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探究

2024-08-21刘畅朱涛

新闻世界 2024年8期

【摘 要】地方小剧种作为一种彰显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的文化载体,具有特殊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数字时代,地处淮河流域的凤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导致本地小剧种日渐式微。本文对安徽淮南市凤台县居民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并针对今后凤台县本土非物质文化传播提出相应的路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地方小剧种

【基金项目】安徽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310372026)。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与群众的生活及当地文化密切相关,其发展传承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安徽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南市凤台县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在此交融从而孕育出了独有的文化。凤台县被列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类13类,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花鼓灯、火老虎。省级的五项:花鼓灯、火老虎、推剧、谢郢锣鼓、淮南大鼓。[2]2006年5月20日花鼓灯申遗成功,2006年12月14日,推剧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8年火老虎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谢郢锣鼓2009年被列入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本文基于群众对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进行问卷调研,主要集中在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上进行讨论。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现状

(一)国家政策与当地传播情况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相关意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延绵传承的生动见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3]淮南市凤台县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在政府官网发布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新闻达93条,内容主要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当地县融媒体中心对本地非遗保护性发展及活态传承进行宣传。

(二)当地人对非遗的认知情况

当地政府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所做出的扶持与努力不容忽视。凤台推剧团在2001年至2008年期间,每年的演出场次在120场以上,2008年之后每年达到了200场之多。[4]当地小剧种的其他表演形式则较少在正式场合和当地居民见面。

尽管推剧和花鼓灯等配备了送戏下乡演出车辆,但在表演的宣传与推广方面仍存在不足。经过对当地小剧种一年的网络宣传情况进行收集与分析,发现当地在利用网络平台扩大本地剧种影响力方面的意识相对薄弱,当地剧团的宣传推广意识有待加强。剧团对于发布内容的策划不够精细,受众在浏览时难以准确把握重点信息,进而影响了受众的黏性和互动。花鼓灯剧种具有代表性,其艺术团在各大平台均已开设官方账号,但表现并不令人满意。如安徽省凤台县推剧团的抖音账号,截至2023年12月25日粉丝数量为1186人,获赞数未过万。凤台县人口为68万余人,[5]关注推剧人数比例极小。作为凤台县传播度最为广泛的花鼓灯,其抖音号粉丝为2547人,虽高于推剧,但基数依旧不大。谢郢锣鼓、火老虎、淮南大鼓则均无官方账号。观众很难及时从推剧及花鼓灯账号获取最新的演出信息。谢郢锣鼓与推剧在当地的文化中心有固定演出时间。随着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地方政府对于非遗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凤台县政府每年都会对花鼓灯与推剧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推行送戏下乡,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帮助当地小剧种进一步扩大影响力。2022年至202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踩街闹新春”作为近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非遗活动在群众面前亮相,参与人数众多,百姓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足见其受到当地群众喜爱。

(三)居民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情况

凤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花鼓灯知名度最高,其次为推剧、谢郢锣鼓等。凤台花鼓灯在清光绪之前就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民国期间曾前往霍邱等地演出。[6]花鼓灯相较于当地其他剧种而言,影响广泛,生命力旺盛。当地花鼓灯中专艺术学校的成立与招生也进一步扩大了花鼓灯的知名度,使得花鼓灯成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

推剧是由花鼓灯的后场小戏发展而来,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7]以稀有剧种的身份在戏曲家族中亮相。由于历史原因,推剧虽然是凤台县地方特色鲜明的剧种之一,而其保护性发展与活态传承远不如花鼓灯。

谢郢锣鼓是安徽唯一一种以打分谱为演奏模式的剧种,目前为止传承到第六代,其表演者多为凤台县谢郢社区的老年人。[8]由于其表演形式独特,深受乡间百姓喜爱,但是,当地青年群体对其关注度非常低,这使得年轻人较难区分出谢郢锣鼓与其他地区锣鼓的表演形式。

火老虎源于五代十国的传说,是经过民间艺人的艺术加工而形成的一种以舞蹈为表演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与制作工艺,使之在当地群众中传播范围较窄。

