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大练兵” 采编“接地气”

2024-08-21张瑞

新闻世界 2024年8期

【摘 要】融媒体时代,采编人员个个应是“多面手”,不仅要会写、会编、会拍摄,还要懂剪辑,有时候还要出镜当主持人。如何调动采编人员的积极性,提升业务能力,促进报业健康、向上、高质量发展,本文以皖西日报社开展的采编岗位技能竞赛为例,展示在半年时间内,采编业务上台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融、改文风、接地气,推动报业健康发展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采编;大练兵;融媒体;竞赛

新闻采编工作,要求触角多向基层延伸,这样才能发现更多鲜活的事例。长期浮在面上,没有沉到基层,很难逮到“活鱼”。一直以来,新闻单位都要求记者、编辑变换思路、开拓眼界,采编出更多的精品力作,但鲜有具体的举措。同时,媒体必不可少的每周例会,往往都局限于报选题,缺少对新闻写作的探讨,流于形式。六安市皖西日报社开展“新闻大练兵”活动,通过半年的时间检验,成效较为突出。该项活动一是让大家学会发现更“新”的新闻,二是通过融媒体之间的交流,让大家学会怎么挖掘更“鲜”的思路,为新形势下媒体如何独辟蹊径端上一桌新鲜可口的“美味佳肴”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源起

2023年年初,皖西日报社党组在开展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积极开拓进取、勇于担当作为的相关活动中萌发出思考,准备结合报社的采编工作实际,推动采编工作高质量发展。简而言之,就是要让新闻更“耐看”,更有“嚼劲儿”。

经过深思熟虑,皖西日报社主要领导决定举办“新闻大练兵”活动,即按照新闻“三贴近”要求,深化“走转改”,通过业务提升检视整改突出问题,深入基层掌握群众急难愁盼,大兴调查研究,进一步提升报社新闻宣传报道水平,推动报社高质量发展。

当年5月中旬,报社党组经过全面考量,决定出台《皖西日报社开展新闻宣传报道“大练兵”活动方案》,要求大兴调查研究,倡导树立精品意识,发扬“短、实、新”文风,鼓励一线记者、编辑多下基层,多出又好又精的新闻消息、图片、短视频和短评。通过开展“新闻大练兵”活动,加强新闻采编队伍“四力”教育,鼓励一线采编人员争出精品、争上头条。活动自2023年6月1日起持续到年底,待活动结束后,还将进行专项评比。根据几种报道文体发稿数量,确定评选具体标准,力求做到“好稿重奖,宁缺毋滥”。同时,还将常态化开展新闻业务提升行动,并纳入日常考核及评比。

该项活动以报社全媒体矩阵开设的“发现·六安”专栏为平台,让一大批改文风、接地气、具有正能量的新闻作品接连出现,使得报社新闻采编水平进一步提高,新闻内容更易于传播,更能够打动读者,内容真实,语言凝练,减少文字差错和语病。这些作品在讴歌新时代的同时,展现六安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

当年年底,报社党组兑现承诺,在全体职工大会上,宣读了“新闻大练兵”活动的评选结果,对发稿量靠前的记者和编辑进行了通报表彰,对获奖作品进行颁奖,并拿出真金白银奖励参与的同志,极大鼓舞了广大采编一线的工作人员,对接下来开展的新闻策划活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谋定

在操作层面上,“新闻大练兵”设置的体裁有4项:

一是消息方面,即现场新闻,要求报道主题不限,报道视角可以涵盖经济社会各方面:围绕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教育、聚焦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创新举措、经验做法;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火热生活实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能量新闻事件。

二是图片方面,要求报道主题不限,报道视角参见消息,要见人见事,具有故事性、新闻性、典型性、经验性其中之一,有要素齐全的新闻说明。

三是短视频方面,要求报道主题不限,报道视角参见消息,保障作品原创、见人或事,具有故事性、新闻性、典型性、经验性其中之一,有要素齐全的同期声或旁白。

四是评论方面,包括言论、采访札记、记者感言、编后语等,主题不限,鼓励记者用新颖的观点、凝练的语句、精当的点评,既对全市上下涌现出的典型经验、创新举措、凡人善举,通过评论的形式加以弘扬,也要对发现的问题、存在的弊端,开展“以小见大,一针见血”的点评,针砭时弊,发挥主流媒体评论“举旗定向”作用。

