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性·精品性·开放性

2024-08-14杨禹琪

艺术广角 2024年4期

摘 要 网络剧作为新时代网络视听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坚持把人民作为网络剧的表现主体和对象。新时代中国优秀的网络剧应当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三精”作品,应当始终坚持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同时,作为中国文化自信的展示窗口,网络剧应该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建构国家形象与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表现形式。

关键词 网络剧;文艺批评;精品意识;人民立场;评价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发挥文艺界人民团体的专业优势,指导文学家、艺术家提高专业水平,建设更具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的文艺评价体系。”[1]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进行了全新的部署,形成文艺评价体系,这一体系不仅为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发展方向,也确立了文艺创作的新的衡量标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作为一种独特的分析活动,其本质在于科学、理性地评估文艺创作者、作品、思潮和现象。这一评价过程不仅区别于一般的文艺欣赏,更是在特定阶级立场、政治路线和文艺思想的指引下进行,确保了其深度和广度,为文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文艺批评主要是由主体(批评者)、客体(创作者、文艺作品及现象)、工具(批评方法及标准)和作用(对创作者及受众的影响)四方面构成,形成推动文艺批评的整体合力。在文艺批评中,批评者必须坚守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立场,并始终将人民作为评价的核心,这是批评的基石。创作者、作品及相关的文艺现象,作为被批评的对象,构成了批评活动的核心部分,缺乏这些对象,批评就会失去实质内容。同时,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公正的评价标准对于文艺批评至关重要,它们是构建完善评价体系的重要工具。文艺批评的终极目标是要对创作者及其受众产生深远影响。如果批评缺乏力度,不能对文艺创作和受众理解造成实质性的影响,那么它将无法实现其应有的价值,也无法真正衡量文艺的价值效果。作为网络影视中发展迅猛、作品数量激增的代表,网络剧已然是影视工作者和观众投入关注较多的形式,但在开展网络剧的批评和创作过程中往往会忽略网络剧的评判标准,导致当下的一些网络剧出现审美趣味低下、题材跟风扎堆、过度追求“新”和“奇”等问题。基于此,探讨新时代优秀网络剧的评判标准势在必行。发挥文艺批评的价值,建立一套科学的评判标准体系是中国网络剧走向正确之途的指南针,是为当代网络影视行业发展明确方向感、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重要手段。

一、新时代优秀网络剧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1]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向文艺工作者强调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立场问题。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优秀的网络剧应当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书写人民群众的生活,以人民的满意度为最高衡量标准,切实体现其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我的阿勒泰》(2024)作为新时代网络剧创作的标志性作品之一,为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树立了新的标杆,充分展现了深入生活、根植于民的创作理念对创作的巨大影响。这部作品不仅丰富了网络剧的表达形式,更体现了对人民生活的深切感悟和对文化的深厚传承。剧中的主人公李娟从一个怀揣梦想的青涩少女,逐渐蜕变为一个内心强大、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在她的成长道路上,她不仅学会了骑马驰骋在辽阔的草原上,还精通了放牧、挤牛奶等传统的农牧技能。更重要的是,她学会了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存,倾听风的低语,感受大地的脉动。这些丰富的经历不仅锻炼了她的体魄,更磨砺了她的意志。与此同时,这部剧也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真实面貌。在阿勒泰这片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土地上,人们不仅要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还要应对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和困境。然而,他们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态度,正是人性中最闪耀的光芒,也是生命中最强大的力量。网络剧《在希望的田野上》(2021)通过小切口展现大时代,将温情励志作为故事底色,从青年党员的视角出发,将镜头对准基层党员干部的生活,全景式展现云贵乡村振兴史。这部剧用真实的声音还原当代农村发展的过程,用鲜活的剧情激发出观众内心的共鸣,通过充满冲突感的剧情引发观众讨论,打破长久以来对于乡村题材剧的固有印象,让网络剧有了一种不同凡响的清新写实之风。同时,该剧采用“扶贫与扶智”双线并行的结构,实现了从聚焦“富口袋”跨越到“富脑袋”的题材升级,在展现真实扶贫的过程中也探讨农村学校、农村教师、农村学生的教育“三农”问题。因此,这部网络剧成为新时代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艺佳作,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时代内涵,赋予了它标志性的时代特征。

