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的叙事创意和价值取向
2024-08-14张智华程玉洁
摘 要 中国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真实记述了中国基层农村的扶贫历程,深度聚焦扶贫主题,以“轻”表达的叙事方式完成了家国情怀与乡土伦理的价值输出,小人物的塑造映射时代主题,运用喜剧手法表达宏大主题;反映出厚重的人民情怀,表现了脱贫攻坚精神的深层思想,呈现了伦理情感之美和乡土生活的诗意与传统意味;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为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 脱贫攻坚剧;叙事创意;价值取向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我国脱贫攻坚任务取得了全面胜利,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伟大成就。脱贫攻坚事业的完成,锻造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也为影视创作提供了生动的选材,诞生了《山海情》《一个都不能少》《最美的乡村》《遍地书香》《江山如此多娇》《绿水青山带笑颜》《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等一批以脱贫攻坚故事为蓝本的时代精品力作。这些作品以细腻的笔触讲述扶贫故事、反映时代精神,展现出了脱贫攻坚的恢宏画卷,总结学习它们的叙事创意和价值取向对新时代中国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叙事创意:宏大主题的“轻”表达
1.小人物映射大时代
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讲述的都是宏大时代主题的故事,但在叙事策略上通常着眼于某一个或某几个贫困村镇,以小人物的脱贫故事折射时代变革,看似展示一家一户、一村一镇的小故事,实则勾勒出了中国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的整体部署和累累硕果,真正做到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发挥出现实主义题材在观照现实生活、响应时代课题方面的重大作用。
以小人物折射脱贫攻坚任务的叙事手法,能够更好地凸显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作用。脱贫攻坚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工程,它的成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通过展现小人物在脱贫攻坚中的奋斗和贡献,可以更加深刻地体现出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从而激发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以大学生村官窦豆为核心,讲述了她在弃城返乡、建设家乡的过程中克服困难,最终推动农村产业现代化,带领下溪村建设生态新农村,实现青春理想与价值的故事。主动请缨从市委宣传部下派到下溪村任第一书记的窦豆、下溪村的第一个大学生村官江重洋、利用自己的建筑知识完成“美丽乡村规划”的赵晓玮、为下溪村培育出覆盆子的高才生周莫……他们是脱贫攻坚事业中的一分子,更是时代洪流中无数年轻人的缩影。作品通过下溪村的发展和窦豆、赵晓玮、周莫等人的选择,映射出“精准扶贫”“绿色发展”“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等时代主题。《江山如此多娇》中沙鸥帮助碗米溪村运用新媒体资源建立“喜妹”公众号,发展成碗米溪村的品牌,通过拍视频、直播等现代化方式为脱贫助力,折射出直播助农扶贫的社会大潮。
小人物的生活是时代变迁的微观体现。通过描绘小人物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可以生动地展现出农村地区的巨大变化,是脱贫工作生动的体现。《我的金山银山》聚焦汤家营村,讲述了第一书记汤亮与村主任范星火在新旧思维的碰撞磨合中成为最佳搭档,最终在维护生态的基础上实现全村脱贫致富的故事。该剧展现了旅游扶贫、电商扶贫、教育扶贫、养殖扶贫、企业扶贫、金融扶贫等产业化扶贫模式,将人物命运与扶贫政策紧密连接在一起,是对产业扶贫生动且多面的展示,更在扶贫的过程中体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的生态思想。
2.喜剧化表达宏大主题
脱贫攻坚是一个宏大且严肃的主题,但创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喜剧化的表达方式,为这一沉重的话题增添了几分轻松与幽默。这种叙事手法不仅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愉悦和放松,还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首先,人物的反差性使得角色自带喜剧色彩。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中常出现的扶贫干部、基层领导、扶贫专家等角色通常给人的刻板印象是不苟言笑的,但通过塑造人物的多面性可以带来一种“反差萌”,给人以意想不到之喜,弱化了此类题材作品在主题和内容上的严肃感。《遍地书香》中刘书记这一人物平日里给大家的印象是稳重能干的干部形象,却在走访陈三国家时被狗吓得慌不择路,最终还被狗咬了一口进了医院。这样的情节设定让人忍俊不禁。《花繁叶茂》以轻喜剧形式生动展现了基层干部群众攻坚克难、担当作为的精神风貌。剧中的村主任唐万财一反传统“人民公仆”式的严肃干部形象,而是有着满脑子“鬼主意”、幽默又接地气的“笑点担当”。他巧用泻药制止了马老三跳楼、假装自己爱好诗歌引起贺总注意,但他的“小聪明”并没有掩盖他身上的光芒——在“三建三改”工作中,唐万财第一个开着推土机推倒了自家的老宅,以身作则支持扶贫工作,在他的感召下,村里的“三改”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其次,方言在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中频频“出圈”,在强化地域性的同时也增加不少笑点。《山海情》全剧采用西北方言和福建方言进行演绎,不仅增加了生活气息,而且浓厚的西北口音立刻将观众带入到西海固的环境中,非常有时代感。福建来的扶贫干部陈金山操着浓重的福建方言和当地的村民交流,闹出了不少笑话,在剧情上平衡了扶贫工作的艰难所产生的严肃之感。《花繁叶茂》中唐万财一口浓重又“土里土气”的贵州方言自带搞笑色彩,更贴合唐万财的形象,拉近了作品和观众的心理距离,给观众带来了较强的亲切感和新鲜感。
