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从心而治
2024-08-20王丽莉潘祝君
摘 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其试点工作是推进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宿州市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试点城市,通过内外联动的协同治理机制,采用特色培训模式,培养社会心理服务实干型人才,打造精品心理服务活动,将社会心理服务引入到治理领域等体系化建设。这一系列体系化建设举措不仅推动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丰富了精细化治理的内涵;也打造了社会治理的“心”模式,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协同发展。
关 键 词: 从心而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中图分类号:D630;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4)08-0116-13
一、改革缘起——社会治理的困境与国家政策的支持
(一)社会心态问题频发且亟待解决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快速发展,导致社会压力逐渐增加。根据《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状况白皮书(2018)》的数据,我国73.6%的城镇居民心理属于亚健康状态,10.3%的城镇居民具有明显的心理问题,仅有16.1%的城镇居民具有心理健康状态。[1]近年来,黑龙江、广东、浙江、四川等10多个省市出现诸如“重庆公交车坠江”“广州宝马车撞人事件”等极端恶性事件。个体的心理问题已经转变为社会群体的心态问题。极端社会事件影响社会心态,增加了社会治理的难度,特别是社会心理上的不稳定反映到作为各种社会关系交汇点的基层社会,使基层治理面临着“心”的挑战。[2]
社会心态是能否形成良好社会秩序的因素,也是反映社会活力的重要指标,对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有不可估量的价值。[3]社会需求是否满足会影响社会情绪,进而塑造社会心态,积淀形成社会价值观。[4]社会心态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一个环节,应该放在国家治理的语境之下进行。但是在当前社会生活中,情感的行动塑造力量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5]社会心理服务作为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心态治理的重要抓手,是推进国家治理的必要环节。[6]《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发现,2020年有更多人认为心理健康工作重要,比12年前提高了6.1%,这反映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体现了社会心理服务的重要性以及紧迫性。[7]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加强社会心态治理,使其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8]但社会心理服务不同于心理健康服务,而是从加强社会治理、引导社会心态等方面,融入社会治理体系,达到社会心理与心理健康双路径服务的殊途同归。[9]为了系统性地提供社会心理服务并起到社会治理的作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应运而生。
(二)国家政策制度的指引和支持
在实践当中,国家出台的政策文件也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力。2015年10月29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标题下提出“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服务”[10];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标题下提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11]。该文件很明确地将“心理健康服务”限定在身心健康的背景下论述,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限定在社会治理背景下来论述。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报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12]的大标题下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3]。201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2018年,国家卫健委、中央政法委等10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从以上政策方案可以看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应局限于心理健康层面,不仅是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解决社会治理难题,而应该是综合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用综合性视角来分析解决社会心理难题,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以及促进共同体认同建设的生态链条。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标题下提到“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这为我们更加系统、协同地推进心理建设指明了方向。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已经从侧重个体心理健康转变为在其基础上向个体、群体和社会提供多元化服务发展,并逐步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健康中国、平安中国建设。
二、改革过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宿州“心”模式
安徽省宿州市在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将加强文明城市创建,完善社会治安体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列为重要工作内容;在2019年被列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城市。在此背景之下,宿州市走上了用“心”治理的改革之路。在社会心理服务嵌入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宿州市通过内外联动机制,建立了惠及全体市民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框架。通过党政“双领导”“双牵头”的工作机制,结合外部社会力量的参与,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提供特色社会心理服务,打造社会心理服务平台,拓展社会心理服务领域,从而改善了社会心态,也探索出了平安建设的“心”路径,开创了社会治理的“心”模式。①
(一)内外联动机制
