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2024-08-21宋长海

党课参考 2024年13期

本课对象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

本课时间

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本课目的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准确理解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旅游业的发展情况,科学掌握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实践路径,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不断开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新局面。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分工协作、狠抓落实,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对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理解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凝心聚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全面彰显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效应,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重大意义

旅游业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安置空间大、资源消耗少、开放包容度高等特征,有着“一业兴、百业旺”的强大带动作用。在我国加快建设旅游强国的关键时刻,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一)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从内涵来看,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旅游业的具体实践。具体而言,我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突显行业特点和区域特征;二是要充分考虑人口规模巨大的背景下的市场差异和区域差异,以针对性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各个细分市场的旅游需求;三是要以人为本,坚持将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惠及游客和景区当地居民,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四是在满足游客对旅游产品需求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构筑精神家园、增进文明互鉴等方面的作用和优势;五是要坚持生态优先,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长远保障;六是要通过出入境旅游促进文明交流,全面展示中国形象,生动讲好中国故事。不难看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是实现旅游强国建设目标的有力举措

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首次提出加快旅游强国建设。事实上,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契合加快旅游强国建设的实际需要,是实现旅游强国建设目标的有力举措。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以满足游客需求为抓手,增强旅游产品与服务供给体系对旅游需求的适配性,形成旅游需求牵引旅游产品与服务供给、旅游产品与服务供给创造旅游需求的螺旋式上升的优化态势,并实现两者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行稳致远”就是要稳扎稳打推动旅游业发展,科学化解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从而实现旅游强国建设的目标。

(三)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是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内驱力

经济增长是投资、消费、净出口这三种需求之和,因此,经济学上常把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支出、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形象地比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当下,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压舱石”作用越发明显,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之一。202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指出,要“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促进假日消费。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积极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强化智慧景区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由此可见,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需要充分发挥旅游业直接带动消费的作用、间接拉动经济的作用,进而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是充分突显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时代特征的有力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业“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由此可见,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与化解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同向同行。事实上,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就是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充分突显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的时代特征,将人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作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衡量指标,使旅游业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形成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成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

(一)生态环境优势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可持续性动能

回顾我国旅游业发展历程,资源保护与开发是困扰其发展的难点。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2017年10月,“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2022年10月,“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被写进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的提出与践行,为我们正确处理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样本。在这一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旅游业牢固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不断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资源优势,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可持续性动能。

(二)文旅融合深入推进为旅游业发展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这一重要讲话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文旅行业贯彻实施“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发展理念,在机构融合、文旅融合、市场融合等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首先,机构融合为深化文旅融合提供了保障。2018年,将原文化部、原国家旅游局的职责进行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有效统筹了文化资源转化和旅游资源开发,推动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其次,文旅深度融合推动了旅游新场景和新业态的打造。从可以进行沉浸式体验的博物馆,到座无虚席的演唱会,再到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节,全国各地不断深化“旅游+”的融合模式,打造新业态、呈现新亮点,探索出一条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再次,市场融合催生出的无界化旅游休闲场所,备受市场青睐。近年来,集购物、餐饮、娱乐、健身、观光等功能的城市休闲旅游好去处与周边生活区、商业区等互联互通,成为满足游客一站式消费需求的最佳选择之地。

(三)城市旅游品质能级的提升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优势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重要论述为城市建设和更新的资源保护、文化传承、休闲旅游等功能布局提出了明确要求。如今,各个城市积极探索,逐渐建成众多城市休闲旅游好去处,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建设就是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已认定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合计164个,有效带动各城市旅游休闲街区快速发展,更好地满足了大众旅游休闲需求,提高了人民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在空间布局优化、文旅深度融合、综合效益显现、品牌影响扩大等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特别是在化解社会主要矛盾和助力构建文旅发展新格局等方面彰显了独特的时代价值。