二、价值取向:“泥土芬芳”与时代荣光兼具
1.家国之志:扶贫干部厚植人民情怀
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的重中之重是塑造出典型而真实的基层扶贫干部的形象。在一次次脱贫难题和新旧观念的交锋中,一个个扶贫干部扎根在全国各地的贫困一线,不辞辛苦为百姓谋福利,反映出扶贫干部的家国之志与胸怀。
在《山海情》中,陈金山为解决劳动力闲置问题,安排村里的闲散青年到福建打工;为帮助村子发展第一产业,他邀请菌草专家凌一农教授革新农业技术,培育适应当地气候的农作物;张树成在为修建三级扬水站奔忙的途中,不幸遭遇车祸身亡,他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西海固的土地上。《江山如此多娇》中,濮泉生为了让孩子们能在教室里上课,明知违反纪律也要“为民请命”,用工程款修好了小学;他为了帮超生但符合贫困要求的龙冬花家申请建档,和领导起了争执,甚至不惜丢掉村支书的工作也要争取;他为避免山上山下恶性争斗主动将自己的户口迁到碗米溪村,一人扛下整个村子的大事小情。《遍地书香》中的刘书记到盲人李木林家走访调查,临走时默默地留下一百元当作饭钱;为了激发村民读书的积极性,他自掏腰包购置书籍礼品,并对村干部谎称是文化馆批下来的资金。他们是无数个脱贫干部的缩影,正是这样一群有志又有为的干部,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投身于一线扶贫工作,显现出动人的豪情之志。
2.直击痛点:不畏艰难的脱贫攻坚精神
美学家斯托洛维奇在《审美价值的本质》中指出:“艺术的真实性是它的艺术价值最重要的成分之一。真理是美的,因为它揭示了生活的实质。艺术只有真实的,才能成为真正人道主义和人民的艺术。”[1]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敢于触碰脱贫过程中的真实问题和深刻矛盾,直击农村转型中的社会痛点,没有回避农村改革中的种种问题,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反思价值,对比以往普遍单纯刻画农民喜怒哀乐和家长里短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来看,此类电视剧少了几分不痛不痒的叙述,多了一些在农村社会问题上的真知灼见,在价值深度上有所突破。
首先是精神扶贫之难。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方法。[2]只有既有志又有智,才能实现精准脱贫。《山海情》开篇,村民宁可在涌泉村过穷日子也不肯去戈壁滩开辟新家园,甚至还把扶贫的珍珠鸡都吃了,反映出村民落后局限的思想,脱贫内生动力不足。《花繁叶茂》中甘当贫困户的马老三,《遍地书香》中为了面子拒绝承认贫困户身份的陈三国,《枫叶红了》中嗜酒如命、破罐子破摔的白银宝等等,这些典型形象的塑造无不显示了脱贫之难,更揭示了从“帮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的重要性。
其次,改变基层干部不作为、基层党建涣散等不良积习之难。有些干部大搞“形式主义”和表面功夫,为了自己的政绩不顾百姓,无疑让扶贫工作雪上加霜。在《山海情》中,麻副县长明知金沙滩的双孢菇卖不出去,不想办法解决问题,还执意要开大会庆功,逼迫马得福给领导制造太平盛世的假象。《最美的乡村》里,那文斌滥用职权,把贫困户指标给了生活相对富裕的村民,使精准扶贫的政策成为空谈。基层党建工作也步步艰难,扶贫工作常因此陷入瓶颈。改掉基层工作中的不良积习也是扶贫路上的重要一环。
此外,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还在揭示城乡矛盾及其所导致的新旧观念冲突、年轻人返乡建设等社会问题上有所表现。《花繁叶茂》中村民们纷纷废弃农田想要进城打工,这正是农村人口流失和乡村“空心化”问题的折射。《绿水青山带笑颜》中,生活在都市的白领精英杜笑语在事业蒸蒸日上之际毅然选择辞职回乡创立琉璃工坊,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对琉璃工艺的一片热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些作品都产生了一定的价值导向意义。
3.静水流深:质朴真诚的伦理情感
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同样注重对伦理情感的展现,不论是冷暖自知的爱情、深沉内敛的亲情,抑或是朴素温暖的邻里情,无不令人动容,情感充沛却不刻意,表现出人情人性的美好。
《山海情》中的爱情线真挚赤诚。白麦苗和马得宝青梅竹马,两人的感情在油饼、羊杂和一封封字数不多的书信中慢慢升华,虽然分隔异地却彼此心照不宣,最终修成正果。亲情线深情无言,李大有经常和水旺争吵,动不动就拿鞋底抽水旺,却又在水旺走后托麦苗给他带了10个水煮蛋。同辈之间的友情更加动人,马得宝因尕娃偷跑下落不明而自责,只身一人跑到新疆寻找尕娃;白麦苗在电子厂和其他女工互帮互助,提升工作效率,得到尊重与认可。
《江山如此多娇》中,无论是向喜妹和石咬金一路磕磕绊绊的爱情,还是覃献文对白百灵没有结果的守护,抑或是田家旺和白百灵慢慢好转的感情,也同样细腻动人。村民和扶贫干部之间“相爱相杀”的独特情感更加动人,尽管在脱贫的路上村民们和濮泉生、沙鸥时常有争吵甚至是故意使绊子,但大家还是为濮泉生特意准备了碗米溪村的最高礼遇——长桌宴;在沙鸥要被调离之时全村燃起篝火把碗米溪村照亮,帮她实现拍一张碗米溪村夜景的愿望。理想之光、情感之暖,对整部作品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4.乡土中国:乡村生活的诗意和传统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根基,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在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中,对乡土性的刻画也是重要的价值取向体现。这种乡土性既体现在诗意的乡村风情,又表现在对乡村情结的深刻思考。
