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为冬病,怎样夏治

2024-08-23王光安

中医健康养生 2024年8期
关键词:夏养阳调理阳气

《管子·牧民》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何享受高质量的生活”成为新的热门话题。人们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我们的传统瑰宝——中医,于是“冬病夏治”这一中医特色疗法进入大众视野。

源自《内经》,“长夏胜冬”

《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提出,“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篇指导人们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生活状态,并且指出,不遵照四时规律起居,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是根本性的。《素问·六节脏象论篇》中,根据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指出“长夏胜冬”,“冬病夏治”理念及方法便是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发展而来的。

关于“冬病夏治”的内涵,有借天时、温阳、补阳、兴阳各种不同的见解,但学者普遍认同的是,对于冬天里,人体因为阳气不足而产生的一些病症,比如咳嗽、哮喘等,在夏至节气后的三伏天进行治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何为“夏至”?《三礼义宗》记载:“夏至三义,夏至为节者,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

何为“三伏”?《艺文类聚·岁时·伏》中引用《历忌释》的“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金气伏藏乃生水,阴成形也。

三伏天刚好是阳至极、阴始生的关键节点,天地之间阴寒之邪被至盛之阳克制到极限。“冬病夏治”正是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对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治疗,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贴敷、针刺、药物内服等,以益气温阳、散寒通络,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冬病夏治”不是万能的,主要针对的是人阳气不足所产生的疾病,对于急功近利、马上就希望见到效果的人来说,这并不是最佳选择。

夏季晒背,辅以养阳

在具体实践时,除了三伏贴(将在第二篇具体介绍)以外,还有其他“冬病夏治”的方法。

首先,春夏养阳,不伤阳。和养孩子一样,不伤害就是对其最基本的养护,而熬夜、久视、久立、久行、久卧和久坐均是损伤人体阳气的生活方式,因此,劳逸适度是最基本的养阳手段。

其次,可以试试近期颇受欢迎的晒背方法。夏季晒背是一个流传比较久远的中医保健方法,艾灸灸法最初的本意也来源于此。《说文解字》记载,“艾,冰台也”。意思是说,艾是可以把太阳光转化为阳的重要物品。晒背,可以说是灸法最直接的体现。因此,晒背有温阳散寒、健脾祛湿、温通经络、补益阳气等诸多作用,属于“春夏养阳”一个重要手段。

若因空调房内待的时间较长,导致体内寒湿之气较重,可借助太阳光之力调理身体。如在阳光较好的天气里,找个空旷、微微有风的地方,找把椅子,露出背部,或躺下,背对太阳晒一二十分钟。若阳光毒辣,注意不要直接暴晒。晒太阳时,刚开始会感觉很热,随后身上会微微出凉汗,一般晒到出热汗即可;如果感觉不适,可随时停止。这种方法适合阳气不足、四肢发凉、脾胃虚寒、肺气不足所致的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多种病症患者。如果属于阴虚内热、肝火旺盛等体质的患者,建议少用。

综上,“冬病夏治”属于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主要针对人体阳气不足所产生的一些疾病,重点针对身体阳气虚弱、冬季容易发病且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者。而对于阴虚内热或者内火炽盛体质的人,则不建议使用“冬病夏治”。

长夏季节,注重调脾

此时为长夏季节,加之2024年五运为土运太过,因此,更需注意调理脾胃功能。如果生活中调养不当,很容易出现消化系统的问题,如胃痛、腹胀、便秘等,以及由于脾失健运导致的水液代谢障碍,如会阴部潮湿、湿疹、痰多、腹泻、水肿等病症。从五脏配五行的关系来看,土克水,土太过可乘水而伤肾,从而出现与肾水不足相关的骨、髓相关肾系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筋骨痛、手足逆冷,甚至肢体瘫痪、心脑血管意外等。

因此,此时节更要注重调理脾胃。由于水果多偏于寒凉,食用会增加脾胃负担,容易出现腹泻、胃痛等问题,因此,建议大家不要过多摄入水果;同时对于过于油腻、辛辣刺激、重口味的饮食要有所节制,暴饮暴食更不可取。

责任编辑/贾荣曼

猜你喜欢

夏养阳调理阳气
春夏养阳勿上火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阳气,护佑全身、除痰祛湿!
“过劳肥”的中医调理
流翔高钙系列肥 我能土壤调理剂
?被误解的“春夏养阳”
近30年《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研究进展*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秋季蛋鸡 抓好调理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