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元素的提炼与场景化创新应用
2024-08-21李大元周希祺
【摘 要】非遗传承的生活和生产场景的消失以及对非遗体验的缺失,造成文化认同和集体记忆的弱化。非遗蕴含的文化元素与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和产品深度绑定,限制了非遗元素在其他领域的跨界组合与应用创新,需要通过新的消费方式和传播载体来激发非遗活力。运用数字手段进行非遗内容的数据化采集和创新性传播,对非遗元素进行全面的收集、保存、归档、提炼,开发兼顾非遗产品的消费、体验、传播场景,将有助于实现非遗承载的民族记忆和文化归属感。本文综合实践案例,分析未来非遗元素的提炼与场景化创新应用的可能性,为国内非遗的保护性发展以及非遗塑造民族精神方面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
【关键词】非遗元素;非遗内涵;场景化;创新应用
非遗是由历史上劳动人民在自然生活和农业、手工业生产过程中自发创造的民间文化形态,包括有形的物质性产品和无形的体验过程,具有深刻的地方性特色和民俗意义,同时也凝结着民族习俗、性格、心理等传统文化基因以及朴素的人生哲学。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乡村呈现出社区化的趋势,使非遗赖以存在的场景逐渐式微,非遗在市场经济下正在被消解为单一的展示、表演艺术或消费产品,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程度比较低,民众的自发参与度减少,弱化了非遗的“物理在场性”和“过程”所凝聚的民族记忆和意蕴,进而淡化了文化心理认同层面的“意义在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非遗的传播不能只依靠传统的文字、图片、音视频、技艺传承,更需要深度挖掘非遗的精神内涵,并采用沉浸式的方式还原、再现非遗所存在的时空场景。
一、非遗内涵浅表化与非遗价值的重新考量
非遗内涵的关键词是“民间”“群体或个人”“代代相传”“生产生活”“场所和实物”,是在历史长河中一代代先民创造并延续的“下里巴人”,其中凝聚着本真的时代与民族情感,反映了当时农耕社会普通百姓单纯地思索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己的关系,包含了特定社会制度与经济环境下的伦理价值、审美价值、道德信仰、处世哲学等,是曾经的普罗大众所醉心、所享受的精神家园。历史上的非遗所属的知识系统属于隐性的,藏于内心、融于生活,需要实践中的亲身体验才能获取,可意会却难以言传。[1]
非遗的主体性原则,要求研究要由客体向主体转向。非遗价值的考量主体也应从政府管理部门转移到个体、群体、行业组织,从抽象回归具象,以现实中的人作为参照尺度,重新回归民众,激发他们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使得非遗自然融入日常休闲生活,实现现代与古代在情怀、智慧上的心灵相通,文脉相承,在精神方面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
二、非遗基因的解码及其成果的转化利用
从非遗传播的主体、客体、载体(手段)、内容、效果五个方面来看,当前存在着主体上官方与民间协同不够,客体上受众与消费者难以相互转化,载体(手段)上媒体与产品、场景缺少连接,内容上题材与产品、场景嫁接生硬,效果上缺乏评价方法。我们可从多方面对非遗基因进行解码,对非遗成果进行转化和利用。
(一)构建跨区域协作、开放式的非遗公共数字资源库
推动非遗基因解码转化,使之在更广泛的领域向纵深发展,前提是建立跨区域、开放式、多层级且不断更新的非遗数字素材资源库。非遗素材形态除了传统的视频、音频、图片、文字资料,还应包括通过智能穿戴系统、传感器、触觉反馈系统、数字孪生技术等获取的数据和虚拟形象。
第一,形成跨区域协作的机制。农耕时代的非遗根植于局部区域文化,其所面向的群体也较为局限。受现代社会人口流动、交通和传播技术的影响,非遗具有很强的跨地域性和流变性。目前我国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播产生了“跑马圈地”的思维,将非遗资源看成是独享的文化资源,产生排他性,为非遗传播设置了人为障碍。非遗的跨区域协作就是打破传统行政区域限制,加强非遗资源的跨区域整合、开发、利用。
第二,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非遗数字资源库的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式采集、上传非遗素材的工具和渠道。目前,非遗素材的采集与保存多是采取档案化的方式,基本是由政府主导或牵头,其成果也大多集中保存在档案部门、非遗中心、博物馆等机构。社会力量参与的主动性缺乏和参与深度浅层化,导致非遗的不全、不真和僵化。因此,需要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非遗素材的收集、保存、应用过程,发动高校及研究机构、社会团体、地方精英、公众等参与。其中,高校及研究机构可以为非遗的数字化保护提供理论支持,社会团体承担非遗数字化保护中组织、沟通、协调等工作,地方文化精英参与当地文化传承、保护、创新,社会非遗爱好者主动进行非遗的记录,并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上传、共享。