1.“双领导”“双牵头”工作机制。科学合理的领导机制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的保障。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初期,如何落实国家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上的战略部署与宿州市的实际相结合,成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难题。宿州市坚持党的领导,营造社会“心”氛围,明确社会需求,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试点工作作为重点民生工程严格落实,通过贯彻落实心理健康相关政策,促进公共参与。在试点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建立了市委书记和市长的“双领导”工作小组,政法委和卫健委“双牵头”的工作机制,发挥党的作用,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全流程、全周期融入社会治理。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制定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应该从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措施这三个方面进行。[14]同年,安徽省卫计委等21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到:“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重要讲话的具体实践,是预防和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15]《意见》指出,要通过大力发展各类心理健康服务、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辅之完善的保障措施,推进心理健康服务建设。宿州市发现,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仅仅依靠卫健委的力量推进建设是不够的,需要政法委和卫健委的合作共建。在宿州市被列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之后,宿州市发布了《关于印发宿州市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在政策引领下,宿州市下属的泗县、砀山县等地区,相继发布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宿州市在下属各县市区的试点部署中,根据各地实际,制定了各具特色的试点模式与方法。宿州市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分为了全面推进阶段、深化提升阶段、总结巩固阶段和持续发展阶段。在政法委和卫健委的共同牵头下,开展一系列“心宣心服”工程、“心控心合”工程、“心防心连”工程、“安心安防”工程,通过党委及政府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职责、建立保障机制、强化督导评估等保障措施,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双领导”“双牵头”的工作机制明确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确保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⒉社会力量参与。作为协同参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之一,外部社会力量的参与也是很重要的部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不只是监督,还有引领作用。宿州市政府工作人员抓住“真诚”这一关键,帮助社会组织解决管理上的问题,让他们用“心”了解社会组织。在宿州市,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作为载体,专业队伍作为支撑,成立了数量庞大的社会心理服务组织。通过社会心理服务组织,为社会群众提供“心”服务。宿州市借助社会组织,将社会心理服务普及给群众,让群众享受服务,用务实管用的办法来解决社会心态问题,实现社会治理。
宿州市委政法委和市民政局在部分社区开展“党建+五社一心”试点工作,让社区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强调党建引领,将心理服务视作服务群众最好的方法,构建“党建+五社一心”基层社会服务治理“同心圆”。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方法,提升群众参与度,达到共建共治共享。借鉴法律顾问制度,引入并建立“心理顾问”制度。通过建立“身心健康小屋”、兴趣爱好协会、志愿服务队、议事会等组织,用社区内部熟悉的人的力量来重塑社会关系,结合专业社工机构的力量,形成社区治理新平台,提供专业化特需服务。通过社区与社会组织的联动,形成基层社会自治服务共同体,推动社会心理服务资源走进基层,推进基层精细化治理。在“党建+五社一心”工作之下,构建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提升了居民的参与感,形成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宿州市还利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提供社会心理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专业的社会组织开展活动,通过咨询、讲座、电话热线等形式,为社区居民量身打造心理健康服务,满足群众的心理健康需求。宿州市在心理教育、心理辅导的过程中,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进行授课,实现对社区工作人员赋能;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则购买专业公司技术,进行心理测评,提高心理测评的准确度;在社会矛盾处理过程中,与心理咨询专业机构签订聘任合同,指派专业人员上岗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矛盾化解。这些工作拓宽了社会心理服务的渠道,同时提高社会心理服务的质量。
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宿州市新培育了20多个专业社会心理服务社会组织,四县一区所有乡镇社区和学校都能够拥有专业服务力量。通过将红十字会、心理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纳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一方面,能够规范社会组织的发展,削弱他们的逐利性;另一方面,延伸了心理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促进心理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从硬治理转向软治理。通过外部社会力量的参与,不仅实现了对社会组织的治理,也扩大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队伍。
(二)专业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全人群、全过程、全方式、全内容,所以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是很高的。2018年之前,我国一共有140余万人获得了三级或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但是,这些持证咨询师存在着缺乏执业经验,实干能力不足的问题。[16]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宿州市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实干派人才。[17]宿州市采取了“横向学习,纵向萃取”的策略,汲取基层经验,形成社会心理服务人才培养的务实框架。
