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意识提升中学教师教育写作质量
2024-08-26高婧娟
[摘要] 本文提出通过增强成长意识,激发教育写作的动力;加强问题意识,寻找教育写作重点;增强创新意识,突破教育写作的难点;强化读者意识,明确教育写作的视角,并举例说明教师在教育写作时综合运用四个意识,有利于突破教育写作的困境,助力高质量的教育写作。
[关键词] 成长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读者意识;教育写作
教师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更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中学教师长期扎根教育教学一线,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开展行动研究的最佳条件,也是国家课程改革扎实落地的主要实践者、推动者和反馈者。教师进行教育写作,有助于反思改进自身教学,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发展,同时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案例成果等,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进阶之路,是不可缺失的重要过程。在实践中,教师常遇到动力不足、无从下笔、语序混乱、文本相似等问题,成为其教育写作的阻力。本文提出教育写作要明确成长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读者意识,用四个意识助力中学教师提升教育写作质量。
一、成长意识:增强教育写作的动力
成长意识是教师作为行动主体,在明确自身职业发展规划的前提下,想要实现职业进阶,收获职业幸福,即有意识地规划职业发展,并愿意为了职业成长而积极主动学习和总结提升。成长意识能解决教育写作“为什么写”的问题,提供教师教育写作的内在动力。成长意识驱动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教育反思,开始教育写作,并在教育写作遇到瓶颈时持续激发写作热情,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现实生活中,只有少数教师具有极强的成长意识,多数教师安于现状、成长意识淡薄,通常以没时间或不会写为理由,从未开始或难以坚持教育写作,无法体会教育写作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工作十几年仍是任务型教师或经验型教师,制约着个人发展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为一名扎根一线的中学教师,如何增强成长意识呢?第一,合理规划。教师从入职之初就要结合自身特点积极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形成具体的职业发展脉络图,搭建起职业发展的宏伟蓝图。第二,准确定位。教师需要进行准确客观的个人分析与定位,明确目前职业发展阶段和进阶下一阶段需要提升的具体能力,正确认识自己。第三,动态监控。为自己创建一份个人成长档案,记录自己日常教学的得与失,并阶段性总结教育写作带来的思维与能力提升。第四,设定目标。结合实际,为自己教育写作设置小目标,如一学期打磨一节课形成一篇优质的教学设计论文、针对一个典型事件形成一篇教育故事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二、问题意识:寻找教育写作的重点
问题意识是教育写作的关键,可以解决教育写作“写什么”的问题。强化问题意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或者班级管理等过程中,始终以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总结提升”的研究思路,站在更高的视角对日常工作进行反思,教育写作成为教师“发现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总结提升”的记录与分享形式。问题意识是教育写作的起点,教育写作是针对问题分析和解决展开的论述,如在初中生物学“植物的生殖”一节中,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接触不到扦插和嫁接等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展开专题研究,发现通过创设月季种苗依赖进口的背景下,我国培育自主品牌月季历程的真实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组织学生学习扦插和嫁接,从而将知识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于是,笔者撰写了文章发表在生物学期刊上,供教育同行交流、学习。通过增强问题意识,教师敏锐地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理,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同时与读者产生共鸣,吸引读者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与研究。
教师如何加强问题意识?首先,教师需要转变心态,带着发现问题的眼睛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把问题视为教育质量提升的契机,以开放的、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尝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摆脱失落、气馁、愤怒等不良情绪。其次,教师要充分结合实地调研分析、文献阅读、请教专家等方式,尝试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建议。整个历程,是教育写作的最佳素材,使得教师教育写作从小处落脚、实处落笔,不再假大空。
三、创新意识:突破教育写作的难点
在教育实践中,每一位教师或多或少都会遇到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开展教育写作。但是,教师在尝试将教育写作作品与同行分享、与读者交流推广时可能会遇到阻力,如形成的教育感悟观点相似、教育日志成为流水账、教育论文屡次被拒、科普文章毫无新意等,这都与创新性不足有关。创新是教育写作的灵魂,有了创新,教育写作可以向教育创作转变,将其蕴含的教师独创性教育理念或教育观点,向更多的人传播,从而使教师成为真正的研究者和创作者。教育写作是教育创作的基础,教育创作是教育写作的高级表达,人人创新,我们才能实现中国式的教育现代化。