“中国电视剧具有集体主义、家国同构的文化基因,注重表现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积极弘扬团队精神。”[2]随着互联网及影视行业的繁荣发展,网络剧已成为当下必不可少的文化消费之一,大众对于影视作品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简单地观看,而是更加重视文化需求和记忆认同等深层次需求。当前我国网络剧的繁荣态势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注重个体精神和社交关系需求得到彰显的表现,是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由芒果TV出品的一部小而美的青春题材网络剧《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2020)凭借全网“自来水”的强烈推荐,实现了口碑“出圈”,获得了豆瓣8.1分的好评。这部剧在注重观众的记忆认同和情感共鸣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剧中抛出的话题和“梗”应接不暇,在审美和表达习惯上十分贴合年轻群体,建立起与年轻人的对话桥梁。世纪之交的东北是目前青春网络剧中少见的时空背景,颇具时代特色的细节使架空的过去真实落地。冻梨、冻柿子、冰溜子、澡堂子等极具辨识度的东北元素营造出了闹哄哄、暖洋洋的真实生活场景,《还珠格格》、皮皮鲁童话、音乐卡带乃至老式电话机上的镂空方巾,重塑了人们记忆深处的往日时光。其中还有和时代背景相关的故事,例如李青桐爸爸下岗,与20世纪90年代东北下岗潮呼应。时代变革下有人下海,也有人勉强度日,不同选择带来的翻天覆地的改变在剧中也有具体呈现。辨识度极高的东北幽默感,中和了“代际”“成长”话题的厚重,创造了新鲜、轻松的观剧体验。爱奇艺出品的现实题材网络剧《约定》(2021)通过不同行业的变迁更迭折射中国社会的蓬勃发展和巨大进步,通过不同年龄、不同阶层老百姓安居乐业、祥和美满的生活,凸显小康社会中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用光影致敬时代、用艺术献礼小康。这部剧以单元剧形式呈现六个单元故事,分别展现温暖、梦想、家庭、未来、幸福、传承这几个主题,囊括了农村脱贫致富、养老和社会保障、教育振兴、大国工匠等内容,通过丰富的视角,传递人们在实现与自己、与他人、与国家“约定”的幸福感。

二、新时代优秀网络剧必须树立精品意识

网络剧作为符合大众需求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民族文化输出和文化自信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优势。新时代中国优秀的网络剧应当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三精”作品,应当始终坚持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有机统一。树立精品意识,坚持内涵式发展,着力提升网络剧创作的生产水平,不仅是网络影视发展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迫切需要,也是人类文明及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与必然选择。

1. “思想精深”的价值标准

思想标准更广泛地涵盖了政治、道德、伦理、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要求。在新时代,网络剧应当坚守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出独到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思想性,激发人民的思想共鸣和情感共振,强化民族凝聚力,并激发社会的创造力和活力。随着网络受众群体逐渐年轻化,网络剧在塑造青少年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至关重要的阵地。从整体来看,尽管网络剧的数量逐年攀升,但优质项目仍然稀少,且“马太效应”显著。多数网络剧在文化内涵上显得匮乏,对主旋律文化、红色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尚显不足,这与人民所期待的高质量网络剧存在显著差距。在网络文艺的评论领域,存在着一种以扁平化、速食化和分散化的方式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辩护的趋势,却对网络剧应有的价值导向和传播效果视而不见。鉴于此,我们必须坚决弘扬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公众打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导向,引导他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优秀的中国网络剧,应当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担当起传达党和国家声音的使命,应当表现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尤其应该加强对革命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题材的开掘和表现。优酷视频播出的《热血同行》(2019)讲述了一群热血果敢的青年英雄,在家国危机之中挺身而出,完成自我成长和对家国大义无畏追求的故事。这部剧很好地将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教育等思想性融合到故事的进程里,所以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青年们携手共进的情感,都能与屏幕前的观众联结,与之共振。