⒈加强课程培训力度。面对人才难题,宿州市的应对方式是“用好原有的、引进外来的、培养本土的”。早在2019年,宿州市就举办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培训班。2020年11月,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培训班开班。宿州市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合作,是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开设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基础技能培训班的城市。在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之前,宿州全市拥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人数不到700人左右,并且全市只有不到100名的心理医生。通过社会心理服务培训,宿州全市有300人拿到了心理咨询师的证书。同时,宿州市也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心理素质与心理服务能力的培训。宿州市接连进行教师心理素质与心理服务能力培训,以及分层级培训,包括线上培训、集中研修、跟岗实践等环节。除此之外,还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技能大赛,促进宿州市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主要集中于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通过课程培训,宿州市树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促进心理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矫正心理服务工作者以及群众在思想上对心理服务认知的偏差,提高了社会心理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⒉关注实干能力。在掌握心理服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必须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付诸实践,防止“学院派”的问题。宿州市为解决这个问题,举行了“心理健康宣讲大使选拔赛”,以选拔实战型人才。在此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工作岗位和所擅长的领域,将他们安排在合适的基层岗位,让群众能够更加便捷地接触到心理服务,增加群众对社会心理服务的理解。在人才选拔和培训时,坚持以人员的专业知识为基础,详细了解本土化情况,注重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社会心理服务的效果,提供更加准确到位的社会心理服务,促进心理问题解决,提升心理危机干预质量,更好地支持相关政策的落地与执行。
⒊特色培训模式。在“用好原有的、引进外来的、培养本土的”的人才培养方式基础上,宿州市还创新采用了特色培训模式——“3+3+1”人才培训项目。第一个“3”,包含社会治理内容、社会工作内容和心理学内容;第二个“3”,包含政策和规范、文化和特色、运营和服务;最后一个“1”,是指案例学习和实践操作。[18]宿州市首先探索线下的社会心理服务基础技能培训模式,然后再探索线上可推广可复制的培训内容。“3+3+1”培训内容从理论到实践,涵盖各个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且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方式,能够适应学员的需求与安排。培训实用性强,确保学员能够投入到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中。对基层的社会治理干部进行工作经验、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的提炼,挖掘工作背后的经验,并进行归纳总结,让经验具有科学性和可推广性。在“3+3+1”的培训项目基础上,宿州市还利用“5G+社会心理服务”,建立数智化治理云平台。建立培训评估机制,及时对培训结果进行反馈。通过人才培养,聚焦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扩大了社会心理服务人员的规模,促进社会治理人才队伍专业化,提升社会治理质效,实现对社会心理服务人员的赋能,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从而助推整体社会治理工作。
(三)提供“心”服务
⒈特色社会心理服务——因“人”制宜。宿州市针对不同重点人群,采取针对性策略,提供特色心理服务,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对于残疾儿童,关注对残疾儿童家长的心理辅导。通过家长、残疾人康复中心等中介,为儿童创造和谐愉快的康复和生活环境。对于留守儿童,宿州市给予高度关注,借助志愿项目等途径,科学设计项目内容,创新服务内容,注重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联系。对于自闭症儿童,宿州市连续开展自闭症儿童和家长的心理健康辅导讲座,对家长及儿童进行心理疏导,为家长进行答疑解惑,提供教育新思路。对留守儿童不贴标签,服务人员作为“父母”,改变他们的心理。用“身心健康小屋”取代心理服务站,尝试让儿童成为志愿者,促进同辈交流。对于青少年学生,政府于2022年印发了《宿州市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并且发布《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工作的通知》。在学校内部开设心理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心理健康月”等活动,邀请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开展心理咨询与讲座,定期测评中小学生心理状态。还利用数字化系统,搭建校园心理数智化治理云平台,进行心理测评并将结果存档。设立专门的社工站关注未成年人发展全过程,连接社会资源。对于涉罪人员,主要关注在押人员的心理稳定以及涉罪未成年人的心理矫正,情绪调节,引入心理顾问制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不同人群提供特色的心理服务,做到了因“人”制宜,能够根据个体的发展阶段和特点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更精准地解决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特色化的社会心理服务帮助个体和群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减少心理问题导致的社会问题,以此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入和完善,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
