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形象建构的互文性实践
2024-08-21祝贺黄明成叶萍
【摘 要】新闻媒体在中国体育形象自塑之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国家体育形象概念,以互文性策略为分析方法,通过采集56篇新华网关于2023年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简称成都大运会)的新闻报道,考察报道中的话语使用策略。研究发现,新华网在不同的主题报道中运用互文性策略,重点从“体育理念形象”和“体育行为形象”两方面建构起“勇敢者”“奋斗者”的中国体育形象。由此提出,在对外传播中,新闻媒体可通过互文性策略,主动让话语受众进行认知体验与互动,引导受众逐步认知并认同主题目标的身份形象。
【关键词】新华网;中国体育形象;成都大运会;互文性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世界认识中国风采,到2023年成都大运会为世界青年们提供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广阔平台,让世界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国,体育运动作为一种通用的世界语言,已经超越其本身的范畴,与文化、政治、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紧密关联。体育已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和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舞台。本研究采集了56篇新华网关于2023年成都大运会的新闻报道,运用互文性理论考察新华网是如何报道成都大运会的,以进一步探究我国体育形象从被动“他塑”转向到主动“自塑”的实践情况。
一、研究背景
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极大冲击西方国家的认知。受到泛政治化、意识形态化、新闻消费主义倾向等影响,西方媒体对中国体育形象的“他塑”行为不够客观,充斥误解与扭曲[1][2]。由此,紧握舆论主动权,走好国家体育形象“自塑”之路,打破西方媒体“他塑”的垄断局面,这是中国新闻媒体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3]4][5]。
根据《中国体育国际形象调查报告(2016)》,一个国家体育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国际与国内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呈现即为国家体育形象,并具体体现为体育理念形象、体育行为形象与体育视觉形象[6]。这一定义给新闻媒体塑造国家体育形象提供了新思路与新路径。
互文性反映已有语篇与现有语篇的互相嵌入。此概念首次由Kristeva提出[7]。随后,Fairclough将互文性分为“明显互文性”与“篇际互文性”[8]。前者指其他的或已有的语篇通过引用、用典、仿拟等修辞手法明显地存在于目标语篇中;后者指在一篇特定语篇中交织着其他语篇,具体可分为融合型、镶嵌型、转换型和链接型四种类型[9]。值得注意的是,现有语篇包含其他话语与语篇,其引用与改编的目的并不纯洁,而是为了服务于某种价值观念,互文的内容因此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倾向[10][11]。鉴于互文性能反映语篇发出者的观点与立场,并在社会互动中发挥着让话语受众认同话语发出者所建构的社会身份的重要作用[12][13],本研究以互文性策略为分析方法,探究新华网在报道成都大运会期间塑造中国体育形象的实践情况,以期为走好中国体育形象的“自塑”之路提供内省式思考与经验借鉴。
二、研究思路与设计
研究选取由新华社主办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华网作为语料来源,在其官网(http://www.news.cn/)检索出56篇2023年成都大运会相关报道中有关中国体育的新闻报道作为目标语料。研究从“体育理念形象”与“体育行为形象”两方面出发,对相关报道进行互文性策略分析,旨在回答以下问题:新华网在体育新闻报道中运用了怎样的互文性策略?通过这些策略新华网塑造了怎样的中国体育形象?