2.“艺术精湛”的审美标准

审美价值是衡量网络剧作品艺术性优劣的尺度。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美的规律”,指出了人对客观对象有审美意识是动物与人在实践活动中的根本区别。[1]具体到网络剧的生产层面,这要求网络剧应当遵循美学法则,体现出较高的艺术创造性和创新性,具有一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最终达到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的高度和谐统一。

与传统的电视剧相比,网络剧因其生产环境、受众群体的不同,在题材选择、叙事方式、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呈现出了自身独特的差异化特点。在题材选择上,网络剧不断拓展题材自身的边界,追寻“大众题材┼细分元素”的复合型差异化路线。由爱奇艺出品的《猎罪图鉴》(2022)从“模拟画像师”切入并集中聚焦,将小众职业进行主角化塑造,成为国内犯罪题材剧的首例尝试,在众多同质刑侦犯罪类网络剧中脱颖而出。同样由爱奇艺出品的都市奇幻网络剧《动物管理局》(2019)以软科幻为外衣阐述轻喜剧之内核,以求在都市轻喜剧中开辟出一条不同以往的道路。在题材样式上,该剧采用主角人物单集解决一个单元案件的分集创作模式。通过简单的故事设定推进剧情,在台词、场景上做更多“笑果”,符合当下年轻人碎片化观看的需求。作为更受年轻人青睐的网络视频平台,B站推出的国内首部聚焦遗容化妆师的网络剧《三悦有了新工作》(2022),更是显示出了网络剧在题材选择上的多元化特点。虽然这部剧着眼于丧葬行业的职业刻画,但主旨却以“丧”治“丧”,实现对观众的精神关怀,治愈了许多年轻人的精神内耗。这些网络剧题材看似小众,实则顺应了当下社会的趋势。在叙事方式上,网络剧应当具备开放性、互动性以及碎片化等符合当下观众审美趣味的叙事模式。腾讯视频播出的悬疑推理网络剧《开端》(2022)采用了“无限流”的叙事结构,即叙事主体通过多次时空穿越,完成情节发展的多重探索,这种叙事结构也印证了叙事节奏明快、情节烧脑的叙事模式可以调动起观众参与解谜的热情。《一闪一闪亮星星》(2022)也采用了“无限流”的叙事结构,以时间循环的超现实设定叠加于现代都市空间叙事,打开了都市言情叙事的新空间,迅速火热“出圈”。在人物塑造上,网络剧应当采用平民视角,注重人物角色的多元化和个性特征,符合青年审美的人物表达,观照现实人物原型。爱奇艺“迷雾剧场”上线的《沉默的真相》(2020)中人物群像设置富有新意。同样是正义的化身,剧中三人命运却截然不同但又张力十足:赴山村支教的侯贵平势单力薄,惨死于恶人暗算;检察官江阳遭遇生死威胁与锒铛入狱,所幸还有朱伟和陈法医两位好友相伴同行;刑警队长严良不再代表自己,他身后是更健全的法治社会与探案体系。

3.“制作精良”的质量评价标准

网络剧产生于互联网土壤中,自由观看的形式赋予用户更多的主动权,这意味着唯有制作精良的优质内容才能在互联网视听领域站住脚跟。这也对网络剧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爱奇艺出品的漫改网络剧《棋魂》(2020)还原了漫画中的绝大多数情节,对原著有着充分的尊重,同时也做到符合中国国情,还会输出“目、尖、夹、打吃”这样的专业术语,从专业性和趣味性两方面展现了围棋的魅力。