面对如此丰富的小剧种类型,调查显示,凤台县在一年内接触过地方性小众剧种的人有77.93%,超过半数人表示对于戏曲文化有兴趣,但是将这种兴趣付诸于实际行动的人则只有调查人数的四分之一。虽然很多人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了解,但自发了解的人很少,且有30.34%的人并不了解或并未接触过本地的小剧种。

调查发现,当地居民对本地戏剧接触程度与年龄成正比。可见,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当地年轻人的吸引力逐渐减弱。了解或参与的人群年龄较大(表1),使其在宣传表演时与时代有疏离感,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强。

通过对现场观看人数的观察及本次调查情况统计可知,当地小剧种的传承以老龄群体为主。线上调查时,女性的积极性、配合度较高。回归线下,男性的参与度并不低于女性。如2022年至202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踩街闹新春”活动现场,男性参与活动的人数与女性相当。一般情况下,男性演员多于女性演员,尤其是表演过程中较为耗费体力的谢郢锣鼓与火老虎。由于本地小剧种的表演空间主要依托于现实空间,因此线下表演过程中获得的数据更具有参考性,所以当地男女对于小剧种表演感兴趣程度相当,而女性以网络为载体的传播参与度更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非遗传承人后继不足,受众年龄较大

据调查可知,现阶段对当地小剧种保持较高兴趣且较为了解的人群集中在40岁以上。关于父母长辈是否喜爱戏曲以及小剧种是否具有发展潜力的问题,得到的回答并不乐观。凤台县非遗传承人后继力量相对不足,传习非遗的年轻人的刻苦程度出现下滑趋势。花鼓灯艺校的负责人表示,当前学生的勤奋程度和艺术创作程度与之前的老艺术家相比有明显的差距。民间艺术在当前社会受到了当代文化艺术的冲击,加之传习时间较长,导致部分人对民间艺术,特别是地方小剧种类持有偏见,认为其难登大雅之堂。

凤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在老一辈非遗传承人与群众间广泛传承,既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紧密相关,也因当时社会物质条件相对有限,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众提供了稀缺的文化娱乐活动。然而,当前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人们拥有了更加多样化的休闲选择。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大众更倾向于选择能迅速体验的娱乐活动。

(二)展示的机会少,对后继发展信心不足

2022年凤台县政府举办了“踩街闹新春”活动,距上次举办类似的活动,已有十二年之久。这无论对老一辈的非遗传承人,还是对新一代潜在传承人而言,都是一段长时间的空白,这使得潜在受众及潜在传承者萌生退意,甚至会将之抛于脑后。虽然每年县里春晚都会给本地小剧种提供表演舞台与机会,而当地百姓较少有机会能感受到小剧种的魅力。花鼓灯虽有专业学校,但由于专业性过强,当地人较少会选择让孩子在年龄尚小的情况下进入中专学校学习。

(三)宣传方式传统,吸引力较低

凤台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么在田间地头,要么在节日的舞台进行表演,传承方式主要为口口相传,相关书籍寥寥无几。当地政府针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方式主要是以新闻形式出现在政府网站和新闻网站。本次调查中,受众更希望在影视综艺节目中看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剧虽在当地成立了专门的推剧团,但相对而言其成员年龄较大,对于短视频的使用缺乏认知,使得年轻人无法通过短视频等获取相关信息。传统戏曲中所蕴含的价值,以及表演节奏,很难与当代年轻人的生活节奏与审美趣味合拍。推剧团的视频账号呈现方式较为老套,且更新频率不固定。

春节期间举行的“踩街”活动,抖音平台上可以搜索到相关内容。但是大部分的拍摄方式和剪辑手法都较为老套,难以让人眼前一亮。大部分视频内容为非专业人士拍摄的,对其进行认真观看并与之互动人数极少。目前抖音可查到的“踩街”视频互动数量相对较少。拍摄的主要形式为“踩街”过程中的部分片段。凤台花鼓灯的官方抖音账号则存在视频内容杂乱的现象,对其专业性内容并未深耕。相对而言,当地的票友以及非遗传承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意识到当前传播所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策略调整,但任重道远。