三、体育新闻报道的互文性策略
(一)明显互文性的修辞表征
明显互文性是指其它语篇明显地存在于当前语篇中[14]。通过整理语料,研究发现常见的明显互文性修辞表征有:引用、用典、仿拟与超语篇链接。
1.引用
引用指的是对其他作者的论述、其他参考资料或前文本的直接或间接引用。研究发现新华网在体育新闻报道中普遍使用该策略进行信息传递,并在“自塑”与“他塑”中自然切换,使读者自然地接受语篇生产者的立场和观点。此外,引用的来源主要包括运动员话语、专业人士评论、中外嘉宾观点、古典诗词以及网络流行语。试看下例:
谈起筹办历程,艾德充满感慨:“…… 他们(中国东道主)坚持不懈的决心与动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如果你想举办这样的大赛(本身就)并不容易,…… 我真的很钦佩这里的人们,因为他们又一次说,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把梦想变成现实。”(新华网《“这就是大运会的魔力”——专访国际大体联代理主席雷诺·艾德》)
该报道向读者展示大运会筹办历程的艰辛不易。这里直接引用国际大体联代理主席雷诺·艾德的原话,属于明显互文性策略,可增强语篇说服力,借他人之口形象地从“体育理念形象”和“体育行为形象”两方面展现这样一个场景:中国与中国人民面对疫情所带来的困难挑战,始终斗志昂扬,不惧险阻,全力办好成都大运会。由此,该新闻语篇建构起“勇敢者”的中国体育形象。
2.仿拟
仿拟传统词语、诗词或名言是新闻报道中常用的一种互文性策略。新华网使用仿拟策略(如更换词语)将现有文本创新为新文本,以强化新文本的信息传递效果。试看下例:
因为不惧挫折而变得强大,因为向往巅峰而选择不断攀登。…… 这群姑娘们青春“蓉”光,勇往直前。(新华网《大运女篮 勇往直前》)
该句中“蓉”光仿拟中国传统词语“荣光”。“荣光”一词出自唐代李白《大猎赋》“方将延荣光於后昆,軼玄风於邃古”中,为“光荣、荣耀”之意。该报道将其改为青春“蓉”光用以描述中国女子篮球队的姑娘们,着重刻画“体育理念形象”,展现女篮姑娘们朝气蓬勃,不惧困难,追求荣誉之形象。同时,由于举办地成都市别称“蓉城”,“蓉”光一词也生动地表达成都不仅有着光荣的历史,更如同运动员一般,朝气蓬勃,勇于创造历史。
如上所述,新华网的报道中还经常使用“用典”和“超语篇链接”两种明显互文性策略。在报道中,使用用典策略可证明报道者的观点,实现“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此外,新华网借力新媒体技术,以超链接的方式将新闻报道与多个语篇建构起互文关系,不仅创新语篇的呈现形式,更赋予读者丰富的阅读选择去了解中国体育形象。囿于篇幅限制,本文不再举例赘述。
(二)篇际互文性表征
篇际互文性指特定语篇中交织着其他语篇,具体可分为融合型、镶嵌型、转换型和链接型四种类型[15]。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新闻报道能更好地满足读者兴趣,并强调读者与语篇之间的现场感与互动感[16]。由此,在对同一事件或主题进行报道时,常将多语篇进行相互交融。
1.融合型篇际互文性策略
该策略指多种体裁、话语或风格等成分在某一语篇中的相互混合。新华网运用融合型篇际互文策略,使体育新闻报道更具生动性与可读性,给读者以互动感与触动感。试看下例:
仲夏时节的成都,草木葱茏,池塘莲开,生机勃发。……
以赛为媒,传递大运精神。这是一个文化交流、融合互动、闪耀青春光芒的世界性舞台,也是一场具有中国特色、彰显时代风采、体现巴蜀文化的体育盛会。
……
自2018年12月申办成功以来,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成都大运会先后两次延期,…… 但成都大运人因势而变、担当有为,抓住了“延期窗口期”,跑出了“大运加速度”。(新华网《“蓉火”点燃梦想 共谱青春乐章——成都大运会迎来开幕倒计时30天》)
该新闻报道是一篇由记叙体裁、评论体裁和新闻报道体裁相互融合而成的典型融合型语篇。开篇描述仲夏之成都生机盎然,而后自然地引入对成都大运会的评述,称其为“闪耀青春、体现中华文化、彰显中国体育风采”的体育盛会。在“疫情”这一严肃的全球语境中,该语篇将绘景、评论与报道三种话语风格有机交织,从“体育理念形象”这一维度深刻地向受众展示在疫情面前,中国不畏困难,具有敢于举办大运会的时代魄力。同时语篇在“体育行为形象”方面展示每位成都大运人拼搏奋进,齐心筹备大运会。最终,该新闻塑造起“勇敢者”与“奋斗者”的中国体育形象。
2.镶嵌型篇际互文性策略
该策略指不同体裁、话语或风格等规约成分在某一语篇中以镶嵌的形式共存,每个成分通常界限分明[17]。新华网的镶嵌型篇际互文性策略体现在报道中时常插入对特定人物的访谈,使新闻报道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试看下例:
