除了书面作业的设计,可以增添实践性课后作业,内容上要突出趣味性、探究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最后,课后作业内容的模块要全面。课后作业除了检测学生是否学会了,发挥其诊断和激励的功能外,还应具有引导和导向功能。通过题目设计来衔接后面的学习内容,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跳一跳”来有效引导学习进程。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需求的同时,使课后作业与下个课时教学内容之间形成有效衔接和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在头脑中逐步构建知识体系和框架。课后作业应注重平衡课时与课时之间的距离,不仅让学生看见“树木”,更要看见“森林”。通过将评价融入“学—教”之间,帮助教师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确保“学—教”的一致性。
3.作业素材选择符合学生认知发展
课后作业设计中的素材选择是物理学科中的核心部分。素材的选择决定了情境的设定,传统作业设计让学生感觉作业“难”和“繁”的主要原因在于,作业素材脱离了教材和课堂教学内容,导致情境设定缺乏经验性的支撑,从而造成“教—评”之间跨度较大的局面。并且学生在课堂和生活中不具有相关情境的认知,对于学困生来说就难以将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和迁移。在情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将物理知识进行迁移应用以解决问题是一个新的挑战,这对学生的思维与方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好的情境,应该在新、旧情境之间建立联系来帮助学生,同时尽可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以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作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和增强学习兴趣。因此,一个好的情境可以促进“学—教”的一致性。
4.作业形式设置围绕考试评价展开
“学—教—评”的一致性中的“评”可以是过程性评价,也可以是终结性评价。考试评价作为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经历一段时间学习后的学习结果进行检验,具有一定延时性和滞后性。从时间跨度上来说,考试评价的延时性和滞后性,导致评价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拉开了距离,即使清楚学生的学到了什么程度,再对学习和教学进行调整和“补救”,其时效性也会降低;而课后作业可以便捷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测,从而推动教学的及时调整,促进“学—教—评”的一致性。因此,课后作业应该围绕着考试而展开设计,以此拉近考试评价与学习、教学的距离。课后作业设计的形式,则要与考试形式趋向一致,帮助学生适应考查方式。
三、指向“学—教—评”一致性的初中物理课后作业设计策略
本文基于指向“学—教—评”一致性的课后作业设计原则,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压强”和“浮力”章节中的课后作业具体试题为例,探讨如何在具体的课后作业内容设计中指向“学—教—评”的一致性,具体提出了如下策略方法。
1.一题多问设计,解决分层作业需求
课后作业设计既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分层作业设计中需要考虑下面几点:首先,在难度的分层上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后续教学做铺垫;其次,在内容的分层上不能随意选择,不能为了分层将零散的试题编制在一起而缺乏整体性,这不利于学生知识建构;最后,在分层作业的反馈上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元认知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发挥反馈功能。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拓展题、实践题或开放题时,若没有照顾到基础题层次的学生,则会导致这部分学生的思维出现断层。
因此,将分层作业设置在同一个题目,通过问题设计不断深化、层层推进,难度逐步增加,从而让学生“跳一跳,能摘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挑战习题难度,实现思维的连续进阶。例题1是“浮力”这一节的书面作业与活动作业相结合的一个试题。
[例题1]根据题意答题:
(1)取一个空瓶,去掉底部,把一个乒乓球放到瓶口处,然后向瓶内注水,将乒乓球浸没,会发现水从瓶口流出,乒乓球不上浮,如图甲,则( )
A.仍受到水的浮力
B.不受力的浮力,也不受水对它的压力
C.不受力的浮力,但受水对它的压力
D.无法判断
(2)用手指堵住瓶口后,乒乓球上浮起来,如图乙、丙所示。乒乓球不上浮的原因是乒乓球上表面____水对它的压强,下表面____(以上两空选填“受到”或“不受”)水对它的压强。乒乓球上浮的原因是________。
(3)请在丙图中画出乒乓球的受力示意图。
(4)再用手将乒乓球慢慢压入水中,直到浸没。小明和小红对乒乓球受到的浮力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你的理由是________。
小明:浸没后,压得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小红:浸在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5)若压入水中后再放手,乒乓球上浮后弹离水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乒乓球弹离水面后上升,是由于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B.乒乓球上浮过程中,水对杯底的压强先不变,后减小
C.乒乓球上浮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始终不变
D.乒乓球整个运动过程中,杯子对桌面的压力保持不变
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是通过生活中的熟悉情境和多个问题设置的不断深入,来巩固和诊断学生对浮力基础知识点,包括认识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方向、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掌握情况。第(5)小题通过再次变化操作情境,让每一个选项都涉及不同的知识点,其综合性较强,目的是让学生对情境进行再次分析,进一步迁移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实践操作,来验证其结论是否正确。让所有程度的学生完成同一份作业,不会让他们感觉被区别对待,学生在同一个情境下深入思考。客观题中覆盖多个知识点,且四个选项涉及不同的知识点,能促进学生知识之间的有意义联结,在此基础上增设主观问题,可清楚地了解学生的答题思维。