网络剧质量评价应当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需要符合网络剧的行业标准和制作规范。自2019年起,网络电影和网络剧已经基本实现了统一的审核标准。这些作品在正式面向观众之前,都必须经历备案和公示流程,获得相应的备案号后方能在各视听节目网站及其客户端进行首播和推广。值得一提的是,从2022年6月1日开始,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正式对网络剧实施了行政许可制度,为其颁发了独特的“网标”,代表着网络剧在日后的审核中按照“网上网下统一导向、统一标准、统一尺度”的要求,管理举措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二是需要满足受众的需求,最终导向是否能获得市场收益和社会效益。一部好的网络剧,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在市场环境下,一部制作水平优秀的网络剧是与口碑评分等量化指标相挂钩的,能够直接反映在市场经济效益上,这就要求网络剧的创作者应当在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层面上下足功夫,提升作品的制作水平和品质。在制作精良的前提下,优化供需结构,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也是精品网络剧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三、新时代优秀网络剧必须坚持开放性的发展思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逻辑和内在需求,正悄然经历着历史性的转变。在国内,我们致力于精彩地讲述中国故事;在国外,我们积极推广中国文化,这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的必要之举。新时代中国网络剧的发展需要坚持开放性的发展思路,提高我国文艺工作的思想站位。文化资源经历创新、融合、凝练的过程,这是将文化魅力转化为文化生产力的关键步骤,同时,这一过程也是深化民族文化传承、加强文化认同、最终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网络剧作品的生产,是创作者通过符号创意载体,将主观意图以特定方式组织起来注入内容创作,从而实现价值创造、价值传播、价值交付与价值增值的过程。网络剧作为一种空间化的叙事,本质上是一种媒介文本的视觉修辞,成为城市形象塑造和文化精神传播的重要表现方式。视觉修辞“强调以视觉化的媒介文本、空间文本、事件文本为主体修辞对象,通过对视觉文本的策略性使用,以及视觉话语的策略性建构与生产,达到劝服、对话与沟通功能”,[2]它带有特定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主题,以此激活与建构宏大的公共议题。视觉文本的叙事技巧是通过激活观众心中深植的价值观念与公共信念,持续地启迪和触动观众,以达成集体的认同和价值的共鸣。而在网络剧的视觉构建中,空间的视觉设计与其所处的环境紧密相关,这些设计通常承载着特定的社会使命,即通过塑造和强化集体记忆,来达成既定的社会认同与国家认同。也就是说,网络剧作为文化符号建构的一种方式,是对国家体制、制度、意识形态、民族情感等的政治共识和心理归属。在网络剧的创作中,不仅要对文化符号进行创新,而且更应该关注符号背后的意义呈现。以网络剧为代表的网络文艺所迸发出的创新力与成果,同样在塑造当今主流文化格局中发挥着显著影响。

作为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网络剧不仅应当是精心讲述的“中国故事”,更是建构国家形象、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地位的重要形式之一。作为全球著名的网络内容提供商,奈飞公司(Netflix)在2017年以来,开始采购《河神》(2017)、《无罪之证》(2017)、《白夜追凶》(2017)、《开端》《三体》(2024)、《大唐狄公案》(2024)等一批口碑与收视双双飘红的国产网络剧,这一事件在国内网络视听行业引起轰动,也意味着国产网络剧在北美地区乃至全球传播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网络剧《庆余年》(2019)海外独家发行权被迪士尼预购,《田耕纪》(2023)在爱奇艺泰国站、日本站登顶……这些网络剧的“出海”,一方面说明国外媒介机构对我国网络文艺的肯定,这些网络剧的叙事方式和国际主流的文艺作品的结构和方式越来越接近。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正在不断提升。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能够成功“出海”的网络剧占比仍然不足。为了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与境外优秀影视作品竞争,我们需要在影视题材、制作水准和商业模式上进行更为大胆的创新和探索。网络剧还应该有条不紊地向世界展示、推广和传播更多富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鲜活故事。

四、结语

回溯网络影视的发展,网络剧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到“台网同标”,再到“网络视听”的大视听生态,这一变革用了20多年的时间。在“内容至上”这一亘古不变的法则下,网络剧的“鲶鱼效应”将持续推动行业的深度变革,主流化的趋势将进一步释放其巨大的生产潜能。优秀的网络剧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把人民作为文艺的表现主体和对象,通过不断的创作实践去深入理解和丰富“人民性”文艺理念,创作出真正坚守初心、人民满意的网络剧作品,这是对历史逻辑和艺术规律的最高致敬。作为网络文艺新兴代表的网络剧,在顺应受众对分众化、差异化作品的需求的同时,更应该坚持正确的文艺批评,肩负起提升大众审美的责任,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

〔本文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中国网络剧价值取向研究”(GD201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杨禹琪: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 任 艳)