⒉社会心理服务“心”平台——精品心理服务活动。宿州市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注重建立“心”活动平台,精心组织并创新活动形式,增加活动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提升心理服务的质量。利用“心理健康月”、线上媒体平台和心理服务情景剧大赛等活动,推进心理服务走进基层。宿州市抓住每年5月25日“心理健康节”的契机,举办“心理健康月”活动。在学校、社区、心理服务中心等单位中,通过讲座、游戏、心理辅导教育等形式,让心理服务走进基层,让群众学习心理疏导方式,培养科学、健康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通过“心理健康活动月”培养健康心理,提高自我调适能力,打造精品特色活动,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做好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宿州市还利用媒体资源,制作推广“心防歌”,创办“心栏目”,来提高心理服务的覆盖力。编写心理健康科普歌,制作快板式微视频等,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推送,将心理服务切实提供给每一个群众。开设“抗疫心理援助热线”、中高考心理服务热线,线上服务结合线下活动,提供心理服务。除此之外,宿州市以“幸福宿州”为主题,举办心理服务情景剧大赛。借助情景剧的形式,让心理服务普及到普通市民周围。心理情景剧大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起到了看病灶、开药方的作用,顺应了时代要求,并且在情景剧大赛之后,还采取巡演的形式,让获奖的优秀作品走进社区,实现寓教于“剧”,实现“心”治。通过社会心理服务平台推动心理咨询和心理服务走进城乡社区学校等场所,使群众更直观地了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让更多人参与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来。同时,这些心理服务平台的建设,也进一步使群众理解中国式社会心理服务和文化的内涵、功效和魅力,既提升心理服务的质量,也有助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有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⒊社会心理服务“心”领域——矛盾治理。在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宿州市开拓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心”领域。尤其是在矛盾治理领域,宿州市坚持党的领导,明确改革目标,通过社会心理服务化解纠纷,利用平安建设的理念提供社会心理服务,从而提升社会心理安全度,实现了社会平安防控,打造社会治理的“善治”链,探索推动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建设的“心”模式。通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宿州市结合全市12283个网格,15458名网格员,开创了“四说一听”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机制,深入家庭、学校、社区等开展网格排查和智能化测评,做到矛盾隐患早排查、早化解。通过倾听诉求、创设心理顾问、进行个案和团队辅导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解决家庭矛盾、劳动纠纷等问题。“四说一听”成功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必要时采用法律手段,满足基层群众的法治化需求,提升群众表达诉求的自觉性,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此外,宿州市还设置有“警民心理驿站”,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工作机制。从预防、发现、调处、回访等多方面入手,为民警、居民等多社会群体服务,把各类社会不良心态早化解、早疏导,防止演变成恶性社会事件。在宿州市,还有“闺蜜调解团”,创新“摸排纠纷+关心关怀”的调解模式,调解家庭婚姻、邻里矛盾,在调解的基础之上,提供关怀。在矛盾调解的过程中,宿州市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与信访、矛盾纠纷的解决相结合,探索矛盾纠纷的源头防控、排查处理、应急处理与调处化解的创新治理方式,延伸心理服务深度和广度,能够解决新时代矛盾多样化、复杂化的问题,实现基层的精细化治理,发挥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独特的作用,做到了社会心理服务与平安建设的有机融合,实现将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融入社会治理当中,形成高质量和谐稳定的社会效应。除此之外,在文化领域,宿州市还利用自身“书画之乡”的文化底蕴,将乡贤文化运用到社会心理服务中来,让乡贤参与矛盾纠纷的调解,利用孝文化引领社会风尚,将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进行有特色并且可持续的结合,提供群众认可和接受的社会心理服务,增强乡村自治和法治的道德底蕴,形成价值导向,赋予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意义。
纵观宿州市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见图1),结合地区实际,符合中国国情,做到了内外联动,多主体协同参与治理,多项措施形成一套组合拳,共同推进社会治理的创新。每项措施之间都互相关联,形成纽带,聚焦于社会治理,实现从“心”而治。在未来,宿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将进一步推进智能化建设,发挥科技支撑的作用,把“社会心理服务+产业化发展”理念融入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来,走以人文为核心的现代化。
三、改革成果——实现从“心”而治
(一)建立“1234567”工作模式
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宿州市创新采用了“1234567”工作模式。“一”是一个面向——全体公众。通过线上和线下“两”个平台,做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三”个方面的有机融合:平安建设、城市文明建设、健康建设。通过打造社会心理服务“四”类专业人才队伍——专家学者、专业人才、专门力量、专业志愿者,建设理论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应用、会议论坛、长三角社会心理服务示范“五”大高地;完善党政领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行业自律、科技支撑、制度保障“六”大工作机制,以此达到防止社会事件、培育社会心态、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提升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会幸福的“七”大成效。[19]通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网络的覆盖,针对不同人群,多方面多维度提供心理服务,有效运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社会心理服务融入社会生产生活,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
