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起承转合”运用科学方法讲好思政课培养时代新人

2024-08-18牟静

职业 2024年13期

摘 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上好一堂思政课,是对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正视当前职业院校思政课面临的挑战,抓住思政课教学的关键,以艺术或文学创作中的一种结构技巧为视角,分解思政课的教学结构,将科学的教学方法融入结构,通过思政课教师的“起承转合”,师生互动,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结构;“起承转合”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特别是高校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相继召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等重要文件陆续发布,为旗帜鲜明办好高校思政课提供了重要的遵循和条件。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讲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的首要岗位职责是讲好思政课。一堂思政课,也许只有短短的45分钟,要让这一个个45分钟聚沙成塔,授业解惑,是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铸魂育人的使命所在。

一、思政课面临的挑战

(一)认识误区

在人的意识行为中,思想意识是第一位的,思想决定行动。在社会中,不同群体对思政课的认识都有一定的误区:一是部分人不太重视思政课,认为谈理论不如搞实践;二是部分人认为思政课作为一门课程相比其他专业课程不那么重要,认为专业课事关就业才是关键,导致思政课在学校的学科建设发展中地位不高;三是部分人认为思政课理论性强,束缚多,学生不感兴趣,教师提不起兴趣。因此,不少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强烈的职业成就感、价值归属感以及自我认同感,部分学生对思政课应付敷衍,更谈不上入脑入心。

(二)教学误区

部分思政课教师觉得思政课很难上,难上的原因是要把固有的理论“灌输”给学生,除了死记硬背、圈点勾画之外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采取强制性管理和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失去了培养自身思想道德品质的内在热情与主动精神。在教学中,部分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标,往往重陈述轻剖析,注重陈述各种原理、事件而忽略深入浅出地分析理论产生的背景和更迭的原因;重准确轻延伸,注重理论传递的准确性,认为理论是严肃严谨的,甚至一字不落;重授业轻解惑,在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我为主,以讲道理先入为主,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

(三)学习误区

学习是一个不断习得的过程,消灭知识的盲区仅仅是第一个阶段,知识再加工是第二个也是更高级的阶段。学好思政课的根本目的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用鸿鹄志做奋斗者。很多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第一个阶段,认为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在思政课的学习上,只是通过被动地听课,形成对理论的短时记忆,导致理解不够,没有将理论融会贯通,很难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去思考,更谈不上去指导自己的实践了。

二、思政课教学的关键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项要求。此六项要求就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标准照。对于思政课如何改革创新,总书记提出“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他用“八个统一”给出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路径设计,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八个统一”的思想不仅博大精深,更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是上好新时代思政课的重要科学原则和方法论。鉴于此,笔者认为思政课教学的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做好学情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要顺利成长成才,就像幼苗需要精心培育,该培土时就要培土,该浇水时就要浇水,该施肥时就要施肥,该打药时就要打药,该整枝时就要整枝。”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具备“学情意识”,做到因材施教,精准施教。这里的学情主要指两个层面:一是对学生特点的分析;二是学生对课程认知情况的分析。学生是教学对象,分析学生的特点,包括年龄阶段、成长背景、习惯爱好等个性化特点,便于教师提高教学手段的针对性,因为不同成长阶段和环境的学生在思想行为上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比如当今的大学生更多表现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相对来说职业院校的学生更多表现为性格内敛、喜好单一。在思想政治上,大学生敏感度相对较高,对热点事件的应激更快,而职业院校的学生则相对较弱。掌握好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特点可以更加准确地帮助思政课教师精准施教。分析学生对课程的认知情况,是提高思政课教学针对性的重要方面。教学的过程是教学双向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大水漫灌”,还要“精准滴灌”,这个精准就体现在这里,了解学生对教材内容、相关知识的熟悉情况,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二)要把准教学内容