在写作要求上,新闻消息包括图片、短视频稿件,内容要易于传播,能够打动人,并给人以启迪。作品要涵盖经济社会各方面,具有时效性、新闻性、经验性,有一定传播价值,写作生动鲜活,有现场感和创新性,符合消息体裁要求,新闻要素齐全,导语精炼规范,内容真实,语言凝练,没有文字差错和语病。其中,新闻消息稿件篇幅在1000字以内,新闻短评稿件篇幅在300字至800字,短视频时长在3分钟以内。

为推动“新闻大练兵”活动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报社领导积极带头参加此次活动,日报、新媒体采编一线记者、编辑全员参与。记者每人至少完成3条文字消息、1条短评类稿件;编辑至少完成短评类稿件2条和1条文字消息;摄影记者至少完成现场新闻图片4幅;新媒体记者至少完成短视频6条。另外,日报文字记者需完成1条短视频,新媒体记者需要完成1条报纸文字消息。日报及新媒体开设“发现·六安”专栏,日常考核向“新闻大练兵”优秀稿件适当倾斜。该项活动结束后,常态化开展4项新闻体裁的提升行动,并纳入日常考核及评比。

三、实施

从2023年6月1日开始,报社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路记者、编辑纷纷响应,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新闻大练兵”活动中来。

方案已定,那么如何把新闻写活?采编人员积极关注各种新闻事件,挖掘事件背后的意义,主动沉下去,让“嗅觉”和“听觉”变得敏锐起来。例如,去年6月起,安徽省“个转企”登记改革深化升级,个体工商户不用先注销再办理企业,允许直接变更登记,将过去需要经过4个以上环节压减为1个,时间从10天以上压缩至当天办理,助力个体工商户实现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记者在下基层时,采访到了六安市霍邱县一家农场,通过安徽政务服务网六安企业开办专栏,中午申报,下午换照,成为去年6月全省“个转企”登记改革深化升级后首个享受改革红利的个体工商户。

这是一篇典型的“发现·六安”专栏稿件。记者得知线索后,立即与市、县的市场监管部门联系,前往霍邱县的那家农场,找到企业负责人,详细了解当事人办证转换“身份”的过程以及享受到改革带来的便捷等方面的感受。同时,通过权威部门“现身说法”,阐释安徽实施这一新政的深远意义。新闻事件的原貌呈现出来了,其背后的重要意义也挖掘出来了,这种“短、新、快”的消息,正好契合了报社提倡的“新闻大练兵”的宗旨。稿件刊发出来后,《安徽日报》等省级主流媒体纷纷转载。

再举一例。记者在之前的日常采访中了解到,金寨县为提升县直部门服务基层的能力和水平,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难题,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在全县建立了“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成立“哨件”中心,基层将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吹哨”向县直部门反映,县直部门接收“哨件”后积极帮助乡镇解决难题。事是好事,但如果单纯地从一个县成立了一个部门,切实解决为民办实事的角度报道,无疑比较单薄且没有新意。为此,记者“按兵不动”,守株待兔等一个具体案例。

机会来了。去年国庆刚过,金寨县的“哨子”响了——金寨县一乡镇的种粮大户眼瞅着村集体种植的数百亩成熟在即的稻子犯了愁。原来,庄稼即将面临收割,但村镇都缺乏适宜山区作业的收割机械和烘干设备,全部动用人工收割晾晒效率太低、成本过高,无奈之下,他只得向政府求援。金寨县委督查办立即将“哨件”交给县农业农村局办理,并跟踪督办。金寨县农业农村局立即安排资金,在几个亟需帮忙的乡镇建立起了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通过协调相关部门,为基层种粮大户提供收割机械并联系收购鲜稻的企业和大户,帮助村集体收获稻谷并完成收烘、售卖,令这项难题迎刃而解,做到了颗粒归仓。

新闻由头有了,记者迅速出击,从事件本身切入,全篇采用倒金字塔结构,还原事件过程,在讲述这个充满爱心接力故事的同时,报道出金寨县创新设立“哨件”中心,破解基层难题,做到“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新思路,比单纯地去报道事件本身更有价值。因此,该篇报道也成功入选“新闻大练兵”的“发现·六安”专栏,在同行中产生了示范效应,推动了“新闻大练兵”向纵深方向推进。

四、成效

自“新闻大练兵”活动开展半年时间以来,专栏好稿不断,一大批改文风、接地气,具有正能量的新闻作品接连出现,在讴歌新时代的同时,讲好六安人身边的故事,呈现出全市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不少读者和专家反映,报纸明显“好看了”“耐读了”,公众号上的短视频更“走心了”,文案简明了,短句多了起来,一种新的文风在皖西日报社兴起。