决赛面对意大利队,中国队首局过后以1:4落后。……
第八局比赛结束后,双方战至23:23平。最后一局,唐君瑶开场便主动进攻,收获奇效,为中国队取得领先。……
赛后,唐君瑶十分激动地表示:“最后上场前我告诉自己,输,也不能在后面躲着输,就算是输,也要把自己的东西打出来。要赢,那我们就要赢得漂亮。”(新华网《中国队连克强敌夺得女子重剑团体金牌》)
新华网将中国运动员唐君瑶的人物侧写与比赛分数镶嵌到该新闻语篇中,将新闻访谈与新闻报道两种体裁相互交织,最终形成典型的篇际互文性关系。将比赛分数镶嵌到报道中,使读者身临其境,直观目睹比分从落后,扳平,再到反超,赢得比赛的全过程。真实且形象地刻画出中国女子重剑队夺冠的艰辛,塑造起“不惧困难,坚持不懈”的中国体育形象。
3.转换型篇际互文性策略
语篇中多种体裁、话语或风格等规约成分的轮流交替或转换即为转换型篇际互文性策略[18]。该策略体现在若干采访对象对某一话题的不同话语和风格之间的动态转换。新华网运用这些转换呈现不同采访对象在某一语境中所持有的多样化的情感与行为,从而使报道内容丰富,更具感染力。试看下例:
“这块金牌对我意义很大。”21岁的副攻王文涵说着举起了手里的金牌。……
“很兴奋!这也是我们集训这么久的最终目标,然后我们也做到了。”……
从首场比赛第一局大比分输给德国队,到后面以全胜战绩夺冠,中国队主教练赵勇认为,这些是队员成长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
作为助理教练的杨昊也说自己收获了成长。……(新华网《喜悦·成长·未来的方向——大运会中国女排夺冠后记》)
这篇新闻报道巧妙地使用转换型篇际互文性策略对中国女排夺冠的信息进行报道。该语篇交替运用新闻报道与新闻采访两种体裁,同时将说话风格不同的多位受访者的话语进行糅合。一方面,不同体裁的交替使用丰富了该报道的表现形式,增强可读性;另一方面,该报道通过运动员、主教练与助理教练话语的交替,引导读者产生阅读互动,认知语篇主题,从而感受中国女排夺冠的艰辛与激动之情,最终认同该语篇塑造起的“勇敢者”与“奋斗者”的女排形象。
4.链接型篇际互文性策略
该策略指不同体裁、话语或风格等成分之间持久稳定而有规律的链接[19]。在新华网的体育报道中,这类链接不仅体现在图片、文字与视频等表现形式的链接中,也体现在不同时空变量的有机链接中,由此形成视觉与空间想象的互动体验。试看下例:
北京2001年成功举办了第2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时隔十年,大运会第二次来到中国大陆,因为改革开放,从一个海边小渔村变身为世界大都市的深圳,成为大运会举办地。……
又隔十年,大运会再次选择了中国。…… 兼容并蓄而始终保持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成都,回馈给世界以精彩。
……
国际大体联世界夏季大运会主任赵晶,经历了在中国大陆的三次夏季大运会。……
首都体育学院原校长钟秉枢说,从三次大运会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体育事业的发展进步。……(新华网《北京-深圳-成都:大运足迹印证中国步伐》)
该新闻报道出现多个地点变量、时间变量和主体变量。三个地点变量伴随着对应的时间变量潜移默化地带动读者的视线从2001年的北京移动至2011年的深圳,最后再到2023年的成都,一步步地引导读者回顾中国与大运会的历史渊源与举办历程。主体变量主要涵盖政府官员与高校研究员。所有这些变量在该语篇中和谐地链接,新闻报道与记者采访两种社会实践相互交织,最终形成链接型篇际互文现象。同时,该语篇将跨越时空的元素有机链接起来,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了解中国与大运会的“前世今生”,一步步感受中国对于体育事业的执着与付出,最终认同该语篇所建构起中国体育“奋斗者”的形象。
四、构建中国体育形象的路径
本研究基于国家体育形象概念,主要从“体育理念形象”与“体育行为形象”探讨并归纳新华网“自塑”中国体育形象的路径(见图1)。
新闻媒体是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舆论力量。在理想化的社会环境中,中国体育形象可通过我国宣传的形象与国际社会舆论宣传的形象共同建构而成。但现实中,由于少数发达国家掌握国际话语权,出于政治因素与意识形态等原因,西方媒体对中国体育形象的他塑行为不够客观。走好国家体育形象自塑之路势在必行,而新华网的报道实践为国内新闻媒体提供了借鉴。根据图1,新华网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巧妙使用明显互文性或篇际互文性策略来凸显报道主题或内容等部分。这些凸显部分会吸引读者兴趣,引导读者关注重点部分,并进行认知体验与互动。换言之,新华网通过互文性策略主动给新闻报道主题和内容等部分打聚光灯,主动引导读者应该思考什么,应该怎么思考[20]。由此,读者逐渐深化对报道主题与内容的理解,最终认同报道中所塑造的“勇敢者”与“奋斗者”的中国体育形象。