思政课是价值引领的重要渠道,容不得半点偏差。讲好思政课的前提是把思政课讲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其教学内容涵盖三个层次,即基本理论是什么、怎么样阐释好理论、怎样发挥好理论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在这一系列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确保个人对理论的准确理解,特别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和国内外形势下对理论的理解必须要精准,要弄清理论背后的历史规律和逻辑架构,要将理论蕴含的大道理和学生做人做事的小道理结合起来,不仅要讲清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的基本道理,还要巧妙地将这些基本道理转化为学生在生活中、工作中和人际交往中的基本道理。将教学内容把准讲透,使学生对思政课的理论知识不再感觉到无用、无力,而是通过学习变成一种可以理解和解决个人难题的人生理论。

(三)要创新教学方法

课堂是一个小型的信息交互中心,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教学目标是信息交互的目的,“教师的输出—学生的输入—学生的反输入—教师的反输出”交替更迭才能提高课堂效果,这需要非常有效的信息传递方法,这种方法既要继承传统叙述方式中清晰明确的优点,还要集成创新,让教学主体和客体有联系,形成好的桥梁和纽带。通过采用议题探究、情境创设、辨析拓展等方式,灵活运用网络媒介资源,让思政课堂成为“多向互动、多维碰撞、多点生成”的活力课堂。

三、讲好一堂思政课的“起承转合”

有了对思政课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的正确认识,那么具体来说,如何上好一堂思政课呢?就需要进一步分解思政课的教学结构,将科学的教学方法融入结构,通过思政课教师的“起承转合”,师生互动,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思政课也不例外。“起承转合”一般是指艺术或文学创作中的一种结构技巧。笔者以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的实践为例,探究这四字要点。

(一)“起”

起者,开端也,指文章的开端要平直。或开宗明义、单刀直入,或设置悬念、平铺直叙、留有余地,总之要引人注目、富有变化,并以自然为佳。一堂课的开头尤为重要,如果是新课既要着重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起好调子;如果是承接课,则要让学生顺利快速进入下一课程内容的学习。

一堂思政课的“起”,其难点在于:代入感不强,思政课的理论性较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不同层次教学对象的关注点和认知点也有差别,部分职业院校学生知识体系较散落,在教学切入上很难贴近学生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解决起点的难点问题,可以从三个维度上进行突破:第一个维度是开门见山,讲明教学的立场和目的,明确课程的性质。可采用问题引导法,比如在讲授概论课导论的时候,首先抛出“为什么要有理论思维?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成功?”这三个开篇之问,接着逐步作出解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并明确课程学习的正确方向,告诉学生学习思政课这样的理论课并不是简单地学习理论,更是学习一种思维方法和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第二个维度是缩短距离感,提升亲近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个层次的要点是引人注目,寻找共同点。比如在讲授邓小平理论时,要让学生对邓小平个人有整体的认知,开篇用三组教师小时候的回忆图片与现在作对比,拉近师生的距离,同时和今天的幸福生活相对比,得出今天的经济发展和幸福生活离不开改革开放,而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结论。第三个维度是提升代入感,找到情感共鸣,架设教学通道。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理论时,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在于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七十多年前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条新路,要让七十多年后的学生感同身受,真正明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经历了困难和曲折。为此,笔者在课程开篇设置了一个“COPY不走样”的小游戏,一个小组自告奋勇做游戏,通过游戏结束后每个环节的讲解,找到情感共鸣。

(二)“承”

承者,承接也,承接要自然、有力,既要能承上,还要能启下。承接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在每一个部分都起到逻辑的关联,承上启下,确保思路的连续性。