第三,提升非遗传承人建立非遗数字档案的能力。非遗传承人个人数字存档,应由非遗传承人担当第一责任人,以非遗传承人一生信息为基本单元,收集、整理、保存、组织、检索已有原生性档案资料,以实现数字化传播、利用、传承。非遗传承人个人数字存档减轻了档案部门的负担。相较于横向分类方式,纵向分类更利于个人数字存档的自动化,化解了非遗传承人档案范围广、多元化、档案动态更新带来的工作量巨大这一难题。此外,数字技术有助于保护非遗传承人的知识产权。
(二)发展现代消费市场,注重上中下游协同
在传统消费市场基础上,需要加大非遗在现代消费市场中的比重,注重非遗元素融入其他产品的生产制作、终端产品与服务中,赋予产品独特的风格和内涵,将非遗的价值充分挖掘并实现创意设计,使这些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提供经济支持。从执行角度而言,需要现代消费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协同——上游深入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和技艺特色,进行知识产权的确权保护;中游则将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技术结合,进行创意开发;下游将设计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进入文化消费市场。
(三)运用AIGC对非遗元素的提炼与运用
AIGC(人工智能生产)技术的快速迭代,将大幅提升内容生产的质量与效率,未来将从辅助生产转变为主导生产。AI 技术低成本、高效率地生成文字、图像等内容,这降低了人工和时间成本。AI 模型经过大数据的训练,逐渐由单模态向多模态方向发展,可以生成更高质量的内容,将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类型内容融合,且可以根据个人喜好生成个性化内容。在非遗元素的提炼、创新组合及应用方面,AIGC比传统的人工手段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在执行上,可以基于某类非遗项目的基本样式和技艺传承,结合AIGC技术,对接非遗传承人团队,获得大批量的非遗产品和技艺样本,并对AIGC模型进行迁移式的训练,采用深度模拟技术,精细还原非遗技艺和其生长环境,并基于随机性算法对已有的非遗元素进行重新排布,或对产品进行局部差异化输出,通过前期积累的数据,获取样本用户的身体及情感反馈数据,制作用户画像,定制化开发非遗产品。此外,还可以结合当前流行的主题和新文创模式,预判未来流行趋势,开发更符合当前和未来消费者审美的产品和服务,打造集创作、设计、生产、营销于一体的创新性非遗产品体系。
如杭州的《江湖》系列西湖绸伞,通过AI绘画绘制伞面图案,再用喷绘的形式把伞面制作出来,图案的内容和色彩也更为丰富,且大幅提升了创意设计和生产的效率。[3]上海的金山农民画运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对现存的金山农民画作品进行深度地学习与解构,提取了其中的主要风格特征。用户只需在显示屏上画一笔,机器就可以根据画面进行二次加工,从而形成一种独具金山农民画特色的艺术品。[4]
AI的介入可以大幅降低非遗手工艺品在设计环节的成本,让普通人参与到非遗体验设计中,通过输入关键词,就能表达和生成个性化的故事。另外,通过AI对非遗技艺的学习,生成批量化的“半成品”元素供设计师、手工匠人和传承人使用,形成人工创意与AI的协作关系。
三、再造非遗生存与传播的虚拟与现实环境
提取非遗象征元素符号不能忽略非遗价值,产品、技艺及其背后的文化蕴涵才是非遗的核心,传承人、社区、群体是非遗赖以生存的情感记忆和精神依归。因此,再造非遗存在的环境对于非遗精神内涵传承传播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原生环境包括虚拟和真实的自然生态环境、原材料出产环境、传承人或群体居住生活劳作的环境、民俗活动和演出空间场景等。
(一)非遗数字孪生体验
数字孪生技术能够创建“数字孪生体”,在虚拟环境中展现非遗。通过传感器和VR设备,用户可以真实地感受到虚拟场景的刺激,获得沉浸式的体验。这解决了具身在场的问题,突破了非遗的封闭性和地域限制。用户能够将元宇宙中的非遗认知、互动和情感带入现实世界。比如,针对儿童用户,重点关注非遗产品的教育功能,加入传统乐器体验、绘画、刺绣等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借助谜语等促进智力发育。针对青年用户,可以建设深度沉浸、多人参与的剧本杀体验等项目,体验其中涉及的文化与情感。