五、总结与展望
成都大运会是一次向世界讲述中国体育故事的平台。新华网在体育新闻报道中使用互文性策略,巧妙地将新闻报道中关于中国体育形象的主题和观点传递给读者,“润物细无声”般地引导读者关注、思考并接受这些主题和观点,从而让读者从“体育理念形象”与“体育行为形象”上逐步认同中国体育“勇敢者”与“奋斗者”的形象。新华网“自塑”国家体育形象之实践,给其他媒体提1pIywumCak4z4hQa8HNstBVz/F1DmvaJKIpdgY6F3y4=供了思路与借鉴:在对外传播中,新闻媒体可运用互文性策略,主动让话语受众进行认知体验与互动,引导受众逐步认知并认同主题目标的身份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所采用的国家形象概念包含体育理念形象、体育行为形象与体育视觉形象,本文着重探究了新华网是如何从体育理念形象与行为形象两方面建构积极的中国体育形象的,对于体育视觉形象的探索研究将会是未来研究重点。
注释:
[1]王梅,汤敬东.中国竞技体育形象建设的困境与重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04):49-52.
[2]齐冰,陈世阳,陈志生.体育国际形象塑造的域外镜鉴及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3(03):88-98.
[3]雷霆.重大体育赛事报道对国家形象建构研究[D].苏州大学,2019.
[4]黄明成,祝贺.中国奥运报道中的中国体育形象构建研究——基于语料库的积极话语分析[J].新闻知识,2022(10):3-8.
[5]刘思雨,季峰.主流媒体国际体育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CGTN报道北京冬奥会的议程举隅[J].体育学刊,2023(01):20-26.
[6]万晓红,周榕.中国体育国际形象调查报告(2016)[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11):5-11.
[7]Kristeva, J. 1986. The Kristeva Reader. Oxford: Basil Blackwell.
[8][14]Fairclough, N. 1992.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9][15]武建国.互文性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
[10]窦卫霖.中美官方话语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11]辛斌.巴赫金学派的语言意识形态观和批评话语分析[J].外语学刊,2016(01)21-27.
[12]Fairclough, N. 2003. Analysing Discourse: 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M]. New York: Routledge.
[13]郭旭.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互文性与身份建构研究[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01):105-119+160-161.
[16]史涌涛.时代变化中对体育新闻报道的几点思考[J].记者摇篮,2021(11):63-64.
[17][18][19]武建国.篇际互文性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02):17-22.
[20]武建国,徐嘉.互文性策略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以港珠澳大桥新闻报道为例[J].中国外语,2021(06):45-50.
(作者:祝贺,博特拉大学现代语言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与话语分析研究;黄明成,博特拉大学现代语言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话语分析研究;叶萍,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