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论文发表成功率:为读者而写
2024-08-26陈浮
当前,基础教育论文写作中有个十分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即为谁而写的问题。
基础教育论文写作的目的可以是为自己,也可以是为读者,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在期刊发表。若以发表为目的,则写作必须为读者,因为期刊发表文章是为了给读者看,期刊发文质量要对读者负责,期刊编发文章的积极意义在于读者的满意。
常见为自己而写的论文无视读者的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只是为了自我满足。比如,为了私人需要而“赶写”,为了完成任务而“强写”,都属于被动的写作行为。这样的文章往往缺乏问题意识,轻视研究方法,不顾逻辑推理和事实证据。其结论全凭主观臆 想,反思尽是发号施令。作者在写作时并未想过:写这篇文章有什么用,对哪些人有用,在多大范围内有用。有一位畅销书作者说,“写作的终极技巧就是写对别人有用的东西”,“别人”就是读者。
为读者而写的论文要有读者思维,进行读者定位,还要真正了解读者渴盼解决的真问题。要把握真问题,就需要作者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按照教育科学研究规范形成研究成果,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或者站在新的角度做出新的解释和论证。要描述并解释教育现象和问题,阐明教育思想和观念,揭示教育规律和构建教育理论,形成教育改革和发展对策,预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未来。上述研究的旨归在于服务教育事业,而这一崇高使命对于教育期刊而言则具化为为读者服务。
不仅教师写教育论文时要心怀读者,就是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也特别强调:学生在写作时要具备四种意识——问题意识、结构意识、审美意识、读者意识。其中的“读者意识”即在写作过程中始终考虑目标读者的需求和期望,这既是优秀教师的经验之谈,也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写作时应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的要求。
江苏教育名家管建刚老师在谈到中学作文教学时指出,有了读者意识,写作中的很多问题都能不攻自破。我们的作文教学得不到根本性突破的一大原因正在于此:没有读者的写作,是没有生命的写
作;没有读者的作文教学,是没有生命的作文教学。
优秀的中学教师有这种深刻体悟,那么,著名的作家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鲁迅先生说,写作就是对看的人负责;巴金先生说,倘使写作真有所谓秘诀的话,那就是“把心交给读者”;朱自清先生说,“写作练习可以没有老师,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可见,在作家心目中读者尤其重要,不为读者而写,作品怎能受到读者的欢迎呢?
各种写作,皆同此理。
为读者而写,这实际上体现了写作的价值观。当一个作者要为读者而写的时候,他就会有一个高尚的目标,就会有一份责任心,至少怀有帮助他人的善念。世上凡“利他”之心皆真心,发自真心的事往往就能做得出色。写论文也不例外。
若只为自己而写,始终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文章在关键问题上往往说不清道不明,敷衍搪塞,应付了事。更有甚者,不知出于什么动机,原本明白的话偏要糊涂地说,应该直来直去的话偏要绕着弯儿说,已经众所周知的话偏要玄而又玄地说,幼儿习之的中国话偏要模仿着翻译过来的外国腔调说,似乎写论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读者越看越糊涂。以自我为中心的写作不屑于下一番调查研究的苦功夫,更不愿费心劳神为读者的阅读方便而反复地推敲。相反,为了读者而写的人则唯恐读者看不懂,唯恐读者看后帮助不大,唯恐因自己写得不准确不完备而使读者误入歧途。假如作者在写作时心里常常想着读者,文章就会越来越符合读者需求;符合读者需求,就等于符合了期刊的需求。
要想文章写得好,提笔之前就要树立为读者而写作的意识,因为期刊是为读者而办,所以为读者而写最具价值,最讲求质量,被发表的成功率也最大。
请问:您在提笔写作时,想到读者了吗?
陈 浮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常务副主编,编审。天津师范大学期刊出版中心原主任、书记。先后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编辑”“优秀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