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如何在自然灾害性事件报道中守正创新
2024-08-21陈成
【摘 要】如何有效应对和处理自然灾害性新闻,对媒体来说是一场“大考”。本文将新闻学原理和具体案例相结合,从“守正”和“创新”两个方面,分析了党报在自然灾害性事件报道中的策划方案、创新探索,认为党报在这类报道中,只有遵循新闻规律,遵守新闻伦理规范,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对旗下各类传播平台进行有效组合,才能拔得头筹,占据舆论高地。
【关键词】自然灾害性事件;“四力”;第一现场;互助通道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国家减灾网公布的消息,今年上半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地质灾害、干旱等为主,地震、台风、沙尘暴等也有不同程度发生,这些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3238.1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
自然灾害因其突发性强、破坏性大、难以准确预报等特性,一发生,便能迅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如何应对和处理自然灾害性新闻,对媒体来说是一场“大考”。党报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在自然灾害性事件报道中应主动扛大旗、挑大梁,既要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也要创新传播方式,充分发挥各类传播媒介的优势,传递社会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
一、党报如何在自然灾害性事件报道中守正
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承担着传达党的声音、引导社会舆论、服务党和人民的重要职责。在对自然灾害性事件进行报道时,党报记者要深刻践行“四力”,坚守新闻伦理规范,用客观、公正、全面的报道及时将舆论引导到理性轨道上来。
(一)真实客观报道,满足受众知情权
无论媒体环境发生什么样的演变,真实性都是新闻的生命。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这就导致网上消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在这样的背景下,党报应快速行动,深入现场,及时发布信息,满足群众对于灾害事件的信息需求。
例如,今年6月下旬,安徽黄山市遭遇强降雨,导致该市多地受灾。安徽日报快速响应,地方新闻中心统筹指挥,周密策划,组成联合报道组,前后方联动,对这一事件进行连续报道,确保当地群众可以及时掌握暴雨、洪涝等相关信息,直到预警解除为止。
有观点认为,所谓新闻真实,应该是多层次的真实,有达到现象层次的真实,有达到初级本质层次的真实,有达到二级本质层次的真实,有达到核心本质层次的真实。这些层次只有深浅之分,没有真假之分。[1]在自然灾害性事件报道中,公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并不只停留在初级现象层次,也需要媒体对灾害发生的原因等内在因素进行剖析。对于以深度报道见长的纸媒来说,理应推出如工作通讯、解释性报道、评述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等深度报道,让读者抵达核心本质层次的真实。
(二)坚守新闻伦理规范,不炒作、不渲染
新闻伦理是新闻机构及从业者在新闻生产传播过程中应遵循的规范。近年来,新的传播形式、传播技术不断涌现,在“流量至上”观念的驱动下,一些媒体不断挑战着新闻伦理,打擦边球,生产传播低俗文化,这样导致的恶果是,削弱了媒体的公信力,破坏了社会风气。
例如,在报道城市内涝灾害时,有媒体运用“看海”“打船”等娱乐化语言,对获救的群众进行“二次创作”。这些罔顾新闻伦理的报道,不仅给受灾群众造成了“二次伤害”,也给大众留下媒体冷漠无情的印象。
党报应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客观审慎的工作态度,在报道选题、报道范围、报道方式等方面注入人文关怀,挖掘新闻深度和广度,做好受众引导,通过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增强媒体公信力。[2]
(三)深入践行“四力”,传播正能量的“中国故事”
对自然灾害性事件进行报道,也是各家媒体的“竞技场”。党报记者只有践行“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拔得头筹。
好新闻是跑出来的。在一线与不在一线,区别首先表现在文风上,只有抵达现场,才能写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生动活泼的文章。作为省级党报,仅仅报道细节、局部是不够的,还要开动“眼力”和“脑力”,吃透总体精神,站在全局看问题,这样才能出精品。
在对黄山暴雨的报道过程中,安徽日报组织了一批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深入一线,用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记录受灾群众的现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同舟共济的鲜活场景,既有刻画英雄人物群像的长篇通讯《洪水中的“脊梁”》,也有爆红网络的短视频产品《武警叔叔的怀抱和婴儿的笑容》等,均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二、党报如何在自然灾害性事件报道中创新