宿州市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缓解紧张的社会氛围,契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借助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关注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同时解决治理问题,提升社会认同感。以宿州市残联为例,2021年,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调研组在宿州市残联的调研过程中,就对宿州市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在建设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开展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等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在个体层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需求,提供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服务,帮助个体解决心理困扰。群体层面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渗透在多场所,营造和谐、积极的社会氛围。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还通过政策制定、社会宣传等手段,引导社会心态,倡导积极、健康的社会价值观,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满足人民的心理需求,有效地提升人民的生活幸福感。
(三)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开拓了社会治理的范畴。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帮助解决社会问题,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治理主体利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治理主体可以更好发挥自身的能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政府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协同配合,还带动了多方主体的参与,以协同治理的方式将多种社会力量、社会组织和群众联系到一起,形成多重合力,提升治理能力。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影响下,宿州市社会治安形势不断改善,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发案率“双下降”,文明城市首创首成,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社会心理志愿服务蔚然成风,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发展。政府社会治理水平提高,社会良好心态形成。自从推行“四说一听”等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以来,成功调解纠纷3.03余万件,调解率99.8%。在2023年,宿州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前三季度保持全省第一,群众对政法机关满意度跃居全省第6位,平安建设工作参与率跃居全省第5位,均为历年来最高。[20]在2023年,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公布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优秀案例名单中,宿州市申报的《推行“四说一听”化解矛盾纷争——宿州市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工作典型案例》及《宿州市社会心理服务“3+3+1”人才培训项目》均上榜。[21]2023年11月22日,宿州市委政法委申报的《强心防 调心态 促心解 探索解纷“心”模式》也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优秀案例。[22]
四、改革价值——服务于社会治理
宿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全方位、全过程的心理服务,贯穿个体心理健康服务至社会良好心态培育的全过程,实现了社会治理的创新,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宿州“心”模式的理论意义
⒈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内涵、功能和运行机制的研究。之前的研究大多关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内容和目标阐释,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内涵界定比较少。[23]宿州市的改革实践和成效充分说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于多学科的理论,以社会心理研究者与政府人员为主体组成专业团队,进行社会心理辅导活动,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培育国民社会心态,提升治理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关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功能,从宿州市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应该从个体、群体和社会三个层次进行理解。[24]个体层面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有助于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群体层面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能够培育良好的群体心态,缓解群体矛盾与冲突。社会层面上,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嵌入基层治理,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关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宿州市实践提供了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主体、客体和治理过程三个方面的理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治理主体应该涵盖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主体,优化主体结构,提升基层主体的服务能力,做到协同治理。从客体的角度来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覆盖的范围是全体人民,同时也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治理过程中,应该贯穿心理问题的预防到化解的全过程,做到与精细化联动。综合来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就是从治理主体、客体和过程与社会治理形成有效结合。