2023年,北京借助数字技术,为有600余年历史的太庙进行高度逼真的场景重构,建立数字孪生档案。[5]2021年,河南龙门石窟景区启动智慧文旅数字孪生平台项目建设,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对地形地貌、交通路网、文化遗存等精度还原,对文化遗产进行精度扫描和对象化建模,高精度还原其外观和纹理,达到留存保护、可制作仿品目的。[6]2021年,央视频推出《12K微距看国宝》,运用先进的12K技术,实现了对三星堆文物的微距拍摄,为观众呈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清视觉体验。相较于8K技术,12K图像的分辨率提升了,这为后续的三星堆文物研究、知识普及以及档案保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7]
数字技术为非遗的场景再现实现提供了客观条件。以扩展现实、数字孪生技术特征的元宇宙可以打破交互限制,打造非遗的虚拟场景,激活非遗生命力。元宇宙强调的是“临场感”“身临其境”,这给非遗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契机。元宇宙营造的虚拟仪式情景突破了非遗的封闭性和地域性限制,实现了远程的群体聚集、参与非遗活动,解决了传统非遗传播不在场的“离身性”难题。
(二)网络文学:非遗内容创意和IP塑造
文化资源创意转化离不开故事力的打造,非遗本身包含着众多的故事内容,挖掘、创作和分享非遗故事有助于实现集体记忆、传播、理解、娱乐、想象、创造等文化功能。网络文学可以更多从非遗中汲取灵感和素材,创作出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近些年,越来越多网文创作者聚焦非遗题材的创作,将非遗元素与故事有机融合,走入年轻人的文化娱乐生活,让读者在故事的跌宕起伏中感受非遗的魅力,使网络文学作品成为传统文化现代化转换的重要途径。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网络文学愈发成为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成为网络文学的重要题材,为网络文学注入传统意趣,同时网络文学助力传统文化焕发新生。”[8]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传统文化深入内容题材,引发“儒道流”“红楼”等国风热潮,仅阅文平台上就有超5万网文作家在历史、古言等题材网文中运用非遗元素。[9]
网络文学的广泛受欢迎也源于其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除了神秘古老的东方叙事和侠义精神外,还能感受到节气、绘画、曲艺等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融合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创新方式,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非遗的游戏化
游戏化指的是在非游戏的领域中,引入游戏设计元素和游戏机制,以引导用户实现特定目标。游戏化的本质其实是和观众、消费对象的互动。[10]将剧本杀与非遗体验融合,使参与者在游玩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历史文化知识。非遗的游戏化包括了虚拟的线上游戏和现实场景的线下游戏。
在当前的密室逃脱和剧本杀游戏中,主题多涉及惊悚、恐怖、血腥、鬼怪等元素,而“非遗剧本杀”是在剧本中融合了非遗项目的技艺类、表演类或有关的文创元素,让游戏的内容变得更丰富,更有内涵。这种基于非遗元素的新型剧本杀形式,利用沉浸式演绎、NPC互动体验和游戏任务等方法,引导体验者在故事情节中对非遗技艺、表演和知识进行深刻的理解和体验。相较于传统的剧本杀,非遗剧本杀不但时尚、趣味,而且更具文化内涵与教育性。人们能通过这些游戏,去探究故事的发展,去体会古人留给我们的传统技艺。因此,“非遗剧本杀”是一种有益的创新形式,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乌镇戏剧节是将小镇游戏化的一个成功案例。乌镇戏剧节将江南水乡作为天然的演出背景,古镇嘉年华囊括巡游演出、装置艺术、肢体剧等多种艺术类型,其中还融入京剧、川剧和提线木偶等非遗表演。当街尾巷口、码头露台都有戏剧表演者的身影,沉浸式的演绎让乌镇成了一座巨大的“游乐园”,里面的表演者化身“NPC”,和置身于其中的年轻人们完成了一场全员“剧本杀”。[11]
(四)高速公路服务区:开放式非遗空间
户外的广阔空间为沉浸式展览赋予无限可能,尤其是人流量巨大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成为了开放式体验非遗的创新空间。其中典型的代表案例即是苏州阳澄湖的网红服务区。苏州阳澄湖的高速服务区设有VR体验馆、非遗展示馆和昆曲、评弹等传统曲艺表演,二楼设有3000平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中心,根雕、核雕、苏绣、宋锦、扇面等种类繁多的苏州非遗技艺。[12]过路的游客在休息、加油的同时能近距离体会苏州非遗元素,感受艺术文化熏陶。
福建安溪在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立了非遗展示体验活动,集文艺演出、非遗手艺展演等多元素于一体,旨在为过往旅客提供沉浸式的互动体验。活动现场展示了安溪竹编藤、藤铁、毛笔制作技艺、木偶戏、手工棉线制作、龙涓大饼制作技艺等6项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亲自传授技巧,让参观者亲身体验和学习非遗技艺。[13]