(四)内容陈旧,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花鼓灯和推剧的表演主要集中在舞台上,主要是由政府组织。较为经典的剧目依旧是老几样,作者的创作空间受到限制。谢郢锣鼓,自身的创新能力较弱,表演形式过于单一,并且由于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具有较为鲜明的农耕社会色彩,适合表演的场合有限。[9]火老虎传统的表演方式,以及所需的材料都较难获取,对表演者的要求较高,这就使得年轻人不愿意主动学习。由于传承火老虎的人较少,当地群众对于这一传统艺术知之甚少,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存在这一非遗。2022年芮集社区火老虎非遗传承人孙元多的表演由央广网进行了拍摄和发布,这一几乎消失在人们眼前的非遗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建议

(一)借力综艺节目

在本次调查中,大部分受众希望能将影视作品及综艺节目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大部分人愿意从演员处获取相关信息(图1)。因此可借鉴以往“出圈”的综艺节目,对其进行模仿,或对节目输送相关人才进行表演,从而获得更多人群的关注。如2020年较为火爆的《上线吧!华彩少年》便是以“国风创新演绎”为立意和核心,展示了少年们眼中的传统文化。同时,节目不仅邀请了专业的评审嘉宾,也邀请了对于专业领域有一定见解的如甄子丹、王一博等演员助阵,老中青演员齐上阵,帮助其吸引不同年龄段受众群体,使得节目更加具有可看性。

当然,凤台县独立完成上综艺节目存在一定的困难。可行的方案是,在中央电视台或是其他较为出色的地方台举行相应的选拔活动时可以输送人才。当地政府可以与凤台及淮南本地演员做对接,在举办地方文化节时在网络平台发布相关内容。演员工作室的产出内容以及剪辑方式要用年轻人喜爱的形式来表达。

(二)拓展宣传渠道

2023年10月,安徽省凤台县推剧团发布了特色宣传片,2024年1月发布了相关纪录短片,填补了之前的空白。推剧团这一改变值得其他小剧种学习,以进一步探索出更加符合当地人口味的宣传方式。

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使得人们可以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二创”以及相关的知识传播,包括但不限于在网上对非遗拟人化展示。由于现阶段App的种类不断增多,除了较为主流的澎湃新闻、今日头条等新闻App,还有抖音、B站等视频平台可根据平台用户画像发布相应信息,这有利于吸引不同受众群体的注意力。

(三)做好推广普及

让受众方便了解非遗并获得体验,非常重要。首先,当地的非遗可以建立相应的博物馆,在博物馆内不仅可以对之前的乐谱、服装、乐器等进行陈列,也可以对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进行解说。同时,馆内可以依据非遗设立相应的展示空间,模仿艺术展的形式,对其进行一定的空间划分,让人们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最后,还可以定期请专门人士开展非遗体验活动,吸引青少年了解和学习相关内容。当地学校举办校庆或晚会时,可以邀请非遗表演者进校展示,让孩子们感受到非遗魅力。部分人愿意从教师那里获取相关信息,学校的课外兴趣班可以开设相应科目。当地还可举行新剧本及乐曲的创作比赛。

凤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其表演形式极具地方特色。传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使地方特色面向全国各地,还可将中华大地千年文化之魅力呈现在世界舞台上。

注释: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2005032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08-03/28/content_5937.html.

[2]叶超,高家胜 .凤台民俗简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378.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210812)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l.

[4]许洁.淮南地区四句推子传承考察与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11(02):71-74.

[5]2022年末全县户籍人口为686076人(20230525),https://www.ft.gov.cn/ftgk/ssft/rk/8104049.html.

[6]凤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凤台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8:543-554.

[7]李春荣,沈梅,张莹.安徽戏曲小剧种生存与生产现状研究[J].中华艺术论丛,2021(01):198-216.

[8][9]李畅.安徽谢郢锣鼓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32(04):30-33.

(作者:刘畅(通讯作者),安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朱涛,安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责编:刘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