⒉丰富精细化治理的理论内涵。在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推动下,精细化治理逐渐成为基层治理的研究热点。精细化治理就是融入精细化的理念,让基层治理往多元化的方向转变。运用规范的制度、标准的程序,以精细化的公共服务来提高治理的效率。[25]精细化治理的最终目的是达到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的治理目标。对个体层面的精细化治理,可以提高治理的效率,提升治理的灵活性。宿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探讨能够解决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的方式和手段。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仅是政府对社会的治理,还培养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与能力。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融入精细化治理的过程中,突出社会心理服务的治理角色与治理地位,合理调配、利用资源,整合基层组织,形成合力。通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从“心”的角度推进基层治理,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心理服务,做到精细化,丰富了精细化治理的理论内涵。利用社会心理服务,培养社会良好心态,拓宽精细化治理的研究视野,推进基层治理理论研究。
(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宿州“心”模式的实践价值
⒈增强协同治理能力。协同治理可以调动主体的积极性,提升治理能力。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将协同的概念引入治理理论,提出多中心治理,强调政府、市场、社会和公民等主体要以协同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协同性。[26]多中心协同治理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提供了指引,同时强调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27]协同治理中,需要引入社会、公民等非政府主体,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政府与非政府主体对社会事务的合作管理;但是社会组织往往在“服务的公共性和组织的逐利性之间存在张力,导致其角色偏离治理需求”[28],因此宿州市的“双领导”“双牵头”工作机制加强了对社会组织的党建引领,使其既可以有效应对“政府失灵”衍生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成为政府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起到中介和沟通的作用。[29]宿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有效调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积极性,构建一个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合作框架,从而提升治理能力。在建设过程中,由政府进行主导,起牵头作用,各层级各部门通力合作。结合社会力量,引入社会组织,必要时采取外包的形式,购买社会专业心理服务,形成完整的体系,以解决心理服务资源不足与人民潜在需求日益增加之间的矛盾。将城乡街道的网格化管理与社会心理服务相结合,推进基层治理。组建联合共同体,实现资源互补,有效解决了目前社会心理体系建设中普遍面临的主体参与不足、缺少合力的困境,切实增强了协同治理能力。
⒉培育社会心理服务人才投入社会治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培养心理社工队伍,进行心治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投入社会治理,实现良好治理。我国基层从事社会心理服务的人员数量较少,并且能力有待提升,很多具有心理服务能力的人对解决社会或群体层面问题的理论和经验都相对不足。[30]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具有涵盖面广,整合性强的特点,构建社会参与网络,培养复合型的心理服务队伍,能有效弥补这个短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需要社会多主体协同参与,充实工作队伍,当社会参与网络完善后,人才问题也能得到解决。宿州市由政府领头推进,社会组织配合政府,提供社会心理服务,实现协作,加大社会参与,做到全面覆盖,从而建立多元化的工作队伍。通过对社会心理服务工作队伍的培训,将心理服务人员培养成有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的社会工作者,让社工学会运用心理服务来工作,并且将每个人安排到自己擅长的领域,让社会心理服务能够成功普及。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培养具有心理服务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的人才,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在心理服务普及到全体市民的基础上,解决社会问题,推进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⒊融入社会矛盾治理体系。基层社会矛盾治理需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多元共治体系。宿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双牵头”“双领导”机制,社会力量协同参与的框架与基层矛盾治理的理念相契合。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实现良好治理,这与基层矛盾治理的目标也是对应的。通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利用社会心理服务,拓展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往解决社会矛盾等社会治理层面发展,从“心”出发,借助社会心理服务,完善矛盾治理体系。宿州市在社会矛盾治理全过程中,融入社会心理服务,进行全方位的治理。第一,坚持矛盾的预防。在日常生活中定期进行风险排查与心理危机预警,进行评估。倾听群众诉求,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第二,在矛盾爆发过程中进行合理干预。通过社会支持,提供心理援助,将矛盾的影响最小化。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考虑矛盾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也要给予关注并且解决,防止矛盾再度发生。第三,对矛盾进行长期跟进。掌握问题解决进度,确保处理措施到位。在矛盾与突发事件结束后,对矛盾相关方进行疏导,提升个人心理品质,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第四,探索“社会治理心理服务师+矛盾治理”的模式,提升治理水平。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参与矛盾治理的过程中,还进行媒体宣传,有助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更加生动形象,可接受程度高。搭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媒体平台”,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手段,进行心理健康科普教育,创新宣传形式。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价值转化,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提升心理服务以及矛盾治理的深度与广度。
【参考文献】
[1][23]伍麟,曾胜.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治理逻辑与实践路径[J].学习论坛,2022(3):88-95.