报社的新闻记者全媒体化要求得到落实。“新闻大练兵”活动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打破了壁垒,拍摄短视频、撰写文案,拧成一股绳,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融媒体”。不少纸媒的老记者纷纷拿起手机,主动拍摄身边的一些趣事,主动去学习、摸索剪辑、配音等环节,研究第三方软件,完成了一个个鲜活的能够“动”起来的新闻作品,推动了报社新老媒体间的融合和高质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皖西日报》纸媒平台刊登“发现·六安”专栏的文字报道,在报社旗下的掌上六安、六安新闻网等微信公众号和网站、App等平台,还涌现出一大批“鲜味十足”的短视频作品。例如,在淠河沿线的一处乡镇,落成了一处航空研学基地,拥有固定翼3架、直升机1架。在投入运营的当天,邀请一批市民参加首批试乘体验。作为普通新闻报道,可能把体验感受、环境场面拍摄清楚,再通过相关人员的介绍,把新闻事实说清楚即可。但作为“新闻大练兵”栏目的报道,就要求记者独辟蹊径,找好新闻报道角度。于是,前来采访的记者从优化营商环境入手,从发展当地tmnEEhYFeLz+rUmwOQ51gb2LoB7Hhv6Xbww/1taVrFA=经济、做活“农业+旅游”项目入手,以探路“低空经济”为视角,让短视频飞“阅”上云端、大美“瞰”六安,一下子提升了新闻的深度和高度,比单纯地采访群众和经营业主更有看头。视频中,风景拍摄和新闻背景穿插进行,在突出乡镇有了航空机场这个新闻事件的同时,还探讨了安徽作为长三角地区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其在低空制造产业、低空飞行产业、低空保障产业等方面布局的话题,突出了“发现·六安”的主题,使视频新闻做得更有深度和高度。

融媒体时代,党报记者的技能要不断提升,文字记者不但要会写,还要会拍。新媒体记者不但要会编辑,更要会找角度。半年时间的“新闻大练兵”活动在记者和编辑们“你追我赶”的大比武中结束。皖西日报社通过一场“大练兵”活动,加强了新闻采编队伍“四力”教育,成功地激活了媒体融合发展的“一池春水”。下一步,为进一步提升报社新闻宣传报道水平,拟细化活动方案,延伸活动触角,常态化开展岗位业务竞赛,切实加强新闻队伍建设。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结合“新闻大练兵”活动,报社专门设置了每周一上午的采编“谈心谈话会”。这不同于以往的采编例会,不是单纯地报选题,而是采编部门针对上一周采访中的心得体会和实际困难,以及下一周的采编计划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探讨。

在会议上,采编人员畅所欲言,打破部门界限,坐在一起围绕新闻业务开展讨论。其中,有的采编人员谈的是上一周在采访中比较难啃的“硬骨头”是如何拿下的,有的则对接下来的选题如何打开思路提出疑问。报社主要领导和分管副总编辑每期按时出席,在听完大家的反馈后,结合自身采编方面的经验,送上真知灼见。也有的采编人员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积极出谋划策。正所谓“当局者迷”,一场会议参加下来,不少记者、编辑 “茅塞顿开”,通过集体的智慧开拓了眼界和思路,又能够更好地投身到“发现·六安”的采访报道中。对于前一阶段少数没有通过审核、没编发出来的稿件,大家更是坐在一起指出其“硬伤”,或文风不够“软”,或语言不够“接地气”,或文章结构布局不合理等,采编人员纷纷提出各自的见解,为共同打磨好一篇新闻报道贡献各自的才智。以往,都是记者被动地发现自己采写的稿件被推后编发或是被要求补充采访,却不知道症结所在,现在大家坐在一起有针对性地讨论,更有助于提高新闻采写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五、结语

“新闻大练兵”活动,既检验了队伍,又提高了广大采编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今后的新闻报道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报社还将创造性地开展类似的新闻业务竞赛单元,提高采编人员的整体战斗力。总的来说,“新闻大练兵”只是一种手段,要想长期性地提高整个新闻队伍的整体水平,在新形势下,媒体记者和编辑只有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以坚持党性及人民性为根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学会“十八般武艺”,善于思考,求实创新,多下基层,多与一线群众面对面,掌握新技术,运用新手段,把事实讲清楚,把人物写鲜活,把故事说生动,成为一名政治过硬、技术全面的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特别是新闻单位,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类似的业务“较量”,激活采编人员“一池春水”,为推动报业转型作出有益的探索,为推动新闻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的一步。

(作者:皖西日报社新闻中心副主任)

责编:梅兴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