在新媒体环境下,党报的传播载体发生变化,从单一的纸媒演变成集报、网、端、微等多种传播渠道于一体的新型传媒集团。在对自然灾害性事件进行报道时,党报不仅要守正,还要大胆创新,对旗下各类传播渠道进行有效组合,形成叠加传播效应,让党报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
(一)用“第一现场”为报道赋能
在传统媒体时期,报纸只能通过文字、图片来进行叙述,表现手法单一,而且时效性欠缺。在当下,受众对媒体的信息发布速度、表现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对自然灾害性事件的报道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关于灾害现场的点点滴滴,包括受灾情况、救援情况等。媒体报道手法的多样化,能为受众全景式呈现灾害现场及救灾抗灾实况,比如,媒体可以在自家“两微一端”开设图文直播、慢直播专栏,聚焦灾害现场,这样既能快速传达抗灾信息,又能有效引导舆论,坚定群众信心。
在过往的媒体报道中,用“第一视角”“第一现场”为报道赋能,从而取得成功的案例也有不少。近期的有新华社的报道《湖南华容洞庭湖大堤抢险现场直击》,远一点的有人民网的报道《歙县抗洪一线直击:共赴“考场”的父女俩》,这些有着强烈现场感并且能够引发受众共情的新闻作品,不仅在网上获得了高点击量,也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二)开辟专栏,粉碎谣言
当下“人人都有麦克风”,每次自然灾害发生时,总有个别人利用网络散布谣言,博人眼球。谣言四起,容易让受灾群众陷入恐慌,加剧了社会不安定状况。党报上连党心,下接民心,应主动出击,在自己的报纸和客户端上开设辟谣专栏,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还原真相,澄清谣言,彰显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
(三)及时刊发评论,纾解公众情绪
评论是党报的旗帜和灵魂,也是党报的优势与亮点,起着“定盘星”的作用。在面对自然灾害性事件时,党报要及时发声,紧扣受众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及时、准确、生动地传达党报的观点,抢占舆论高地,纾解公众情绪。
例如,2022年7月,重庆遭遇持续的极端高温,引发山火。在防火防疫防旱的关键阶段,《重庆日报》及时推出评论文章《致敬重庆 致敬人民》,稿件既有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又有见人见物的故事细节;既有严谨深入的理性思考,又有感人至深的细腻表达,且发挥了安定人心的作用。也因此,该文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四)开设互助通道,为民解忧
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防汛救灾事件当事人和信息报道的核心。党报在做好抗灾救灾报道的同时,还应积极发挥媒体的“纽带”作用,在“两微一端”开启“一键求助”服务,接收求助信息,调动社会资源,合力帮扶受灾群众。[3]
例如,2021年7月,河南发生特大暴雨,河南广电上线“河南暴雨互助通道”小程序,搭建了求助者、政府、媒体、救援组织之间的沟通桥梁,为各级党政部门协调力量精准帮扶提供参考,在防汛救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暴雨期间,仅是“河南暴雨互助通道”就收集求助和救援信息1万多条,实际救助人数超8000人。这一做法在体现新型主流媒体主动作为的同时,也为社会公共治理提供了互联网时代的解决方案。
三、结语
党报作为党和政府与民众沟通的纽带,在自然灾害性事件报道中理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坚持守正创新。首先,要确保新闻采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快速获取并核实灾害现场信息。其次,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与此同时,在新媒体时代,党报还要创新报道手法,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矩阵,提高新闻可读性、增强信息传播力,从而传播社会正能量,引领社会舆论导向。
注释:
[1]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2]许婧.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伦理失范的原因、表现及其对策[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23(03).
[3]周文茹.从灾难性新闻报道看广电“融媒矩阵+”的业态传播[J].新闻世界,2022(03).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驻安庆记者站)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