一方面,通过镜头语言展现出风景优美的自然画卷和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充满诗意的影像呈现乡村风情。《一个都不能少》以甘肃焉支村和丹霞村为故事背景,一一展现了气势磅礴的丹霞地貌、苍劲雄浑的冰沟峡谷、万花争艳的花海等自然景观,每一帧画面都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索玛花开》把焦点放到四川彝族聚居区,彝寨错落有致、山色秀美葱郁,不仅展现出独具风情的彝族风光,更融合了彝族火把节、选美、过年、婚丧等民族文化。《山海情》聚焦西海固涌泉村脱贫致富的故事,通过大量空镜头,以原生态的影像打造了丘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地域风情。这样的影像既营造出强烈的真实感,又打造了地域名片。
另一方面,优秀的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会从侧面折射出对乡土情怀的思考,表现出一种厚重的“根情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色彩。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1]这样的社会形态造就了中国人安土重迁的思想。《山海情》中借马喊水之口讲述了涌泉村马、李两家的渊源——百年前李家先人收留了马家先人,对于李家来说,涌泉村是血脉的源头;对于马家来说,李家是恩重如山的恩人。百年前李家先人行仁义之事,百年后马家后人带着李家去更好的地方,这种沉甸甸的文化纵深感和乡土性极为生动鲜活地呈现出来。《一个都不能少》中焉支村土地贫瘠,难以脱贫致富,为解决贫困问题上级决定将焉支村与最富有的丹霞村合并,焉支村的村民故土难离不愿搬走,丹霞村的村民也不愿接纳,矛盾频发,不仅真实地反映出基层扶贫工作的步履维艰,也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和乡土文化。
乡土性不仅表现在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上,还表现在“长老统治”的群体规范中。中国社会在根本上是乡土性的,既不是横暴性质,又不是同意性质;既不是发生于社会冲突,又不是发生于社会合作。[1]乡土性的中国产生了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种权力结构——长老统治。在大多数贫困乡村中都保留着这种“家长权力”,法治反而被弱化了。《江山如此多娇》中惹阿公就是典型代表,比如碗米溪村在大暴雨将至时还在举办斗牛大赛,濮泉生极力阻止却遭到了德高望重的惹阿公的反对,直到龙书记赶来争得阿公的同意才取消了大赛。这样礼治与法治双轨运行的社会形态也给基层干部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却也真实地描绘出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文化色彩。
三、对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影响和启发
农村题材电视剧是以现实农村生活为对象,表现农村生活、塑造农民形象,让广大观众了解农村现状和农村新文化的电视剧。[2]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村题材更是成为电视剧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观众喜好的变迁,都市题材剧、古装剧、悬疑剧等不同类型的剧作逐渐崛起,农村剧反而受到冷落,关注度下降。再加上许多作品创作浮于浅表、内容不接地气、呈现方式刻板化等问题,农村题材电视剧一度呈现衰微之势。扶贫题材电视剧的出现为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得此类作品出现“回暖”迹象,《平凡的世界》《乡村爱情》《刘老根》《温州一家人》《老农民》等作品在口碑和收视上均有着较好的表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国已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但乡村振兴依旧在路上,新农村的发展与建设、城乡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青年人的离乡与归乡等,一系列新问题都成为新时代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新思路与发力点。通过回应现实关切,展现真实生动的乡村风貌,将主流话语和时代声音融入日常化叙事中,在农村的土地上感受发展的脉搏,在一家一户的故事中展现农民的悲喜人生,才是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方向。
千年大跨越,日月换新天。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丰富了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内容和主题,从现实出发,真实而深刻地反映扶贫工作的点点滴滴,不刻意回避扶贫过程中的个体复杂心态和社会矛盾,深入探寻乡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呈现的是时代的肌理,传递的是时代的声音,展现的是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其成功经验对拓展农村题材剧作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2022年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师德师风建设重点难点实践研究项目和“课程思政”建设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影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以《电视剧创作与研究》为例”(S22211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张智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程玉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生。
(责任编辑 任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