2.情境回归课堂,优化知识迁移路径
物理教学是让学生在特定情境的交互作用下获取物理知识,由于教材中的实验和生活实例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指向“教—评”一致性的课后作业情境设定可以适当回归课堂,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将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在以熟悉的教学情境和生活情境为试题情境时,题目的表述不宜复杂,以免情境中的次要因素对学生造成干扰,从而影响学生作答思维。例题2和例题3是“压强”章节中利用课堂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知识迁移支架的案例。
[例题2]小李同学在课堂上用图1所示的方法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当气球静止时,右手掌对气球的压力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左手指对气球的压力,两侧凹陷程度不同,说明__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小李同学想利用铅笔来进一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分别使用了图2中甲、乙所示的方法,你认为小李采取____的方法较为合理,在图乙中,小明用4 N的力压住铅笔尖,若笔尖的面积是0.5 mm2,则上端手指受到的压强是____Pa,此时下端手指受到的压力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上端手指受到的压力。
小李同学探究了“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并得出了正确结论。在中午准备午休时,小李同学敏锐地发现了午休的课桌椅(见图3)深受同学们欢迎的原因,并利用压强的知识向同学们解释了为什么躺下后会让人觉得舒适。你认为小李同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
[例题3]如图4是机翼的模型,当飞机飞行时,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两部分,机翼上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较____,压强较____;下方气流的流动速度较____,压强较____。机翼受到向上的压强大于向下的压强,产生向上的升力。四川航空公司空客A319执行重庆至拉萨的航班任务,在成都区域巡航阶段,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突然爆裂并脱落,导致副驾驶整个上半身被“吸”出舱外,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是________。
例题2和例题3体现了从课堂教学情境到生活情境的转换,从客观选填到主观问答的转换,从知识理解到知识应用的转换。三个转换,能够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学会尝试利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彰显了情境创设回归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三个转换贴合考试题型设置的形式,也符合学业质量评价的要求。
3.引导深度理解,推进学习内容进程
“学—教—评”的一致性的重要内容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将课后作业与后续的课堂教学内容建立联系,可以对学生的学进行“前置”。实际上,课后作业不仅在于复习巩固,还可以进一步延伸,从多个视角出发来整体协同设计课后作业,从而有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具体在试题中表现为,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去解决问题,同时能够实现提前学的目的。例题4是有关固体压强到液体压强的衔接题。
[例题4]如图5是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圆柱体,其密度为ρ,高为h。圆柱体竖立在水平地面上,请用已知条件推导出圆柱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的表达式。
本题情境简单,内容简要、清晰,要求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较为深入才能完成。通过已知压强的定义式来推导出柱体压强公式,而下一课时教学内容中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便是由柱体的计算进一步推导出来的。所以,学生完成题目内容要求的过程,就是学生提前学的过程,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思维的发展。这一题将课时与课时有效联结在一起,使得知识之间不零散,同时鲜明体现了“学—教”的一致性。
综上,指向“学—教—评”一致性的课后作业设计明确了学生的学从哪里开始、教师的教在哪个方向,凸显了课后作业在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发挥课后作业应有的功能。本文从课堂教学的视角出发,着重强调了课后作业设计的具体内容设计策略,视野聚焦在某一个课时或两个课时之间。杜威认为,“作业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所以作业设计可以从课程、教学、目标、学生四个角度去思考。站在单元的视角来综合考虑各课后作业设计之间的关联与递进,促使各部分内容都做到整体协调,让一个单元中的课后作业一致,能够更加有效地达成“学—教—评”的一致性。
[本文系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重点立项课题“云环境下学教评一致性教学方式研究”(项目编号:zdfz2007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崔允漷,雷浩.教—学—评一致性三因素理论模型的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3(04):15-22.
[2]颜红波.课堂“学教评一致性”的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6(07):68-70.
[3]李道星.高中生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发展水平现状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2:13-14
[4]卢臻,许巧枝.过程评价驱动教学促“教—学—评”一体化[J].基础教育课程,2023(09):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