(四)旅游为民富民利民乐民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在保持规模总体平稳增长的同时,创新发展方式,实现提质增效。首先,从整体发展规模来看,据统计,2023年,国内出游人次48.91亿,较2012年增长了近20亿人次;2012年至2022年的10年间,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达10.6%;2012年到2019年,国内出游人次实现翻番。“十三五”时期,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增长态势,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超过10%。今年一季度,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52万亿元,同比增长17%,在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方面作用明显;全国出入境人员超过1.41亿人次,同比上升117.8%。其次,从综合带动效应来看,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展览等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关联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乘数效应”愈发明显,已成为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据统计,2023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直接就业人数超过160万人,带动就业总人数超过1000万人。

三、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实践路径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思想引领、协同发力、有序推进,坚定不移走好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加快建设旅游强国,让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增进人民福祉的着力点。

(一)凝聚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共识

当前,我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建设旅游强国大有可为。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坚持原原本本学、融会贯通学、结合实际学,将思想和行动集中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重要论述精神上来。二是要强化政治担当。各级党组织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重要论述精神和2024年全国旅游发展大会要求,专题研究部署如何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明确目标,制定具体方案,细化任务清单,落实各项举措。三是要发挥组织优势。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保障作用,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特色路径。

(二)科学统筹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五对关系”

“统筹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保护与开发、国内与国际、发展与安全”是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突破口。第一,要统筹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注意发挥政府在优化旅游业规划布局、公共服务、营商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二,要统筹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一方面,旅游供给要科学有效,用质量、特色和品牌占据市场,让旅游业成为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另一方面,旅游需求强调稳定性、长期性,要引导人民群众理性、绿色消费,警惕“过度旅游”现象,避免区域发展失衡。第三,要统筹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要始终秉持保护意识,不仅要警惕借保护性开发之名对旅游资源造成隐性破坏的行为,还要防止出现过度保护或片面封存、不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情况。要做到科学有序,采用可持续的开发利用方式,防止出现盲目或过度开发利用的现象。第四,要统筹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在以旅游业发展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同时,要通过出入境旅游更好地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增进文明互鉴。第五,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注重生态安全、信息安全等,确保旅游业安全发展。

(三)筑牢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保障

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顶层设计先行,以体制机制为基础,以目标任务为引领,协同发力筑牢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首先,要进行顶层设计。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客观剖析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摸清家底,找准短板,科学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确保方向正确、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实施可行。其次,要健全体制机制。各地要组建或挂靠相应的专门机构,使其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定期汇报、交流阶段性成果的长效机制,确保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再次,要落细目标任务。各地要明确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指标和具体要求,以制度创新压实工作职责,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任务有清单、部署有落实、验收有成效。

(四)持续增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竞争力

各地区各部门要准确把握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规律,深入研究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新模式,持续推动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重培育“商旅文体展”联动发展的新业态,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科学防范风险挑战,不断增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竞争力。首先,坚持守正创新。要从旅游业服务美好生活的视角出发,从旅游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出发,通过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通过“以旅彰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精神家园。要通过“以文塑旅”挖掘独具特色的地方资源,彰显旅游业的魅力和张力。其次,坚持提质增效。要以“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为抓手,持续推动旅游业向结构层面的合理化和技术层面的高级化方向发展,通过产品创新、场景创新和体验创新持续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增强游客的消费黏性。再次,坚持融合发展。要主动拥抱“大融合时代”,树立系统融合的思维,探索重构融合路径,健全融合体制机制,实现形式上“1+1=2”向效益上“1+1>2”的融合跨越。

(五)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面向未来,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推动旅游业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具体来说,就是要对标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加快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智能化消费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创新创造有技术、有温度、有情怀、有文化的沉浸式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产品、新模式,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另一方面,要依托新质生产力,根据当地的旅游资源禀赋情况、旅游业基础等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并有序将发展成果进行推广复制,进而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讨论题:

1.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有何意义?

2.结合实际,谈一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实践路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