四、结语
为了实现非遗传播主体和客体的扩大以及传播效果的提升,我们应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和商业力量,利用人工与人工智能技术,提炼非遗元素,并进行创造性转化,打造更丰富的非遗体验场景,让非遗重新回归民间。只有让人人都积极地参与到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去,才能让非遗焕发出勃勃生机。为此,我们要鼓励和激励广大群众关注非遗,为非遗的保护性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平台,使其更加积极地投身于非遗的活态传承之中,为其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1]林琰,李惠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与活化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3(03):151-160.
[2]黄永林.中国非遗传承保护的四重价值[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4(01):76-83.
[3]云南网.AIGC也能制作西湖绸伞?非遗跨界玩出“新花样”[EB/OL].(2023-11-06)[2024-2-10].http://culture.yunnan.cn/system/2023/11/06/032822149.shtml.
[4]澎湃新闻.脑洞大开!当非遗老字号遇上人工智能,这些创意产品意想不到[EB/OL].(2019-11-04)[2024-2-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9274504139132037&wfr=spider&for=pc.
[5]庞元元,谢晗.太庙首次打造数字孪生档案 科技支撑文物古建保护[EB/OL].(2023-4-20)[2024-2-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3693272900954889&wfr=spider&for=pc.
[6]勾晓庆.数字化创新实践案例|龙门石窟智慧文旅数字孪生平台让文化遗产焕发新光彩[EB/OL].(2022-10-27)[2024-2-10].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20493439.
[7]光明网.探寻三星堆文明 12K超高清技术强劲赋能文化传播[EB/OL].(2023-01-01)[2024-2-10].https://e.gmw.cn/2023-01/01/content_36272792.htm.
[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3-03-2)[2024-3-10].https://www.cnnic.cn/n4/2023/0303/c88-10757.html.
[9]中国社会科学院网.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R/OL].
(2023-04-11)[2024-3-10].https://www.cssn.cn/wx/wx_xlzx/202304/t20230411_5619321.shtml.
[10]胡永生,凃艳玲.信息素养教育MOOC测评游戏开发策略探讨[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6(05):27-31.
[11]光明网.倾力打造戏梦空间 第十届乌镇戏剧节正式启幕[EB/OL].(2023-10-20)[2024-2-1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0259064394222917&wfr=spider&for=pc.
[12]齐鲁网.82秒丨苏州园林、非遗展示、科技体验……这个服务区“红”到上热搜.(2020-10-09)[2024-2-14].http://news.iqilu.com/china/gedi/2020/1009/4667401.shtml.
[13]闽南网.打造茶乡特色服务区 安溪非遗“上”高速.(2023-03-14)[2024-2-1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033431
5328345242&wfr=spider&for=pc.
(作者:李大元,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系讲师、传播学博士,研究方向:新媒体与文化产业;周希祺,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系本科生)
责编:刘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