一个个承接串联起一堂思政课教学的主体部分,覆盖了大部分教学内容。承接的难点在于,如何让一堂课的各个教学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有序、有效地开展教学。教师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好教学的节奏感,承接的过程切勿急于知识点的输出,尤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使用。一是创设情境,整合教学资源。通过收集图片、视频等资源,结合相关阅读材料创设鲜活、直观的情境,将学生带入课堂,在特定的情境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考、归纳和演绎能力,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理解理论产生的过程。如在讲述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时,由于学生对相关的历史不太了解,可以播放视频短片,以真实的案例为载体,让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有更加清晰的认知。二是预设议题,构建知识体系。承接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引导的过程,如果教师只做教材的“有声书”,势必难以“激活”课堂,更不可能有效承接好教学内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建立知识体系,是承接的要点所在。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立议题,逐层展开、依次递进,让学生有序开展课堂探究,进而将课堂教学引入纵深。比如在讲述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笔者设置了“进京赶考考什么?”“过渡时期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如何过渡?”三个议题,学生通过议题的导入,带着问题去求解,自主建立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工作路线和具体举措的理解。

(三)“转”

转者,变化也。文喜看山不喜平,指文章要有起伏变化,要跌宕有致又万变不离其宗。对文章来说,“转”是点睛之笔,可以让文章进入高潮,耐人寻味。对一堂思政课来说,“转”是思路的阀门,教学的交换站,思想的推进器,注重“转”,可以让思政课的教学进行升华和价值引领。

“转”的特点是变化,教学中的变化往往有三个层次:一是把握课堂节奏,减少“乏味”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提示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知识点;三是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进行价值引领。前两个层次在大部分教学中都会被教师所熟练掌握,也是所有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但是第三个层次对思政课教学则显得尤为重要。把握思政课教学“转”的第三个层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入手。首先,“转”什么。转折的基本立足点在于引导学生“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具体来说就是在判断是与非、对与错、应该坚持什么和反对什么之间要能够明确划出“楚河汉界”,鼓励学生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反对错误的思想倾向。其次,何时“转”。这里的何时主要指转折切入的时机,好的时机在于“顺水推舟”,切忌“临空而降”,也就是说转折的切入要注重关联性,尽量做到和前端知识点无缝对接,应是对知识点理解的再提升。最后,怎么“转”。转折的教学方法有很多,通过课堂讨论、辩论辅以素材的可视化展示,学生在冲突中深化理解,在碰撞中拓展视野,从而在亲历自主辨析的过程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综上所述,笔者在概论课的授课过程中,多次运用教学转折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时,对“帝国主义是首个也是最凶恶的敌人”这个知识点的理解,通过列举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的多个不平等条约以及侵华战争等史实,基本可以做到清晰表达。

(四)“合”

合者,结尾也,结尾要渊永。渊永,即深远、深长,指文章的结尾要有韵味,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均要干脆利落,有力有味。在教学中,“合”往往会被忽视或简化,尤其是思政课的教学,往往更加重视开头和中间部分,总觉得已经讲了很多,结尾讲完就好。这恰恰忽略了一堂思政课的意义所在,好的结尾设计可以让思政课的内容更加清透,让思想成为行动的指南。

通常来看,结尾的方法大多从课程回顾着手,复盘知识体系,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课程的印象,厘清知识脉络,缺点是对主题的意义不够明确,思维的深度不够。思政课要铸就的不是空谈家,而是实践派,从目标铸就的角度来看,思政课的意义在于达成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也是教好思政课的评判标准。因此,结尾的设计如果能回归于此,则为上乘。在设计结尾时,要尽量做到两个基本回归。一是回归学生主体。一般来看,一堂思政课的大部分教程由教师主导,把方向、摆事实、讲道理、带节奏。结尾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做主角,留一点时间,设计一些场景,为学生搭台,鼓励学生走到台前。二是回归现实实践。基于思政课理论指导实践的宗旨,结尾的设计内容要注重与现实的紧密结合,既要原原本本认认真真学理论,更要向现实生活学,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思考,既要学习他人经验教训,更要审视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比如在讲授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时,通过分析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可以让学生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四、结束语

学无止境,教无常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相关文件精神为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设定了坐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思政课教师要执着于做精做优做强思政课教学,科学解构思政课教程,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使真理入脑入心,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入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吴艳东.准、透、活:讲好思政课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2021(10).

[3]樊伟.学思践悟办好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J].中国高等教育,2019(7).

(作者:牟静,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