[2]王丽莉.疫情防控下推动社会心理服务嵌入基层治理[J].人民论坛,2022(9):55-57.
[3]吕小康.社会心态:一个政策概念的生成史及其学科价值[J].社会科学研究,2023(4):11-20.
[4]侯静.社会转型中社会心态的理论内涵、逻辑建构及变迁[J].北京社会科学,2022(4):117-128.
[5]吕小康.国家治理视角下的社会心态治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62-70.
[6][8]陈雪峰.从心理需要视角看社会心态治理[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4(1):94-103.
[7]俞国良.当前公众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焦虑的纾解[J].人民论坛,2021(25):78-80.
[9]许燕,伍麟,孙时进,等.公共突发事件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笔会)[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1-31.
[10][1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xinwen/2015-11/03/content_5004093.htm.
[12][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14]一图读懂《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EB/OL].疾病预防控制局网站,http://www.nhc.gov.cn/jkj/s5888/201812/326a016f7ae7462aba32b7e527e035a7.shtml.
[15]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实施意见(皖卫疾控[2018]2号)[EB/OL].铜陵学院心理健康,https://xljk.tlu.edu.cn/2018/0305/c1187a29966/page.htm?eqid=a251591200001a820000000664735953.
[16]傅小兰,武国城,陈雪峰,等.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认证[C]//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17][18]张智.创新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宿州打造“幸福心城”[N].华夏时报,2024-02-05(02).
[19]聚焦“六力”全“心”惠民——宿州市扎实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EB/OL].人民网,http://ah.people.com.cn/n2/2021/0924/c402442-34928339.html.
[20]宿州:社会治理全市“一盘棋”提质增效群众更满意[EB/OL].人民网,http://ah.people.com.cn/n2/2023/1120/c227131-40647304.html.
[21]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优秀案例名单的通告[EB/OL].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网站,https://ncmhc.org.cn/channel/newsinfo/7070.
[22]我市案例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优秀案例[EB/OL].宿州长安网,http://www.szcaw.cn/NewsInfo/index/3429-3243.
[24]宋贵伦,郭悦.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着力点[J].人民论坛,2023(23):76-78.
[25]唐兴军.论精细化治理中的社区共同体重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28-34.
[26](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204.
[27]陈利根,陶嘉诚.多中心协同治理:何以可能,何以可为?——基于江苏C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经验诠释[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10-21.
[28]王丽莉.社会心理服务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角色定位[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14):104-111.
[29]王颖,金子鑫.社会组织参与城市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0):92-97+184-185.
[30]刘晓明,高率航.社会心理服务融入基层治理:价值、挑战与路径[J].理论探讨,2022(6):73-78.
(感谢宿州市委政法委对本文写作提供的支持与帮助。)
How to Govern from the Heart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Pilot in Suzhou
Wang Lili, Pan Zhujun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ocial governance,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helps to create a harmonious and stable social environment. Its pilot work is very important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safe and healthy China. As a pilot city for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Suzhou has established a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mechanism through internal and external linkage, including adopting a distinctive training model to cultivate practical talents in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services, creating high-quality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and introducing psychological services into the field of governance. This series of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measures not only promot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s, but also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refined governance; It has also created a “heart” model for social governance,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governance.
Key words: govern from the heart;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pilot
(责任编辑:刘 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