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历史“讲活” 赓续红色血脉

2024-08-21韩雷

党课参考 2024年9期

作为中国共产党较早开展革命活动的地区之一,常熟市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孕育出军民鱼水情深的“沙家浜精神”。立足于这一“红色富矿”,沙家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教育活动和地方特色资源充分结合,创造性地推出多种红色培训活动,用真人、真事把历史“讲活”,让党员干部真正爱读历史、读懂历史,让红色基因融入党员干部的血脉。

创新表达

立体化讲好红色故事

“照壁上的题词是1990年5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叶飞故地重游,在沙家浜芦苇荡边回忆起当年战斗情景,无限感慨,挥笔写下的,告诉了我们沙家浜的意义……”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的照壁面前,讲师洪力正在向来自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的党员干部讲述发生在芦苇荡的红色故事。当天共有来自江苏、山东、安徽、四川4个地方的9批学习队伍在这里开展培训活动。

从照壁、瞻仰广场到春来茶馆,再到后方医院、鲍家渔村等现场教学点,沙家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每个教学点配备有10—20分钟的“微党课”。每每听完“微党课”,学员们无一不被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所鼓舞,更为当地军民共同抗日的事迹所感动。

沙家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着丰富的红色培训资源,如何用好资源优势,在更大范围内吸引学员参加培训?答案是,继续深入挖掘红色历史,创新表达方式,把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讲好。

为此,沙家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断深化课题研究,加强师资团队建设:与江苏苏州干部学院、恩来干部学院、盐城新四军干部学院、雨花台干部学院以及周边县市党校均保持良好师资联动;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常州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高校长期保持互动合作。目前,沙家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拥有理论课程超过300堂,授课教师团队由党校高校讲师、党史专家、行业专家组成。同时,沙家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静态授课和动态表演相结合,将革命烈士朱凡、任天石的故事编排成《革命人生的三次选择》《一棵梧桐树》等情景式文艺党课;打造《红色心声》系列栏目,形成云课堂品牌;成立文史小组,陆续拍摄《红色印记·芦荡烽火》《革命文物说》等纪录片,成为教学独家资料。

此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周心亦来到沙家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了为期3天的中青年骨干培训班。其中,有一项培训项目就是《春来谜局》沉浸式剧本体验。在体验过程中,周心亦变身“送信的百姓”,通过参加游戏获取线索,寻找“接头人”,并把重要情报传递给新四军。这一次沉浸式剧本体验,仿佛让周心亦回到了新四军战士与当地百姓共同抗日的光辉岁月。

近年来,沙家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船行战地”“埋锅造饭”“剧本体验”“湿地研学”“国防射击”“京剧学唱”“船拳教学”等一系列内容与培训紧密结合,让培训更加生动直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深挖资源

多角度丰富课程体系

翻开沙家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培训课程手册,除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等时政课程和“赓续沙家浜”“初心常熟”“重走江抗路”等红色党史类课程之外,还增加了涉及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基层治理等多个主题的新课程,目前已形成样板课程14套,并可以根据党员干部需求量身定制。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构建更加合理、更具常熟特色的课程结构,实现培训内容从零散化到体系化的转变,沙家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不断整合资源,创新打造“红色+”新课程。

多元的课程体系,需要强大的资源储备作支撑。因此,沙家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断扩充不同类型点位库,将新课程教学点位充分链接省内外资源,形成近160处合作点,有效满足不同主题、不同党员的培训需求。同时,沙家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立足常熟及苏南周边的城市特质,串联起当地各板块的优势。例如,结合自然禀赋与生态保护,推出“践行‘两山论’幸福新常熟”的课程;结合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经验和特色优势,打造“苏州经济三大法宝”“聚焦常熟高精尖”等课程……针对不同层次、类别的培训对象以及差异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形成“革命根据地+经济新高地”“历史文化名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红色底蕴城市+国际湿地城市”等概念性课程。

据了解,沙家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课程资源的优化转型为红色培训的进一步发展打开了新空间。2023年,沙家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待学员超过5万人次,培训的覆盖力、影响力正持续提高。

(摘编自《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