创新一直是教育写作的难点,要想做到创新,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敢于尝试,拓宽教育写作思维,推动教育写作创新。教师可以从何处进行创新呢?第一,教师要学会针对问题进行文献综述,综述研究进展,明确已有研究成果,寻找不足与空白。例如,教师发现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中存在过程复杂、耗时长、难以控制变量等问题,想要改进实验,于是,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改进的综述分析,对比已有改进方案的利与弊,尝试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确保研究的创新性。第二,教师可以借鉴其他研究领域的方法与理论,迁移创新。例如,循证医学是一种基于证据的医学模型,教师在实践中尝试进行跨学科的迁移应用,提出基于循证理论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第三,进行课题研究。如果把教育写作比作打一桶水,那么,课题研究相当于深掘一口井,聚焦某一研究方向持续地进行课题研究,能使研究深度加深、立意更高,从而更好地把握研究前沿,涌现更多的创新点。
四、读者意识:明确教育写作的视角
读者意识是教师在明确自己的教育写作阅读对象的基础上,从阅读对象的视角出发,从读者的角度构思教育写作,突出重点和创新点,增强文章的针对性和可读性,解决教育写作“为谁写”的问题。读者视角是教育写作的基本要求,如教学设计类论文的阅读对象是教师同行,此类文章以同行视角组织文章,需要着重阐释教学设计背后的原理、创新点等,方便其比较、参考;科普类文章阅读对象是中小学生,撰写时需要以学生视角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教师满怀激情进行教育写作时经常会以自己的视角从事写作,想要将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往往出现重点、创新点不突出,导致阅读效果不佳等问题。而强化读者意识要求明确写作的目的,强化作品的针对性和可读性,吸引更多的读者阅读分享,以更好地推广研究成果。
在教育写作时强化读者意识,需要教师充分阅读、详细分析每一类作品的阅读人群,准确把握他们的阅读需求和阅读目的,从目的出发,让自己的作品有阅读的价值。其次,教师要结合阅读者的年龄、学历、工作、学习和生活经历,变换行文风格,提高作品的可读性。有针对性的阅读内容加上恰当的行文风格,如果再配上醒目的标题,会让教师的教育写作效果更出彩。
五、四个意识融合应用的案例
四个意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教师的教育写作,只有将四个意识融合运用,补齐短板,才能促进教师由教育写作向教育创作升华。基于内在的逻辑分析,教师研究构建了四个意识融合教育写作模型。成长意识提供写作动力,在“实践—反思—总结—提升”中不断进步,为教师职业发展增砖添瓦,也为教师带来教育成果传播的幸福感。问题意识提供写作的问题,教师沿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为教育写作提供不竭的生命活力。创新意识提供教育写作的亮点,教师综述研究进展,掌握学科前沿,打破束缚,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为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可能。读者意识提供教育写作的组织形式,关注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重难点分析,结合理论与实践准确释疑,以跨时空教研引发共鸣。四种意识的融合应用,帮助教师突破教育写作瓶颈(见图1)。
以笔者教育写作成果教学论文《新课标下渗透职业体验的初中生物学大单元教学研究——以“被子植物的一生”为例》为例,具体分析四种意识在教师进行教育写作时的综合运用。文章的写作是在一次公开课之后,笔者想要梳理自己的教学逻辑,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上课之后及时记录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并积极进行反思与完善,形成了此文。可见,想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成长意识驱动笔者开展此次教育写作。文章的形式是由课堂教学转换的教学设计论文,它主要内容是从发现问题出发,逐层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文中的教学问题是笔者在初三生物学结业水平考试专题复习时,遇到的知识脱离情境、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知识点零散、结构化较弱等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笔者积极进行文献阅读,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发现情境化、任务化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知识体系、落实核心素养。于是,在“被子植物的一生”专题复习中,笔者将国家政策“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中国”融入此次复习中,通过让学生角色扮演“我是农业脱贫攻坚的技术顾问”,通过解决菜农在种植农作物时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复习有关被子植物的内容,建立学科知识体系,加强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关注,培养其社会责任和职业意识。itoCCkjmAITgYq2LCCMRgw==文章的读者是教师同行,他们为什么要阅读这篇文章呢?想要从文章中获得什么有价值的信息呢?如何才能更高效地阅读呢?在进行教育写作时要回答以上问题,即强化读者意识。因此,教师在撰写时,始终以解说、评课的形式评述此次专题复习课的设计与实施要点。为了方便读者捕捉文章的重点和创新点,教师详略得当,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用详细的阐释展现教学过程,突出课堂设计的创新点。
[本文系2022年度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教学专项课题“黄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视域下的初中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2HHZX23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连梅,吕慧玲,高扬.基于自主品种提升农业产值的“植物的生殖”教学设计[J].生物学教学,2024,49(02):30-33.
[2]吴海锋,尚常花,杨然,等.“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改进综述[J].中学生物教学,2023(23):54-56.
[3]牟智佳,冯西雅,苏福根.从感知到证据:循证教学评价的结构体系与实践进路[J].电化教育研究,2024,45(01):68-75.
[4]房文慧,高婧娟.基于黄河生态保护的初中生物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践探索——以“保护黄河水资源”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23(27):7-10.
[5]赵玉亮,高婧娟.新课标下渗透职业体验的大单元教学——以“被子植物的一生”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22(26):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